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语句复位考点(教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 语句复位考点(教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高考精炼,考点突破,课堂知识点拨,课堂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语句复位考点——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满分宝鉴》 导学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句式(整句散句,主动被动句,长句短句等)和语段常识。
2.掌握语句复位的基本要求、步骤方法及考试类型,做到选句前后衔接、上下连贯。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悟语句补写中所蕴含的衔接融合一体情感,培养学生和谐的逻辑思维。
教学过程
【课前高考精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含苞待放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翩翩起舞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2024九省20T,定句选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总说句,扣准对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引出“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的对象“荷花”,与①处“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衔接紧密。②③④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分别说的是画中荷花荷叶的形态、画面(鸳鸯、青蛙)的生机与意趣及画家的修养。据此分析可知,填入①处最为恰当。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2.(2023全国甲卷17T,定位选句)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及语句复位的能力。
关联句,前有假设连词“如果”,语境与前面的内容相反。
俗语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大多数出于劳动者的创造,反映生活中的经验与愿望。
C.“前怕狼后怕虎”意思是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面带有“如果”的语境与“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意思相反,指做事犹豫不决,顾虑太多,应选“前怕狼后怕虎”。
A.“干打雷不下雨”指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这显然与文本下文的“准备下失败的退路”语意不合,是错误的。
B.“又吃鱼又嫌腥”比喻既想做某事或得某物,又嫌弃它。这也与下文的语意不相吻合,是错误项。
D.“首尾不能兼顾”顾头顾不了尾,前后无法照应。这也与下文的语意不相吻合,是错误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饪。通过自己动手,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3.(2021全国甲卷18T,定位选句)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承上启下过渡句。连上文:这一句是段与段之间的前后衔接。ABC三项主语分别是“劳动者”“辛勤付出”“家常菜”,上一段讲的是家常菜这门课,那么这里与第一段衔接最紧密的当然是“家常菜”。也就是行文承接第一段家常菜这个话题,再来引出其他话题。由此排除A和B。引下文:“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这一句强调的是做菜的过程,再看看下下一句中“……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可以看出这一句虽然写的是做家常菜,但强调的是“辛勤付出”。再来看看选项,AB项结尾落脚家常菜,相对于CD项结尾落脚“辛勤付出”,不是最恰当的。可以排除A和B。D项,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D项。
【考点突破】
一.考点解读:
语句复位指的是将某一语段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抽出,另设几种与之相近的答案,让考生从中选出原句。
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或定句选位,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题型为高考语用题高频考点。
二.解题思路:
1.依据文体——把握中心、明确话题。
说明性语段:明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
记叙性语段:明确记叙的对象和事件。
议论性语段:明确议论的话题和观点。
2.理清层次,确定关系。
①概括每句话的内容,把握文段语脉。
②理清复位处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并列、转折、因果、选择、递进、假设、条件等),划分语段的层次。
③根据复位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引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照应上下文),确定补写句子的类型 。
总领句:起到总领全文、语句、下文等作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位置处在“分”之前。
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结构上是分总的关系,位置处在“分”之后。
过渡句:紧承上文,启示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均要再过渡句中体现。
照应句:是前面提出的内容,后文有照应;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的句子。
3.寻找关键点。
找到呼应词句、关联词、暗示性词句(这、它等代词)和提示性标点(尤其是冒号、分号、问号),根据找到的提示信息和句子的类型,再比较选项的语句,做到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课堂知识点拨】
一.定句选位——选位置,选择恰当的位置复位。
定句选位,即句子插位题。此类题型无须排序,只需将提供的一个句子插入所供文段中的某个地方,构成整个文段的合理性即可。定句选位主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1.看“选位”上下句,注意语句承接。
上下句承接既要注意不同文体的行文特点,还要注意句与句间的内在联系(行文对象及语意内容),特别是关联词间的逻辑照应(因果、递进、转折等)。
