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
展开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夏季星空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三颗亮度很高的恒星悬于夜空形成巨大的三角形(“夏季大三角”)。下图为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及其与天津四的三角位置关系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夏季大三角”的三颗恒星应位于(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可能有潜在的宜居带,寻找牛郎星系统中宜居行星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B. 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 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D. 能获得与地球上相同波长的可见光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牛郎星、织女星在夏夜星空明亮,且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说明牛郎星、织女星自身能够发光,且处于银河系,C正确,D错误;地月系位于太阳系中,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夏季大三角”的三颗恒星没有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AB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都不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BD项错误;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的行星可能会温度过高,不适宜生物生存,C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无独有偶,2022年暑期上映了一部中国科幻片《独行月球》,讲述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 月球表面上坑坑洼洼,有很多峡谷,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次主角掉入大坑中的镜头。这些坑洼其实主要是( )
A. 月球上的湖泊B. 月球上人类活动的遗迹
C. 月球上的山脉D. 月球表面的陨石坑
4. 独孤月在月球生活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①昼夜现象 ②电闪雷鸣 ③朝霞、晚霞
④日食、月食 ⑤行走如跳远
A. ①②B. ③④C. ④⑤D. ①⑤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在星际空间游荡的质量、体积较小的陨星体受月球引力吸引撞向月球,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陨星体可以长驱直入冲向月面,月面遭受高速撞击而形成坑穴,所以月球表面上坑坑洼洼主要是指月球表面的陨石坑,D正确;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发现月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月球上也没有人类活动,AB错误;山脉应高出地面,而不是坑洼,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月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月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则月球上会形成昼夜现象,①正确。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并发的一种物理现象,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因此不会有电闪雷鸣的现象,②错误。霞是因为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气中的尘埃等杂质越多时,色彩越显著,而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没有这个现象,③错误。日食现象是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从而形成的日食现象;月食是因为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所以出现了月食,在月球上看不到月食,④错误。因为月球的质量太小,导致月球的引力不足,引力大约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行走如跳远,⑤正确。综上分析,故选D。
【点睛】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对外来天体的侵入缺少必要的拦截作用;也不存在风、流水等外力作用,陨石坑形成后仍基本保持原本的坑洼形态。
加蓬是世界能源组织公布的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如图为加蓬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加蓬太阳能资源丰富主导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地形地势C. 植被覆盖率D. 纬度位置
6. 图中四地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为纬度、昼长、地势、天气等,结合图示可知,加蓬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资源丰富,D正确。跟海陆位置、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错误。地形地势不是主导因素,B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四地均位于加蓬,从图中可知四地的海拔差异较大。四地中乙的海拔最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最小,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最丰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 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 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近年来磁暴频频发生,2024年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3月24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磁暴预警。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磁暴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海南岛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
②黑龙江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
③火山喷发或地震出现概率大为提高
④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
8. 推测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及带来的主要影响( )
A. 2031年河流汛期延长B. 2035年粮食全面歉收
C. 2031年树木年轮变宽D. 2035年极端天气增多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极光现象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夜晚可见,海南岛位于低纬热带地区,观察不到极光现象,①错误;黑龙江纬度较高,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②正确;“磁暴”只会影响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和磁场,并不会直接影响地球内部的火山喷发或地震,③错误;“磁暴”发生时,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物质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干扰穿过其中的卫星通信信号,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1年,2024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由此推断下一个太阳活动顶峰大约发生在2035年,AC错误;联系已学可知,太阳活动增强、太阳黑子数目增多会使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增多,D正确;粮食产量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但存在区域差异和正负相关性,B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4、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2024年3月,不少人在石家庄西部的一些村落和山坡上捡到大量贝壳、三叶虫化石,掀起了捡化石的热潮,甚至有游客携带专业工具去采挖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在石家庄地区能捡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当地( )
A. 目前有三叶虫存活B. 曾经为海洋环境
C. 地壳未发生过变化D. 气候未发生过变化
10. 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中最常见的植物类型是( )
A. 蕨类植物B. 裸子植物C. 被子植物D. 种子植物
11. 游客大量采挖化石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①破坏地表植被②破坏山体结构③扰乱地层顺序④加剧大气污染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9. B 10. A 11. A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石家庄能捡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当地曾经为海洋环境,B正确;三叶虫已经灭绝,排除A;地壳和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D。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古生代大量存在的植物为蕨类植物,A正确;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被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化石大部分存在于地表以下的沉积岩层中,游客大量采挖化石,首先会破坏地表植被,①正确;其次,采挖化石必将剥开底层,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山体结构,②正确;地层顺序不会因为开采化石而发生改变,③错误;采挖化石的主要影响是对地球表层岩石圈,并不会加剧大气污染,④错误。故选A。
