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04 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04 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404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3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404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3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三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之军相当,两军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距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敌军)前后,多(动词,多树)其旌旗,益(增设、增加)其金鼓。战合(两军交战),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互相不能救援),贵贱(官兵)不相待(不能照应),敌军必败。”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主谓倒装,君王所问的问题真是精妙深奥啊!)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审察弄清敌人前来进攻的情况),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疏散开)我旌旗,疏(拉开)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对抗)。战合而走(逃跑),击金(锣)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攻陷、抄袭)其两旁,或击(进攻、攻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
材料二: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到达)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沿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担任)乡导,操从(同意)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泛滥成灾),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开山填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将数万骑逆军(前来迎战、前来堵击)。八月,(曹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辐重(军备物资)在后,披甲者甚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见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节选自《百战奇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如此者A先战B五日C发D我E远候F往G视H其动静
【答案】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如此者”作句子的状语,“者”用于句中,表停顿,其后断句,即在A后断开;
第二处:“先战五日”作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在C处断句;
第三处:“发我远候”为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其后停顿,即在F处停顿;“往视其动静”为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中间不断句。
译文:像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举,文中指发动进攻,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意思相同。
B. 微,文中指微妙、精妙,与《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意思不同。
C. 北,文中指失败,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意思不同。
D. 卒,文中指突然,与《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错。发动进攻/被攻占,表被动。句意: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戍边的士卒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占。
B.正确。微妙、精妙/古代极细小的计算单位。句意:真是精妙深奥啊!/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
C.正确。失败/败逃的军队。句意:用兵打仗没有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必然要遭到失败。/追逐败逃的军队。
D.正确。突然/最终。句意:突然与敌人遭遇。/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太公认为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设埋伏兵,多备旌旗、金鼓,交战时擂鼓呐喊同时进攻,使敌人恐惧而自乱,进而打败敌人。
B. 在不具备设伏条件且敌人已发觉我方行动企图的情况下,太公认为在探明敌情后,要静待时机,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对抗。
C. 曹操出征既要追击袁尚、袁熙,又要讨伐屡次在边塞作乱的乌桓军队。七月洪水泛滥,无路可走,他率军开凿山峰,填平深谷。
D. 曹操在遭遇突发情况时沉稳不惊。敌强我弱时,他仔细观察,选派能征善战的张辽作为先锋,最终大败敌军,斩杀敌军首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对抗”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可知要与敌人相遇对抗,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4分)
【答案】我要使敌军队列不能稳固,后队士兵想逃跑,我军擂鼓呐喊,乘势进攻敌人,(迫使)敌人溃败逃走,这该怎么办?
【解析】“行陈(阵)”,行军队列;“走”,逃跑;“乘”,动词,乘势进攻;“奈何”,怎么办?
(2)袁尚、熙奔(于)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4分)
【答案】袁尚、袁熙兵败逃往上谷郡,引领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作乱。
【解析】“奔”,逃亡;“引”,引领;“数”,多次。
5.两则材料都讲述了作战的战术策略,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3分)
【答案】①材料一强调谋略的重要性,要审视实际情况制定伏兵、佯攻、诱敌等不同策略;②材料二强调了将领的重要作用,善于选拔勇将担任先锋,鼓舞士气,挫杀敌人威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材料一中太公建议武王要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军,要奔驰到敌军前方与敌人相对抗,要不停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材料一主要强调谋略的重要性,要审视实际情况制定伏兵、佯攻、诱敌等不同策略。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材料二强调了将领的重要作用,善于选拔勇将担任先锋,鼓舞士气,挫杀敌人威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他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相对观望,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我要使敌军队列不能稳固,后队士兵想逃跑,我军擂鼓呐喊,乘势进攻敌人,迫使敌人溃败逃走,这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到距离敌军十里的地方,在敌军两侧埋伏起来,另派遣车骑在敌军百里处前后奔驰,多树旌旗,增设金鼓。两军交战后,我军擂鼓呐喊,各路部队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相不能救援,官兵不能照应,敌军就必然失败。”武王问道:“假如敌方所处地势不便我军在其两旁设伏,我军车骑又无法在敌阵前后奔驰,同时敌人又发觉了我军行动企图,预先有了充分的准备。我军士气沮丧,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也无法取胜,这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君王所问的问题真是精妙深奥啊!像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弄清敌人前来进攻的情况,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军。一定在险要的地方同敌军相遇,疏散开我军旌旗,拉开我军行列的距离,奔驰到敌军前方与敌人相对抗。刚一交战立即撤退,不停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超过我军设伏处三里的地方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抄袭敌军两翼,或攻击敌军前后。只要全军迅猛出击,敌人必败而逃。”武王说:“说得好啊!”
