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祝你考出好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现在去舀一piá( )水来给你喝罢。
(2)如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 )裂的形象。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qī( )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4)当它戛( )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答案】 ①. 瓢 ②. jūn ③. 栖 ④. ji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瓢:将葫芦对剖,挖去瓤子,作舀水、盛物等用的器具。也指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形似瓢状的器具。
龟裂,jūn liè,人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布满裂纹或出现裂口。
两栖 ,liǎng qī,在水中和陆地都可以生活。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2.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曲终了,观众仍沉浸其中,当主持人号召为他鼓掌时,大家才大彻大悟。
B. 这幅画原本已经破,经过郑师傅修,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C. 我相信你天长地久承诺是真的,我相信你海枯石烂的誓言也是真的。
D. 他自恃学习成绩优异,目空一切,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所以威信不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及使用。
A.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句中形容观众理解要鼓掌,不符合语境;
B.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符合语境;
C.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符合语境;
D.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符合语境;
故选A。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这是一座最惹眼的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戏台。
B. 由于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D.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可能受到枪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语序不当。多个定语的合理顺序大致是:所属+数量+形容或描写。本句可改为:这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最惹眼的戏台;
B.缺主语。应去掉“由于”;
D.句式杂糅。应删去“瞄准它们的猎枪”或“可能受到枪击”;
故选C。
4.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贺敬之在《回延安》这首诗中,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 《社戏》中“铁旦老生”是一个演员的外号。“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男子。戏曲行当还有:“小生”扮演年轻男子,“老旦”扮演老年女子,“小旦”扮演年轻女子……
C. 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 古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形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相应的量词。如:“苏、黄共阅一手卷”中“一手卷”可译为“一轴手卷”,“通计一舟”中“一舟”可译为“一条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故选B。
名著阅读。(10分)
5. 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傅雷通过书信对居住海外的长子_____(姓名)就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______的问题。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傅雷教导儿子“恩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因不起兴趣”时,又以_____________例子给予指点。其儿子最后成为了______家。
【答案】 ①. 傅聪 ②. 做人 ③. 真诚 ④. 听莫扎特的音乐(艺术) ⑤. 钢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的文学常识。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长子傅聪、次子傅敏的家信100多封,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在傅雷的悉心教导下,傅雷成长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傅聪也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信件主要内容:生活和艺术追求方面,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傅雷认为“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生活问题和成长问题方面,对儿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的问题,都提出意见和建议;艺术方面:用大量篇幅谈美术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鼓励儿子多从诗歌、戏剧、艺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傅雷曾以听莫扎特的艺术为例,指导儿子傅聪。
据此,①空答案为傅聪,②空答案为做人,③空答案为真诚,④空答案为听莫扎特的音乐,⑤空答案为钢琴。
6. 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回答问题。
①不愿意把物质的事挂在嘴边是一件事,不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地丢失钱是另一件事!这是我与你大不相同之处,我也觉得提到阿堵物是俗气,可是我年轻时母亲(你的祖母)对我的零用抓得极紧,加上二十四岁独立当家,收入不丰,所以比你在经济上会计算,会筹划,尤其比你原则性强。
②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1)第一段文字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2)读完第二段文字,请就某一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答案】(1)树立正确金钱观
(2)示例一:信中的父亲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要学会坚强,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切而意味深长的父爱。示例二:信中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不是溺爱,这种关爱比关心吃穿等更有智慧,更有启迪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第①段“不愿意把物质的事挂在嘴边是一件事,不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地丢失钱是另一件事”可知,这一段讲的是用钱方面的问题,既不要将钱时不时的挂在嘴边,显得俗气又物质,也不能过于松懈以致于到处丢钱。所以第①段文字讨论的主题是“树立正确金钱观”的问题。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读后感。
根据第②段“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谈“坚强”的问题,父亲的谆谆教诲,表现了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信中的父亲教导儿子要坚强,感情真挚、娓娓道来,这种语重心长的关心具有启迪作用,让儿子终身受益。