2.看“选位“上下句,注意语句是否断层。
解题时,要语意上分析选位处上下句是否断层(不够连贯处),并将抽出的句子代入其中,看整个文段是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3.看“待插入文句”,注意其总括性与照应性。
选位处于段首或段末时,应注意“待插入文句”在语意上的总括性与总结性,选位处于段中时,应注意其语意的照应性或过渡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多梅雨。①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②
③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④因“梅长”而“长霉”,令人心生抵触。
1.(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三联)“黄梅天,十八变。”这句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黄梅天,十八变”突出黄梅时节一时晴,一时雨,阴晴不定的特点,是总领句,引出梅雨天气变化的特点,与③处“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紧密衔接。
①处单独成段总起下文,②处介绍“梅雨”命名的由来,④处表现梅雨时节之长带来的恼人之感。都与梅雨时节天气多变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樟村是玉山县西部大镇,盛产罗纹砚石,乡民四散全国。初唐以来,樟村年年正月抬桥灯,闹元宵。①元宵日,下午三点,我到了樟村。街上熙熙攘攘,各家店铺屋檐下挂着红灯笼。②游了街,朝拜了社庙,夜擦黑了。夜又黑又浓,满天星斗。③在村广场,桥灯如一条火龙在跃腾。领灯人吼一声:转灯了。砰砰砰,三眼铳响彻云霄。咚咚咚,唢呐再次朝天。小真领着龙头,舞了起来。广场边的居民楼上,挤满了赏灯人。俯瞰下去,广场已成了灯海。④灯,众多的灯,会让人动容。噢,那不是灯,那是满天星斗。小真是灯火阑珊的那个人。
2.(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5月联考)“这令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张祜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元宵节人们走出家门,看花灯的热闹场景,这与④处“广场边的居民楼上,挤满了赏灯人。俯瞰下去,广场已成了灯海”衔接紧密,句中的代词“这”就是指“广场已成了灯海”的情景,是前面热闹情景的总结句,所以,放在热闹场景的后面,放在①②③处都不连贯。
译文:家家户户出门游乐观灯、处处灯火明亮,正月十五的长安热闹非凡。宫中许多歌舞艺伎共同舞蹈,此时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暖,各种各样的花朵开始争奇斗艳,如桃花、杏花、梨花等纷纷展开美丽的花瓣,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一片繁华景象宣告着春天的到来。②和煦的阳光下,鸟语花香,彩蝶翩跹,那些色彩斑斓的花朵更是成为蝴蝶们的乐园,它们流连忘返,时不时地在花丛间曼妙起舞。此时此刻,自在的娇莺也加入这春日的交响乐中,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仿佛在应和着这美好的时节。③然而,在这个姹紫嫣红的季节里,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小野花也在静静地开放,它们虽然没有浓郁的香气,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以自己朴实无华的独特气质,默默地点缀着大地,同样展现了生命的力量与美丽。④这些小野花,或许不如牡丹、玫瑰那样明艳动人,但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即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能发挥无可取代的价值。
3.(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三三模)如果要将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插入原文,最合适的位置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杜甫诗句中,以“戏蝶”“娇莺”作为主角,展现了明媚春光下春意喧闹的热闹景象。与②处“那些色彩斑斓的花朵更是成为蝴蝶们的乐园……自在的娇莺也加入这春日的交响乐中”中“彩蝶翩跹”“自在的娇莺”相互照应。
①处总说春天到来;③处陈述“小野花”的绽放和浓郁的香气;④处通过比较,突出“小野花”的价值。
而引用诗句,一般位于具体描述和分析的语句前面,故诗句应放到②处。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与乡村并无交集,四十岁后却移情乡村,隐居蓝田,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甲)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乙)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丙)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丁)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叶落归根。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
1.(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二模)“‘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强调了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紧承“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同时也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的原因。因此,放在丙处最合适。
另外,从结构上也可来分析,两个陈述对象“中华文明”“人”都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二句结构相似,作用相同,共同构成“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转一个弯,进入森林,背后的一切就都消失不见了,落尽了叶子的阔叶林如此疏朗,阳光落下来,光影斑驳,四周一片寂静。而森林的寂静是充满声音的。那是很多很多细密的声音。①岩石上树上的冷霜融化的时候,会发出声音。②一缕一簇的苔藓在阳光下舒张时也会发出声音。③还有林梢的云与鸟,沟里的水,甚至一两粒滑下光滑岩壁的沙砾,都会发出声音。④寂静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更多声音的世界。都是平时我们不曾听过的声音,是让我们在尘世中迟钝的感官重新变得敏锐的声音,早晨太阳初升的那一刻,只要峡谷里的风还没有起来,那些声音就全都能听见。太阳再升高一些,风就要起来了,那时充满峡谷的就是另外的声音了。
