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原卷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3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3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共82页。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怀友二首
宋·郭祥正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
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
抱琴一写之, 冰霜溅孤怀。
但惜对樽酌,而无良友偕。
聊将幽独思, 滔滔寄长淮。
其二
晚坐庭树下,凉飕经我怀。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来。
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
想闻诵①声作,崩腾满江淮。
[注释]①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夕阳在窗”写到“晚坐庭树”,时间渐晚,听“萧萧”之音,感凉风“经怀”。
B.诗人怀友,第一首写自己思念友人,第二首“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虚实结合,感情深浓。
C.怀友第一首由夕阳西下之景引得诗人抱琴抒怀,由“孤怀”过渡到怀念友人,“溅”字使诗人孤单的心境又添凄凉。
D.诗人情感由“滔滔寄长淮”到“崩腾满江淮”,情感逐步强烈,奔放纵横,近于李白。
2.《怀友二首》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3.“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注]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注]冷食,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这天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为了寒食节,人们事先备办一些食物,如诗中的杏粥(杏仁煮的粥)、榆羹(榆树钱做的汤)等。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出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和目的,又统领了全诗内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寒食节时吃冷食让人难受,而清明节到来让人开怀,体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C.颔联先直抒胸臆,再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炊烟此刻正弥漫在晴朗的山川中的情景。
D.颈联写诗人吃剩下的杏粥,还热了榆树钱汤,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
5.诗中体现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伤感情绪,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杂感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②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③畔路三叉。
(注①1835年,25岁的曾国藩肩负光大门楣的重任赴京参加会试,落第后客居北京,潜心准备来年会试,除夕赋此诗。②侬:我。③待莺亭:村前凉亭,诗人由此别家赴京。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点明家乡所在地,“是侬家”铿锵有力,诗人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B.诗的第二句中,一个“斗”字,突出了家乡万物竞绿、一派生机蓬勃的美好景象。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老柏”以人的情志,同时借“柏”写己,直接抒情。
D.第五句为了保持诗歌的韵律美,语序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几回思南国红豆”。
7.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
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介绍了作词缘起。当时词人姜夔冒雪到朋友范成大隐居的石湖作客,范成大要求他创作新曲,于是词人就创作了这两首词曲。
B.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词人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境界幽雅。
C.“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 也不能像词人一样,有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了。
D.下阕先写词人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次写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
9.“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名句,意境优美,试赏析其精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蜂: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口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0.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拔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口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己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11.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②添弱线③,吹葭④六琯⑤动浮灰⑥。
岸容待腊⑦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⑧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的。小至: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②五纹:五色彩线。③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④葭:初生的芦苇。⑤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⑥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⑦腊:腊月。⑧覆:倾,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和拟人,天时人事每日催促,过了冬至天气回暖,春天又将到来。
B.颔联以女工刺绣、浮灰飞动的细节表现了白日变长、阳气吹送的景象。
C.颈联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D.本诗“事”“景”“感”三者烘托,感受敏锐,选材典型,表现细腻。
(2)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音
杨万里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15.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⑴,俊逸鲍参军⑵。
渭北⑶春天树,江东⑷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⑴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⑵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⑶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⑷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16.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颈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B.全诗感情真挚,文笔华丽,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C.诗歌构思巧妙:以赞李白诗歌始,转而思念,以渴望相见、切磋作结。
D.杜甫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17.这首诗开头四句分别从哪三方面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①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②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借妻子之孤单、寂寞和忧愁,实写自己。
B.颔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一联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C.颔联以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D.尾联“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19.诗歌的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地送春归去。
B.颔联下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幽、宁静的气氛,令人沉浸其中。
C.颈联上句写自己长久在外,不能回家,连家信也长年断绝;下句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生出了满头白发。
D.尾联运用反问,说“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自慰自嘲,饶有情味。
21.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踏枝
(南唐)冯延巳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①。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注)①巫山路:暗用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指男女幽会。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闺怨词,思妇的情感随着景和物的展开、变化而越来越直露,越来越热烈,体现了冯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的特点。
B.这首词以反问发端,韶光,指春光,也指一切美好时光,它带给人的不是欢愉,而是因它“能几许”所产生的烦恼。
C.四、五两句通过思妇对灵鹊的期待、对青鸟的怨艾,逼真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怅惘、凄凉又失望的痛苦。
D.垂杨临水,杨花飘飞,下片开头与上片“看却春还去”上下呼应,既写出了暮春之景,又表现了思妇之心烦意乱。
23.这首词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写思妇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杜北山①
王镃②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注)①杜北山,宋代诗人。②王镃(zī),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无力”将柳条人格化,既写出秋意萧索,又表现出诗人归心难酬。
B.颔联,写途中所见,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漂泊的游子寄居他乡异地。“晓”“夜”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C.颈联,“千里关河”“一江烟浪”境界阔大,写思乡之梦飞越千山万水,状无形之愁如在眼前,极言归心之切,愁思之浓。
D.尾联,末句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写法上如出一辙。
25.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诗人借物抒情,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7.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2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29.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
B.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C.颔联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D.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31.请从虚实结合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33.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 楼 春
周邦彦
桃溪(注)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注)桃溪: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
3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两句,暗示“桃溪”一别,彼此关系断绝,重游旧地,词人无心久住。
B.“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做鲜明对比。
C.“情似雨馀粘地絮”,运用比喻手法,把离别情绪比作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写出了词人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
D.这首词写词人与恋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首词于排偶中显得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35.“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是写景佳句,请从写景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夜怀远客
许 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36.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
B.“家贫负酒名”,表现诗人因贪恋喝酒而使家贫如洗,内心惆怅。
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
D.“竟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E.首联与颈联前后照应,“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37.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注:请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②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③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释]①宋之问在武后、中宗朝颇受宠幸,睿宗即位后,“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旧唐书·宋之问传》)。本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作。“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②兰杜:兰草和杜若。③驿骑:驿马。《汉书》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正值春天大好时节,作者无心欣赏景色秀丽的庐山,反而念念于去年上巳桥边修禊事,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
B.“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
