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九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1.(2分)二百多年前,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B.拉瓦锡C.门捷列夫D.阿伏加德罗
2.(2分)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B.刻舟求剑C.铁杵磨成针D.司马光砸缸
3.(2分)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B.高锰酸钾是暗紫色晶体
C.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4.(2分)杭州亚组委9月26日在“绿色亚运”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杭州亚运会绿色理念下的办会亮点。本届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其中,“绿色”被摆在首位。下列做法与“绿色亚运”不符合的是( )
A.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B.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
C.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D.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5﹣7题。
臭氧(O3)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地表空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这一化学反应。研究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
如图为某地夏季某日臭氧、二氧化氮(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5.如图,某地夏季某日,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 )
A.8:00~10:00B.10:00~12:00
C.12:00~14:00D.14:00~16:00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臭氧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B.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C.大气中的臭氧量是恒定不变的
D.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7.氧气(O2)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 )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臭氧和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C.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D.臭氧和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8.(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D.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9.(2分)小红做了一些下图所示的分子模型,其中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B.C.D.
10.(2分)下面是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量取水B.称量氯化钠
C.给试液体加热D.倾倒液体
11.(2分)下列有关实验的“先”与“后”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制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先把导管放在集气瓶口,再用酒精灯加热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先将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再挤压滴管吸液
C.检查装置气密性,先用两手紧贴容器外壁,再将导管一段伸入水中
D.给试管里药品加热,先将试管均匀受热,再用酒精灯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12.(2分)下列化学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碳+水→碳酸
B.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C.镁+氧气氧化镁
D.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13.(2分)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第一次俯视读数为47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26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 )
A.等于21mLB.小于21mLC.大于21mLD.无法判断
14.(2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食物腐败——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C.空气液化——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D.热胀冷缩——分子体积发生改变
15.(2分)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不正确的是( )
A.包含关系B.包含关系
C.并列关系D.交叉关系
二、非选择题(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16.(10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根据以下描述回答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请用空气中的物质(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填空:
①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需要 ;
②制造氮肥 ;
③炸脆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软 ;
④长期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如图是工业上从空气中得到氮气、氧气流程示意图。
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 不同,液态空气在蒸发时,首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剩下的主要是氧气,此过程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下列物质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有 (可多选,填选项字母)。
A.二氧化碳
B.可吸入颗粒物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硫
(4)通过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活动,我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测得目前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提倡的是 (可多选,填选项字母)。
A.保护青山绿水
B.就地焚烧秸秆
C.发展共享单车
D.减少燃煤使用
E.燃烧烟花爆竹
17.(10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实验。如图是实验室常用仪器,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取用块状固体应选用的仪器是 (填名称)。
(2)量取5mL水,需要选择的仪器是 (填字母)。
(3)现欲加热100mL的水,除了需要带铁圈的铁架台和石棉网之外,还需上述仪器中的 (填字母),加热时要利用火焰的 部分(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4)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进试管底部,后果是 。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对着手心,后果是 。
③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后果是 。
18.(10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实验探究】
实验一:气体制备
(1)利用B装置可制取多种气体。装入药品前,可用注射器F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a.向锥形瓶中加水至① (填仪器名称)下端管口浸没在液面以下,形成液封;b.将注射器F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
c.缓慢向前推动注射器F的活塞,观察到 ,表示装置B的气密性良好。若实验室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制取装置应选择的组合是 (从A~E中选择编号填空)。
(3)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从A~E中选择编号填空,下同),收集装置是 。若选择G装置收集氨气,收集时气体应从 端(填“a”或“b”)通入。
实验二:性质实验
(4)同学们用收集到的氧气进行铁丝燃烧的性质实验,实验中需要在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棒,其作用是 ,实验中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 ,小贤同学提出用如图H所示的装置代替集气瓶做实验,你认为她这样做的理由是 。
【讨论与分析】
(5)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需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①二氧化锰起 作用。
②小湘和小文同学在“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的对比实验中,取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样品A与B,却误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A中,则下列图像中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符合题意的是 。
19.(10分)某校九年级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完成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和红磷进行实验;
实验二:利用图乙所示装置和白磷进行实验;
实验三:利用图丙所示装置并分别使用红磷、白磷和食品脱氧剂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丙实验采集数据如图丁所示)。
【集体讨论】
(1)同学们认为实验开始前都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
(2)甲装置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分组实验】
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表所示(装置中集气瓶容积均为150mL,并且在瓶中预先装入20mL水)。
(3)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实验时装置甲量筒内要装入水的体积应至少 26mL(填“>”、“=”或“<”)。
【反思讨论】
(4)图乙实验相对于图甲实验,其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下同)
(5)根据图丙实验采集数据如图丁所示,同学们分析实验结果,认为用甲装置实验药品最好选用“食品脱氧剂”,其优点是 ;但指导老师认为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选择“食品脱氧剂”不是最佳的选择,应当选择“白磷”比较妥当,你认为老师的理由是 。
【实验拓展】
(6)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上述实验,认为不能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其原因可能是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九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B.拉瓦锡首先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
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
D.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刻舟求剑、铁杵磨成针、司马光砸缸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火烧赤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司马光砸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描述的是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描述的是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分析】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A做法与“绿色亚运”相符;
B.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会污染环境,故B做法与“绿色亚运”不相符;
C.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故C做法与“绿色亚运”相符;
D.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D做法与“绿色亚运”相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绿色化学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5﹣7题。
臭氧(O3)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地表空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这一化学反应。研究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
如图为某地夏季某日臭氧、二氧化氮(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5.【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图中信息可知,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14:00~16:00;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6.【分析】根据文中的信息分析判断。
【解答】解:A、臭氧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故A说法错误;
B、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故B说法正确;
