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下面“北半球1月和7月下层大气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顶部,南北温差夏季大于冬季B. 从底到顶的温差,各纬度7月小于1月
C. 顶部,纬度越高,气温越低D. 从底到顶,气温垂直递减率相同
2. 形成对流层顶高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越高,昼长越短B. 高纬度地区的臭氧含量更高
C. 从底到顶的温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少D. 纬度越低,近地面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弱
【答案】1. A2. C
【解析】
【1题 】
读图可知,在对流层顶部,夏季低纬气温在-60℃以下,高纬气温在-40°℃左右,南北温差较大:而冬季高纬和低纬气温均在-60℃以下,南北温差较小,因此对流层顶部,南北温差夏季大于冬季,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底到顶的温差,7月大于1月,B错误;对流层顶部,气温大致相同,C错误;从底部至上部,气温垂直递减率增加,D错误,故选A。
【2题 】
由图可知,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度大,高纬度小,对流层内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的差异和在垂直方向上的递减,是造成对流运动强弱的两个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对流运动到达的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对流运动所到达的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因此从底到顶的温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少,是形成对流层顶高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C正确;纬度越高,夏半年昼长越长,A错误;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运动有关,与臭氧含量无关,B错误;纬度越低,近地面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强,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范围约为地面以上至12km高空处,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该层大气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顶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自低纬向高纬对流层顶高度降低,厚度减小;同一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平流层分布在对流层顶至50km高空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天气晴朗,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位于50km高空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F岛的位置可能是()
A. 12°N,61°WB. 12°N,121°WC. 20°N,61°WD. 20°N,121°W
4. 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
A. 甲岛B. 乙岛C. 丙岛D. 丁岛
【答案】3. A4. C
【解析】
【3题 】
太阳当空,人却没有影子,说明当地为太阳直射点,且地方时为12时,根据北京时间为00:04,计算可得当地经度是61°W,BD错误;8月21日,太阳直射点接近12°N,故该地纬度位12°N,C错误,A正确。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4题 】
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方位东北,日落方位西北,正午太阳直射,故一天中该地太阳一直在偏北侧。当地时间的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位,旗杆的影子位于东南方位,所以船的行进方向是东南,位于F岛东南方位的岛屿是丙岛,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
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符合“昼变长,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A. 甲至乙B. 乙至丙C. 丙至丁D. 丁至戊
6. 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5. A6. C
【解析】
【5题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我国位于北半球,符合“昼变长,夜比昼长”的是冬至日到春分日,应是图中的甲至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 】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减去所在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所以夏至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当地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①④不符合,AD错误;②图,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8°,当地纬度为58°N,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53°N,不符合,②不符合,B错误;③图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当地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且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为36°,纬度位置为36°N,符合我国的纬度范围,C正确。故选C。
【点睛】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北极星相对于地平线或海平面的高度角。当地的地理纬度(北纬) 由于恒星(包括北极星)离我们非常遥远,视线与地轴的延长线可以看作是平行的,所以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高度角和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可以用来描述天体的位置。下图示意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约为( )
A. 20000kmB. 15000kmC. 10000kmD. 4000km
8. 次日甲、乙两地可能( )
A. 最大太阳高度角都增加B. 两地的昼长都减小
C. 正午太阳方位角都增加D. 日出方位角都减小
【答案】7. B8. D
【解析】
【7题 】
据图,根据所学知识,甲地在北京时间6点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乙地在北京时间18点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地方时为12点,故可计算出甲地经度为150°W,乙地经度为30°E;图中太阳高度角为0时即为日出或日落,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甲地昼长为12小时,乙地昼长大于12小时,可知甲地位于赤道,且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都为70°,故甲乙两地应关于直射点所在纬度对称,根据甲地纬度为0°,可计算出该日直射点纬度为20°N或20°S,乙地纬度为40°N或40°S;根据材料太阳方位角知识,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甲地日出到正午,太阳方位角逐渐减小,正午太阳方位角为0,说明甲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以此类推,可判断乙地太阳也是从东北方向升起,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向,正午过后,太阳位于西南,日落时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说明该日为北半球夏半年,综上可以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乙地纬度为40°N;甲地经度为150°W,纬度为0°,乙地经度为30°E,纬度为40°N;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故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经过北极点,根据经纬网距离计算相关知识,甲地到北极点的距离为90×111千米,乙地到北极点的距离为50×111千米,故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约为15000km ,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 】