C.颈联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满腹乡愁,无人可知,无人能明。
D.尾联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诗人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想返回京洛不可能,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不知前途,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39.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开始就实写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
B.“年年”二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别离。
C.诗人从夫妻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显得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
D.“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
41.结合全诗,分析“针线”这个意象出现两次的具体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 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释:①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崦(yān):山
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生活困顿。
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人借此典故抒写了自身迷茫怅惘之感。
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43.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分析戴诗和辛词中的“蛙声”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①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即给人以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第二句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此处暗写诗人望月,有点题之妙。
C.第三句由月下之景写到望月之人,从作者等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变得阔大,表情含蓄不露。
D.末句写诗人因为要思念的人太多,所以竟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了。诗人的情感经过重重酝酿,最后喷薄而出,浓挚动人。
45.《全唐诗》收录此诗,将“落”字写作“在”,你觉得哪个字更好?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尽”“万里赊”写出乡思的绵长与故乡的遥远,“仍”透露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无奈与凄凉。
B.颈联中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昏黄的孤灯,时而掉落的灯花,暗示主人公长夜难眠,凄凉寂寞。
C.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从时空的角度,突出离家之久、漂泊之远,从而点出岁暮不得归的原因。
D.全诗写除夕之夜诗人由坐到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全诗直白晓畅,而又深情绵邈。
47.请简要鉴赏颔联两句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4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B.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4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注]江陵:又名荆州城,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朝廷征召陆游任夔州通判。陆游到江陵后,探亲访友。江陵乃陆游的母亲唐氏祖籍所在。陆游,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诗人一般爱用准确年月做标题,便于记录行踪。标题中的“大寒”指大寒时节。
B.首联写早晨诗人骑着瘦马,缓缓出江陵西门,太阳很久才冲破寒云,渲染凄伤的气氛。
C.颔联写醉意朦胧的诗人突然被寒风冻醒;冻得手都缩到皮衣里,来衬托天气的寒冷。
D.颈联中的“纷纷”对“点点”,用叠音词描写野物和牛羊之多,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51.联系全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52.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衬托出人之悠闲。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53.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①
王令
楼前暮蔼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②。
(注)①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②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鼓琴。
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
B.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
C.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
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55.尾联诗人写道“欲作新声寄遗恨”,在全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遗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56.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塞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5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58.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5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栏杆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凝望。②争:怎。③恁(nèn):如此。
60.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展现出凭栏极目远眺的意境:天已黄昏,潇潇细雨洒遍江天,秋色明静澄澈。
B.“渐”一字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一场秋雨一场寒,词意由清秋渐渐过渡到了暮秋。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憔悴寂寞的神态。
D.“物华休”与“长江水”的描写,寄寓着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哲理思考。
6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6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3.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6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65.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6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宋)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③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④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释)①庾肠:南朝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后泛指愁肠。②潘鬓:即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③谩:不经意。④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常指传信的使者。
67.上片中最常见的古诗词空间意象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68.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①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
刘禹锡
南宫词客寄新篇,清似湘灵②促柱弦。
京邑旧游劳梦想,历阳秋色正澄鲜。
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
对此独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
(江)①开缄:拆开信函。②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6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唱和诗,诗人收到郎中张籍远方寄来长诗,依“高”韵奉和酬答。
B.首联以饱满热情,盛赞张籍所寄的新诗作,清新宛如湘水女神弹奏的乐曲。
C.颔联虚实相生:“京邑旧游”为回忆,虚写;“历阳秋色”乃实写眼前之景。
D.“衔”“驾”富有表现力,巧用比拟修辞,把自然写活了,以云成山雨、水淹渚田、风雨凄迷之景来衬托哀情。
7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题大庾岭北驿: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陇头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B.诗人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运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C.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油然而生。
72.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发内心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大和三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字乐天)在洛阳,元镇(字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7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望雪相似”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京城月色明亮,放眼望去,月光皎洁如雪的景象。
B.“遥想”透露出怀人的意味,而“正如此”则真实呈现了洛阳的月光像京城一般洁白。
C.“知君当此夕”两句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和自己一样,遥望思念远在越州的元微之。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的情状。
74.本诗通俗易懂,如同白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李频①
方干
众木又摇落,望群②还不还。
轩车③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思苦文星④动,乡遥钓渚闲。
明年见名姓,唯我独何颜。
(注释)①李频,与方干同为浙江人,两人是诗友,有唱和。②望群,有版本是“塑君”。③轩车,有屏障的车,楼车。④文星,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相传文曲星主文才,后亦指有文才的人。
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冬时节,众多树木的树叶都被吹落,既点明了写这首诗的时间,又为下面抒情作了准备。
B.首联明起,开篇即将题面说出,毫不做作。颔联紧承起句立意,可谓一气贯注,和平匀称。
C.本诗写了一件平常事,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意象的圆润小巧。
D.本诗用语平淡质朴,有的甚至类似村言俚语,但丝毫不影响诗人借助这通俗语言表达情感。
7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①遮掩窗儿黑。
注释:①亏伊:也有版本作“生憎”。
7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按照由外到内再到外的顺序写景,视觉、听觉巧妙交织,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B.“一片伤心白”中“白”字,既是月光在夜空洒落的真切写照,也衬托出词人思友怀乡的愁绪。
C.“蟋蟀灯前欺病客”一句,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两句,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
78.“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可谓精妙,请简要赏析。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
【提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怀友二首
宋·郭祥正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
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
抱琴一写之, 冰霜溅孤怀。
但惜对樽酌,而无良友偕。
聊将幽独思, 滔滔寄长淮。
其二
晚坐庭树下,凉飕经我怀。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来。
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
想闻诵①声作,崩腾满江淮。
[注释]①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夕阳在窗”写到“晚坐庭树”,时间渐晚,听“萧萧”之音,感凉风“经怀”。
B.诗人怀友,第一首写自己思念友人,第二首“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虚实结合,感情深浓。
C.怀友第一首由夕阳西下之景引得诗人抱琴抒怀,由“孤怀”过渡到怀念友人,“溅”字使诗人孤单的心境又添凄凉。
D.诗人情感由“滔滔寄长淮”到“崩腾满江淮”,情感逐步强烈,奔放纵横,近于李白。
2.《怀友二首》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3.“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B
2.通过“夕阳在窗”,“凉气”乍来,“微风”吹来,萧萧之音在庭院、空阶间响起,构成一幅傍晚庭院清冷萧条(幽静凄凉)画面。
3.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勉励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B项,“‘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友人与我隔着重重的距离,那么谁又将是他的同辈之人呢?这两句重在从对方“友人”处着笔,想他远隔“重城”,没有朋友相伴。是侧重写友人的“幽独”,而非“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涵要点,通过对诗句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中“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在窗的夕阳”“不知来自何处的凉气”等这些极常见的意象,而“夕阳”给人以伤感,“凉气”恰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半夜凉初透”相似,给人的不仅有寒冷肌肤的触感,更有内心之凄凉之感,这些常见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便组合成一幅画面,又兼有“萧萧”“空”等表现感觉的词语,所以描绘了幽静凄凉的环境与心怀。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抬头仰望夜空,看见云在天空中慢慢移动,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庭院中漫步,只有月亮洒满台阶,由此可知,诗人是寂寞的,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见不到友人而产生的伤感惆怅的感情。