7. 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贺敬之《回延安》)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4)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核舟记》介绍了核舟小窗上刻的字,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似,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答案】 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②. 水尤清冽 ③. 所谓伊人 ④. 欲济无舟楫 ⑤. 清风徐来 ⑥. 水波不兴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翅膀、冽、伊、楫、涯、邻。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 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句式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体现了《诗经》的语言特点。
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 本诗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反复咏唱,简要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8. A9.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起兴的手法开篇,以雎鸠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引出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的联想;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
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全诗四字一句,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如“关关”“窈窕”“参差”“辗转”等处,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两字一顿,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语言十分优美,富有极强地韵律美和结构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味,使诗歌情感得到充分地抒发;同时诗歌的后两节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艺术形式,如通过对“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处的重章复唱,加深了读者印象,渲染出气氛,使诗歌内容更丰富,逐层递进,更好地表现主人公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①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②,人甚知礼。野鸟名鸲③,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④,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唐代顾况《仙游记》)
【注】①瓯(ōu)闽:瓯,温州的代称;闽,福建的代称。②象耕鸟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③鸲(qú):鸟类的一属,体小,尾巴长,嘴短而尖,羽毛美丽。④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10. 结合甲、乙两文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异:
(2)便要还家 要:
(3)寻声渡水 寻:
(4)具以实告 具:
11. 下面句子中加点“之”与“约在瓯闽之间”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欣然规往B.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D.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12. 请用“/”断句。(划2处)
乍 见 外 人 亦 甚 惊 异 问 所 从 来。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
14. 有人说乙文是“刻意拟仿”甲文而作。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根据提示把这种说法的另两条佐证表述完整:
①寻访的过程相同:发现——辞别——再寻不得;
②描绘的内容类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映的社会现实相似: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④表达的情感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1)对……感到惊异(感到惊异)(只写“惊异”或“诧异”不给分)
(2)同“邀”,邀请。
(3)寻找
(4)详细11. C
12. 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
13. (1)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不足以容纳。”
14. ①. 村民因躲避战乱而隐居避世,过着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生活; ②. 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对……感到惊异(感到惊异)。
(2)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寻:寻找。
(4)句意:详细地告诉他实情。具:详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之”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约在瓯闽之间”中“之”是结构助词,的。
A.句意: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之:代词,这件事。
B.句意: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这里的情景。
C.句意: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之“结构助词,的。
D.句意: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之:代词,指美丽的女子。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句意为“突然见到外地人,也非常惊诧讶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所以,本句应断句为: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语:告诉;足:值得;为:对;道:说。
(2)足:能,能够;容:容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甲】文②段“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段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乙】文“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可以概括为:村民因躲避战乱而隐居避世,过着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生活。
②空,依据【甲】【乙】两文的中心思想分析概括即可。
