浙江省辛愉杯2025届高三上学期线上模拟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两位科学家,为了探索某一地貌景观时保障生命安全,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今,我们更多使用无人设备研究这一地区,在获得重要的科学数据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研究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风险。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图中地貌类型相同的是( )
A. 贺兰山戈壁B. 西藏札达土林
C. 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峰D. 月球探测器着陆月海
2. 使用无人设备研究该地区时,可以( )
①使用GIS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地图,并监测该地活动变化
②利用无人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活动变化,并进行灾害预警
③通过BDS获取调查人员难以到达地区的信息
④利用虚拟现实获取该地区信息参数
A. ①③B. ③④C. ①②D. ②④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在研究活火山地貌时,科学家们需要采取特别的安全措施,图中地表呈现为黑色,可能是火山地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峰为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C正确;贺兰山戈壁、西藏土林均不是火山地貌,AB错误;月海是月球上的陨石坑,不是火山地貌,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GIS具有分析、查询、绘制地图等功能,①正确;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控,通过无人机提供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活动变化,并进行灾害预警,②正确;BDS获取信息需要调查人员携带BDS设备,不能获取调查人员难以到达地区的信息,③错误;该地区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来获取信息参数,④错误。故选C。
【点睛】3S技术的集成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农业、灾害管理、公共健康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在现代农业中,3S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此外,在疫情防控中,3S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过GPS技术进行人群流动的高精度定位,利用RS技术进行环境监测,以及通过GIS进行疫情信息的管理和分析。
布达拉宫是拉萨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外观恢宏大气。墙面主要由白色和红色组成,在当地的信仰中,白色代表白云与纯洁,红色代表太阳与观音菩萨。宫殿墙体白色部分由牛奶,蜂蜜等材料混合而成的白色物质涂抹而成,每年都有专人从事该养护工作。完成下面小题。
3. 布达拉宫整体高大,墙体较厚,最厚处达到近5米,以下不是修建成这样的原因是( )
A. 增强了稳固性,使得抗震性能大大提升B. 减小了昼夜巨大温差带来的影响
C. 增加了建筑的恢弘,彰显权利与地位D. 抵御外族入侵,增强对外作战强度
4. 牛奶蜂蜜等物质在古西藏是非常珍贵的物资,为什么西藏人愿意用食材来涂抹墙壁呢( )
A. 这样的颜色最接近云朵的白色B. 体现了西藏人对布达拉宫的尊敬
C. 彰显了贵族的权利与地位D. 能保护墙体不受自然风化和侵蚀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布达拉宫地处西藏,地壳不稳定,墙体厚,能够增强稳固性,抗震性能提升,A不符合题意;布达拉宫地处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墙体厚能减小室内的温差,B不合题意;布达拉宫为宗教建筑,建筑高大,墙体较厚,增加了建筑的恢弘,彰显权利与地位,C不合题意;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故布达拉宫的特点与抵御外族入侵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4题详解】
西藏人愿意用珍贵的物资涂抹墙壁,说明了西藏人对于布达拉宫的珍视和尊敬,B正确;与云朵颜色相近的物资还有很多,只为了追求颜色一致没必要使用十分珍贵的食材,A错误;布达拉宫是当地的地标,宗教建筑,面向的群体不分贵族和平民,C错误;食材抗风化侵蚀能力弱,保护墙体的功能不强,D错误。故选B。
【点睛】布达拉宫是一座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当时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它不仅是藏族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艺术,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
风力发电是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之一,为解决全球变暖有着积极的作用。风力发电场所主要分为陆上发电组与海上发电组。陆地上建设风力发电机组往往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但这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机遇。完成下面小题。
5. 小明发现了一个现象,海上的风力发电设备通常比陆地上的设备更大,同时在规模上也会更加的庞大。下列因素中对该现象影响最小的是( )
A. 交通因素B. 经济因素C. 自然因素D. 科技因素
6. 风力发电机组周边地区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成立大数据存储管理中心B. 依托风车景观成立旅游打卡小镇