“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中,根据注解“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可知“诵声作”是对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的勉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注]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注]冷食,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这天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为了寒食节,人们事先备办一些食物,如诗中的杏粥(杏仁煮的粥)、榆羹(榆树钱做的汤)等。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出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和目的,又统领了全诗内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寒食节时吃冷食让人难受,而清明节到来让人开怀,体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C.颔联先直抒胸臆,再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炊烟此刻正弥漫在晴朗的山川中的情景。
D.颈联写诗人吃剩下的杏粥,还热了榆树钱汤,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
5.诗中体现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伤感情绪,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4.D
5.①身体不适的郁闷。由第一句中的“方多病”可以看出诗人身体不适,而又逢寒食节和清明节这样感伤的传统节日,心情不由更加沉重。②思亲思乡的哀伤。由标题“忆诸弟”可知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弟弟;尾联“唯恨乖亲燕”写自己是一只离开亲人的孤燕,遗憾自己与亲人不能团聚;而颔联“思故郡”则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③耗费宝贵年华的伤感。尾联后句写只能独自在这里白白地耗费着宝贵的年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年华荒废的感伤。
【分析】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分析错误,“表现了其节俭”于文无据;“与首联形成对比”理解不当,应是形成照应。
故选D。
5.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来分析体现诗人在清明节时的伤感情绪。回答时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准确概括出诗人情感;第二步,结合全诗内容,尤其是诗句中感情词语或意象词语分析诗人情感形成的原因。
本题,“冷食方多病”,可以看出诗人身体不适,又逢寒食节和清明节这样感伤的传统节日,心情更沉重而郁闷。诗题“清明日忆诸弟”可知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诗句“思故郡”可知诗人在这样传统的节日里思念家乡。这就表达了诗人思亲、思乡的哀伤。“坐度此芳年”意为独自在这里白白地耗费着美好的年华,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荒废的感伤。综上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杂感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②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③畔路三叉。
(注①1835年,25岁的曾国藩肩负光大门楣的重任赴京参加会试,落第后客居北京,潜心准备来年会试,除夕赋此诗。②侬:我。③待莺亭:村前凉亭,诗人由此别家赴京。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点明家乡所在地,“是侬家”铿锵有力,诗人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B.诗的第二句中,一个“斗”字,突出了家乡万物竞绿、一派生机蓬勃的美好景象。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老柏”以人的情志,同时借“柏”写己,直接抒情。
D.第五句为了保持诗歌的韵律美,语序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几回思南国红豆”。
7.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6.C
7.(1)诗人通过对故乡一般风貌和典型景物的回忆,抒发了宦海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2)“岁岁年年斗物华”以及注释中的“准备参加来年会试”分析勇闯前程的豪情与自信。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项,第三句运同时借“柏”写己,“直接抒情”错误。诗人忆家乡,却说老柏忆诗人,用的是“对写法”,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应该是间接抒情。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指出尾联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尾联中的情感。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结合【注】①的内容分析,首次进京参加科考未第,但他雄心不已,决心继续客居北京,参加来年的会试。时光匆逝,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曾国藩思乡怀亲,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此诗。隐含着作者勇闯前程的豪气和自信。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耸立洒脱的高帽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天桃。诗中的乡人是勤朴的: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诗人通过对故乡一般风貌和典型景物的回忆,抒发了宦海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语“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思红豆”“曾记”“故园难忘”分析思乡之情;根据“岁岁年年斗物华”以及注释中的“准备参加来年会试”分析勇闯前程的豪情与自信。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
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介绍了作词缘起。当时词人姜夔冒雪到朋友范成大隐居的石湖作客,范成大要求他创作新曲,于是词人就创作了这两首词曲。
B.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词人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境界幽雅。
C.“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 也不能像词人一样,有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了。
D.下阕先写词人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次写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
9.“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名句,意境优美,试赏析其精妙处。
【答案】
8.C
9.(1)用字匠心独运。“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词咏梅怀人,思今念往。全词以婉曲的笔法,咏物而不滞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物中有情,情中寓物。①通过今昔对比,抒写盛衰之感。如由“旧时月色”展开回忆,到“而今渐老”回到现实,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跌宕变化,情感的波澜起伏。②最后两句写梅花的凋落飘零,“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却满含感叹惋惜之情。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 “也不能像词人一样” 分析错误。这里是诗人以何逊自比。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先赏此诗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再分析此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1)用字匠心独运。“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尺素”一样。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风词笔”如何忘却?否则,“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转入现时,竹外疏花萧瑟,冷香吹入瑶席,引人幽思,勾起回忆。“疏”“冷”烘托凄凉,“瑶席”反衬哀苦,用字可见匠心。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词咏梅怀人,思今念往。上片写“旧时”梅边月下的欢乐;“而今”往事难寻的凄惶。两相对照,因而对梅生“怪”,实含无限深情。下片写路遥积雪,江国寂,红依然,玉人何在!昔日的欢会,只能留在“长记”中了。低徊缠绵,怀人之情,溢于言表。全词以婉曲的笔法,咏物而不滞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物中有情,情中寓物。情思绵邈,意味隽永。①通过今昔对比,抒写盛衰之感。如由“旧时月色”展开回忆,到“而今渐老”回到现实,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跌宕变化,情感的波澜起伏。②最后两句写梅花的凋落飘零,“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却满含感叹惋惜之情。“几时见得”,一语双关,梅花何时开?相忆之人何时再逢?语义重叠,韵味深长。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下句笔锋陡转,以何逊自比,而着意在于“渐老”的衰飒。“而今”和开篇“旧时”相对,扩大了时间的厚重感。这里不仅有对往日恋人的怀念,还含有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正与“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嗟悼悲慨暗合。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蜂: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口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0.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拔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口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己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11.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0.C
11.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夜听到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②诗歌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分析】
10.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分析有误,对洛阳之景的描写来自于诗人的想象,颔联写到,诗人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注意本题题干要求,既是要概括内容,又是要分析情感。
“驿骑明朝发何处”,写到作者作为被贬之人,想到明天又要骑马上路,距离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知前方道路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抒发了对自己被贬遭遇的哀伤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猿声今夜断吾肠”,今夜又听到清猿悲啼,更增添了作者心中的苦痛。在驿站独自听着这凄惨的猿声,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详解】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词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词句,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是错误的。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
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然后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接下来要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蛾眉(古代女子多用青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②添弱线③,吹葭④六琯⑤动浮灰⑥。
岸容待腊⑦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⑧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的。小至: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②五纹:五色彩线。③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④葭:初生的芦苇。⑤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⑥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⑦腊:腊月。⑧覆:倾,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和拟人,天时人事每日催促,过了冬至天气回暖,春天又将到来。
B.颔联以女工刺绣、浮灰飞动的细节表现了白日变长、阳气吹送的景象。
C.颈联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D.本诗“事”“景”“感”三者烘托,感受敏锐,选材典型,表现细腻。
(2)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1)A;(2)①岁月匆匆、时不我待的紧迫;②白昼增长、暖气将至的欣喜;③热爱生活、细观自然的情趣(或:对柳树待舒、山梅欲放的期待);④身处异乡、云物不殊的舒适 (或:异乡纵酒、聊慰思心的无奈)。
【详解】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首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是错误的。首联未用比喻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题有两种出题方式,一是让考生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是让考生自己分析,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准确赏析。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作者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音
杨万里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15.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答案】
