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展开机械运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章节,速度是第一个由比值定义建立的物理量,其中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意义重大。学生在第一节通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并认识到要以单位为标准;在第二节通过运动的描述初步建立了时空观,会定性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认识到要以参照物为标准;在本节继续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研究,通过建立速度概念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通过比值定义建立比较标准。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进行分类,建立了匀速直线运动模型,之后又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了平均速度这个重要概念,整个过程不断进阶,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最佳载体。
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这种用物理量之比来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是后续迁移学习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的基础,如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
学情分析
从感性认识来看,部分学生生活经验匮乏,较少关注高速路标志牌、高铁速度等信息;从知识上看,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行程问题,并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但是学生已掌握的重点在于数学演算,对于用学科语言描述和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比值的含义、单位等还非常陌生。在数学基础层面,单位换算,尤其是复合单位的换算是学生的障碍点,还有部分学生盲目套公式,见数就算,在计算代入数据时也缺乏单位意识。从思维方法上看,学生虽然对“建立标准”这一思想在前两节有所接触,但是对于用比值建立标准和理解平均速度的内涵仍然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能够说出速度的物理意义与定义,并能对速度单位进行换算。
2.能够举例说明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3.能够了解平均速度,并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科学思维
1.基于生活经验及事实,提出与运动快慢有关的研究问题,有依据地进行分析与判断。
2.通过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对真实情境问题进行思维加工,体会通过比值定义建立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对运动分类,建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模型,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学生能基于事实证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数据的特点,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内容,体会物理学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的不断深入的历程,感悟学科智慧。
2.通过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认识高铁、C919等各种中国速度,体会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有意义的计算渗透交通安全教育,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速度概念建立的思维加工过程,感悟比值定义法与建立标准的思想。
教学难点
1.速度概念建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速度单位的换算。
3.理解平均速度概念。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问题情境
(1)观察隧道入口处的交通标志牌,小明和爸爸分别获取到不同的信息。
(2)小明实测后发现爸爸对通过隧道的用时预测得非常准确,他好奇爸爸是如何判断的,并担心他是否超速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便可以解开小明的疑惑。
观察图片。
获取信息。
学生思考小明爸爸是如何判断用时一分半就可通过这1 769 m长的隧道,以及他是否超速了。
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问题的引导把前面所学的两节都贯穿起来了。要解决小明的困惑就要了解既熟悉又陌生的“速度”这个物理量,进而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我们先回归到大家都参与过的运动会上,图片中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一、定性比较运动的快慢
从物理学角度看,以上运动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不同?
1.同中求异,发现运动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1)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又是怎样计算成绩的?
(2)观众与裁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只用路程或时间中的任一物理量都无法表示运动的快慢,表示运动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现在可以定性地比较快慢了。
(3)想想议议: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话怎么办?
很好,就是统一比较的标准,怎样统一最简洁?
这样就将运动时间统一为单位时间或者将运动路程统一为单位路程,两种比值方法都能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采用哪种比值法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什么?
2.速度的单位是组合单位,它有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注意各量与单位的对应性以及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这样我们就可以定量地比较运动的快慢了,还可以根据公式变形求出其他物理量。
3.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说出物理意义,并正确读出某高速路路牌信息。先统一单位,才能比较速度大小。
三、匀速直线运动
1.根据提供的图片,从运动路线的角度尝试对机械运动进行分类。
2.直线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可以如何分类呢?
3.匀速直线运动
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匀速直线运动是理想模型,我们可以把一些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如视频中的玩具小车,平直轨道上平稳运行的列车可近似认为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直线运动
(1)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复杂,如果只作粗略研究,也可以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请你计算图中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人们平时说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或通过某段路程的速度,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大家计算每个10 s内的平均速度;再计算前20 s与后20 s内的平均速度呢?