【点睛】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约3亿年。对动物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一场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进化拉开了寒武纪的序幕。寒武纪动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续下,有些动物的活动转向干燥的陆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告完结。
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据图推测,“爬行动物的时代”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 暖湿B. 冷干C. 冷湿D. 暖干
13. 在图示甲时期( )
A. 被子植物繁盛B. 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 海平面高于现代D. 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所以中生代有“爬行动物的时代”之称。结合图像,与现代相比,中生代的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说明中生代气候温暖干燥,为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由图可得,甲时期为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蕨类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最为繁盛,A错误;此时全球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甲时期温度比现代气温低,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储存在陆地上,海平面较低,C错误;甲时期为古生代晚期,没有人类出现,不会出现传统农作物,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D错误。故选B。
【点睛】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晚期爬行动物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3日18点19分左右,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左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某居民手机通讯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①—地壳B. ②—地幔C. ③—外核D. ④—内核
15. 由右图预警信息可知( )
A. 震中普兰店地区还未发生地震B. 甘井子区震级小于普兰店地区
C. 甘井子区与震中地区烈度相同D. 通讯信息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
16. 发生地震时,在室内的人员最适合采取的避险措施为( )
A. 迅速离开所在房间,乘坐电梯撤离
B. 躲在桌下或墙角处,注意保护头部
C. 尽快爬上楼顶阳台,等待他人救援
D. 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预警信息
【答案】14. A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结合所学可知,地壳的平均深度是17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①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据右图可知,震中普兰店地区发生了地震,甘井子区还未发生地震,A错误;甘井子区预警震级为4.6,普兰店地区震级为4.6,二者震级相同,B错误;普兰店区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甘井子区轻微震感,说明甘井子区与震中地区烈度不相同,C错误;6秒后地震波将到达甘井子区,说明通讯信息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撤离,A错误;躲在桌下或墙角处,注意保护头部,B正确;尽快爬上楼顶阳台或下载地震预报软件都是不正确的避险措施,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越大。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一次震级,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草莓是一种酸甜多汁的水果,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水果,现在很流行采摘体验式旅游观光,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大棚栽种草莓,这样既可以种植销售也能方便游客观光。左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郊区草莓园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草莓大棚的顶棚覆盖无色透明的膜,实现其作用的主要原理类似于( )
A. 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 减弱大棚内地面辐射散失
C. 减弱棚内大气逆辐射
D. 增强云层反射
18. 在草莓垄上贴地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
A. 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 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
C 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 提高温度,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答案】17. B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莓大棚的顶棚覆盖的是无色透明的膜,实现其作用的主要原理类似于温室效应,即无色透明的膜阻挡地面辐射,减弱大棚内地面辐射散失,B正确。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云层反射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黑色薄膜会阻挡光照,减少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杂草滋生,减轻水分的蒸发,B正确,D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在阳光照射下,黑色底膜本身增温快,温度高,传给土壤热量少,可降低土壤温度,A错误。薄膜覆盖不能影响土壤的肥力,C错误。故选B。
【点睛】黑色地膜的作用:夏季高温时,主要用于降温和除草,还有蔬菜的软化栽培。黑色地膜几乎不透光,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在阳光照射下,黑色底膜本身增温快,温度高,传给土壤热量少,故用于降温。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
20.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
A. 持续降低B. 先降低,后升高C. 持续增高D. 先升高,后降低
21. 下列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B. 大气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C. 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答案】19. D 20. B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排除D;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B错误;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不在平流层,A错误。故选C。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下图为某日亚洲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示时刻贵阳的风向为( )
A. 西北B. 东北C. 东南D. 西南
23. 下列四个城市中风速最大的是( )
A. 乌鲁木齐B. 贵阳C. 上海D. 福州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贵阳北侧为高压,南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向南,贵阳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图中乌鲁木齐所在位置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A正确。贵阳、上海、福州等压线相对稀疏,风力较弱,BCD错误。故选A。
【点睛】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风受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小明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请帮助他完成探究任务。
活动一:资料研究,查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小明发现古人有对太阳的观测和记录。如明朝《天元玉历祥异赋》中记载“日中黑气者,祭天不顺之异也,气者,亦为日薄皆阴也。”
(1)文献中记载的“黑气”是指______,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
活动二:地理实践,体验太阳辐射对生活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作为一种自然能源,以其储量丰富且无污染性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已被国际公认为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能源之一。下图为小明搜集的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分析该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的原因______。