14.D
15.(1)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作西飞。(2)运用拟人手法,以“欺客子”“向人”赋予杨花以人的神情动作,写出杨花仿佛向诗人故意炫耀而惹人恼恨之态。(3)丰富了诗的意蕴,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归之情。
【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D项,“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错误,这两句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己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
故选D。
15.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题干要求“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就是要求找出借物抒情的句子,“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作西飞”意思是:这漫天飘飞的柳絮最是恼人,它们有意跟我这个“客子”为难,一一地面对着我向西飞向我的故乡。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运用拟人修辞,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
【点睛】
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⑴,俊逸鲍参军⑵。
渭北⑶春天树,江东⑷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⑴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⑵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⑶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⑷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16.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颈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B.全诗感情真挚,文笔华丽,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C.诗歌构思巧妙:以赞李白诗歌始,转而思念,以渴望相见、切磋作结。
D.杜甫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17.这首诗开头四句分别从哪三方面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
【答案】
16.B
17.思想卓异不凡,构思脱俗;风格清新俊逸,非常人可比。
【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B项,“文笔华丽” 错误,本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要找到题干要求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全诗和注释进行分析。
本题,重点分析前四句,这四句表明作者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首联的“也”、“然” 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 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①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②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借妻子之孤单、寂寞和忧愁,实写自己。
B.颔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一联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C.颔联以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D.尾联“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19.诗歌的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分析。
【答案】
18.D
19.①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②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月夜凄冷,望月愈久,思夫愈切,月色愈好,烦闷愈多。③这一联写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深切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
1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项,“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错误,“双照泪痕干”,月光照着你我尽把泪痕擦干,是写诗人与妻子双双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与首联“闺中只独看”,妻子“独对”鄜州月而思念诗人的情形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诗人盼望团圆与痛恨战乱的心情。
故选D。
19.本题考查赏析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分析概括诗歌的画面场景时,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人物、动作、手法、场景等描绘画面,用恰当的语言描绘画面,概括意境和情感。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写出夜晚雾湿月光寒,妻子对月思念,夜不成寐的画面。这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想象妻子正思念自己,这种对写法,写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深和因战乱而不能相聚的悲伤。
【点睛】
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地送春归去。
B.颔联下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幽、宁静的气氛,令人沉浸其中。
C.颈联上句写自己长久在外,不能回家,连家信也长年断绝;下句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生出了满头白发。
D.尾联运用反问,说“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自慰自嘲,饶有情味。
21.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0.B
21.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自己“华发”“满镜”。⑤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
【解析】
2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清幽、宁静”错,子规叫声凄凉。“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故选B。
21.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首句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蝴蝶梦中家万里”,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
“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踏枝
(南唐)冯延巳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①。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注)①巫山路:暗用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指男女幽会。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闺怨词,思妇的情感随着景和物的展开、变化而越来越直露,越来越热烈,体现了冯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的特点。
B.这首词以反问发端,韶光,指春光,也指一切美好时光,它带给人的不是欢愉,而是因它“能几许”所产生的烦恼。
C.四、五两句通过思妇对灵鹊的期待、对青鸟的怨艾,逼真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怅惘、凄凉又失望的痛苦。
D.垂杨临水,杨花飘飞,下片开头与上片“看却春还去”上下呼应,既写出了暮春之景,又表现了思妇之心烦意乱。
23.这首词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写思妇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22.A
23.①比喻:“心若垂杨千万缕”把思妇的烦乱的内心比做万千纷乱的柳丝。②用典:暗用楚怀王与神女相会的典故,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盼望。③虚写:“梦断巫山路”通过写梦中尚不能相会,表达思妇内心的思念和痛苦。④想象(从对方落笔):“珠帘锦帐相思否?”想象对方的状态,不知对方此刻是否像自己一样相思?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越来越直露,越来越热烈”错,本词开头的“肠断魂消”就直抒胸臆,直露而强烈,后面的抒情不能体现“越来越直露,越来越热烈”。
B项,这首词以反问发端:“烦恼韶光能几许?”起调不凡,先声夺人。韶光,指春光,并指一切美好的时光。但在这里,韶光给词里思妇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因它“能几许”所产生的“烦恼”。
C项,“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思妇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灵鹊报喜的可靠性上,可见其盼夫之心切。一旦发觉灵鹊失灵,转而又归咎于“青鸟全相误”,仿佛是上了青鸟的当。这两句通过思妇对灵鹊、青鸟的期待和怨艾,逼真入微地勾画了主人公怅惘、凄绝,近乎绝望的痛苦。
D项,“垂杨千缕”是写柳条,又不限于写柳条,情景相生,极写思妇之心烦意乱,比喻贴切、生动。紧接着“水阔花飞”,是写梦境。垂杨临水,故云“水阔”,柳絮飞堕,逐水而流,情思绵邈,而“花飞”指杨花飞舞,又与上文“看却春还去”,上下呼应。它昭示暮春三月,正是春柳盛极之时。
故选A。
2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处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写思妇的内心世界,这是具体考查诗歌抒情的手法,作答时要先明确诗词中思妇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分析其情感的表现手法。
本词“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开头直抒胸臆,“看却春还去”,表明她的“烦恼”、怅恨来自眼巴巴地看着春光又悄然而逝。“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曲笔渲染。“垂杨千缕”是写柳条,又不限于写柳条,情景相生,极写思妇之心烦意乱,比喻手法,贴切、生动。“巫山路”,暗用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指男女幽会,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盼望。“梦断巫山路”,由“梦断”两字来看,此处是虚写,梦里相寻,亦不可得。“珠帘锦帐相思否?”不知伊人一方此时此刻是否象自己一样相思?从对方落笔,使思妇难以名状的忧思、怊怅得以深入一层的展示,情致缠绵,余味不尽。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 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 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 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杜北山①
王镃②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注)①杜北山,宋代诗人。②王镃(zī),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无力”将柳条人格化,既写出秋意萧索,又表现出诗人归心难酬。
B.颔联,写途中所见,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漂泊的游子寄居他乡异地。“晓”“夜”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C.颈联,“千里关河”“一江烟浪”境界阔大,写思乡之梦飞越千山万水,状无形之愁如在眼前,极言归心之切,愁思之浓。
D.尾联,末句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写法上如出一辙。
25.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4.D
25.①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感;②久居异乡、归家心切之情;③国破家亡、思亲念友之愁。
【解析】
24.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D项,“尾联,末句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写法上如出一辙”错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采用对写方式,让思念从对面飞来;本诗则从自己写起,回忆起曾经一同登上望海楼的情景,属于一般想象。
故选D。
25.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诗句 “倦客萧萧两鬓秋”写诗人作为漂泊之人非常疲倦,头发花白稀疏,写出了时光易逝,人生迟暮。“柳丝无力绊归舟”一句将“柳丝”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写柳条无力牵绊住归乡的船,表现出诗人归家心切,却又归心难酬。颔联,“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写出了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漂泊的游子寄居他乡异地,抒发了诗人久居异乡、归家心切之情。颈联,“千里关河”“一江烟浪”境界阔大,写思乡之梦飞越千山万水,状无形之愁如在眼前,极言国破家亡的愁苦,抒发了诗人故土难归,思乡心切之情。尾联“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紧承上联,诗人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看听雁过哀鸣,无可奈何,回忆起曾经一同登上望海楼之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诗人借物抒情,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7.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
26.D
27.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内容情感: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 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解析】
2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错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替我把家书捎回家乡洛阳吧。
故选D。
2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诗句的能力。赏析诗歌诗句,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等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诗句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2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29.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28.AC
29.“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解析】
