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专题【原卷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主题05田园隐逸诗【原卷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主题05田园隐逸诗【原卷版+解析】,共17页。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问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江天暮雪
马致远 陈孚
天将暮,雪乱舞,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半梅花半飘柳絮。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钓鱼人一蓑归去。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3.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所写。
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一次骑一驴春游,开头两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B.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
C.“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寻春不到的焦急心情。
D.全篇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这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5.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7.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8.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9.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C.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11.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云门道中晚步
(宋)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铺陈了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行动轨迹。
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晚步”,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
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以“望”和“步”分别领起,描绘景象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更为阔远,笔力新俏,推陈出新。
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醉酒老叟相映成趣,与卞之琳《断章》中主客体位置调换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时令,为写景规定了时间;点题写出事件,交代了沿途的作为。
B.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C.第三联写昔日经行之处,这些景物勾起诗人对昔日徜徉山水之乐的回忆。
D.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
15.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17.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1.【答案】残阳、初雨、鸣蝉(2分)。
视听结合,“残阳初过雨”是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是听觉描写;(2分)描绘出一幅清新幽美的秋天日暮图。(2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问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江天暮雪
马致远 陈孚
天将暮,雪乱舞,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半梅花半飘柳絮。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钓鱼人一蓑归去。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3.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2.【答案】D
【解析】陈孚的《江天暮雪》没有落寞悲凉之感。
3.【答案】示例:
①妙用动词。马诗着一“舞”字,陈诗着一“卷”字,写出了风助雪势、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
②善用比喻。马诗把纷飞的雪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雪乱舞”的景象;陈诗以“玉”喻雪,形象地写出雪的晶莹剔透之态。
③马诗是化静为动,天色将晚,雪的飘零打破了沉寂,飘飞如絮的雪给半树梅花动感,归去的钓鱼人给静谧的江晚带来动态之感。陈诗动静结合,起笔雪花飞舞和汀州白雪皑皑的画面一静一动。
④马诗正面描写,雪花零乱飘飞,姿态像柳絮。陈诗正侧面描写结合,“卷玉花”直接写出大雪纷扬的动态之美,“汀洲白浩浩”写出雪境静寂之美;“千崖暮如晓”烘托了暮雪所特有的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所写。
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一次骑一驴春游,开头两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B.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
C.“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寻春不到的焦急心情。
D.全篇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这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5.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C(C项,“充分表现了词人寻春不到的焦急心情”错误,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
5.上片词人访胜探幽,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抒发了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精神超然尘外的情怀。(3分)
下片词人游兴已尽,回归山寺,沉入梦乡,却被犹呜咽悲鸣的松涛声惊醒,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处幽闲而内心不甘的心情。(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晚春。
B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从诗歌标题可以看出,此时的桃花已经处于凋零的边缘,而荷花是夏天才有。
E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重墨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故选CD。
7.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中间两联,通过写短篱、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对照山堂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颈联,寻壑经丘,“官闲”之余,卷帘看竹,斟酒欢饮,体现对闲适的生活的惬意满足。
③尾联,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不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从自己对诗人了解可知,范成大是南宋名臣,主张抗金,以抗金杀敌为毕生信念,但是一生不得志,结合“官闲”“深斟杯酒”等分析。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从“官闲”“寻壑经丘”“深斟杯酒”分析,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结合“送春”“短篱”“残红”“众绿”“山光”等分析,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晚春季节的景色,抒发恋春之情。结合“洞门无锁城门近”分析,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8.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9.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8.远近结合,颔联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颈联是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四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以及高峻、幽深、奇特的特点。
9.衬托。首联通过问路樵夫,远望深山之中的主人家,写出卢岵避世脱俗的形象。颔联和颈联描写卢岵山居清幽奇峻的景色,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尾联描写傍晚时分飞鸟散尽,满山洁白的养麦花开,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写出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仰慕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C.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11.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0.D(全诗并没有呈现豪迈洒脱的风格)
11.①前两联,写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树深见鹿,不闻钟声,意境清新优美,烘托了诗人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
②颈联,写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赞美以及即将相见的兴奋。
③尾联,写无人知道道士去处,倚在松旁发愁,表达了寻道士不遇的惆怅失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云门道中晚步
(宋)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铺陈了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行动轨迹。
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晚步”,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
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以“望”和“步”分别领起,描绘景象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更为阔远,笔力新俏,推陈出新。
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醉酒老叟相映成趣,与卞之琳《断章》中主客体位置调换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2.D
13.(1)上句写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最后一缕孤烟也冉冉散尽;下句写困乏的耕牛僵卧在犁边,早春时节,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2)这一联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多种描写手法,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紧扣诗题中的“晚”字,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绪。
【分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醉酒老叟相映成趣”理解有误。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尾联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把自己织进了这幅山阴版的辋川图画里,使自己成为与这幅天然图画融为一体的画中人;同时又存在一个画外的自我,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故答案选D。
13.本题考查的是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所指定的诗句进行分析其内容、意境、情感,要注意把握诗句中的手法及艺术效果。如此题“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樵夫下山了,那篝火已熄灭,浅浅的麦地里,牛儿卧在犁旁。画面动静结合,樵夫下山是动景,牛卧春梨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派祥和的田园景观,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时令,为写景规定了时间;点题写出事件,交代了沿途的作为。
B.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C.第三联写昔日经行之处,这些景物勾起诗人对昔日徜徉山水之乐的回忆。
D.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
15.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
【答案】
14.D(D项,“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不恰当。此处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是借环境来写人。)
15.写出了作者轻松自在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心情。沿途不急不忙徘徊赏玩的行为、对沿途所见景物的观赏之细、欣悦之情,回到旧宅后对熟悉景物的认同和舒适之感,都表现了轻松自如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17.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6.C(对“日观”的理解错误)
17.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浮云相伴、现身青崖、云深身没、仙风道骨的高士隐者形象。诗人突出白色,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移动,先是“初行若片云”,白色飘逸轻盈;再是“杳在青崖间”,青色映衬,清晰可见;飘过天门,行至日观,最后隐身层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综合训练02(原卷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综合训练01(原卷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主题11题画诗【原卷版+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