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测试06 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09 思想情感专训(古诗鉴赏)(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10 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考点0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综合测试08 表达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展开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拟人+托物言志+对比)(2021平谷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尽写海棠树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B. 第二句写海棠花蕾娇小鲜嫩,惹人喜爱。
C. 全诗用语平易,意味醇厚,耐人咀嚼。
D. 诗人与儿女共作此诗,饱含告诫之意。
2. 与“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的“桃李”情感态度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B.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王冕《白梅》)
C.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宋·杨万里《兰花》)
D.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唐·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3.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1. D 2. A
1.示例:本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海棠与桃李做对比。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海棠花的花蕾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的品格,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共作此诗,饱含告诫之意”理解有误,诗人在本诗中借海棠花咏物言志,兼说理教育后辈。写海棠花深藏不露、爱惜芳心、不与群芳争艳,告诫晚辈做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淡泊名利。“共作此诗”不含告诫之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用争芳斗艳的“桃李”衬托无意争春,谦虚的海棠。
A.桃李代学生,借桃李满天下赞美教师芳名远播;
B.以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衬托梅花的素雅高洁;
C.借兰花没有春风桃李的美丽娇艳,赞兰花花中隐士;
D.迎春花、松竹不与桃李为友,赞迎春花的傲然品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就诗歌的表现手法写赏析文字。首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从全诗看,运用了借物说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海棠花深藏不露、爱惜芳心、不与群芳争艳,告诫晚辈做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淡泊名利。
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爱惜芳心”“吐”,把海棠写成芳心为展的少女,“闹”等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李争相绽放的形态。
还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一二句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三四两句把海棠与“桃李”形成对比,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爱惜芳心”是指要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莫轻吐”是指要稳重行事,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解答时考生要选定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特点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做出赏析即可。
二、(衬托)(2022海淀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①学凤凰。
霜筠亭
苏轼
解箨②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题画竹
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注释】①伶伦:指乐官。②解箨:竹笋脱壳。
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以人拟竹,借竹“待我归”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我”与幽竹志趣相投。
B.王诗借竹欲得乐官赏识发出妙音的热望,表达出诗人想一展才华有所建树的渴望。
C.苏诗中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 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
D.郑诗描写的是秋风中的竹子,其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突出、气质超凡脱俗。
2.这组诗中的加点字都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选择钱诗或王诗中的加点字加以赏析(5分)
3.这组诗多采用衬托手法,请分析苏诗或郑诗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咏竹言志的。(6分)
【答案】1. C 2. 示例一:“始”是才的意思,表示作者的突然发现。在与其他植物一片暮春景色比起来,此时的竹子依旧苍翠,体现了竹的独特气质,也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终”是最后的意思。表明竹子虽然最初与蒿藜等野草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但毕竟竹子与这些野草不同,最后终会长成松柏之姿,能够挺风立雪。一个“终”字,表现出竹子不屈的性格,也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3. 示例一:在苏诗中,用新竹的柔弱之态来衬托竹子迎风立雪的英姿,作者首先描写刚刚脱壳的新竹的柔弱,好像都不能挺立,但即使如此,已经表现出竹子所特有的风骨,等到霜雪到来时,你就可以看到竹子迎风立雪的英姿了。作者以竹子自喻,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心。
示例二:在郑诗中,作者以秋风来衬托竹子的英勇无畏,即使它有着“触石穿林”的狂态,但竹绝不屈服于它的淫威之下,勇敢的和它作斗争。此诗明写竹子,其实是表达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决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对诗句理解错误。诗的首句“解箨新篁不自持”的意思是刚刚脱壳的嫩竹显得非常娇弱,好像无法保持挺立,随时有倒下的可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能力。
