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1-4章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分)
1. 2024年7月至8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上,我国运动员创造了新的境外参加奥运会最佳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刻苦训练,很多人在训练过程中手脚会磨出水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泡中的液体可以渗入血浆和淋巴液
B. 水泡的组成成分中不会含有蛋白质
C. 水泡中的液体可能来自细胞内液
D. 水泡的消失与内环境稳态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详解】A、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其可以渗入血浆和淋巴液,A正确;
B、水泡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组织液,组织液中含有蛋白质,B错误;
C、细胞内液可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水泡中的液体可能来自细胞内液,C正确;
D、经过内环境稳态调节,水泡中的液体可以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水泡消失,D正确。
故选B。
2. 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 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
D.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A正确;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膜外正电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外负电位),膜内则相反,B正确;
C、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属于反射,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纤维一般由两个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另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在神经节中,自主神经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3. 减压反射是运动时人体血压快速恢复的重要调节方式。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经减压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从而动脉血压下降。为验证减压反射弧的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某小组将实验兔麻醉并固定,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后进行了如下操作:
Ⅰ. 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 血压下降。再用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
Ⅱ. 分别对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中枢端和外周端,随后测定血压并记录。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实验过程中需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以保证其活性
B. 实验步骤Ⅰ可检查处理后的实验材料是否仍能用于该实验
C. 切断减压神经,若刺激中枢端,血压不变
D. 切断迷走神经,若刺激外周端,血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1、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和处理,发出指令信息,再由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 从而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
2、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需要生活在由组织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需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为其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以保证其活性,A正确;
B、实验步骤Ⅰ对实验兔进行处理后,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测定血压,血压均下降,可判断该实验材料功能仍正常,能用于该实验,B正确;
C、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若切断减压神经后刺激中枢端,兴奋可以由刺激部位传递到延髓心血管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使血压下降,C错误;
D、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若切断迷走神经后刺激外周端,兴奋会传递到效应器,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动脉血压下降,D正确。
故选C。
4. 下图表示人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虚线方框内表示的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部分
B. 图乙中静息和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
C. 图丙中的e有的可迅速被降解,有的也可被回收到d内
D. 刺激图甲中的①,A、B两个电流表的指针都会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由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乙图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图,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丙图是突触的结构放大图,其中a是轴突,b是线粒体,c是突触小泡,d是突触前膜,e是神经递质,f是突触后膜。
【详解】A、图中虚线方框包含了中间神经元③,主要是对来自传入神经元的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故虚线方框代表神经中枢,A正确;
B、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故不论静息还是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B正确;
C、图丙中的e 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有的可迅速被降解,有的也可被回收到d内(突触前膜内),C正确;
D、刺激图甲中的①(感受器),由于兴奋从感受器到效应器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且兴奋先后到达电表的接头处,所以A、B两个电流表都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D。
5.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 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 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 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6. 研究表明渐冻症的发病机理之一是谷氨酸在神经细胞之间堆积,造成神经细胞损伤。患者的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肌肉逐渐萎缩,功能减退,但患者感觉和思维活动正常。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间谷氨酸堆积,过度刺激受体,导致神经元过度激活而损伤
B. 患者的传入神经元受损,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肢体肌肉功能逐渐丧失
C. 患者肠胃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可能与交感神经等外周神经受损有关
D. 患者逐渐吐字不清,主要原因是大脑皮层中语言中枢“S区”受损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渐冻症的发病机理之一是谷氨酸在神经细胞之间堆积,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堆积,过度刺激受体,导致神经元过度激活而损伤,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故可知体内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是正常的,B错误;
C、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患者肠胃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可能与副交感神经等外周神经受损有关,C错误;
D、若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由于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故S区受损,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题干中渐冻症是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受到损害,导致肌肉逐渐萎缩,患者逐渐吐字不清,主要原因不是神经中枢(比如语言中枢“S区”)受损,D错误。
故选A。
7. 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巴浦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
B. 斯他林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进而发现体液调节
C. 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管分泌释放
D. 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A正确;
B、为验证“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到胰腺,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这一假说,斯他林做了如下实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此过程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进而发现体液调节,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岛分泌释放,胰岛素不通过导管分泌,导管结扎后胰蛋白酶不能分解胰岛素,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D正确。
故选C。
8. 甲状腺腺泡细胞以碘和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甲状腺激素(T3、T4)释放到血浆中。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信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TRH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B. 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可代偿性地增加T3、T4的分泌