C. 依托廉价电力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成立居住点D. 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经济林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海上运输大型设备更方便,可利用的海面更广阔,发电机组规模更大经济效益更高,故交通、经济、自然(广阔的海面)等因素对该现象影响较大,ABC错误;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海上,科技因素的影响是相同的,科技因素不是陆上发电组和海上发电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D符合题意。故选D。
【6题详解】
风力发电机组规模宏大,可作为旅游资源,故风力发电机组周边地区可以依托风车景观成立旅游打卡小镇,B正确;风力发电不稳定,大数据存储管理中心需要依托稳定的能源供应,A错误;风力发电,成本较高,并不廉价,且大型发电机组附近不适合居住,C错误;风力发电机组所处区域风力较大,无明显的农业区位优势,种植经济林不适宜,且种植林木会削减风力,D错误。故选B。
【点睛】海上风力发电场是一种利用海上风力资源进行发电的设施,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维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复杂的海洋环境、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成本等。海上风电场的未来发展将趋向于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运维管理,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风电场的运营水平和效益。
卡定沟是林芝AAA级景区,也是较大的原始森林基地,被誉为氧吧。其中的天佛瀑布是最主要的景点之一因其在正面瀑布中间位置存在一张“弥勒菩萨”的脸而得名,落差约200米,是林芝为数不多的花岗岩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7. 推测对该瀑布塑造影响最小的地质运动可能是( )
A. 地壳抬升B. 岩浆运动C. 搬运作用D. 侵蚀作用
8. 下列对当地人的行为推测中错误的是( )
A. 在此处建立祈福平台B. 在此处以香火礼佛
C. 在周边售卖当地特色及食物D. 成为讲解员为外来游客讲解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地壳抬升形成相对高差,为瀑布的形成提供地形条件,A错误;图示为花岗岩地貌,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伴随地壳抬升形成落差较大的地形,B错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弥勒菩萨”的脸,塑造了独特的天佛瀑布,D错误;流水的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没有形成对应的地貌,故搬运作用对该瀑布塑造影响最小,C正确。故选C。
【8题详解】
“天佛瀑布是最主要的景点之一因其在正面瀑布中间位置存在一张‘弥勒菩萨’的脸而得名”,在此处建立祈福平台,能满足人们向佛祈福的愿望;作为景点能吸引游客,当地人可以在周边售卖当地特色及食物,或成为讲解员为游客讲解,ACD不合题意;以香火礼佛是在佛堂里或庙里,该处为一处自然景观,不适合以香火礼佛,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某游客于7月23日从杭州(东经120.15度,北纬30.26度)出发开启了环球旅程,在南极昆仑站(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7分)度过了元旦,并于1月16日离开科考站。完成下面小题。
9. 启程当天,该游客在杭州观测到的太阳视运动方向及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
A 顺时针 43.5°B. 顺时针 80°C. 逆时针 43.5°D. 逆时针 80°
10. 返程当日(1月16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的投影最可能是( )
A. AB. BC. CD. D
【答案】9. B 10. B
【解析】
【9题详解】
7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杭州东北日出,正午太阳在正南,西北日落,在杭州观测太阳视运动为顺时针,CD错误;太阳直射点每个月南北移动大约不到8°,7月23日,为夏至日过后大约1个月,太阳直射点大约位于16°N,杭州为北纬30.26度,可计算杭州正午太阳高度约为90-(30-16)=76°,B正确,A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1月16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按太阳直射点每4天南北移动1°诂算,1月16日太阳直射点大约位于18°S,昆仑站大约为南纬80°,该日72°S及其以南为极昼现象,A图为极点的太阳视运动投影图,B为发生极昼(正好发生极昼的纬度与极点之间)的太阳视运动投影图,C为正好发生极昼的太阳视运动投影图,D图代表未发生极昼的太阳视运动投影图,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区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区外,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11. 一位于游客在热带雨林乘船沿内格罗河(亚马孙河支流)溯源而上,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黑黄分明,景色令人震撼。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其中一条河流的河水因富含腐殖质而颜色乌黑,另一条河流的河水因含沙量大而呈黄色。造成两条河流交界处泾渭分明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地形B. 人为C. 气候D. 植被
【答案】D
【解析】
【详解】两条河流流域内地形平坦,均为热带雨林气候,地形和气候差异不大,AC错误;流域内人口较少,河水的颜色取决于河水搬运的物质的颜色,不是人为所致,B错误;内格罗河流经沼泽,大量植物的枯落物形成腐殖质,但含沙量小,使河水颜色呈现黑色,布朗库河泥沙含量较高,呈现黄色,故造成两条河流交界处泾渭分明的原因是流经地区植被的差异导致了河水的差异,D正确。故选D。
南阿尔卑斯山脉是世界知名雪山,所在国家境内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9%,平原面积狭小。主峰库克山山峰顶部终年白雪皑皑,山间形成许多冰川和湖泊。该地特卡波湖等湖泊以其清澈的水质和周围壮丽的山景著称,大型湖泊群宽广的湖面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通常会在周边地区品尝惠灵顿牛排等畜牧业产品。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特卡波湖的推断正确的是( )
