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吉林省四平市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245799/0-17287823166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吉林省四平市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245799/0-1728782316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吉林省四平市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245799/0-17287823167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吉林省四平市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吉林省四平市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劳动创造未来、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打扫房间B. 整理书桌C. 晾晒衣物 D. 生火做饭
【答案】D
【解析】
【详解】A、打扫房间,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整理书桌,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晾晒衣物,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生火做饭,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 氧气B. 氨气C. 氮气 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空气的组成判断,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即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故选C。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河水B. 纯牛奶 C. 净化后的空气 D. 四氧化三铁
【答案】D
【解析】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详解】A、河水中含有水和一些不溶及溶于水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B、纯牛奶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C、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D、四氧化三铁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正确;
故选D。
4. 酥脆的薯片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二氧化碳B. 水蒸气C. 惰性气体D. 氧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酥脆的饼干变软的原因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B。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瓶中
B. 试管夹应夹在试管中下部
C. 加热试管前,外壁上仍有水珠
D.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中,会污染原瓶中的试剂,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前,外壁上仍有水珠,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发生炸裂,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放置试管B. 液体读数
C. 加热液体D. 滴加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试管应倒置试管架上,操作正确;
B、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加热液体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要加在试管的中上部,操作正确;
D、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触壁,操作正确;
故选:B。
7. 202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 滥用化石燃料B. 积极植树造林
C. 煤炭脱硫处理D. 垃圾分类投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A、滥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做法不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错误;
B、积极植树造林,能吸收有害气体和粉尘,做法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正确;
C、煤炭脱硫处理,能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做法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正确;
D、垃圾分类投放,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正确;
故选:A。
8. 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和“○”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分子可分解为原子B. 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D. 反应后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裂为原子,说法正确;
B、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重新组成新分子;说法正确;
C、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说法正确;
D、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存在两种分子,说明两种气体没有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物质为混合物,说法错误。
故选D。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B.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 木炭在纯氧中燃烧发出白光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分为两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选项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选项错误;
C、木炭在纯氧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选项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分外焰、內焰和焰心三层,选项错误;
故选C。
10.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 曲线a和c对应的物质分别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C. 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 此微型实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对应气体浓度逐渐降低,故应该为氧气,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数字化实验能更加方便直接的知道化学反应物质量的变化,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通过仪器快速得到实验数据,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仪器。(填序号)
①胶头滴管②烧杯③试管④广口瓶⑤药匙
(1)取用粉末状的固体用_________。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_。
(3)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垫上陶土网的是_________。
(4)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___。
(5)固体药品保存在_________。
【答案】(1)⑤ (2)③ (3)② (4)① (5)④
【解析】(1)取用粉末状的固体用药匙,故填:⑤;
(2)试管能做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加热,故填:③;
(3)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且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是烧杯,故填:②;
(4)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故填:①;
(5)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保持在细口瓶中,故填:④。
12. 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四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序号填入空格内。
(1)占空气总体积0.0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_。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___。
(3)能充入灯泡延长其使用寿命,又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_________。
(4)可制氮肥的气体是_________。
【答案】(1)④ (2)② (3)③ (4)①
【解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其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④;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故填:②;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能充入灯泡延长其使用寿命,又可制多种电光源,故填:③;
(4)氮气含氮,所以可制氮肥,故填:①。
13. 根据分子、原子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氦气由原子构成,则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
【答案】(1)分子 (2)化学 (3)氦原子
【解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填:分子;
(2)化学变化过程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氦气由原子构成,则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氦原子。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4分)
14. 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1)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应填充到_________(填字母)处。
(2)氧化汞汞+氧气,应该填充到_________(填字母)处。
(3)图中b表示_________的反应,请写出一个符合b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答案】(1)c
(2)d
(3)①. 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②. 碳+氧气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解析】(1)该反应为石蜡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均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充到c处。
(2)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充到d处。
(3)由图可知,b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碳燃烧的属于氧化反应,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则可填充到b处,文字表达式为。
15. 如图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
(1)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_色火焰。
(3)实验中电烙铁的作用是_________。
(4)将水换为细沙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吸收二氧化硫的目的。
【答案】(1)先鼓起后变瘪
(2)明亮的蓝紫
(3)通电放热,使硫粉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不能
【解析】(1)硫粉燃烧放热,会导致锥形瓶内气体受热,气压增大;燃烧停止后温度恢复室温,会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所以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为先鼓起后变瘪。
(2)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中硫粉是可燃物,也与氧气充分接触,电烙铁的作用是通电放热,使硫粉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水能吸收二氧化硫,细沙不能与二氧化硫反应,无法吸收二氧化硫,将水换为细沙不能达到吸收二氧化硫目的。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气球条先变红。
实验二:换一根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
(1)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_________。
(2)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
(3)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那么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变红。
【答案】(1)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2)小 (3)会
【解析】(1)温度升高后,滤纸条更快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2)ba段滤纸气球条先变红,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3)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则滤纸条也会变红,只是会比较慢。
17. 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
(1)对比实验_________,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___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3)对比实验甲、丁,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上述实验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答案】(1)甲和乙 (2)温度 (3)不能
【解析】(1)甲乙实验中,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对比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甲实验为常温,丙实验为加热,其它条件均相同,对比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3)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甲、丁实验对比可证明二氧化锰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证明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则不能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共14分)
18. 利用下图仪器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
(1)请写出仪器⑧的名称:__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该实验中,不需要选择的仪器有_________(填甲图中序号)。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需放一小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__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若用乙装置收集甲烷(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导管_________(填“a”或“b”)端进入。
【答案】(1)铁架台
(2)①.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②. ①④ ③. 防止加热时试管中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④. 正
(3)b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⑧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发生装置选加热固体的装置,且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选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则需要的仪器为②③⑤⑥⑦⑧,不需要①④;
加热固体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3)甲烷密度比空气大,用乙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b口通入。
19.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再探究:
【回顾历史】
①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②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分别用红磷、铜粉等进行实验,在不引入新的气态杂质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化合物,从而达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重温旧知】
某同学分别用如图两种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回答有关问题。
(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2)用装置二进行实验时,加热铜粉,记录实验中各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___(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
(4)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填字母)。
A. 加热时间太长B. 铜粉的量不足
C. 推拉注射器次数太少D. 读数时气球内仍留有气体
【创新实践】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的实验原理,老师采用红磷为反应物,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内的气体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5)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t2时打开止水夹,最终水面大约上升至集气瓶刻度_________(填“1”“2”“3”或“4”)处。
(6)结合图乙曲线,AB段气体压强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BC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铜+氧气氧化铜
(2)15%
(3)装置二
(4)BC
(5)①.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②. 1
(6)①. 红磷燃烧放热使压强增大 ②. 燃烧消耗氧气且燃烧结束后装置逐渐冷却使压强减小
【解析】(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文字表达式为:;
(2)根据数据可知,空气的总体积为:44mL+36mL=80mL,消耗氧气的体积为:36mL-24mL=12mL,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能使空气充分流动,氧气反应更彻底;
(4)A、加热时间太长,会浪费燃料,但不会使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B、铜粉量不足,氧气不能完全消耗,则会使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C、推拉注射器次数太少,则氧气可能不能完全消耗,会使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D、读数时气球内仍留有气体,则注射器移动的体积偏大,会使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5)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
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且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则最终水面大约上升至集气瓶刻度1处。
(6)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所以AB段压强增大;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燃烧结束后逐渐冷却,使压强降低,所以BC段气体压强减小。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44mL
36mL
24mL
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名校调研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3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北片区联考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名校调研九上化学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