2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A项,“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项,“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妇人公应是有意观看。
C项,“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
D项,“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错,应是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E项,“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错,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主国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美高别的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
故选AC。
2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问题指向“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然后到诗歌中找到写“奇树”的句子,分析“奇树”的特点,再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分析其象征意义。诗歌前两句写奇树"的绿叶和花朵,“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发华滋”即花开繁盛,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气勃勃,第五句写“奇树”的香味,“馨香盈怀袖”,这样美好的“奇树”却身处庭院,无人观赏;再看本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情感,纵观全诗可知,诗歌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由此可知,“奇树”和树下的思妇无形中有了相似性,“奇树”繁盛的绿叶和馨香的花朵象征思妇那美好的形象、年华、情感,而“奇树”的无人欣赏独立庭院则象征了思妇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诗歌中,物常用来象征人,分析时也要由物及人:先指出“奇树”的特点,“绿叶发华滋”是关键,可结合注释理解;然后分析人的形象,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思”“别”等是关键。
【点睛】
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步骤: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第二步,析:结合诗句和表现手法分析景物形象的特征。第三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
B.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C.颔联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D.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31.请从虚实结合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
30.A
31.(1)此诗尾联虚写一笔,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以景结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2)尾联以想象中的家乡美景,反衬出诗人羁旅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手法。
【解析】
3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全诗色调并非全是清丽明快,除尾联外,都写得沉郁顿挫;全诗极少直抒胸臆,抒情以含蓄蕴藉为主。
故选A。
3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该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我们需要分析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大意是由于距离故乡遥远,所以做梦时梦魂也要到快要天亮是才能归家,说给家里寄去的书信也要隔一年才能送到。这一联虚实结合,实的是离家很远是真实的,虚写的是做梦梦回故乡等。可以说想象奇特,兼具夸张,表现出因离家路途遥远而生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以及归家不得的怨恨之情。
【点睛】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33.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案】
32.C
33.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
3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中“至吴地烹鱼结”理解错误,根据全诗内容,再结合注释“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可知,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故选C。
3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进行叙事,意为“船工突然捉住了一条从南方故乡来的鲤鱼;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常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据以上分析,可以分条作答。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 楼 春
周邦彦
桃溪(注)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注)桃溪: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
3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两句,暗示“桃溪”一别,彼此关系断绝,重游旧地,词人无心久住。
B.“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做鲜明对比。
C.“情似雨馀粘地絮”,运用比喻手法,把离别情绪比作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写出了词人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
D.这首词写词人与恋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首词于排偶中显得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35.“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是写景佳句,请从写景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34.A
35.这两句写景色彩鲜明,画面感强。在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晖,照映在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朦胧黯淡的晚景、空旷的环境,衬出词人惆怅孤独的心情。
【解析】
3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词人无心久住”错误。“桃溪不作从容住”意思是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暗用前人典故,切合旧地重寻的情事。A错误。
故选A。
3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这句话,解答时还需要明确写景物的角度。写景的角度有:①时空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早晚、四季),②感官角度(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③动静角度(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④虚实角度(虚写、实写、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⑤色彩的角度(鲜明、斑斓、柔和),⑥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对偶)⑦点面结合⑧白描工笔。“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意思是,在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晖,照映在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其中“青”“红”相称,色彩鲜明,画面感强;夕阳西下,景色黯淡,山峦耸立,雁飞高空,空旷的环境,衬托了作者惆怅孤独的心情。
【点睛】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夜怀远客
许 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36.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
B.“家贫负酒名”,表现诗人因贪恋喝酒而使家贫如洗,内心惆怅。
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
D.“竟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E.首联与颈联前后照应,“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37.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注:请分条作答。)
【答案】
36.BC
37.“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解析】
36.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A项,从标题“旅夜怀远客”,这是一篇表达羁旅情思的诗。第一句“异乡多远情”是总起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B项,“诗人因贪恋喝酒而使家贫如洗”理解错误。应为“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
C项,“过春花自落”的“自”字表现春花独自飘零,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感慨时光易逝的感情。
D项,“竟晓月空明”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暗示诗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E项,由首联的“梦断”到颈联的“竟晓”除了结构上相照应外,在内容上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都无法入睡的情景。
故选BC。
37.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此处要分析此句诗中的“情”所包含的内容,要联系诗题和全诗内容进行。诗题“旅夜怀远客”说明作者客居他乡,怀念远方亲人;诗句“独此一长啸”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所以诗中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再从诗句“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一句可看出,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诗人顿生感慨无奈之情。另外,从“过春花自落”一句可知诗人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再由诗题和诗的最后一句“故人天际行”可知这是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点睛】
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②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③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释]①宋之问在武后、中宗朝颇受宠幸,睿宗即位后,“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旧唐书·宋之问传》)。本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作。“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②兰杜:兰草和杜若。③驿骑:驿马。《汉书》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正值春天大好时节,作者无心欣赏景色秀丽的庐山,反而念念于去年上巳桥边修禊事,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
B.“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
C.颈联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满腹乡愁,无人可知,无人能明。
D.尾联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诗人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想返回京洛不可能,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不知前途,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39.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答案】
38.A
39.①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之情。首联“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因今思昔,忆昔感今;颔联则是将想象中的京华之景与眼前的现实之景相映衬。②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被贬途中对故乡思而不得的满腹愁苦、断肠之悲。颈联描写诗人看着“吴洲春草”,有感于眼前之景,“思归”之情更甚,“怀故乡”之心更加悲苦,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满腹乡愁。
【分析】
38.
本题学生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A.“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理解错误,作者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暗示的是诗人在贬谪途中内心感物思归而不得的孤独凄愁。
故选A。
3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意为: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与修禊盛事,今年却被贬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遥想巩县应该是花开满树春意盎然了,而眼中所见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江中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我触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明朝骑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天夜里听闻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断肠。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其中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注释中已经告知了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即诗人被贬钦州途经江州时所作,加之诗歌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将“去年”与“今年”、想象京华之景与现实眼前之景做鲜明的对比,流露出的是诗人在被贬途中的无奈、惆怅、落寞之情;颈联中“感物思归怀故乡”则是直接抒发了作者思归怀乡的满腹乡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开始就实写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