①特卡波湖是高原封闭湖泊,为咸水湖
②特卡波湖的补给方式中降水补给占比较小
③特卡波湖周边植被以耐盐碱的灌木与草为主
④特卡波湖的深度可能较大
⑤特卡波湖的形成与雪山可能有一定关联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④⑤
13. 推测该地区畜牧业优势条件不包括( )
A. 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
B. 产品供应具有季节互补性独特优势
C. 国际享有盛名,品牌效应良好
D. 山地丘陵分割草场,小规模特色化经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特卡波湖为山间湖泊,可推测其属于高原封闭湖泊,该湖主要排泄通道为蒸发,故可能为咸水湖,咸水湖周边以盐碱土为主,再加上海拔较高,可推测其植被应该以耐盐碱的灌木和草为主,①③正确;该湖泊附近为雪山,可推测雪山的融水汇集到山间洼地,形成湖泊,⑤正确;该湖泊地处南阿尔卑斯山,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再加上该湖泊较封闭,主要补给水源应该是降水和冰雪融水,故降水补给占比相对较大,②错误;该湖泊为高原封闭湖泊,流域面积小,补给水量也较小,可推测湖泊深度可能较小,④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该地区地处南阿尔卑斯山,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利于发展畜牧业,A不合题意;该地区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畜牧产品供应时间长,季节互补性强,B不合题意;该地区自然景观独特,吸引大量游客,国际知名度高,惠灵顿牛排品牌效应较好,C不合题意;山地丘陵分割草场,草场比较破碎,不利于畜牧业发展,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南阿尔卑斯山是新西兰南岛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从东北到西南延伸约500千米,最高峰是库克峰,海拔3764米,是新西兰的最高点。南阿尔卑斯山脉包括16个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峰,并且拥有360多处冰川,其中以塔斯曼冰川最为著名。
《人类地理学》指出,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及其独立制造的非自然存在的物品均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某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分别在胶东和福建用胶卷拍下了两幅住宅。完成下面小题。
14. 左图是胶东传统民居,请问房顶铺的是( )
A. 麦草B. 稻草C. 海草D. 牧草
15. 泉州居民使用右图海产品材料建设墙体的原因不包括( )
A. 就地取材B. 不怕虫蛀C. 冬暖夏凉D. 降低湿度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胶东临海,发展海洋渔业,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应该是海洋中的海草,C正确;麦草来源于种植业的小麦田,稻草来自于水稻田,牧草来自畜牧业的牧场,与题意不符,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泉州临海,海产品丰富,居民利用蚝壳等海产品材料建设墙体,体现了就地取材,A不合题意;蚝壳等海产品材料不怕虫蛀,能隔热保温,保持室内冬暖夏凉,BC不合题意;泉州靠海,空气湿度大,该民居墙体不能降低湿度,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蚝宅是一种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这种建筑使用生蚝的壳作为原材料来建造房屋的墙体,因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而闻名。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变为暖气团的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因此在主锋后常有副锋形成。主锋、副锋源地相同,由于离开源地的时间长短和路程远近不同,因而在具有不同热力特性的气团之间会形成不同的锋。一游客在4月13日旅行时拍下了一张照片,并连同当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一并发送到了朋友圈。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游客的照片拍摄于( )
A. a锋线西北侧B. a锋线东南侧C. b锋线西北侧D. b锋线上
17. 关于该分布图,说法正确一项的是( )
A. ①地处位于高压脊线上,且植被覆盖率低,易起沙
B. 受西北盘踞的冷高压影响,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C. 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南侧气团升温变性,a成为b后的副锋
D. 主锋与副锋之间为暖湿气团,为该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答案】16. A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由照片可看出,近处天空明朗,远处的云呈暗色,而云层是暖气团中水汽凝结形成的,表明观测者应从冷气团一侧拍摄。如果在暖气团拍摄,拍摄到是云的底部,天空应呈阴暗。拍摄者应在a、b锋线西北侧为冷气团一侧,排除BD;图中显示云层较厚,说明暖气团水汽较充足,a锋为主锋,锋前暖气团水汽更充足,符合题意,A正确;b锋锋前为冷气团变性后的较暖气团,水汽并不充足,难以形成较厚的云层,C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处等压线向高值方向凸出,①处于低压槽,A错误;图中可知,西北为高压,受高压影响,小股冷空气南下,与之前南下的冷空气变性形成的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B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北移,但短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北移幅度极小,不是气团升温的主要原因,且图中a为主锋,C错误;主锋与副锋之间为冷气团变性后的气团,相对b锋锋后气团,该气团较暖,但相对a锋锋前的气团,该气团较冷干,为该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a锋锋前的暖湿气团,D错误。故选B。