在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中,“始”字用的极佳。“始”有开始的意思,但在诗中有一种突然发现的意思,联系上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所描绘的情景,春天就要过去,木棉花和杏花已经凋谢,此时是一片暮春的衰残景象,但竹子则不同,此时它依旧苍翠,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好像是在等着主人归来。“始”字表明作者在于其他植物的对比中突然发现竹子的独特气质,表达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在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中,“终随松柏到冰霜”中的“终”字是最终、最后的意思,联系上一句“曾与蒿藜同雨露”,虽然竹子最初与蒿藜等野草共同生长,但毕竟竹子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它不会象这些野草一般随便凋落,也不会随风摇摆,像最后一定和松柏那样,在风雪面前不低头,挺风立雪,这个“终”字显示出作者对竹子的品格的赞美之情。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于后两首诗中的衬托手法,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义在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方面来展开分析。
在苏诗中,第一句“解箨新篁不自持”,写出了刚刚脱去外壳的嫩竹的柔弱之态;第二句“婵娟已有岁寒姿”则是说明在这柔弱的外表下,是竹所特有那种孤高不群的气质已经显现出来;“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则是表明在面对严寒霜雪的严酷环境下,才真正显出竹子那不屈的风骨。此诗先写新竹柔弱之姿,接着写了竹子与霜雪的斗争之态,应新竹的柔弱来衬托长成的竹子的英姿,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精神的敬佩之情,也暗喻了作者对自己事业的坚定信心。
郑诗首先写“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这两句写出了秋风的狂态,似乎有横扫一切的气势;接着作者写“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此处作者描写竹子与秋风作斗争的英姿,哪怕秋风“触石穿林惯作狂”,但竹子却并不惧怕,要与它“挺然相斗一千场”,以秋风的狂态衬托竹子的勇敢,这就生动的写出了竹子不惧秋风的英勇形象,表达出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决心。
三、(议论+抒情+反语)(2022通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其四)
张惠言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注】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注】朅:离开。
1.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是说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一天天地无所作为。
B. “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是说年华逝去,最让人后悔的是没有认真读书以修身。
C. “千古意”是指人类千古长存的内心向往,只要生命尚存,古今之人都不肯停止追寻。
D. “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是说古人用著书立说来求得不朽,并不是高明的做法。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问东风吹老”三句以具体意向“兰径”转“平芜”来表现春光正宜人。
B. “渺渺正愁予”语承上句“寂寞斜阳外”,是说理想远在天外,无法实现。
C. “一夜庭前绿遍”三句动静结合,描写出天地大好春色都进入了我的房屋。
D. “容易众芳歇”两句以景作结,含蓄隽永,劝学生春光易逝,应及时欣赏。
3. 为使学生杨子掞明白自己的思想,作者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案】1. A 2. B
3. ①议论兼抒情:词上片“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揭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四句,作者面对飞逝光阴,不能不反省自身的人生,感叹自己读书未成、功业未就,油然而生“悔”恨之意。
②反语。词下片“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两句,似有为自己“不读十年书”开脱之意,实则是词人壮志难酬,故才有虚度年华之感。其中及时行乐之词自不妨视为因时不我待而说的反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一天天地无所作为”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一过去,就再也不能回来,今天已经不是昨天了;如果总想等待明天,明天又能怎样呢?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现春光正宜人”错误。这三句意思是:试问有谁知道,东风多少次把江边之枫、路旁之兰吹老,使千里平野长满芳草?这三句以具体意象表现时光的无情流逝。
C.“动静结合”错误。“一夜庭前绿遍”意思是一夜雨过,庭前的花草都变绿了。没有动态景。
D.“劝学生春光易逝,应及时欣赏”错误。“容易众芳歇”两句意思是美好春光转瞬即逝,告诫要及时努力。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词作者开篇云“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可见慨叹岁月难留是古今人们共同的心理。作者关于昨日——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的思维逻辑,虽然亦是感叹时间的不断变化,但“明日复何如”一问,则又表现了对时间变化不可捉摸的感受,使感情益显怅惘、低沉。人生在时光的长河中只是一丝涟漪。作者面对飞逝的光阴,不能不反省自身的人生:“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朅来”,尔来,如陆游《幽栖》:“朅来三十载,吾鬓固宜霜。”这两句是感叹自己读书未成、功业未就,油然而生“悔”恨之意,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上四句以议论兼抒情,表现岁月不居与功业未成的矛盾,以及“真悔”的感情,语调甚为沉重。
下片作者认为千古的历史也不过是须臾之光阴,言外之意是人的一生更是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刹那间了。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学业之成败而烦恼忧愁。在短促的人生旅途中,一切人为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即是“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在作者看来,生前即准备以“藏之名山”的著述传世,是古人不明达、欠超脱之处,似有为自己“不读十年书”开脱之意。当然,这是作者“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他仍为自己“不读十年书”而“真悔”,并嘲笑“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这不仅是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因为他有更大的抱负,但壮志难酬,故才有虚度年华之感。其中及时行乐之词自不妨视为因时不我待而说的反话。
四、(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2.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南朝梁·萧纲《弹筝》)