C、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臭氧的形成,所以说大气中的臭氧量并不是恒定不变,故C说法错误;
D.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7.【分析】根据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判断变化,利用它们的化学式来分析物质的类别、物质的关系及构成。
【解答】解:A、因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则氧气变成臭氧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臭氧的化学式O3,氧气的化学式为O2,则氧气、臭氧是两种不同物质,故B错误;
C、因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则氧气变成臭氧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臭氧与氧气的分子构成不同,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元素的两种常见的单质,学生应能根据信息明确同素异形体的转化为化学变化,能根据化学式分析组成和构成。
8.【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分析】根据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称取氯化钠时,应左物右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分析;
D根据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制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先用酒精灯加热,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放在集气瓶口,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伸入水中,再用两手紧贴容器外壁,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先给试管预热,再对着集中药品部位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分析】根据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这里的氧是指氧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多变一”)、氧化反应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分析】根据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如果仰视则会使读数偏小,造成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如果俯视则会使读数偏大,造成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解答此题。
【解答】解:用量筒取溶液,开始俯视则会使读数偏大,造成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故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47mL,其实际体积小于47mL;后又仰视读数为26mL,其实际体积大于26mL;故倒出的溶液的体积为:(小于47mL)﹣(大于26mL)=小于21mL。
故选:B。
【点评】量取液体读数时,眼睛应平视,否则“高看偏高”,即从高处看,读数偏高;“低看偏低”即从低处看读数偏低。
14.【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空气液化,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分析】根据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据此结合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这里的氧是指氧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则两者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D、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的三种关系、正确的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16.【分析】(1)根据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来分析;
(4)根据减少空气污染的做法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①氧气能供给呼吸,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
②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可用于制造氮肥;
③炸脆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长期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混合物;B;A;D;C;
(2)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液态空气在蒸发时,首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剩下的主要是氧气,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沸点;物理;
(3)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不合题意;
B.可吸入颗粒物是一种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害气体,是一种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害气体,是一种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4)A.保护青山绿水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B.就地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合题意;
C.发展共享单车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D.减少燃煤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E.燃烧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工业制氧气的原理、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等是解题的关键。
17.【分析】(1)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分析;
(2)根据量取水的方法分析;
(3)根据加热一定量体积的液体的操作分析;
(4)根据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分析。
【解答】解:(1)取用块状固体应选用的仪器是镊子;
(2)量取5mL水,需要选择量筒和胶头滴管,故选AC;
(3)现欲加热100mL的水,水的体积较大,需要用烧杯,加热需要酒精灯,故除了需要带铁圈的铁架台和石棉网之外,还需上述仪器中的FG;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利用火焰的外焰部分;
(4)①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进试管底部,会打破试管;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对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
③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会造成试管炸裂。
故答案为:(1)镊子;
(2)AC;
(3)FG;外焰;
(4)①打破试管;②腐蚀标签;③试管炸裂。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填写、选用或判断对错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填写仪器名称时,书写要规范、工整,切不可使用错别字、不规范的字等等,题目比较容易。
18.【分析】(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
(3)根据制取氨气的原理和氨气的性质分析;
(4)根据铁丝燃烧的实验分析;
(5)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1)利用B装置可制取多种气体。装入药品前,可用注射器F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a.向锥形瓶中加水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没在液面以下,形成液封;b.将注射器F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c.缓慢向前推动注射器F的活塞,锥形瓶内压强增大,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稳定液柱,表示装置B的气密性良好;若实验室用该装置制取氧气,该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即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水+氧气;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D装置,故制取装置应选择的组合是AD;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装置可选择E向下排空气法。若选择G装置收集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
(4)用收集到的氧气进行铁丝燃烧的性质实验,实验中需要在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棒,其作用是引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用如图H所示的装置代替集气瓶做实验,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5)①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需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②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取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样品A与B,却误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A中,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A产生的氧气比B多,且生成的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所以反应时间短;且均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图像,D符合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稳定液柱;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AD;
(3)A;E;b;
(4)引燃铁丝;剧烈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5)①催化;
②D。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分析】(1)根据实验成功的条件来分析解答;
(2)根据红磷燃烧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3)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来分析解答;
(4)根据图乙的实验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不会逸散到空气中,可以减少污染,精确度更高来分析解答;
(5)根据“食品脱氧剂”消耗氧气更完全来分析解答;根据选择白磷能短时间可以获得实验数据来分析解答;
(6)根据木炭燃烧的产物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同学们认为实验开始前都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足量;
(2)甲装置中的反应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装置中集气瓶容积均为150mL,并且在瓶中预先装入20mL水,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50mL﹣20mL=130mL,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则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为130mL×=26mL,则实验时装置甲量筒内要装入水的体积应至少>26mL;
(4)图乙的实验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不会逸散到空气中,可以减少污染,精确度更高,则与图甲实验相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5)根据图丙实验采集数据如图丁所示,同学们分析实验结果,认为用甲装置实验药品最好选用“食品脱氧剂”,其优点是消耗氧气更完全,但指导老师认为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选择“食品脱氧剂”不是最佳的选择,应当选择“白磷”比较妥当,老师的理由是短时间可以获得实验数据;
(6)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上述实验,认为不能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其原因可能是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
故答案为:(1)足量;
(2)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
(4)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5)消耗氧气更完全;短时间可以获得实验数据;
(6)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
【点评】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综合性强,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物质间反应的情况,正确分析图示数据,细心解答组别
1
2
3
4
5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5
27
26
24
28
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2024年中考一模九年级化学试卷docx、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2024年中考一模九年级化学参考答案docx、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2024年中考一模九年级化学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联盟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联盟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