由于当日太阳直射纬度为20°N,所以次日,直射点继续向北运动,甲地最大太阳高度角减小,乙地最大太阳高度角增大,A错误;甲地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乙地昼长会增加,B错误;次日甲地正午太阳依然在正北,乙地正午太阳依然在正南,故两地正午太阳方位角不变,C错误;次日两地日出方向依然在东北,但和前一日相比,日出方位角更偏北,根据日出方位角的概念,日出方位角都减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关于太阳方位问题:北半球夏半年,全球的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冬半年,全球的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除外)北半球极昼地区的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极昼地区的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春秋分这两天,全球的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上的太阳,直升直落。
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左为合成后的照片,图右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右中的( )
A. ①B. ②C. ③D. ④
10. 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4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 1:2B. 1:3C. 2:5D. 3:5
【答案】9. B10. A
【解析】
【9题 】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知识,K日前后八天太阳位置重合,证明K日处于中间,能拍摄这种现象只能是在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前后,材料中显示拍摄的是西北方向,故太阳直射的是北半球,因此K日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日,为夏至日;观察右图,①处于近日点1月初,对应的②③之间为远日点7月初,结合地球公转方向,②为夏至日,B正确,故选B。
【10题 】
根据题意,北京时间为4点,新的一天零点经线应该在60°E(120°E-|4-0|*15=60°),因此新的一天为180°-60°=120°,而旧的一天范围为180°+60°=240°,比例120:240=1:2,A正确,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自回归线前后跨越日期相等时,同一时刻太阳的方位是一致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直的。远日点在7月初,近日点在1月初。计算日期范围以国际日期变更线为准,向左为新的一天,向右为旧的一天,如刚好零点或24点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上,则全球同一天。
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箭头为图示区域全年正午太阳来向(遮蔽区范围随季节有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 北纬45°附近B. 北纬20°附近
C南纬45°附近D. 南纬20°附近
12.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河流右岸B. 河流自东向西流
C. 遮蔽区最大在1月D. 遮蔽区最大在7月
13. 图示遮蔽区的范围最小时,西安市()
A. 昼最长,夜最短B. 正午室内阳光面积最大
C. 正值小寒节气D.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答案】11. C12. B13. B
【解析】
【11题 】
箭头为图示区域全年正午太阳来向,阳光从北面照射过来,说明一年中太阳始终位于北部天空,因此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图示区域可能位于南纬45°附近,C正确,A错误;20°N和20°S附近是在热带,年内正午太阳方向不全年在北部,BD错误。故选C。
【12题 】
结合上题,该地位于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右岸沉积。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甲为河流左岸,A错误;结合南岸、北岸位置,河流自东向西流,B正确;遮蔽区面积越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南纬45°附近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是在夏季日6月22日前后,不在1月或7月,CD错误。故选B。
【13题 】
据图可知,图示遮蔽区的范围最小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即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前后,C错误;此时西安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时室内阳光面积最大,B正确;冬至日前后,西安市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昼最短,夜最长,A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质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规律是“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 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 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 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15. 观测期间该地()
①第1天晴朗无云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6. 该时段可能为()
A. 4月1日前后B. 6月1日前后C. 10月1日前后D. 11月1日前后
【答案】14. B15. D16. B
【解析】
【14题 】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
【15题 】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且太阳辐射出现两个峰值,说明有云层遮挡阳光,所以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
【16题 】
结合第二小题结论,四天内趋于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μm波长范围内的辐射就叫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辐射.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尤卡坦半岛终年受信风带控制,但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尤卡坦半岛西海岸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徘徊不前,形成海风锋。下图示意尤卡坦半岛位置和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尤卡坦半岛西部形成海风锋最可能在( )
A. 冬季午夜B. 春季早晨C. 夏季午后D. 秋季傍晚
18. 造成尤卡坦半岛东西海岸的离(向)岸风强度差异的原因是( )