B.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C. 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3.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项考核炼字,CD项考核情感,其中D项,“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两首诗词均有“忧”的成分。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D项均表达一种愁苦之情,B项表达的一种希望别人赏识。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答题时先分析手法,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解释,“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再分析艺术效果: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五、(拟人)(2019顺义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题山石榴花
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栏干,剪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期间。山石榴,即杜鹃。②菡萏:荷花。③争及:怎比。④尽:任凭。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近体七律诗,对仗工整,韵律很和谐。
B. “千朵” “团",写出了山石榴花茂盛的形态。
C. 作者认为蔷薇、菡萏都远不及山石榴花高雅。
D. “檐户下”一词,写出了山石榴花生长的环境。
2. “”剪碎红绡却作团”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把从簇山石榴花比作剪碎的红绡。下面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C.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D.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 白居易曾经称赞山石榴“花中无比”。结合本诗,写出作者喜爱山石榴花的缘由及在其中寄托的情思。
4.苏轼有《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中后两句写海棠,与白诗“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句写山石榴,用了共同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出他们所用的这种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山石榴花繁茂、艳丽,不像蔷薇带刺,菡萏生泥那样远避尘世,只在檐户下,平易近人,任人观赏、采弄。作者借山石榴,表达了甘于卑贱的平常心态,也表达出了一丝落寞伤感。
4. 两诗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苏诗把海棠的凋谢比拟为即将沉睡的红妆美人,白诗把山石榴(杜鹃)比拟为风中扭着腰肢摆动的舞女、露水销尽仿佛泪脸新干的美人,形象生动,把作者对笔下之花的赞美,极尽能事的表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作者认为蔷薇、菡萏都远不及山石榴花高雅”错,“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这是反衬手法,用蔷薇、菡萏的难以接近反衬山石榴花的平易近人。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效果,再仔细阅读选项进行比对。本题考查比喻的手法。A项,把雪比喻成梨花;B项,把燕地小草比喻成丝绒一般柔软纤细;C项,朵朵盛开的梅花仿佛是用淡墨画成的,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美景依旧,人已无从寻觅,运用对比手法,“笑春风”运用拟人手法。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注释、背景、作者经历等仔细阅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揣摩诗人的写作意图。本题作者喜爱山石榴花的缘由:“一丛千朵”繁茂,“剪碎红绡却作团”艳丽;“香不尽”香气浓郁;“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不像蔷薇带刺,菡萏生泥那样远避尘世,只在檐户下,平易近人,任人观赏、采弄。表达作者感情:山石榴的甘于平淡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结合诗人生平,可体会到一丝淡淡的落寞。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答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最后答效果。苏诗由“睡去”“红妆”可知用到了拟人手法,白诗由“舞腰”“妆脸泪新干”可知也用到了拟人手法。接着答运用:苏诗把海棠的凋谢比拟为即将沉睡的红妆美人,白诗把山石榴(杜鹃)比拟为风中扭着腰肢摆动的舞女、露水销尽仿佛泪脸新干的美人。最后答效果:形象生动,把作者对笔下之花的赞美,极尽能事的表现出来。
六、(用典)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古风
李白
其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天桃色,坐叹葑菲诗[1]。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其四十七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2],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3]。
注释:【1】葑菲诗:《诗经·邶风·谷风》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句,朱熹《诗集传》注,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2】龙火飞:意指暑气渐退,秋天将至。【3】萧飋(sè):风吹松柏之声。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位女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内心难以言说的哀怨。
B.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言有尽而意无穷。
C. 第二首诗托物言志,语言明白如话,于深入浅出中表达人生追求,读来亲切自然。
D. 两首诗与《红楼梦》中《葬花吟》异曲同工,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
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缭绕松柏枝”与《论语》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的意思相同。
B.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描写女子容貌艳丽,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
C. “含笑夸白日”中用一个“夸”字,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
D.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描绘南山松在寒风中倔强独立,无人问津的姿态。
3. 两首诗都化用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典故,请结合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一典故的?