【甲】文中心思想: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远离战乱,追求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乙】文中心思想:通过虚构瓯闽之间的美丽景象,想象了一个没有苛捐杂税、人人平等、没有战乱、和平安定,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境地,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据此总结概括为: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温州人李庭等,唐大历六年,上山砍树,迷了路,遇见了漈水。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地方,大约在瓯和闽的中间,天地之间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有300多处。四面环绕着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杀则地震。有一位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外地人,也非常惊诧讶异。问从什么地方来,贼人袁晁被平反了没,当时的朝政怎么样。详细地告诉他实情。因此说:愿意来这里居住吗?然而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被留下吃饭,期间被当做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标记道路。回到家,又重新走了原来的路,群山之间,寻找不到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5. 请用“//”将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从结构上看,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层: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关系:
16. 选文第2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简要概括第4~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8.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9.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 ⑨ 先分后总(或:分—总)
16.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7.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8. 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说明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突出了“活的仪器”更复杂、更灵活的特性。
19. 不能删去。“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分层。
要求将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
第1自然段,前面⑧句“立春过后”“冰雪融化”“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北雁南飞”“衰草连天”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一年的天气变化;最后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对前面的总结。是分总的结构。所以分层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判断。
选文首先写的是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也就是自然现象,然后第2段以它们对农事安排的指导作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出这些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文的内容明确指出“大自然的语言就叫作物候”。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
第3段指出“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第4段“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首句“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突出了“活的仪器”更复杂、更灵活的特性。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本题中,首先“许多”一词强调了我国农谚的内容广泛,物候知识丰富。体现了作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之情。其次,“许多”一词是指有“较大部分”的意思,起到了限制表示数量和范围的作用,说明了虽然是“大部分”但不代表是全部,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句中“许多”的意思是,虽然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不少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也证明不了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如果没有了“许多”一词,就违背了事实,显得过于绝对。所以,“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也凸显出了科学性,所以不能删去。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盲人的灯笼
鲁先圣
①有一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②那个时候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工作的地方是故乡的县城,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几盏路灯摇摇晃晃的若隐若现。街道两旁的胡同里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
③每当在食堂吃过晚饭,我们几个新工作的青年人就结伴去散步。因为县城很小,又没有什么公园景点,我们出来机关就顺着主要的街道走,然后拐进一条较长的胡同,那里通向城外的小河。
④胡同很长,大约有一里路的样子,又没有铺柏油,坑坑洼洼的,走在胡同里就难免磕磕碰碰。
⑤有一天,在胡同的纵深处出现了一个打着灯笼的人,他正从远处向着我们这头走来。狭窄的胡同里因为灯笼的照亮顿时明亮起来。距离较远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在意,以为就是普通的打灯笼的行人。等到了跟前的时候,这个人却让我惊奇了,原来这是个盲人,他的另一只手里拿着一跟竹竿呢。他显然听到了我们的脚步声,他停下来,站在一旁,让我们先过去。
⑥我忍不住自己的奇怪,小声问那盲人:“你是个盲人吗?”
⑦“是的,我从小就看不见,我不知道黑夜和白天的区别是什么,只听人说白天很明亮,但是却不知道明亮是什么样子。”盲人说。
⑧我更加奇怪了,问他:“你既然不知道明亮是什么样子,那你打着一只灯笼做什么呢?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
⑨盲人笑了,他对我说:“我听说灯笼是用来照亮的,你们这些好眼睛的人,只要有了灯笼,黑夜就如同白天,我打了灯笼,你们不就看见我了吗,就不会碰到我了。”
⑩我们几个人顿时被他的话震撼了。原来,这个盲人打灯笼出来,完全是为了照亮我们这些眼睛明亮的人!
⑪我由衷地称赞道:“真令人钦佩,你看不见路,却想着照亮我们。”
⑫“不,你错了,我不是为了你们,我为了保护我自己,你们的眼睛好,你们看见了路,我才能安全。”盲人赶快纠正我。
⑬我们顿时无语。片刻之后,盲人继续向前走,我们也继续走自己的路,盲人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胡同的远处。
⑭后来,又经常在那条胡同里遇见那个盲人,每一次都看到他手里打着一只灯笼,也每一次都让我陷入深思。
⑮几年以后,我离开了县城,县城的一切都渐渐在我的记忆里变得模糊不清,但是,那个在胡同里总是打着灯笼照亮别人的盲人,他那句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先照亮别人的话,却一直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滋养着我的人生。
⑯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总是苛求别人做到而自己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总是在抱怨生活对自己的不公?
⑰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如果明白了这句话,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再有抱怨,再有不平。
(选自《杂文选刊》2019年第8期,有改动)
20. 阅读⑤—⑪段,补全下面表格。
21. 第②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盲人的形象。
23. 如果文章到⑮段结束,也相对完整,那么第⑯⑰两段可以删掉吗?