①信风带风向常年稳定②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情况不同③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度不同④东海岸海洋水体更大更深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7. C18. A
【解析】
【17题 】
根据材料信息“尤卡坦半岛西海岸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徘徊不前,形成海风锋”可知,信风稳定时容易形成海风锋。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北移,可以完全控制该区域,因此夏季最易出现海风锋;夏季午后,海陆间温差最大,是近地面一天中海风最强的时间,在半岛西部信风来自大陆,湿度较低,而海风受海洋影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海风遇到信风,不同温度、湿度的空气相遇,容易形成锋面,所以此时海风锋形成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 】
读图,结合经纬网和大气环流可知该地受东北信风的控制,东北信风对于西海岸是离岸风,对于东海岸是向岸风,而海风主要是白天出现,由海洋吹向陆地,而夜间以陆风为主,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情况不同,②正确;由材料“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可知东北信风势力强,原因是信风带风向常年稳定,①正确;东北信风势力强,也说明海陆风强度较弱,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弱无法比较,③错误;海洋水体深度与风的强度关系较小,④错误。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团是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冷暖两种不同的气团相遇后,它们之间的交界面叫作锋面。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异。
净辐射量是天空向下的辐射量与地表向上的辐射量之差。下图示意82°N附近洋面上某观测点在2016年某月11日的净辐射量及前3日平均净辐射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11日07—13时,该观测点净辐射量与前3日平均值的差距明显缩小,主要是因为海雾()
A. 削弱太阳辐射B. 增强大气逆辐射C. 增强地面辐射D. 削弱浮冰面反射
20. 推测图示海雾发生的月份是()
A. 1月B. 3月C. 8月D. 11月
【答案】19. B20. C
【解析】
【19题 】
由图可知,以前3天净辐射量为参照,海雾期间(11日7-13时)观测点净辐射量仍保持大于0且小于前3天平均值的特征,但其与前3天平均值的距平有所缩小,说明在海雾的影响下,观测点净辐射量有所上升;由材料可知,净辐射量表示天空向下辐射量与地表向上辐射量的差值,净辐射量上升,说明天空向下辐射量增加。海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但与天空向下辐射量增加的观点相矛盾,排除A;海雾无法直接增加地面辐射,且增加地面辐射与地表向上辐射量减少的观点相矛盾,排除C;海雾无法直接削弱浮冰面(即下垫面)反射,排除D;海雾增加了大气逆辐射,且与天空向下辐射量增加的观点一致,B正确。故选B。
【20题 】
由图可知,海雾发生地9-11日净辐射量平均值及11日净辐射量均大于0,说明一天24小时内天空向下辐射量恒大于地表向上辐射量,这种现象与正常昼夜交替下净辐射量日变化不符(正常昼夜交替情况下,白天太阳辐射强,天空向下辐射量大于地表向上辐射量,净辐射量大于0;晚上,太阳辐射为0,大气逆辐射也小于地面辐射,因此天空向下辐射量小于地表向上辐射量,净辐射量小于0),推测当地此月一天24小时太阳辐射量都大于0,再结合海雾发生地位于82°N,推断海雾发生期间当地恰逢极昼,四个选项中仅C选项8月符合,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1. 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
图2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A、OB为日期界线,O点为极点,P点纬度为70°。
(1)图1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__________月20日。
(2)图1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一艘位于赤道的游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游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__________。
(3)图1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__________。
(4)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__________。
(5)在晨昏线经C点至B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变__________(长/短)
(6)图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__________。
(7)当图2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时,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4(2)135°W
(3)减慢(4)16°S
(5)短(6)(20°N,135°W)
(7) ①. 17 ②. 西九区向东至东十二区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光照图和等白昼时长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新旧两天的划分等内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晨昏线通过极点A(北极点)之后,北极出现了极昼现象,所以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3月21日;通过C点之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为6月22日前后,B点为AC的中点纬度为78.25°N,所以通过B点之日太阳直射11.75°N,经查证日期约为4月20日或8月21日,根据题目为20日可知为4月20日。
【小问2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45°W平分白昼,则其地方时为12时,一艘位于赤道上的游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则该游轮处的地方时为6时,比45°W晚6小时,则在45°W的西侧90个经度,通过计算可得出该游轮所处的经度为135°W。
【小问3 】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为5月7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小问4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B为经线AC段的中点,通过计算可得此时B点纬度大约为78°N左右,此时太阳直射12°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可知,与北京所处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度应为16°S。
【小问5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晨昏线经C点至B点期间,北极圈以内地区极昼范围在减少,太阳直射点南移,此时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变短。
【小问6 】
结合所学知识,日期界线为0时经线和180°经线,图中OB为180°经线,故0A为0时经线。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故与OA经线相差180°,OA经线为45°E,故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35°W;根据图中经度数值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图中O点为北极点。P点纬度为70°,据图可知,此时70°N及其以内昼长均为24小时,即出现极昼,故太阳直射北半球、且与赤道相差20个纬度,即太阳直射20°N。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为(20°N,135°W)