活动三:总结提升,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帮助小明完成下面活动总结中的描述内容。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______(天体类型),______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电离层对______产生影响。
【答案】(1) ①. 太阳黑子 ②. 光球层
(2) ①. 青藏高原 ②.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污染少,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纬度较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3) ①. 恒星 ②. 太阳辐射 ③. 无线电短波通信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为依托,涉及太阳活动、太阳辐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日冕层和色球层是看不到的,所以史籍曾记载“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记载所说的“黑气”是指光球层上的黑子。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主要与太阳高度及大气削弱作用有关,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污染少,空气洁净,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当地纬度低,海拔高,加上空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接受太阳辐射多。
【小问3详解】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影响。
25. 地球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图1)是地球圈层关联示意图。
材料二 如图(图2)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材料三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9月25日19时29分13秒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2.00度,东经117.61度)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经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会商研判,本次肥东3.8级地震为9月18日肥东4.7级地震的余震,原震区近期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1)填写图1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______。
(2)举例图1中①④两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当地震发生时,居住肥东县城区9楼的小明会有______的感觉,依据是______。此次地震震源位于______(填图中数字)。
(4)地震发生时,9楼的小明在不知道震级大小的情况下该如何做,请你给予合理的建议。
【答案】(1)①大气圈;②生物圈;③岩石圈;④水圈
(2)冷空气经过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暖流对大气有增温、增湿作用
(3) ①.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②. 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 ③. ①
(4)打开房门,便于逃生和接受救援;关闭电源和燃气阀门,减少次生灾害;不要乘坐电梯或跳楼,等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在房屋内躲避时选择承重墙的内侧,降低重心。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外部圈层关联示意图、安徽省肥东县的地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波的分类及其特征、地震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图1中水蒸气和氧气等气体进入①圈,该圈为大气圈;②产生有机质,为生物圈;③产生矿物质,为岩石圈;④产生水蒸气,为水圈。
【小问2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大气圈和水圈的能量转换有:冷空气经过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这是大气圈对水圈的影响;暖流对大气有增温、增湿作用,这是水圈对大气圈的影响。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当地震发生时,居住肥东县城区9楼的小明会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的感觉,一句是当地震发生时,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2km,位于地壳中,对应的是图2中的①。
【小问4详解】
当地震发生时,身在9楼的小明,应该在横波到达前打开房门,便于逃生和接受救援;尽量关闭电源和燃气阀门,减少地震引发的触电或火灾造成的二次伤害;不要乘坐电梯或跳楼,以免被困电梯,等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在房屋内躲避时选择承重墙的内侧,并且靠近家中水源的地方,尽量降低重心。
26. 大气运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深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
(1)图1中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2)民居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图2中代表此时石质地面的是______,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做______运动。
(3)比较甲乙丙丁四处的气压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__。
(4)假若图2表示的环流为海陆风,则甲、乙两地中表示白天海洋的是______地,海洋与陆地之间吹的是______(海或陆)风。
(5)假如图2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填甲或乙),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______
(6)在下图中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答案】(1)B (2) ①. 甲 ②. 上升
(3)丙、丁、甲、乙 (4) ①. 乙 ②. 海
(5) ①. 乙 ②. 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提高绿地生态环境功能;减少人为热源的进入;减少城市污染物,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降低城市建筑密度,适当通风。
(6)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穿堂风为情境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核心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昼夜均晴,即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相比山林,石质地面比热容较小,增温、降温速度较快,因此石质地面比山林昼夜温差大,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小问2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白天石质地面比山林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山地则为高压区,风从山地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穿堂风。由图2可知,甲地高空丁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相应甲为低压区,而乙地则相反,为高压区,因此甲表示石质地面,乙表示山林。甲处盛行上升气流,乙处盛行下沉气流。
【小问3详解】
读图,由图2可知,甲地高空丁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相应甲为低压区,而乙地则相反,为高压区,丙为低压区。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甲乙丙丁四处的气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丙、丁、甲、乙。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因为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比较慢。白天,海洋增温慢,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对应为乙;陆地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对应为甲。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乙到甲,吹海风。
【小问5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在城市热岛环流中,郊区地面植被覆盖多,地表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应对为乙;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等)和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将重污染企业迁到城市热力环流之外;建设通风廊道,增加城市通风散热能力等。
【小问6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山林增温慢,降温也慢,夜晚,山林降温较慢,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石质地面升温快,降温也快,夜晚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近地面气流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高空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所示: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