C. 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
D. 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寒冷信号通过刺激下丘脑,由下丘脑释放TRH来促进垂体分泌更多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T3、T4,T3直接作用于垂体(T4经过脱碘作用转变为T3),抑制垂体分泌TSH;T3、T4均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分泌TRH。
【详解】A、寒冷信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TRH增多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下丘脑分泌的TRH促进垂体分泌TSH这是体液调节的结果,A错误;
B、由题意“甲状腺腺泡细胞以碘和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甲状腺激素(T3、T4)释放到血浆中”,可知碘是合成T3、T4的原料之一,缺碘会导致T3、T4合成受阻,故缺碘不会使T3、T4的分泌增加,B错误;
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T4是经过脱碘作用转变为T3,再由T3负反馈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即T4不能直接作用于垂体,C错误;
D、T3、T4均含碘,长期缺碘会导致T3、T4合成受阻,进而影响TSH和TRH的分泌,D正确。
故选D。
9. 如图表示正常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共有3种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或多肽
B. 当人吃了过咸食物时,②产生渴觉
C.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与①有关
D 血糖低于正常值时,④和⑥可起协同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图分析,①是下丘脑,②是大脑皮层,③是抗利尿激素,④是胰岛素,⑤是胰高血糖素,⑥是肾上腺素。
【详解】A、图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的本质主要是类固醇,而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属于蛋白质或多肽类,即图中共有3种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或多肽,A正确;
B、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后把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即②,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
C、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都位于下丘脑,即①,C正确;
D、据图可知,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即⑤和⑥协同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④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0. 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 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 气管黏膜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2、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图中甲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的,浆细胞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sIgA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
C、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等,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未体现免疫自稳和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D。
11. 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③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可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
B. 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
C. 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
D. 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受体,④表示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
【详解】A、初次感染病毒时,机体可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即记忆细胞,A正确;
B、④表示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C正确;
D、图中细胞⑩为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细胞也具有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
12. 生命系统离不开信息传递。存在于不同系统的信息分子,如图中的“细胞因子”“乙”和“丙”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从而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结合下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细胞反应“甲”就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分泌抗体的过程
B. 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乙”的分泌要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C. 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
D. 由上图可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1、图中甲表示B细胞增殖和分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图中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产生的,垂体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的调节;
3、丙属于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
【详解】A、细胞反应“甲”可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A 错误;
B、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信息分子是由垂体分泌的,垂体的作用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B 正确;
C、由题图可知,肾上腺是效应器,则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C 正确;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正确。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选对但不全2分,选错0分,共16分)
13.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科学家为了探究突触后电位的特点,做了如下实验。其中甲图中A、B、C为不同神经元的轴突,乙图中字母及箭头分别代表轴突类型及刺激时间点,阈值代表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膜电位。下列针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轴突A、B、C释放的均为兴奋性神经递质,都会引起突触后膜的某种离子通道打开
B. 单个轴突引发的突触后电位,其大小和持续时间是相对恒定的
C. 连续的低于阈值的单刺激有叠加效应,不同来源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神经元效果也可以叠加
D. 突触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联系,越容易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答案】BC
【解析】
【分析】据图乙分析:连续两个刺激的间隔越短,小电位叠加效应越明显;多个小电位叠加可能引发动作电位。
【详解】A、 由图乙可以看出,轴突A的膜电位始终没有突破阈值,表明轴突A可能不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A错误;
B、 由图乙可以看出,在经历多个实验后,轴突A的膜电位波动不大,表明单个轴突引发的突触后电位,大小和持续时间是相对恒定的, B正确;
C、由图乙中实验4可以看出,膜电位突破了阈值,是轴突A和轴突B的神经递质叠加的效果,C正确;
D、突触数量与动作电位的引发没有必然的联系,与刺激对应的突触释的放神经递质有关,能否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D错误。
故选BC。
14. 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传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中枢会整合这些信息并与调定点比较,相应地调节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正常人体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甲和激素乙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
B. 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增加产热
C. 体温升高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 、由分析可知,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但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的,A正确;
B、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增加产热,B正确;
C、体温升高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15.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妇女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数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胰岛素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下图“→”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SHBG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B. 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上升
C. 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葡萄糖