【答案】1. D 2. A
3. 要点一:《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象征新娘出嫁,喜气洋洋。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要点二:《古风》(其四十四)中,“奈何天桃色,坐叹葑菲诗”意指为什么像鲜艳盛开的桃花一样的美人,后来却会产生葑菲之叹呢?以“天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用“天桃”“葑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要点三:《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批评桃花娇然艳丽但华而不实,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通过桃花与松树形象的对比,嘲讽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依靠外力的小人,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说法错误。李白第二首诗主要嘲讽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告诫人们人生有一时的荣遇,有千秋的美誉。人们要争取的,应是千秋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说法错误,“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是对弃妇形象的刻画。玉颜,美好如玉的容颜。云发,指秀美的长发,像云彩一样飘逸;素丝,即白发。诗人极写弃妇之美:貌如美玉。所有的美人在她面前都失去光彩;青丝如云,娇媚多姿。就是这样的美貌,仍遭到了丈夫的粗暴抛弃。是将她的美貌与被抛弃的命运进行对比。
C.“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理解错误。“夸白日”,可以理解为在白日照临下向人夸耀,亦可理解为向着明丽而和暖的太阳夸耀。
D.“无人问津的姿态”理解错误。写到“松”,说“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这是对“桃”说的。这时候,“桃”哪里知道南山的松柏不管西风萧瑟,而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呢?写出了南山之青松,傲然独立于山顶之上,一任秋风之萧瑟而不改其色的姿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用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本是咏婚嫁的诗,后来常用作赞颂新人年少俊美。《古风》(其四十四)中,“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这里用“夭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葑菲”,蔓菁与萝卜一类的菜,这里以“菲”暗示她遭到丈夫嫌弃。这两句是弃妇的自叹自怜:尽管我还年轻美貌,丈夫却百般挑剔指责,其实我没有什么过错呀。用“夭桃”“葑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
《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松”置于南山以与“桃”所处的“东园”为对;以“松”的“独立”与“桃”的蒙东风而荣为对;以“松”的“独立自萧瑟”与“桃”的“偶蒙春风荣”为对。以少对多,以简抵繁,极见笔力;而一“自”字与一“偶”字,虚而实用,“松”与“桃”的神情毕见,亦可谓一字千金了。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批评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其实也是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
七、(用典+类比)(2023平谷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杂兴八首之三
清 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诗的一二句,写骏马能跨越险阻,却不如牛会耕田,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
B. 顾诗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C. 白诗的一二句,通过“赠”字,强调自己说的这个“决狐疑”的方法之宝贵。
D. 白诗的五六句,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首句方法的正确性。
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了对比,来证明观点。
B. 顾诗通过类比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思维的深邃与细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辩证性。
C. 这两首诗的诗意含蓄隽永,出语曲折委婉,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D. 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顾诗侧重于表达如何选用人才,而白诗侧重于表达该怎么样辨识人才。
3. 古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及曹操的《短歌行》,简要分析三位作者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答案】1. A 2. C
3. 答题示例:顾诗,前四句运用类比手法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表达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表达的是因材施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的用人观;白诗先写“试玉”要烧满三日,“辨材”须等待七年才能完成,接着运用周公、王莽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曹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周公吐哺”等,一改东汉社会以门第取人的传统观念,表达出自己独到的人才观:若想建功立业,一定要礼遇贤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错,骏马和牛各有所长,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顾嗣协的这首哲理小诗,揭示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的辩证道理。“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四句以类比的方式形象地告诉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故作者提出:“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人才贵在适用,不必过于苛求,只要有某方面的才能就可以予以任用;过多苛求,强人所难,只会把大批人才拒之门外。这是作者人尽其才的人才观。
白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运用周公、王莽的典故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曹诗《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周公吐哺”等,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改东汉社会以门第取人的传统观念,表达出自己独到的人才观:若想建功立业,一定要礼遇贤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
八、(侧面描写)(2023朝阳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海棠歌
陆游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1】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释:【1】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从诗人初到蜀地赏海棠写起。
B.“蜀姬”句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
C.“扁舟”两句叙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
D.结尾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中的“杜鹃”与《琵琶行》中的“杜鹃”都蕴含哀情。
B.本诗抒发的情感与《临安春雨初霁》的惆怅徘徊有所不同。
C.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
D.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体现出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本诗歌咏海棠,多从侧面展开。请结合全诗赏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分)
【答案】1. A 2. C
3. ①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②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③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④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⑤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⑥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错误,“蜀姬”句用“艳妆”的“蜀姬”作比喻和比较,“肯让人”极力扬蜀姬,可见蜀地女子并不谦逊。
C.“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错误,“扁舟”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是离开蜀地,而不是来到蜀地。