【小问7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图2P点影子朝正北时,说明P点为正午,即45°E经线为地方时12时。北京时间为120°的地方时,45°E与120°E相差75°,即相差5个小时,且120°E位于45°E的东侧,故此时北京时间为12:00+5小时=17:00。新的一天的范围为0时经线向东至180度经线,此时45°E为地方时12时,故135°W为地方时0时,我国此时处于新的一天范围内,故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即新的一天范围,即从西九区向东至东十二区(或135°W以东到180°)。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乙、丙三地同学设计“影子长度”探究学习活动。12月22日,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直立杆(杆长1米)的影子长度。
材料二:下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影长变化图。
(1)在下图绘制该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仅本小题黄赤交角取23.5°)
(2)分别写出甲、乙两地的经纬度。
(3)该日乙地某同学正在参与该探究学习活动,请帮他绘出该日当地正午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和夜半球)和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标注太阳视运动方向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答案】(1)(2)甲(23°26’S,105°E);乙(68°26’S,60°W)
(3)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甲、乙、丙三地同学设计“影子长度”探究学习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太阳视运动图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日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此时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23.5°=67.5°,此时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为23.5°,绘图如下:
【小问2 】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在北京时间13:00时影长最短,判断其地方时是12:00,故甲地经度为105°E;影长最短时为0米,判断太阳直射当地,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甲地纬度为23°26′S。故甲地坐标为甲(23°26′S,105°E)。乙地在北京时间0:00时影长最短,判断其地方时是12:00,故乙地经度是60°W;影长最短时为1米且影子位于南侧,已知立杆杆长为1米,判断其正午太阳高度角度为45°,故乙地纬度为68°26′S。故乙地坐标为(68°26′S,60°W)。
【小问3 】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需要绘制的是夜半球的示意图,此时直射南回归线,因此绘制北半球北极点俯视图,按照逆时针方向自转,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乙地正午时60°W是12:00,因此120°E是0:00,赤道上150°W正在日出,地方时6:00,赤道上30°E正在日落,地方时18:00。12月22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发生极昼地区太阳日出正南、日落正南。乙地坐标为(68°26’S,60°W),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乙地在南极圈及其以南,故乙地会出现极昼。乙地正午时,正午太阳高度角=90°-|68°26’-23°26′ |=45°。因为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0时太阳高度大于0°。绘图如下:
23.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陆风是一种存在明显日变化的天气现象。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南麓,湖风与谷风的共同存在,使得博斯腾湖的湖风特征不同于其他湖泊(如下左图)。下右图示意博斯腾湖北侧和西北侧站点在垂直湖岸方向上逐时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循环),当风速大于该侧全日平均值时,吹湖风。反之,吹陆风。
(1)据图文资料,比较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的湖风的差异。
(2)从地形和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湖风强弱差异产生的原因。
(3)有甲、乙两同学画了以下剖面图表示M城镇夜间的气流状况(甲图、乙图),你认为谁画的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北侧的湖风比西北侧的风速更大;北侧湖风开始的时间比西北侧稍早;持续时间比湖西北侧略长;北侧湖风最大风速出现的时间晚于西北侧湖风的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2)湖的北部山地大致为东西走向,西北侧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白天北侧山地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西北侧山地多;造成北部山区与南面谷地(湖面上空)的温差更大,形成的谷风更强;湖的北侧离北部山区更近,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湖风风力更大;湖的北侧离北部山区更近,北侧天山谷风与博斯腾湖湖风叠加效应更强;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循环,湖西北侧的湖岸线是凹岸,使得湖西北侧的湖风风速比湖北侧站点的风速要小。
(3)甲画的对
理由:夜间,湖泊温度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M城镇受山风(陆风)影响较明显。读图可知,甲图中,湖泊处等温面向上凸起,说明近地面温度较高;等压线向下弯曲,说明近地面气压较低,且吹山风,故甲同学画的图正确。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博斯腾湖北侧和西北侧站点在垂直湖岸方向上逐时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以及应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 】
湖风是湖泊吹向周边陆地的风,出现在白天,据图示可知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北侧的湖风比西北侧的风速更大;当风速大于该侧全日平均值时吹湖风,相对而言北侧湖风开始的时间比西北侧稍早;在平均值之上的时间说明湖风持续时间,据图可知北侧持续时间比湖西北侧略长;从峰值看,北侧湖风最大风速出现的时间晚于西北侧湖风的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小问2 】
地形方面:湖的北部山地大致为东西走向,西北侧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白天北侧山地南坡面积相对更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西北侧山地多,且湖的北侧离北部山区更近,气温更高气压更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更有利于湖风的发展,使湖风风力更大;从山谷风的角度考虑:由于北侧山地增温快,北侧形成的谷风更强,且湖的北侧距离山地更近,与湖风叠加使得湖风更强; 由于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而图中可以看到博斯腾湖西北岸有明显的凹陷,说明湖泊面积相对较小,会削弱湖陆风循环,使得湖西北侧的湖风风速比湖北侧站点的风速要小。
小问3 】
夜间,湖泊与陆地同时降温,但由于湖泊热容量大,降温较少,导致湖泊温度相对较高,气压相对周边陆地较低,受陆风和山风的影响较大,所以M城镇夜间受山风(陆风)影响也较显著。读图可知甲图中湖泊处等温面向上凸起,说明等温面凸向低值,说明近地面温度较高;等压线向下弯曲,说明等压线数值凸向高值,说明近地面气压较低,由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M城镇应吹山风,与甲同学画的图相符合。故此甲图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