D. 器官甲是下丘脑,其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D
【解析】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A、由图可知,雌激素促进肝脏细胞分泌SHBC,而胰岛素抑制肝脏细胞分泌SHBG,二者为拮抗关系,A错误;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若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则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会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减弱,B错误;
C、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多,从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C正确;
D、由图可知,器官甲为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腺细胞,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D。
16. 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PD—L1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肿瘤细胞能够实现免疫逃逸说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遭到破坏
B. 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C. 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肿瘤细胞
D. 过度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可能会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和题图可知,正常情况下,PD—L1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而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反应,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若肿瘤细胞过量表达PD—L1,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
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保护(抗感染):机体防御病原体的侵害。该功能过强即为过敏,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感染。②免疫监视:机体发现并处理异常细胞(癌细胞)。该功能弱,易患癌症。③免疫自稳(维持自身稳定):机体清除损伤、衰老、死亡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该机能过强,会清除正常细胞,如带状疱疹、红斑狼疮、荨麻疹。
【详解】A、肿瘤细胞能够实现免疫逃逸,说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遭到破坏,A错误;
B、根据题图可知,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B正确;
C、癌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 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而PD-1抗体会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PD-Ll 抗体会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两者均会导致PD-1与PD-Ll无法结合,当产生癌细胞时,T细胞将无法“认清”对方,从而会触发免疫反应,则会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肿瘤细胞,C正确;
D、过度阻断 PD—1与PD—L1的结合,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敌我不分”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以提供新信息作为真实情景,着重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并掌握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准确推理判断各个选项。
三、非选择题(共60分)
17.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填序号)。图甲和图乙中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_(填序号/字母)。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填名称)。
(3)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填序号)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 合成酶 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⑦溶酶体酶
(4)若图甲中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则②③④中CO₂浓度最高的是为_____(填序号)。
(5)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_____。
【答案】(1) ①. ②③④ ②. ②、A
(2)组织液、淋巴液 (3)③⑥
(4)③ (5)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消除细胞肿胀
【解析】
【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淋巴液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液、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小问1详解】
据图甲可知,①表示组织细胞,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液,②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据图乙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淋巴液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C为组织液,A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因此图甲和图乙中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②、A。
【小问2详解】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为淋巴液,外侧为组织液,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
【小问3详解】
①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③尿素属于代谢废物,需通过内环境运输,最终排出细胞外,属于内环境成分;④ATP合成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的溶酶体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因此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③⑥。
【小问4详解】
若图甲中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肝细胞进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它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②③④三种细胞外液中,③组织液中的CO₂浓度最高。
【小问5详解】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可以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消除细胞肿胀。
18. 尼古丁在烟草植物中的含量较高,尼古丁能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然后传递到大脑,影响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尼古丁影响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尼古丁刺激机体引起脂肪细胞产热增加的过程属于_____调节,其效应器是_____。
(2)据图分析,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_____,该变化情况与_____有关。
(3)长期抽烟的人戒烟后,体重可能会_____(填“增加”或“减少”),据图分析,原因是_____(答出2点)。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 ②. 交感(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
(2) ①.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②. Na+内流
(3) ①. 增加 ②. a戒烟后尼古丁对下丘脑神经元的刺激减弱甚至消失,引起脂肪细胞代谢减弱;b戒烟后尼古丁对POMC神经元的刺激减弱甚至消失,引起食欲增加
【解析】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1详解】
尼古丁会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刺激交感神经从而促进肾上腺素分泌,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在相关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故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长期抽烟的人戒烟后,尼古丁对下丘脑神经元的刺激减弱甚至消失,引起脂肪细胞代谢减弱,戒烟后尼古丁对POMC神经元的刺激减弱甚至消失,引起食欲增加。
19. 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吸收水分。抗利尿激素(ADH)可促进该过程。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盐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为作用途径为反射弧以及_____(写出两点)
(2)若某原因使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则会导致排尿量_____(填“增加”或“减少”),原因是_____。
(3)图2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从水通道蛋白的角度,结合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分析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尿量增多的原因是_____。
(4)调节渗透压平衡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水调节过程,还存在盐平衡的调节。盐平衡调节过程主要需要肾上腺皮质产生的_____(填激素名称)参与,这种激素运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
【答案】(1)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2) ①. 增加 ②. 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将导致重吸收的水分减少,生成的尿液会增多