B.“年年”二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别离。
C.诗人从夫妻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显得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
D.“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
41.结合全诗,分析“针线”这个意象出现两次的具体作用。
【答案】
40.A
41.(1)“针线”是贯穿全词的线索;(2)上片提出“针线”,描绘出闺中女子因寂寞而停下针线的场景,引人深思,以待下片解答;(3)下片引出行人,衣衫已破却无补衣之人,表达思念之情,与上片形成呼应。
【分析】
4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内容、情感以及品味诗词语言的能力。
A.“作者一开始就实写远方的爱妻”错误,词一开篇就运用对针线的联想,虚写远方的妻子社日里停下针线的愁思情景。
故选A。
4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在文中作用的题,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在结构上,这首诗围绕“针线”来描述闺中女子和行人。
上片,以“针线”为张本写夫妻别离。“今朝社日停针线”,古代,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诗人想象远在家乡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妻子停下做针线抬头就会看见双飞的燕子。看到燕子都成双成对,而作为丈夫的自己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怎能不悲伤。围绕“针线”写自己所思念的闺中之人。
下片,以“针线”为张本写自己对妻子思念。起笔两句“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是说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呢?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满了破旧的春衫。春衫破旧,能拿起针线为自己缝补春衫的人远在天边。自己此时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围绕“针线”写远行之人。由此可见“针线”起着线索作用。
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停”的原因分析,“双飞燕”“寂寞”表现了词人再看到双飞的燕子后的寂寞孤独之情;“破”“泪”写出了行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片中的“谁针线”与上片的“停针线”相呼应,因此,“针线”在结构上,又与上文相呼应。
具体作答时,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条组织答案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 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释:①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崦(yān):山
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生活困顿。
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人借此典故抒写了自身迷茫怅惘之感。
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43.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分析戴诗和辛词中的“蛙声”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42.B
43.①戴诗中,“蛙声”嘈杂喧闹,诗人以此衬托四处漂泊的羁旅之苦、久游思归的思乡之愁。②辛词中,词人夜行黄沙道中,夜深人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词人以动衬静,以此抒发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分析】
4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夜宿田家之喜”错,诗人的情感应是羁旅思乡的感伤。
故选B。
4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题赏析的是戴诗和辛词“蛙声”运用之精妙。本诗是诗人在浪迹江湖时写下的作品,表现了其流落江湖时的感受以及思乡的情怀。“身在乱蛙声里睡”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蛙声”而曰“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竟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蛙声”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辛词“听取蛙声一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蛙声”以动衬静,写出夜行乡间的乐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①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即给人以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第二句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此处暗写诗人望月,有点题之妙。
C.第三句由月下之景写到望月之人,从作者等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变得阔大,表情含蓄不露。
D.末句写诗人因为要思念的人太多,所以竟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了。诗人的情感经过重重酝酿,最后喷薄而出,浓挚动人。
45.《全唐诗》收录此诗,将“落”字写作“在”,你觉得哪个字更好?请说说理由。
【答案】
44.D
45.“落”字更好。“落”意为洒落、飘落,将“秋思”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的美好又凄然的意境,富有动态美,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说“在”字更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分析】
4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末句写诗人因为要思念的人太多,所以竟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了……最后喷薄而出”错误,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情感并非“喷薄而出”,而是含蓄深沉的。
故选D。
4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比如认为“落”字更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意为洒落、飘落,将“秋思”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尽”“万里赊”写出乡思的绵长与故乡的遥远,“仍”透露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无奈与凄凉。
B.颈联中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昏黄的孤灯,时而掉落的灯花,暗示主人公长夜难眠,凄凉寂寞。
C.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从时空的角度,突出离家之久、漂泊之远,从而点出岁暮不得归的原因。
D.全诗写除夕之夜诗人由坐到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全诗直白晓畅,而又深情绵邈。
47.请简要鉴赏颔联两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
46.D
47.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解析】
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白晓畅”有误,应为“含蓄隽永”。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故选D。
4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意思为: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此联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是写实;后句说梦,是写虚,虚实结合。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
飒飒的雪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诗人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4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B.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4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48.A
49.①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4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今晚的故乡,当是正在闹元宵,而我却在荒村独坐,一个人寂寞清冷,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
故选A。
4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诗歌最后一联是“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意思是:想必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诗人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不说自己是如何思念家人,而是从对方入手,写家人此时是如何牵挂出门在外的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注]江陵:又名荆州城,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朝廷征召陆游任夔州通判。陆游到江陵后,探亲访友。江陵乃陆游的母亲唐氏祖籍所在。陆游,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诗人一般爱用准确年月做标题,便于记录行踪。标题中的“大寒”指大寒时节。
B.首联写早晨诗人骑着瘦马,缓缓出江陵西门,太阳很久才冲破寒云,渲染凄伤的气氛。
C.颔联写醉意朦胧的诗人突然被寒风冻醒;冻得手都缩到皮衣里,来衬托天气的寒冷。
D.颈联中的“纷纷”对“点点”,用叠音词描写野物和牛羊之多,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51.联系全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50.D
51.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旅居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之情。在上联写景的基础上,诗人认为不要只顾着为了名山川多而生感叹;狐兔牛羊自有回家的路,自己为官他乡却是有家难回啊。又到一年岁末,诗人自然会感到极度的悲愁。
【分析】
5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错误。狐兔有“深莽”可投;牛羊有“远村”可回,而自己却只能在仕途奔波。可见此句应是表达诗人羡慕这些小动物们有归宿之处,以此反衬自己不能归家。
故选D。
5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从抒情手法上看是直抒胸臆。
“不为山川多感慨”,夔州、江陵多山水,自然有不少名胜可看,而作者心思却不在欣赏这些山川美景上,因而也就没有多少感叹。为什么无心欣赏美好的风景?是因为“岁穷游子自消魂”,已经到了年末,自己仍不得不在外奔波,有家不能回,一个“游子”包含多少无奈。而“消魂”则直接写出了心情的黯淡。又到一年岁末,诗人自然会感到极度的悲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52.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衬托出人之悠闲。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53.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答案】
52.C
53.(1)思乡之情;(2)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3)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4)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分析】
5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春草之‘闲’衬托出人之悠闲”错,“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 “又聊以自慰”说法错误。“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是诗人望春时所产生的联想。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羡慕他人得以回去,恨自己难以回返。这两句正面抒发了思乡望归之情,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并没有“聊以自慰”之意。
D. “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说法错误。尾联大意是说:自己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这一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表现出了作者衰颓伤感的心态,并没有“不失希望”。
故选C。
5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就紧扣题目,写了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家乡刚好在长安的东边,“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过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
颔联“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颈联“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中,“独将”二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苦。“客秦关”表达了客居他乡羁旅的惆怅。“衰鬓”,就是两鬓斑白,形容出诗人衰老的形貌,表现出了一种衰颓伤感的神态,结合诗歌注解中的作者生平“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可见,“衰鬓”一方面表达作者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另一方面表达出了作者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①
王令
楼前暮蔼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②。
(注)①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②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鼓琴。
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
B.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
C.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
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55.尾联诗人写道“欲作新声寄遗恨”,在全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遗恨?请简要分析。
【答案】
54.B