2.(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起一丝风,枯草和落叶会立即回应。”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联系上文“而森林的寂静是充满声音的。那是很多很多细密的声音”可知,①②③处是分别描述各种(冷霜、苔藓、沙砾)细密的声音,④后面句子是总结(排除);③后面“还有林梢……”中的“还有”表明这句话应该是最后一句描摹声音的句子,“起一丝风,枯草和落叶会立即回应。”应该插入到③句之前;①②处不能穿插,因为有“会…也会…”这个表示逻辑关系的语句,并且它们都有不同的状语结构(冷霜融化的时;苔藓在阳光下舒张时),所以,二者关系紧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饺子讲求个氛围,不热闹不行,人越多越好。包饺子时,人们手里忙活着,嘴也不闲着,你一言,我一语,家长里短,热火朝天。此时那布满面粉的案板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活动中心,而包饺子俨然成为了衔接家庭情感的纽带。
①我时常在想,如饺子化成人,那必定是一位低调豁达的白胖君子。②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而饺子的肚子更是包罗万象,五味俱全。③甭管是那沸腾的锅还是高温的笼屉,始终保持清白的姿态。④只有当饺子入口的那一刻,方才真相大白,味道皆出。
3.(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高三三模)“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如饺子化成人,那必定是一位低调豁达的白胖君子”“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而饺子的肚子更是包罗万象,五味俱全”,这两句都表达出饺子低调,包罗万象,所以“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放在句首作为总领句更合适。
“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把饺子比喻成满腹经纶的谦谦君子才子,才子的“腹”和饺子的“馅”,比喻巧妙。有才华的人不需要多说话,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滋味和智慧。
这句话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暗示了一个人如果内心丰富、有才华,那么他的言行自然会流露出内在的品质和智慧,而无需过多言语来表达。这句话不仅是对人的内在品质的一种赞美,也是对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的一种鼓励,告诉他们不必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因为真正的才华和智慧是内在的,能够通过行为和态度自然地展现出来。
二.定位选句——选句子,选择恰当的语句复位。
定位选句,即位置固定,选择合适句子还原。插入固定位置的语句不定,需要结合固定位置的语境(陈述话题、对应句式、逻辑关系、语言风格等),选择适合这个位置的语句。
定位选句主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1.话题一致。
是指组成语段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表达中心,集中表达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具体表现在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和主语与谓语的统一。
2.逻辑关系一致。
要理清语段中的逻辑关系,搞清其中的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先后、动静、多寡等。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即事理顺序,违背了事理顺序,语言表达就不连贯。
3.前后照应。
前后呼应,是指句子间要做到连贯,首先要保持前后意思一致,不能前言不搭后语;其次要注意后面的内容是否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不能各自为政。
4.意境协调。
有些叙事性语段,往往蕴含着一定的画面内容,含有一定的意境,要注意其环境、情调、风格等和谐统一,物象、景致高度统一的语段,才是语言表达连贯的语段。
5.结构搭配。
要特别注意句子结构中的相同词汇、关联词语的搭配等书面标志,借助这些标志,寻找空缺处与上下文最连贯的选项。
6.音韵和谐。
有些语段有整句性倾向,做题时要注意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得不承认,中华大地上蚕虫吞食桑叶后吐出的丝,织就了数不清的精妙绝伦的“神话”。当蚕丝制成衣料时,那( )的空灵缥缈,让人心旷神怡;当衣料染上天然颜料后,那( )的旖旎明丽,令人赏心悦目;当衣裳绣上花纹时,那( )的精工巧思,将美好情感一一向人倾诉。中国的丝织服装别具一格,不管是“裙拖六幅湘江水”,还是“鸳鸯绣带抛何处”,都营造出了具有中华艺术特色的美。
1.(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二模)将下列古诗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②“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③“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A. ①②③B. ③②①C. ③①②D. ①③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话题对象内容的统一对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可形容衣料染上天然颜料后,像红色的桃花,青色的杨柳,所以①应该在第二个括号出处;
话题对象内容的统一对应。“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形容的是衣裳绣上花纹,所以②应该在第三个括号出处。
话题对象内容的统一对应。“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缭绫》,原文“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诗人白居易用“瀑布”与丝织品相比,说一匹四十五尺的缭绫高悬,就像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飞泻,不仅写出了形状、色彩,而且表现出闪闪寒光,耀人眼目。对应“蚕丝制成衣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使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他们从心里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食,杜绝铺张浪费。所以,说理者在引用诗句之前,首先要条分缕析,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再次,除了借重诗“情”,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做比喻,使自己要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例如,( ),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