(3)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经a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经b过程被回收(与细胞膜分离)增强,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重吸收的水减少
(4) ①. 醛固酮 ②. 自由扩散
【解析】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
【小问1详解】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小问2详解】
若某原因使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导致重吸收的水分减少,生成的尿液会增多,故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则会导致排尿量增加。
【小问3详解】
结合题意及题图可知,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经a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经b过程被回收(与细胞膜分离)增强,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重吸收的水减少。
【小问4详解】
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醛固酮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其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20. 进食可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瘘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动物假饲后,用胃瘘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1所示。
(1)科学家观察到动物假饲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胃液,且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动物假饲,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根据该实验结果,科学家推测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__________,同时给予假饲。预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科学家证实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机制的共同调控,如图2所示。
①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
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____________。
(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大小,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注:“+”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的多少
①步骤3的目的是_________。
②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____调节机制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答案】(1) ①. 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 ②. 无胃液分泌(或收集不到胃液等)
(2) ①. 负反馈调节 ②. 神经递质
(3) ①. 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②.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1、从题图2可以看出,传出神经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胃腺细胞,使其分泌胃液,另外传出神经也可作用于胃窦,使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分泌胃液。
2、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
【小问1详解】
动物假饲后,食物从食管瘘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但引流瓶却收集到了较多胃液。若要证实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同时给予假饲。预期实验现象无胃液分泌(或收集不到胃液等)则证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小问2详解】
①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若胃酸分泌过多,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②据图2可知,除了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外,传出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也作用于胃腺细胞。
【小问3详解】
步骤1进行“假饲”,研究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步骤 2 中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 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传出神经的影响。步骤 3中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结果与步骤 1相同,由此证明正常胃液的分泌量需要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并确定了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步骤4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从而确定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21. 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肆掠全球,我国政府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新型冠状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有刺突蛋白(S蛋白),下图表示其侵入人体细胞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正常情况下,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人体细胞会被______(填细胞名称)识别并裂解清除。
(2)接种疫苗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10月15日,我国已完成34.38亿剂次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灭活疫苗后,人体内激活B细胞的信号有______。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清除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或阻断其快速增殖。
(3)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未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但是人的免疫系统仍能产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关系一直存在两类不同的观点:模板学说认为,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克隆选择学说目前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为验证克隆选择学说,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相关实验,并获得了支持克隆选择学说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
①请依据克隆选择学说,分析实验组1中小鼠能产生抗Y抗体的原因是______。
②请预期实验组2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糖蛋白)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2) ①. 抗原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②. 接种新冠疫苗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
(3) ①. 机体中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B细胞,实验组1 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将小鼠体内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全部杀死,但与抗原Y互补的B细胞依然存在,所以注射适宜剂量的抗原Y,机体可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Y抗体 ②. 小鼠不产生抗X抗体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有刺突蛋白(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识别,并侵入人体。
【小问1详解】
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因此能够识别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人体细胞并将其裂解的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2详解】
接种后,抗原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进而提供第二信号。接种新冠疫苗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清除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或阻断其快速增殖。
【小问3详解】
①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B细胞就已经存在。实验组1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将小鼠体内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全部杀死,但与抗原Y互补的B细胞依然存在,所以注射适宜剂量的抗原Y,机体可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Y抗体。
实验组2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将小鼠体内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全部杀死,再注射适宜剂量的抗原X,机体中没有与抗原B互补受体的B细胞,机体不能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实验组2的实验结果为小鼠不产生抗X抗体。步骤
实验操作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对照组
高剂量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
Y小鼠产生抗X抗体和抗Y抗体
实验组1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不产生抗X抗体;
产生抗Y抗体
实验组2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标记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