55.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迷失了归家的路,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怀才不遇的哀怨苦闷。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用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写出知音远去,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分析】
5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错,诗人写薄云未必能降雨,秋日从来多阴,体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但未体现豁达之情,而是认识到人生多阴,难有作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悲。
故选B。
5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三年”表明迷归之久,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迷失了归家的路,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
结合【注】①可知,作者是有治国安民之志的,诗中“一夜西风老壮心”,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结尾两句,作者更深沉地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作者并不是一个消极人物,他也有冲决黑暗的雄心,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他曾把自己的悲痛写入了很多诗歌,试图在这些篇章中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怨苦闷,他把在新声中所要倾吐的心志,说成是“遗恨”,可见哀痛之深。
结合【注】②可知,“直弦先断泪盈琴”用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写出知音远去,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56.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塞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5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
56.D
57.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分析】
5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有误,这是词人怕花落春去,更添伤春之愁,并非由“都是江南旧相识”引起。
故选D。
5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景关系的能力。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一句,词人把柳色看作“旧相识”,其实是词人心中时刻惦念着江南旧乡,才会觉得似曾相识,这一句点出词人客居的思乡之愁。
“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句,写词人在异乡感到的孤独寂寞,寒食节是祭祖节气,词人却只能在异乡度过,看看梨花春色虽美,却又担心它一落便是秋一般的寂寥,更添伤春之愁。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一句,结合注释“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可见,此地当时已是边区,经常遭受战乱,故而城池空落,而词人全词描写“鹅黄嫩绿”“梨花”“燕燕”等饱含春天生机的景色,又融入了个人寂寥伤感的情绪,以乐景衬哀情,满含着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58.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5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58.B
59.①思乡之愁: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思归正切。②年事已高,功业无成之悲:颔联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人已老,功未成。⑧孤独寂寞之苦:后两联写兄弟离散,故人日稀,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
【分析】
5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喜出望外的情感”错,只是暂且的安慰;“楚客”也并非“有居住楚地的满意”,它代指屈原,也代指一切客居异乡之人,并无“满意”之意。
故选B。
5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两句,写诗人望见洞庭湖已经长满春草,春天来临,这本是极美的景色,而诗人看到这一切,难免想起自己的家乡是否也已经迎来了春天,正因为想起,才会劝自己“莫思归”,故而本联表达诗人思乡之情。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两句,写自己经历安史之乱,人白白地蹉跎岁月,徒然老去,既写出诗人经历战乱的痛苦,又写出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未成的伤感。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两句,写出诗人与兄弟朋友失散的孤独之情,而诗人“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表达出亲人无法联系,朋友日渐稀少,世间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栏杆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凝望。②争:怎。③恁(nèn):如此。
60.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展现出凭栏极目远眺的意境:天已黄昏,潇潇细雨洒遍江天,秋色明静澄澈。
B.“渐”一字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一场秋雨一场寒,词意由清秋渐渐过渡到了暮秋。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憔悴寂寞的神态。
D.“物华休”与“长江水”的描写,寄寓着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哲理思考。
6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60.C
61.(1)思想情感: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归(思乡思亲)之情。(2)如何抒发(考查抒情手法):①直抒胸臆,“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思归之情。②虚写(或对面落笔写法),“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人想象故乡的闺中人也应该是每日登楼远望,企盼“我”归来,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分析】
6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错误,“红”代指花,“绿”代指叶,是运用借代手法。
故选C。
6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人思想感情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思想感情根据“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可知,词人表达的正是思乡之情。
表达方式,“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一句,直接点出自己有“归思”,是直接抒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词人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灵动,可见佳人日日遥望期盼,更反映出思念之深。这种写法叫做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推想是对方思念自己,从而让双方思念之情叠加,强化丰富思归的情感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6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3.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6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暮春伤逝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
63.寓情于景,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转眼就将是红衰翠减,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之情;对比,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突出对家乡与家人的深情与爱重;直抒胸臆,用“有个人憔悴”直接表达了春日远去,时光流逝,青春年华不在的伤感之情,“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三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分析】
6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一年春事都来几?”词人开篇即提出疑问:一年的春光算来能占几分,然后自问自答:“早过了、三之二。”三分春色,早已过去三分之二,不仅是惜春、恋春,更是伤春。
“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在让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中的人,却是“人憔悴”。这几句好似一组慢镜头,先是穿过庭院,再掀开帘幕,但见一个憔悴之人。词人因赏花伤春联想到时光流逝红颜憔悴,因而触动自己的怀人思归之情。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将在长安买花与家乡的山李进行对照,长安买的花比不上家乡的桃李,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6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
“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意思是绿的墨绿、红的艳红,还是让人赏心悦目,更不要说绿杨满庭院、暖风穿帘幕了,但我却独自憔悴。这里用“有个人憔悴”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春日远去,时光流逝,青春年华不在的伤感之情。
“绿暗红嫣”写暮春的可心乐事,暗喻春去夏来,转眼之间红衰翠浓,把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在对春末夏初的景色描写之中,通过眼前红衰翠浓之景来表达自己惜春伤春之情,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是将在长安买花与家乡的桃李进行对照,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强化了思乡之情。
“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意思是不怪东风吹我落泪,只是相思难以言说,梦里终是空虚,只有回乡才是真。“不枉东风吹客泪”意为不要错怪春风吹落了游子眼泪,词人并没有像一些词人那样责备东风无情,而是直抒胸臆,坦诚地表白自己的心境:“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思乡情难以传述,欲通过梦还乡而不得,正是这些引发了“客泪”,而了却心事的办法“惟有归来是”。表示此刻正是归返家乡的好时候,桃李芳华之时,享受团圆美满才能化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6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65.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6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64.C
65.①动静结合,雁南飞是动景,人倚楼是静景;②调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③借景抒情,通过星辰寥落、雁南飞、笛声悠远等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
66.①表达诗人的故园之思。前六句描写秋日凄清之景,雁阵南飞,引发作者思乡之情;②表达归隐之意。最后两句借典故抒发归隐之情,说明要像张翰那样辞官归乡。
【分析】
6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错误,“红衣”代指花瓣,“愁”字赋予荷花人的感情,应为借代和拟人手法。
故选C。
6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大雁飞越关塞是动静,而自己一人倚楼是静景,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画面;
视听结合,寥落的残星、南飞的大雁是看到的,凄然悠远的笛声是听到的,两者互相映衬,让人产生悠远的哀思,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这两句诗看似是在写景,实则借景而抒情。稀疏的星星,排阵南飞的雁群,悠远的笛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让人心生怀乡思亲之愁。
6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颔联写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颈联写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表达作者归隐之意。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宋)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③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④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释)①庾肠:南朝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后泛指愁肠。②潘鬓:即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③谩:不经意。④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常指传信的使者。
67.上片中最常见的古诗词空间意象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68.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67. 南浦 西楼
68.①设问。以“玉容知安否”问,以书信和题诗因两地相隔遥遥而无法见寄作答。曲尽对遥思对象的关切和挂念。②典故、无理而妙。“青鸟”意谓书信和题诗,由于两地渺远而无法见寄,徒然地埋怨那晴云分离,使者隐没,无理而妙。③对面落笔、联想想象(虚写)。以想象之笔,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他想象妻子也许在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眉头紧皱,怎么也止不住那百无聊赖的愁思,以铺叙写法表达两地分居、不见来信的怅怨。④以景结情。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倒不如将此情交付给东流之水,情景交融,绵绵无尽。
【分析】
6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
空间意象即地理位置,亭台楼阁等,比如长亭、灞桥、西楼等等。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西楼:多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上片最后一句“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意思是芳草脉脉含情,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上,人则斜倚西楼。含着情意的芳草,默默无语的夕阳,横渡南面水滨的大雁,是词人所望到的,但却没有望到故乡,在这种望而不得的情况下,他只好倚着西楼心往神驰了。“人倚西楼”点出游子登眺之处,交代了“楚天晚”至“雁横南浦”六句都是极目之所见;由所见而引起所感,因而所见之景物都似有了人的感情。所以上片中最常见的古诗词空间意象有南浦、西楼。
6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下片以“玉容知安否?”设问,点明所思之人,揭示了词旨所在,使上片所写种种情景明朗化。这句“玉容”,极言容貌之美如花似玉,这儿即指倚楼遥思的对象。“知安否?”曲尽对遥思对象的关切和挂念,由此而引起下面相思的倾诉、深情的抒发。