【点睛】在气象学中,“主锋”和“副锋”通常用来描述冷锋的不同部分。主锋是主要的锋线,它标志着气团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带,通常伴随着较大的温度梯度和明显的天气变化。而副锋则是在主锋之后形成的,通常由于气团内部变性程度不同或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而形成,其特点是长度及两侧的温差均比主锋小。
锡矿是重要的矿产资源,锡熔点低(230℃),在低温存在转化现象,因其易于提炼的特性,不仅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矿物之一,同时在工业上有着重要的地位。A市勘探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以锡为主要矿产的矿脉,B市拥有完整的锡矿提炼技术,C市是精锡消费大省,主要运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在实际生产中,A市往往将原矿交由B市或其他地区的省市处理。完成下面小题。
18. A市为了增加效益可以( )
A. 从B市引进锡矿提炼技术,再将成品售卖给C市
B. 和B市达成战略合作,向C市引进产业链
C. 自主研发提炼技术与新能源电池技术
D. 与B市合作提炼,同时本市发展锡的相关产业
19. 符合A,B两市的位置关系的图可能是( )
A. A市在内蒙古,B市在湖北B. A市在西藏,B市在青海
C. A市在江西,B市在湖南D. A市在安徽,B市在江西
【答案】18. D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A市锡矿提炼产业基础差,难以引进B市的锡矿提炼技术,且B市也不可能将核心技术分享给A市,A错误;A市可以和B市合作,但A市相关产业基础差,难以引进C市的产业链,更难以自主研发提炼技术和新能源电池技术,BC错误;A市可以依托锡矿,和B市合作,同时进一步发展与锡矿相关的产业,从而增加效益,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推测,AB两市应该邻近,便于矿产的运输,且B市技术水平更高。结合选项,内蒙古和湖北相距较远,矿产运输成本高,A错误;西藏和青海技术水平均较低,且青藏高原地广人稀,西藏的A市和青海的B市可能相距较远,B错误;江西和湖南相邻,则A市和B市可能相距较近,湖南冶金技术水平也比较高,C正确;安徽和江西也相距较远,D错误。故选C。
【点睛】有色金属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铜、铝、铅、锌、镍、锡、稀土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应用。这些金属在电力、建筑、交通、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浙江的瑞金石花洞被誉为中国第一洞。其中有着海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丰富度令人叹为观止。石花洞内不仅有着大量的喀斯特景观,更有着极为罕见的“石花”现象。该处有着最多数量的“石花”景观。目前大部分石花都不对外开放,而少量石花在长时间的展出情况下也逐渐“枯萎”。完成下面小题。
20.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往往需要特殊的条件。下列对该景观塑造影响最小的是( )
A. 气压恒定B. 气候稳定C. 时间漫长D. 洞内暗河
21. 石花逐渐“枯萎”的可能原因是( )
A. 展出石花因为人类活动而被破坏B. 展出石花在灯光下停止生长并瓦解
C. 展出石花因洞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而破坏D. 展出石花因水源逐渐匮乏而停止生长
【答案】20. D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气压恒定、气候稳定,为石花洞的形成提供稳定的大气条件,AB不合题意,漫长的时间利于该地貌的形成和演化,C不合题意;洞内暗河主要是影响洞内地表的形态,对洞内的“石花”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21题详解】
展出石花也不允许游客破坏,故人类活动破坏极少,不是石花逐渐“枯萎”的原因,A错误;灯光只是映衬“石花”,不会使其停止生长并瓦解,B错误;展出石花因洞内游客增多,游客的呼吸改变了原有的二氧化碳浓度,改变了石花的形成条件,从而造成了石花的“枯萎”,C正确;展出石花对游客开放,并没有改变石花的水源条件,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可溶解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经过溶蚀、沉积等过程形成的地貌类型。这种地貌通常包括溶洞、天坑、石笋、石柱等
在浙江杭州的某公园内,一个个巨大无比的“灯笼”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打卡。据悉,该公园的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小河油库。这些风格独特的灯笼正是一个个储油桶改造而来。完成下面小题。
22. 早期在杭州成立小河油库的作用可能是( )
A. 储存石油,便于为城区能源“输血”B. 储存柴油,便于为城区能源“输血”
C. 存储石油,应对临时性的短缺窗口D. 存储柴油,应对临时性的短缺窗口
23. 小河油库遗址在2010年被评选为杭州市第五批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但在2019年却开始拆除,原因可能是( )
A. 拆除改造遗址成为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
B. 在成为“网红”景点后逐渐衰落,最终被淘汰
C. 油料等物资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城市稳定而被拆除
D. 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城市规划,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22. D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读题干可知,小河油库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该地比较靠近杭州城区,主要是存储提炼过的柴油,柴油主要用作柴油发动机的燃料,适用于卡车、大型汽车、内燃机车、土建、挖掘机、装载机、渔船、柴油发电机组、农业机械等,而石油尚未提炼,不适合靠近主城区,AC错误。该地比较靠近杭州城区,而且面积不大,储存数量有限,是为了应对临时性的短缺窗口,而不是为城区能源“输血”,B错误、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小河油库遗址在2010年被评选为杭州市第五批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但是在2019年却开始拆除,原因可能是:该油库的功能在新时期已经意义不大,但是又靠近杭州的人口密集区,拆除改造遗址成为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是赋予它的新功能,新使命,A正确。在成为“网红”景点后逐渐衰落,最终被淘汰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该油库已经不再储存油料等物资,不是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城市稳定而被拆除,C错误。小河油库改为公园,就是城市合理规划的体现,D错误。故选A。