2.(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意: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常用来激励人们即使处于困境也要有乐观积极的精神。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句意: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此句咏叹诸葛亮的才德和功绩,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意: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此句含蕴着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此句形容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根据“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可知,此处的诗句应表达殉道者牺牲小我,来成就发扬光大真理的大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为恰当。“落红”与“殉道者”形象内容一致,材料和观点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能工巧匠,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它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3.(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模)填入文中引号里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业精于勤,荒于嬉。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和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根据上文“它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和下文“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可知,此处是在讲中国古代工艺匠人的精神。
A.“破万卷”,讲的是多读书;“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的功效。
B.“业精于勤”讲的是勤奋;“荒于嬉”讲的是荒废学业的原因。
C.“锋从磨砺出”“香自苦寒来”讲的是成功源自于磨砺,吃苦;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讲的是互相商讨砥砺,吸取长处,改正缺点,不断磨炼和完善,符合工艺匠人的精神。材料论据和观点一致。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哀愁。例如“( a )”,它算得上是描写清明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可以想见,清明雷声滚滚,落雨纷纷,山河依旧在,故人却不复来。诗句将离别的哀愁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哀愁的还有“( b )”。暮雨之中,面对一抔黄土,人在哭泣不能自已,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难以回应。天人相隔,思念绵长。这些诗句无不在提醒我们,人生短暂,应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去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亲友。
清明时节,哀愁免不了,“豁达”也不可或缺。例如,“( c )”,这是诗人劝人们好好把握当下。还有“( d )”,人生不论贤愚,都统归于黄土。所谓“知死好生”,许多人年岁渐长,参加丧礼的次数渐渐频繁,豁达也因此而生。是的,见惯了生死、看淡了生死,不就更容易拿得起、放得下,更容易坦然淡然、一心清明了嘛。
1.(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是( )(3分)
①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②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③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 a①,b③,c②,d④B. a②,b③,c①,d④
C. a④,b③,c②,d①D. a④,b③,c①,d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处,后面的“描写清明……落雨纷纷”照应④句中的“雨纷纷”。
b处,后面的“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难以回应”照应③句中的“冥冥重泉哭不闻”。
c处,后面的“劝人们好好把握当下”正是①句“人生有酒须当醉”的启示。
d处,后面的“人生不论贤愚,都统归于黄土”照应②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D符合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泰然处之,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油然而生。(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
2.(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处被贬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儋州”对应“海南岛”,这一时期是苏轼的创作高峰期,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对应;
B项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我们就坐船出发,从巴峡顺水穿过巫峡,往下就可到襄阳,然后,从襄阳很快就可回到故乡洛阳。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C项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此句一语双关,无论是道路上的风雨,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词人都能笑着面对,体现出词人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
