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路线及意义。
2.掌握西汉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史实,包括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
3.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
3.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体会古代探险家的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的开通及路线。
2.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在古代,有一条连接东西方的神秘通道,它宛如一条绚丽的彩带,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这条通道上,商队络绎不绝,文化相互交融,它就是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辉煌的历史,探寻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1.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
(1)西汉的强盛
①教师讲解西汉经过前期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介绍汉武帝时期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如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等,这些都为对外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域的概念及概况
①教师向学生解释西域的地理范围,即今天的新疆及中亚一带。
②讲述西域的自然环境、民族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对西域有初步的了解。
(3)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①回顾战国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早期接触,如丝绸之路的雏形 —— 玉石之路。
②分析秦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关系,虽然联系较少,但为西汉时期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
2.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
教师讲解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过程
详细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包括途中被匈奴扣留、历经多年后逃脱并继续西行等。
③结果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
汉武帝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过程
讲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率领使团携带大量财物,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
③结果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增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3)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①组织学生讨论张骞通西域的意义。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域。
3.丝绸之路的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
①教师结合地图,讲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和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越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大秦(古罗马)。
②介绍沿途经过的重要城市和地区,如敦煌、楼兰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海上丝绸之路
①讲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兴起,主要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
②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物品和文化交流情况,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引进了外国的香料、珠宝等。
4.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1)经济交流
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在经济交流方面的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同时也引进了外国的香料、珠宝、玻璃等物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②举例说明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2)文化交流
①讲述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域及更远的地区,如儒家思想、汉字、造纸术等;同时,西域文化也传入中原,如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②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3)政治交往
①分析丝绸之路在政治交往方面的意义。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联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举例说明汉朝与西域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交往活动,如互派使节、册封等。
5.西汉对西域的经营
(1)西域都护的设置
①背景
教师讲解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过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汉政府决定设置西域都护。
②时间和意义
明确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公元前 60 年),并分析其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西汉对西域的其他管理措施
①介绍西汉政府在西域推行的其他管理措施,如派遣官员、驻军、修筑城池等,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和管理。
②分析这些管理措施对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以及西汉对西域的经营。强调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开封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 开辟丝绸之路
C.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D. 传播中原文化
(3)西域都护设置于( )
A. 公元前 138 年 B. 公元前 119 年 C. 公元前 60 年 D. 公元 60 年
2.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毋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
——《史记・大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或传说,下节课进行分享。
2.绘制一幅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标注出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同时简要介绍这些地方的特色。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的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地图、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时,部分学生可能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理解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此外,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2024)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a href="/ls/tb_c40496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