【点睛】中石化小河油库是杭州人熟悉的“老工业代表”,位于大运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三河汇流处”。小河油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库,也是运河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它包括石油公司仓库和小河运输公司,油库主要储存、收发柴油和润滑油。
中国东部近海沿岸流主要有:渤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及南海海流渤海沿岸流。黄海暖流进入渤海湾后,一股在辽东湾形成沿岸流,另一股与黄河口低盐河水汇合南下,沿山东半岛北部与黄海暖流汇合,一部分绕过山东半岛顶端南下与苏北沿岸流汇合。苏北沿岸流,是淮河及黄海暖流混合后的沿岸流,自海州湾南下至长江口离岸向东南流去,与北上黑潮闽浙分支会合变性消失。东海沿岸流,主要由长江、钱塘江水汇合,然后沿海岸南下。南海海流,为季节性漂流。完成下面小题。
24. 推测东海沿岸流洋流实力最强的时期为(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25. 下列关于南海海流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冬季进入南海北部的黑潮水呈逆时针方向沿海岸转向西南流去
B. 南海海流夏季窄,冬季宽,季节变化显著
C. 夏季因盛行西南季风,阻碍了沿岸流的南下并被黑潮闽浙分支夹带北上汇合进入黄海
D.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汇合珠江水向东北经台湾海峡进入东海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东海沿岸流,主要由长江、钱塘江水汇合,然后沿海岸南下,冬季时盛行冬季风,冬季风为偏北风,驱动沿岸海水快速南下,故东海沿岸流冬季实力最强,D正确;夏季盛行偏南风,与东海沿岸流方向相反,会削弱其实力,春季和秋季为季风转换期,不如冬季风对该洋流影响大,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冬季受偏北冬季风影响,进入南海北部的黑潮水呈逆时针方向沿海岸转向西南流去,A不合题意;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阻碍了沿岸流的南下并被黑潮闽浙分支夹带北上汇合进入黄海,同时珠江水向东北经台湾海峡进入东海,CD不合题意;南海受夏季西南季风影响大,受夏季风影响,南海海流夏季宽,冬季窄,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南海海流主要受季风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南海北部和西部海域主要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导致表层海流往北或东北方向流动。而在冬季,这些海域则主要受到东北季风的控制,使得表层海流往南或东南方向流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沃尔特·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电影《莫阿娜》讲述了一个意志坚强的女孩莫阿娜生活在波利尼西亚村庄的故事。由于故事发生在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可以找到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下图为南太平洋某岛屿的气候数据
材料二:一种岩石类型‘A’和一片水域‘B’
(1)材料一中,A与B分别代表____和____,据此判断该地气候类型____,并列出原因____。
(2)材料二中B为何种水体类型?材料二中A为何种岩石?请指出判断原因。
(3)C是环礁。试从地质演变角度解释环礁的形成过程。
【答案】(1) ①. A代表气温 ②. B代表降水量 ③.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④. 原因:年平均气温高于20℃,分旱雨季。
(2)潟湖。原因:沙坝角度作答;玄武岩。原因:有六边形条柱状节理,位于火山岛上。
(3)岸边珊瑚堆积→裙礁(环礁)→陆地沉降→堡礁→珊瑚向上堆积并生长,陆地沉降→最终形成环礁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电影为载体,涉及气候判断、水体、岩石判断及环礁的形成过程,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特征,可推测,A为气温,B为降水量,根据数据可知,该岛屿全年气温较高,应为热带,气温较低时降水量较少,降水总量大,分明显的旱雨季,应为热带季风气候。
【小问2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B为沙坝围成的潟湖;图中可看到,A岩石有六边形条柱状节理,应为玄武岩,该岛位于南太平洋中,可能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岛。
【小问3详解】
环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裙礁阶段,热带海岛四周,海水中的石珊瑚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迅速发育。随着珊瑚虫骨骼的堆积,珊瑚礁面积逐渐扩大并露出海面,形成裙礁;接着是堡礁阶段,岛屿随着地质沉降而下沉,原先围绕海岛生长的珊瑚礁与海岛被浅海隔开,这时的礁体被称为堡礁;最后是环礁阶段,当火山岛持续下沉,珊瑚礁继续向上堆积,形成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围绕着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城镇建设需要使用建设用地,但各省份每年大量的用地指标需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园区等项目,结余指标数量有限,保障特色小城镇建设需求难度较大,而这些问题都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控制,各省份基本上无能为力。