D项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往是这样,我坐在书房里,忽然感觉到窗外有一个白影掠过,我就立即走到外面的阳台上。这时候,白鹭已经飞到很远的地方,成了一个小白点。我盯着这个似乎就要消失的小白点,盯着。然后,它就又飞了回来。它的翅膀伸展开来,在天空中滑行。这样飞上几个来回,它就消失了。( )我飞不起来,我大概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一只白鹭。
3.(2024届河南省郑州三测)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很想知道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去了哪里,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可以和它一起飞的白鹭。
B. 我很想知道它去了哪里,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可以和它一起飞的白鹭。
C. 我很想知道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去了哪里,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白鹭,可以和它一起飞。
D. 我很想知道它去了哪里,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白鹭,可以和它一起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它去了哪里”和括号前的“它就消失了”内容衔接更紧密,排除AC项;“可以和它一起飞”和括号后面“我飞不起来”首尾衔接更紧密,排除AB项。
三.定句选位——语句复位主观分析题。
将固定的语句选择插入不定的位置,分析哪个位置恰当,阐述理由。其实就是找到适合的位置之后,分析一下插入该位置的原因。
原因不外乎“定句选位”客观选择题的几点选择要求,从内容、结构、句式、照应、音韵、风格等方面着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春风呼哧呼哧的!着大鞑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甲)人们(乙)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二模)若将“呼哧呼哧”一词引入第二段文字的画线句子,放在甲、乙哪个位置更合适?简述理由。(4分)
【答案】①放在甲处更合适。②根据语境,将“呼哧呼哧”一词放在人们之前作定语,能够传神地展现出人们在经过了“背”“绕”“上”“爬”等一系列动作之后气喘吁吁的样子,符合整体文风,更具形象之美。③若将“呼哧呼哧”放在乙处作状语,虽符合语法规范,但和上下文语境内容的契合度不紧密,内容表达上也缺乏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呼哧呼哧”,象声词,多形容哭声、气喘声等,如剧烈运动后的喘气。
甲处,前文有“着大鞑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等一系列动作,“呼哧呼哧”一词用于此处作定语,符合整体文风,更具形象之美。
乙处,如将“呼哧呼哧”放在此处,则作“抛撒”的状语,这样是符合语法规则的,但与上下文语境内容的契合度不紧密,内容表达上也缺乏美感。
【课堂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下不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荫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
1.(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二模)“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
“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荫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可知描写的是夏天,排除①②;“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两句中“它”代指“羊”,可知羊也怕热,它也躲荫凉。据此可判断“你怕热,羊也怕热哩。”交待原因,并且前后主语(它)相承接,放在③处最恰当。④句中“这”代指前面看到的情形,中间不能穿插语句,排除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2.(2024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三模)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五十步笑百步B. 笑口常开C. 皮笑肉不笑D. 笑里藏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俗语,语句复位的能力。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笑口常开:笑容经常出现,形容人十分乐观、快乐,无忧无虑。
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勉强带笑,给对方以不舒服的感觉。
笑里藏刀:指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
前文说“你是越看越不舒服”,是因为虽然使用了微笑的表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喜悦情绪,属于表里不一的“皮笑肉不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②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3.(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两句古诗包含的信息有时间、地点(春山谷雨前)和摘茶的活动(并手摘芳烟),呈现的是古人摘茶的画面,文中写到摘茶活动的有①和②两句,所以排除CD;第②句写母亲在茶叶摘回后对茶叶的加工,强调的是制茶的过程,与诗句有差异,排除B。①处“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在时间和内容上都非常吻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专题07 短句化长句考点(教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高考精炼,考点突破,考点分析,知识点介绍,课堂知识点拨,对点练习,下定义的解题步骤,教(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长句化短句考点(教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高考精炼,官方答案,考生答案,考点突破,课堂知识点拨,对点练习,教(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标点符号考点 (教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共3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高考精炼,官方答案,考生答案,考点突破,课堂知识点拨,课堂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