材料二:
凡是跟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让他们担任先锋,一方面能够鼓舞我军士气,一方面可以挫杀敌人的威风。兵法说:“用兵打仗没有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必然要遭到失败。”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兵败逃往上谷郡,引领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作乱。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队到达无终;秋季七月,洪水泛滥,沿海道路不能通行。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率领军队出卢龙塞,雨水泛滥成灾,塞外道路断绝不畅通。于是开山填谷五百多里,经过白檀,越过平冈,路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奔赴柳城。当距柳城快二百里时,敌人才发觉。于是,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率领几万骑兵前来堵击。八月,(曹操)率军登上白狼山时,突然与敌人遭遇,而且敌军兵力众多。曹军的军备物资在后方,披挂铠甲的士兵很少,所以曹操身边的人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敌军阵势紊乱不整,于是挥军出击,并派猛将张辽担任先锋。(结果)大败敌军,斩杀蹋顿及有名号的首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军民二十多万人。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任登)上(上呈)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动词,亲耳听)而目(动词,亲眼看)之矣。登所举(举荐),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停止,终了)也。”(相国)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做了什么,宾语前置句)?任人,则贤者毕力(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人主之患(弊病),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横渡)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不任用)父兄与子弟,非疏(疏远)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阿谀,偏爱)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建造)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zī估量)功丈(工程的大小)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被重用),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千里马能够致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不任用贤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射中)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留下)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失(假使)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国君的智慧)不足以见(发现)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你)以(以为)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死己(自己)必死④,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你)以鲁庄公不知季子之贤乎⑤?安知(自己)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之)杀(被杀)死,鲁庄公以(之)贼(害了)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计,全年的帐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手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推断文言语句停顿的能力。第八题的题干暗示“胆胥己”是人名。
第一处:B。“曰”后是任登说的话,其后B处断开;
第二处:E。“曰胆胥己”作“士”的定语,所以,后置定语E处断开;
第三处:G。“见之”动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襄子”是后句主语,其前断开。
译文:任登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是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境词语含义的能力。
“殇”不属于“恶谥”。本意指未成年而死。“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殇为客观陈述,带有同情意味,属于“平谥”。
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
1、其中有褒扬的,即美谥,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还有:“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2、有批评的,即恶谥,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还有:(周厉王)“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商纣王)死后被周武王赐予“纣”的谥号,这个谥号意味着残暴和荒淫。
3、有表示同情的,即平谥,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还有:(楚怀王)“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A项正确。横渡、穿越/停止或中断。译文: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 (琵琶声)好像冰泉冷涩而凝结,停止。
B项正确。相对而言。
C项正确。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就会导致国家灭亡”错误,绝对化。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
A项正确。材料一“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
B项。材料二“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
C项正确。见A项解析,见B项解析。
D项正确。比喻论证: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材料一)/失(假使)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材料二)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答案】(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意”“耳”“故”各1分,语言流畅1分。)
【解析】意:动词,料想。者:助词,表停顿。耳:动词,耳闻,听说。未之目:目,动词,亲眼看到;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没有亲眼见到他。为:任命,使…担任。故:名词,先例。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答案】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蚤”“靖”“自存”各1分,语言流畅1分。)
【解析】使:假设连词,假使,如果。蚤:通“早”。素:向来,一直。乃:副词,就。靖:安定。况……乎:固定结构,何况……呢。自存:宾语前置,保全自身。
10.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每点1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事件逻辑分析的能力。胆胥己暗示断句中的“胆胥己”是人名。
答案来源: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动词,亲耳听)而目(动词,亲眼看)之矣。登所举(举荐),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停止,终了)也。”和“人主之患(弊病),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
第一点:吾举登也,已耳(动词,亲耳听)而目(动词,亲眼看)之矣。即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
第二点:登所举(举荐),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停止,终了)也。即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
第三点:人主之患(弊病),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即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也就是不信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当政之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帐簿时,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担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贤德的人就会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到远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马,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保全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不得不这样啊。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宫室一样,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所以小臣伊尹、吕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业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要成就霸业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千里马能够致远吗?成就王霸之业的本来就要有人,亡国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纣重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重用苏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们要灭亡了。不任用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夏至日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一样的明主)对此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
材料二: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飞往的地方。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会死,而赶去救他呢?拼死赶去救孔父嘉,这就说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贤臣。(你)以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友的贤明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病重将死,要召见季友并交给他国政呢?交给季友国政,这就说明他知道季友的贤明。这两位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但却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贤臣,因此宋殇公被臣下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继承人。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404 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2)(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404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2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404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2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04 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1)(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404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1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404文言文翻译考点专训01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3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3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3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3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