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的相关史实,知道汉初的几位皇帝顺序。
3.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教师提问: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根据教材,指出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谁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
学生回答:刘邦和项羽。刘邦取得胜利。鸿门宴、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等。
教师提问: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教师提问:刘邦战胜项羽有哪些重要原因?
学生回答: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项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教师讲解: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刘邦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最终取得了胜利。项羽方面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缺乏战略支援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论。
教师提问: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学生回答: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即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3)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1)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3)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教师讲解: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
探究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讲解: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统治阶级暂时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给人民以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条件和机会。这一政策是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国家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页内容,归纳汉高祖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学生回答:为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释放奴婢为平民;为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教师讲解: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当时的先进农具,是耧车 ,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且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草、收割。耧车是汉代农业恢复和进步的有力证明。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意义深远,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探究三:“文景之治”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65页“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回答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降低田租;赈济灾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效果:这一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长安城布局规整,热闹繁华。
教师提问: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大家讨论一下,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师生归纳:有利于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秦亡汉兴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回答:秦亡的原因:(1)中央集权统治不成熟。(2)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矛盾激化的结果。(3)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
汉兴的原因:(1)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3)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启示: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的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才能使社会安定,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三)课堂总结
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西汉初年,民生凋敝,政权不稳。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稳定政权。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当堂演练
( A ) 1. 刘邦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上述材料说明刘邦
A. 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 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C. 爱惜民力,收揽民心 D. 足智多谋,胆大心细
( B ) 2. 汉初推行“轻刑事少,与之休息,以俭约节欲自持……躬劝农耕桑,务民之本”的政策,其目的是
A. 打击王国势力 B. 恢复发展经济
C. 抑制商业发展 D. 宣扬重民思想
( C ) 3. 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A. 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 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
C. 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 继承了法家法治思想
( D ) 4 西汉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其繁华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城市人口多 B. 城里划分了专门的商业区
C. 基础设施好 D. 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 B ) 5. (唯物史观)汉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此后,他又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这些举措
A. 违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C. 延续了秦朝政治的传统 D. 得益于先秦礼制的恢复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史料的研读,让学生学会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西汉的建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