D.“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错误。结尾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豪放之笔写沉痛之情,矛盾激荡,伤心刻骨,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感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错误。本诗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不是奇幻璀璨的景象。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写了我刚刚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观赏海棠花。当时已经说了观赏过海棠花,哪里知道还有更美丽的碧鸡坊。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写四川的美女艳美的装扮让人觉得很美,但是在这海棠花前会顿时觉得失去了艳丽。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写小船顺流东下八百里见到的桃李虽然鲜艳,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奴仆一样低贱。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写了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别处,那么扬州的芍药也会感到羞愧了。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写哪里才能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呢,就算再活一千年也不会感到满足。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死”。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九、(借景抒情)(2020丰台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沈园二首【1】
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注释:【1】两诗为诗人晚年重游沈园时悼念前妻唐氏而作。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开篇即渲染悲凉氛围,并以一“哀”字,定下全诗情感基调。
B. 第二首,结尾诗人凭吊遗踪而泫然泪下,饱含对唐氏复杂深沉的情感。
C. 两首悼亡诗,不仅写了眼前景象,更含有对昔日生活情景的深深怀念。
D. 两首悼亡诗,均首尾呼应,欲扬先抑,表达含蓄蕴藉,情感真挚感人。
2. 下列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前两句,先写斜阳画角,意境雄浑,再写景物变迁,岁月沧桑。
B. 第一首“曾是”一句,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
C. 第二首前两句,写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柳树枯老不生柳絮。
D. 第二首“此身”一句,意为自己年岁已老,将葬于会稽山下化为泥土。
3.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沈园二首》为“古今断肠之作”。你怎样理解“断肠”的具体内涵?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断肠”的?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答案】1. D 2. D
33. (1)“断肠”在诗中指“悲伤或悲痛到极点”之义。第一首诗回忆自己与唐氏四十多年前在沈园相逢,而今物是人非,伤心凄楚欲绝,第二首诗感伤唐氏逝去之久,自己也已年老,但对唐氏的眷念之情刻骨铭心。
(2)表现“断肠”的技巧与手法: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如:城上斜阳画角哀;伤心桥下春波绿等。②衬托或虚实结合。如: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后两句以虚为主。③以物喻人。如:“沈园柳老不吹绵”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首尾呼应,欲扬先抑”理解有误。第一首,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第二首,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没有体现“首尾呼应,欲扬先抑”。这两首诗感情性质既别,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意境雄浑”理解有误。“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B项,“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理解有误。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C项,“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理解有误。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沈园二首》为‘古今断肠之作’。你怎样理解‘断肠’的具体内涵?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断肠’的?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本题其实为两问,需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理解“断肠”的内涵。然后明确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等。
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借景抒情,“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衬托或虚实结合。前两句为实写。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为虚写。
以物喻人。如:“沈园柳老不吹绵”,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十、(比喻+烘托+对比)(2022西城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3】寻:长度单位。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青年男女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
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
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
D.“推手”两句,写弹者奏罢,听者难以安适,已情到深处而“无泪”。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二人皆为作者所尊崇。
B.“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C.“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3.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一赏析。(6分)
【答案】1. A 2. C
3. (1)比喻。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走险和坠入深渊(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举出一例即可)。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其它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2)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是说音乐一会使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倾洒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举出一例即可)。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
(3)对比。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中有“大弦”的强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婉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举出一例即可)。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此处并非实写私语场景,而是将琵琶弹奏声比作私语,“天将亮时”解说不合语意,“灯火夜微明”意为静夜微弱的灯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错,此处的“风雨”指弹者的指间好像能兴风作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描写音乐,而乐声本是无形的,赏析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等角度进行。
结合本词“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和白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来看,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抽象无形的乐声比作具象有形的东西,使音乐的描写生动而形象。
结合本词“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从听者的感受和动作、心理等角度描写音乐的巨大感染力;白诗“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听者的感受和环境的描写来侧面烘托音乐的艺术效果。
本词写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白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也呈现出不同的节奏和感情。运用对比手法,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综合测试06 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6 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6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综合测试06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5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综合测试05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合测试04 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4 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4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综合测试04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