材料二:以杭州省为例,假如小镇规划面积3km²,建设面积1km²计算,“十三五”期间,10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000km²。然而,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增量土地的发展,忽视存量土地的挖潜。由于外延开发成本较低,而旧城镇改造费用较高,拆迁比较麻烦,因此许多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都往外发展。
表:我国城市和村镇人均用地
注:表中合计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不包括村镇。
(1)分析小城镇和城市在土地利用结构上的异同,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中国重视小城镇发展的原因。
(3)列举小城镇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解释原因。
【答案】(1)同:①小城镇和城市的整体用地构成相同;②居住用地占比最大,其次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绿地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较少(或生活用地占比多、生产用地占比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绿地、基础设施用地匮乏)。
异:①小城镇与城市的用地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上;②小城镇平均居住用地比例远高于所对应的城市;③小城镇工业用地比例低于城市;④小城镇商业用地略高于城市;⑤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略低于城市。
原因:①小城镇是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为主的聚落,居住仍是大部分镇区居民基本需求的核心职能,因此小城镇平均居住用地远高于所对应城市,工业用地比例低于城市;②同时,由于小城镇地广人稀,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人口密度低;③投入回报规模效应低,这就导致农村交通、教育、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不足,用地占比少,且公共设施用地少。
(2)推力:①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大城市病角度作答);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城市已经难以接受大量的流动人口。
拉力:①小城镇地价相较于城市低,能够较好地承接城市转移出的一些产业;②小城镇同农村有紧密联系,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③小城镇生活成本相较于城市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能更好在此居住生活。
(3)①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小城镇人均用地均高于城市,且人均居住用地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可见小城镇存在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吸引力。小城镇的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绿地占比低,居住用地占比高。容易产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对城市、农村的吸引力低,影响小城镇的发展。③生产用地少,产业发展弱。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动力,产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削弱了小城镇集聚吸引力,进而又影响产业规模的扩大,阻碍城镇发展,形成恶性循环。④占用耕地资源。小城镇扩张的土地多来自于周边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涉及土地利用结构、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存在问题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相同点:由图可看出,小城镇和城市的整体用地构成相同;都是居住用地占比最大,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绿地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较少。
不同点:由图可知,小城镇与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不同;其中差异最明显的是小城镇平均居住用地比例远高于所对应的城市;而小城镇工业用地比例低于城市;小城镇商业用地略高于城市;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略低于城市。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小城镇规模较小,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为主,其核心职能是居住,因此小城镇平均居住用地远高于所对应城市,而工业用地比例低于城市;同时,小城镇人均用地多,人口密度较小,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回报效益低,这就导致小城镇交通、教育、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不足,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占比少,公共设施用地也较少。
【小问2详解】