【答案】20. (1)认为盲人打灯笼是为了照亮我们这些眼睛明亮的人
(2)深思(或:“沉思”“思考”)
21. 环境描写 写出了县城街道环境的简陋,夜晚胡同的黑暗,为下文盲人打灯笼等情节做铺垫。
22. 盲人想到打灯笼为他人明亮,从而保护自己的方法,说明他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盲人坦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明他是一个率真的人。
23. 不能删掉。到⑮段结束,文章的主旨仅仅停留在盲人对自己的影响,而第⑯⑰两段将主旨拓展升华,告诉我们帮助他人也在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梳理。
第(1)空,由心理变化“震撼”定位到⑥——⑩段,结合第⑩段“我们几个人顿时被他的话震撼了。原来,这个盲人打灯笼出来,完全是为了照亮我们这些眼睛明亮的人”,情节发展可以概括为:我们知道盲人打灯笼是为了照亮我们这些眼睛明亮的人;
第(2)空,由情节“明白盲人打灯笼是保护自己”定位到第⑪段,由“我由衷地称赞道:‘真令人钦佩,你看不见路,却想着照亮我们’”,此处心理感受为钦佩,或者联系之前所发生的一系列情节选择“思考”或“深思”。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由第②段“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几盏路灯摇摇晃晃的若隐若现。街道两旁的胡同里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这是一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②渲染……的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感情);烘托人物……的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句中“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街道两旁的胡同里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等写出了街道环境的简陋,到了晚上胡同里的黑暗,从情节上联系下文,这是为下文盲人打灯笼等情节作铺垫。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结合人物的主要事件及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由第⑨段“盲人笑了,他对我说:‘我听说灯笼是用来照亮的,你们这些好眼睛的人,只要有了灯笼,黑夜就如同白天,我打了灯笼,你们不就看见我了吗,就不会碰到我了’”可知,盲人虽然自己看不见,但仍然会晚上打灯笼,目的是为了给他人照亮后,也会保护自己不被碰到,体现出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极富智慧;由第⑫段“‘不,你错了,我不是为了你们,我为了保护我自己,你们的眼睛好,你们看见了路,我才能安全’,盲人赶快纠正我”,面对我们的感动和钦佩,盲人很坦诚地说出自己地想法,很朴实,体现出他很率真,诚实。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⑯、⑰段内容联系到生活实际,引发思考与感悟,进行了文章主旨的升华,揭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使文章更富内涵,可以说是点睛之笔。若没有⑯、⑰,文章到第⑮段就结束,就只停留在讲述盲人的事情,使文章深度不够,所以,不能删去。
四、作文(50分)
24. 阅读作品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请你针对本试卷中《盲人的灯笼》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请自拟一个正标题,以“——读《盲人的灯笼》有感”为副标题;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答案】例文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读《盲人的灯笼》有感
刚刚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盲人的灯笼”。这篇文章讲得是:一个盲人晚上走路时总提着灯笼。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拿着灯笼不是给自己照亮,而是给别的路人照亮,让别人看见他,不会撞到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处。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予人方便,予已方便”,我们都应该学习盲人,为别人照亮道路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地帮助和关心他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我有一位非常好的同桌,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的女孩,可是,直到有一天的早晨,我见她心不在焉,便想上前问问她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心不在焉呢?可我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吭声,我只好走了,再等我去问她,她眼睛里顿时有泪珠在眼睛里一直徘徊,不一会儿便流了出来,她哭着对我说:“我的书本忘拿回来了,上课时老师会讲书里的内容,我没有会被老师点名的,我很怕出丑。”“我还以为多大事呢!我把我的书本借给你行了吧!你别哭了,再哭就变成大花猫啦!”我说,她脸上开心了许多,还谢谢了我,我帮助了别人,其实我自己也是很开心的。
在漫长人生道路上,独自一人在漆黑的路上跋涉是多么危险!这时,你应该点燃心中的明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心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那就是帮助自己,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与人方便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与人方便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与人方便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与人方便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让我们共同去做个提着灯笼的盲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审题可知,题目要求“针对本试卷中《盲人的灯笼》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第二,选材构思:《盲人的灯笼》这篇文章讲的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提着一个灯笼,盲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他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他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因为他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他,那样别人就不会因为看不见他而撞到他了。文章告诉我们: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帮助他人也在帮助自己;予人方便,予己方便。与人方便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的方面想,以善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他天真,善良的背后,是一个豁达,淡泊,宽容的不设防的内心世界。其实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有时却想不到,更做不到。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地有时还不够善良,心胸还不够敞亮。付出和福报是成正比的,你对他人好、他人也不会伤害你,也会对你好。这种福报有时是无形的,我们看不到罢了。
写时要注意结合所读的书或文章,在理解主要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可抓住让你最受感动的一个点、一个场景去写感受。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情节发展
“我”的心理变化
发现打灯笼的是盲人
惊奇
(1)
震撼
明白盲人打灯笼是保护自己
(2)
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ó zhuó 裹 释,想从政而无人引荐,C//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