“青鸟”运用典故,根据注释青鸟指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常指传信的使者。“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意谓书信和题诗,由于两地渺远而无法见寄,徒然地怨那晴云分离,使者隐没。
“向风前懊恼”四句,运用联想想象,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他想象妻子也许在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眉头紧皱,怎么也止不住那百无聊赖的愁思。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妻子深挚的爱情与痛苦的思念。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以景结情,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倒不如将此情交付给东流之水带去为好。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全词以景蕴情,精微细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苦闲愁和对妻子的思念。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①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
刘禹锡
南宫词客寄新篇,清似湘灵②促柱弦。
京邑旧游劳梦想,历阳秋色正澄鲜。
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
对此独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
(江)①开缄:拆开信函。②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6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唱和诗,诗人收到郎中张籍远方寄来长诗,依“高”韵奉和酬答。
B.首联以饱满热情,盛赞张籍所寄的新诗作,清新宛如湘水女神弹奏的乐曲。
C.颔联虚实相生:“京邑旧游”为回忆,虚写;“历阳秋色”乃实写眼前之景。
D.“衔”“驾”富有表现力,巧用比拟修辞,把自然写活了,以云成山雨、水淹渚田、风雨凄迷之景来衬托哀情。
7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69.A
70.①对张籍所寄诗作的赞赏之情。②对昔日友情的怀念之情。③思念知音的怆然之情。
【分析】
6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 “依‘高’韵奉和酬答”错。“高韵”非步对方“高”原韵,乃是称赞对方所寄长句是“高雅的诗文”,结合各联中“弦”“鲜”“田”“然”等字可见本诗押的韵为“an”,而非“a”可知。
故选A。
7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首联对句“清似湘灵促柱弦”可见诗人对张籍所寄诗作进行了高度的赞赏肯定,这里借助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张籍的诗歌犹如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般,也具有盛赞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的魅力。首联以饱满热情,盛赞张籍所寄的新诗作,清新宛如湘水女神弹奏的乐曲。
结合颔联“京邑旧游劳梦想,历阳秋色正澄鲜”可见诗人抒发了对昔日友情的怀念之情。颔联虚实相生:“京邑旧游”为昔日两人同游的美好回忆,是虚写;“历阳秋色”乃实写眼前之景,缺少朋友的陪伴
结合尾联“对此独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可见诗人感慨知音难觅。此联承接上文而来,以云成山雨、水淹渚田、风雨凄迷之景来衬托哀情,以“独吟还独酌”的“独”字直抒寂寥惆怅的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题大庾岭北驿: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陇头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B.诗人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运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C.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油然而生。
72.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发内心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71.D
72.①运用对比手法,诗人将到达大庾岭而北回的南飞雁,南迁未已、有家难归的自己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流放岭南的忧伤、哀怨和对家乡的思念、向往之情。②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而清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借以抒发流放者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之情。③运用典故。诗人第二天早上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陆凯一样给家乡寄一枝梅,来安慰亲人,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愁。
【分析】
7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分析错误,尾联的意思是: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作者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故选D。
7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
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样寂静、荒凉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该联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
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其中“陇头梅”是运用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大和三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字乐天)在洛阳,元镇(字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7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望雪相似”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京城月色明亮,放眼望去,月光皎洁如雪的景象。
B.“遥想”透露出怀人的意味,而“正如此”则真实呈现了洛阳的月光像京城一般洁白。
C.“知君当此夕”两句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和自己一样,遥望思念远在越州的元微之。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的情状。
74.本诗通俗易懂,如同白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
73.B
74.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①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看到如雪的明月;②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阳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眼前景”与“想象景”彼此交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分析】
7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正如此’则真实呈现了洛阳的月光像京城一般洁白”错,“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中“遥想”是虚写,想象洛阳城的月光如长安城一般皎洁,而不是“真实呈现”地去实写。
故选B。
7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月夜咏怀诗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对面着笔,写自己思念友人,同时叙写友人也在思念着对方,在浅俗直白的语言中透露出怀人的意味。诗歌开篇写自己看到长安的明月,是眼前之景,属于实写,暗含作者相信友人之情,是当前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实写。第二、三联由首联的长安之月想到远在洛阳的月光也应该像这样吧,友人也在和现在的我一样欣赏月下之景吧,也在思念着我吧,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因此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互相深切思念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李频①
方干
众木又摇落,望群②还不还。
轩车③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思苦文星④动,乡遥钓渚闲。
明年见名姓,唯我独何颜。
(注释)①李频,与方干同为浙江人,两人是诗友,有唱和。②望群,有版本是“塑君”。③轩车,有屏障的车,楼车。④文星,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相传文曲星主文才,后亦指有文才的人。
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冬时节,众多树木的树叶都被吹落,既点明了写这首诗的时间,又为下面抒情作了准备。
B.首联明起,开篇即将题面说出,毫不做作。颔联紧承起句立意,可谓一气贯注,和平匀称。
C.本诗写了一件平常事,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意象的圆润小巧。
D.本诗用语平淡质朴,有的甚至类似村言俚语,但丝毫不影响诗人借助这通俗语言表达情感。
7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75.C
76.①盼望李频回家以及对李频的挂念。如“望群还不还”,就是直接盼望李频回家的意思,而“轩车在何处”又是对朋友的挂念;②赞扬李频为考中而刻苦学习并且希望朋友能够金榜题名。颈联写李频学习刻苦,感动了文曲星(李频学习刻苦使文曲星感动),希望朋友能够高中;③诗人希望能够和李频一起去垂钓,也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志。“乡遥钓渚闲”,因为两人好久没有一起去钓鱼了,钓渚显得冷清,此处也有诗人无心功名,渴望归隐之意;④诗人抒发没有考中的羞愧。尾联说,明年看金榜上的名姓,只有我会因为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而羞愧。
【分析】
7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清新自然”错误,本诗给人的感觉不是“清新自然”,而是“寂寥凄清”。
故选C。
7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词“全诗”“简要”“思想”“感情”。先体悟全诗的情感,如“望群不还”有渴盼之情,也说明与友人的感情深厚。“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有忧虑之情,担忧友人的前途、或路途的艰辛。“文星”喻指友人,才华横溢,有赞美之情。“苦”“动”说明读书刻苦勤奋,希望在以后的考试能高中。“乡遥钓渚闲”中的“钓渚”,可见渴盼与友人相邀前往乡野,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有归隐之志。“明年见名姓”有对友人的期许之情,祝愿友人能够金榜题名,前途无量。“唯我独何颜”中“何颜”指的是有何脸面,诗人自感惭愧,可见自己与友人相比,自愧不如,以此衬托友人的多才,贤德。注意分点分条作答,梳理层次并做出简要概括:渴盼之情、担忧之情、赞美之情、归隐之志、自感惭愧。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①遮掩窗儿黑。
注释:①亏伊:也有版本作“生憎”。
7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按照由外到内再到外的顺序写景,视觉、听觉巧妙交织,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B.“一片伤心白”中“白”字,既是月光在夜空洒落的真切写照,也衬托出词人思友怀乡的愁绪。
C.“蟋蟀灯前欺病客”一句,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两句,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
78.“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可谓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77.D
78.①用典(化用),“亏伊遮掩窗儿黑”巧用《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暗示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②拟人,“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将芭蕉拟人化,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衬托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③以景结情。将词人怀人而不得的愁绪,寄寓在瑟瑟秋风中的芭蕉上,使情绪表达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④用字遣词工巧,前后呼应。例如“黑”字与上片“白”字遥相呼应,均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时作者内心的悲凉。
【分析】
77.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错误。“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意境更凄清,苏词清逸放达。
故选D。
7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用典(化用),“亏伊遮掩窗儿黑”巧用《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暗示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
拟人,“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将芭蕉拟人化,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衬托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
以景结情。这时庭院墙角的芭蕉被风吹得瑟瑟作响,恰与笛声、蟋蟀声共同组成听觉上的共鸣,将词人怀人而不得的愁绪,寄寓在瑟瑟秋风中的芭蕉上,使情绪表达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本该引起作者更强烈的反应,然而末句“亏伊”云云出人意料地反而对此表示感激。
用字遣词工巧,前后呼应。例如“黑”字与上片 “白”字遥相呼应,均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原来风吹芭蕉发出声响的同时,也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可见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这又是从反面来村托和渲染愁思的不可排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7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思妇闺情(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8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6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山水田园(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共7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共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