中国重视小城镇发展的原因从推力和拉力角度分析。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而大城市已经难以接受大量的流动人口。拉力: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地价较低,能够承接大城市转移出的一些产业,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同时小城镇与农村邻近,一般都有紧密联系,这有利于小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小城镇住房、土地、日常消费等成本相较于城市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能更好地生活。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由图可知,小城镇人均用地均高于城市,且人均居住用地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故小城镇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图中显示,小城镇的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绿地占比低,居住用地占比高,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容易产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对城市、农村的吸引力低,影响小城镇的发展,故小城镇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动力,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削弱了小城镇的集聚吸引力,进而又影响产业规模的扩大,阻碍城镇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故小城镇生产用地少,产业发展弱;小城镇扩张的土地多来自于周边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这也是小城镇发展容易带来的问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广饶县盐碱土主要分布于丁庄乡东部的滨海地区及陈官、大码头、西刘桥等乡的部分零星地区,面积23770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93%。土壤表层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大量可溶性盐类,其盐化程度越近海滩越重。
材料二:东营市是黄河冲积形成的新兴城市,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区。为改善盐碱地,东营市采取在重盐碱地区域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措施。将制定植物群落的种植规划作为目前盐碱地生态园的首要解决的课题。该课题主要采用和创设了以下模式。
(1)简述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
(2)广饶县盐化程度越近海滩越重的原因是什么?
(3)评价“上农下渔”的盐碱地利用模式的优点。
(4)分析东营市利用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能够改善盐碱地的原因。
【答案】(1)次生盐渍化是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
(2)沿海低地,海水倒灌,土壤表层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大量可溶性盐类。
(3)“上农下渔”抬高了土地耕种层,拉大了与地下水的距离,避免地下水通过蒸发把盐分带到土壤表层。通过引水和降雨灌溉,使台田中的盐分下降并随排水沟排走,达到永久性改碱效果,从而提高利用率。
(4)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抑制盐碱的上移和积累。乔、灌、草所形成的强大根系,吸收水分进行蒸腾,能够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解析】
【分析】本题以盐碱地为载体,涉及盐渍化的成因、盐碱地的利用、盐碱地的改善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次生盐渍化是不合理的人为措施,如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地下水顺着土壤的毛细管到达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地表,不断累积,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
【小问2详解】
越接近海滩,地势越低,沿海低地容易遭受海水倒灌,海水退却或蒸发后,土壤表层或接近地表的土层残留下大量盐类物质,使得土层含大量可溶性盐类。
【小问3详解】
“上农下渔”,在台田种植农作物,该模式抬高了土地耕种层,使得地表与地下水的距离加大,避免地下水通过蒸发把盐分带到土壤表层。通过引水和降雨灌溉,淋洗台田中的盐分,使盐分下降并随排水沟排走,达到永久性改碱效果,从而改善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小问4详解】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下水位高和强烈的蒸发,而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率高,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从而抑制盐碱的上移和积累;乔、灌、草生态系统会形成强大的根系,大量吸收水分进行蒸腾,能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累积,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指标
类型
合计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村镇
人口规模(万人)
—
>100
50-100
20-50
<20
—
人均用地(m2)
101.2
74.64
87.97
107.94
142.67
155
“上农下渔”的盐碱地利用模式
在盐碱地上开挖池塘,荞鱼、虾等,用挖池的土堆筑台田,种植葡萄、棉花、饲草等。
“包围式”植物群落种植模式
采用“草—灌—草”的种植顺序,首先利用草地、灌木覆盖地面,达到改碱的目的;土壤环境改善后,再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引种灌木,等灌木和草本的植物群落相对稳定后,最后逐步引种乔木,并形成“草本包围灌木、灌木包围乔木”的种植模式。
浙江省深研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深研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深研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深研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