所以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学生回答:观看赛跑的某一瞬间,他们的运动时间相同;跑到终点时他们的运动距离相同。但是他们运动的快慢不同。
学生回答:从观众的角度,是“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从裁判员的角度是“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他们所用方法不同。
可以设法让他们运动的时间(或路程)相等,然后再进行比较。
采用数学中的比例方法,利用路程比时间或者时间比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路程与时间之比,这样定义“比值越大,运动越快”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这其实是回归了“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正确读出汽车速度表值。
说出高速路路牌信息,进行单位换算后,对比雨燕速度与高速路牌限速速度哪个大。
学生回答:根据运动路线的曲直,可以分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并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分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数据列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即它的速度是不变的。
学生听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构建理想模型这种重要的物理学思想方法。
通过看视频进一步体会匀速直线运动。
图中的小汽车做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它的速度是变的。
由图中信息可算出汽车运动600 m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5 m/s。
每个10 s内的平均速度都与全程的平均速度不同。
学生写出前20 s与后20 s内的平均速度的过程,发现也与全程的平均速度不同。
用所有学生都熟悉、经历过的运动会短跑比赛情境激活思维,发现运动还有快慢之分,体现概念建立的必要性。
从观众和裁判员视角来定性分析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让学生意识到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就必须考虑路程与时间两个因素。
结合教材上的想想议议,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让同学们充分思考各种比较方法,经历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师归纳都是为了统一比较的标准,再进一步思考怎样统一标准最简洁,采取哪个比值更方便,体现概念建立的合理性。学生经历了概念建立的过程,才会提升素养。
从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单位换算几个层面让学生体会比值定义法、标准思想,进而全方位认识速度这个物理量。强调物理学常用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定义新物理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分类也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避免死记硬背,要明确分类的依据并举例说明。
匀速直线运动是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也是学生经历的第一个模型。该模型建立的过程要对数据进行数学加工,所以将书上图以数据列表的形式进行呈现。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信息,对数据进行数学加工,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出乙图中的汽车在做变速运动。强调计算平均速度的前提要明确哪段路程与哪段时间,明确物理量的对应关系,避免初学者常犯的“张冠李戴”型错误。
再让学生继续对全程、每个10 s、前20 s与后20 s求平均速度与全程的平均速度作对比来理解平均速度的内涵。
学以致用
1.应用规律,解决课前提出的实际问题:小明的爸爸超速了吗?
(1)方法一,可以将路程估为整数,通过速度公式求实际速度,与限速进行比较。
(2)方法二:用速度公式的变形,求出实际路程,再与路牌上的路程进行比较。
(3)方法三:用速度公式的变形,求出限速情况下的时间,再与实际时间进行比较,揭秘爸爸估测时间的方法。
2.强调步骤的规范性,体现条件、依据、结论意识。
学生根据示范规范书写过程,自己完成方法三。要审明条件并转化为符号语言,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写明公式依据,代入数据,求出结果,数值后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教师进行解题示范。首先引领学生通过审题寻找关键信息,接着分析问题,最终规范书写出解题过程。学生经历示范→模仿→练习→内化的学习过程。
首尾呼应,课毕解决课前的问题,一题多解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有意义的计算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课堂小结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后任务
1.通过查阅资料中国高铁、C919飞机等中国速度。
2.根据真实情境的截图进行计算,区分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
学生课后完成,将课堂进行延伸。
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体现跨学科实践,将物理学与科技前沿、物理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板书设计
1.3 运动的快慢
教学反思
在本次《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速度概念的理解,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显著提高。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解释抽象概念时,利用生动的实验演示和直观的图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在师生互动方面,我尽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刻未能充分预见学生的疑惑点,导致解答时略显仓促。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备课,预设学生的各种可能反应,以便更加从容地应对课堂挑战。
此外,我还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在教授速度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时,我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公式的意义和应用场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也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总之,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空间。我将以此次反思为契机,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物理人教版(2024)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人教版(2024)<a href="/wl/tb_c405093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播放视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速度的概念,出示图片提问,想想议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