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60分)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恒定不变的状态
D. 内环境稳态概念的发展:分子、细胞、器官、群体等生命系统各个层次都普遍存在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基础,A正确;
B、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非恒定不变,C错误;
D、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即内环境稳态概念的发展:分子、细胞、器官、群体等生命系统各个层次都普遍存在稳态,D正确。
故选C。
2. 人体中的以下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性激素与受体结合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⑤⑥B. ①③④⑥C. ②④⑤D. ①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内,①错误;
②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②正确;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③错误;
④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于细胞内,④错误;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于内环境,⑤正确;
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④⑥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根据以下模型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细胞外液是血浆,因此其渗透压最高
B.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单箭头表示的有①②③⑤
C. CO2、神经递质、激素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D. 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它的出现并不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三者的渗透压基本相同,A错误;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但箭头表示的有②③,B错误;
C、CO2、神经递质、激素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均可随体液运输,C正确;
D、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产生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可导致生命危险,D错误。
故选C。
4. 肝癌患者晚期常会出现腹部积水现象,为利尿排水临床上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 氨基酸B. 葡萄糖C. 生理盐水D. 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详解】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都为小分子,它们可以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相互渗透,对腹部积水没有作用;为腹部积水患者注射血浆蛋白,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促进水分由组织液回渗入血浆,使其及时随尿排出,以缓解病情,故选D。
5. 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B.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C. 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血浆中的一对缓冲物质是H2CO3/CO32-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因为酸碱变化为自变量,pH的改变为因变量,A错误;
B、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不同组之间存在相互对照,B正确;
C、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只通过体液调节,C错误;
D、血浆中的一对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D错误。
故选B。
6.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EP(内啡肽)是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在大脑中的作用机制与毒品海洛因相似,可以产生相同的乐观情绪。劳动、一定强度的运动、吃辣、开怀大笑等会促进EP的产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EP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至细胞外
B. 服用EP或许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缓解痛苦
C. 运动可以辅助戒毒可能是因为EP与毒品竞争受体
D. EP分泌不足可能会导致抑郁、对痛苦的承受力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EP(内啡肽)是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在大脑中的作用很像海洛因,可以产生相同的乐观情绪,EP分泌不足可能会导致抑郁、对痛苦的承受力下降;劳动、一定强度的运动、吃辣、开怀大笑等会促进EP的产生,使大脑产生乐观情绪。
【详解】A、EP是内啡肽,多肽或者蛋白质类的激素以胞吐方式进出细胞,A正确;
B、EP是内啡肽,不能口服,口服后被消化吸收不具有生理功能,B错误;
C、劳动、一定强度的运动、吃辣、开怀大笑等会促进EP的产生,EP在大脑中的作用很像海洛因,据此推测,运动可以辅助戒毒可能是因为EP与毒品竞争受体,C正确;
D、EP是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可以促使大脑产生乐观情绪,EP分泌不足可能会导致抑郁、对痛苦的承受力下降,D正确。
故选B。
8. 高考期间有少数考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等症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因为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发出的不受意识支配的神经
C. 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交感神经使内脏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A错误;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
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正确;
D、交感神经不一定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不一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例如二者对胃肠的蠕动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9. 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或憋尿。膀胱的扩大和缩小是由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排尿反射相关的中枢仅位于大脑皮层
B. 参与憋尿和排尿的反射弧相同
C. 成年人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一定是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出现了损伤
D. 控制排尿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1)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2)大脑皮层通过脊髓控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从而控制排尿。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其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憋尿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排尿不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它们的反射弧不同,B错误;
C、成年人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可能是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出现了损伤,也可能是大脑皮层与脊髓反射中枢的神经联系出现了损伤,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效应不同,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D正确。
故选D。
10. 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再给这些小鼠注射不同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 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
C. GRP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 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
故选A。
11. 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同
B. 静息状态时,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任氏液
C. 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 往任氏液加入Na+内流阻断剂,A处将不能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详解】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都为正电位,且没有电位差,A错误;
B、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细胞内的Na+浓度始终低于细胞外液任氏液,B错误;
C、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
D、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往任氏液加入Na+内流阻断剂,A处将不能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代表的是神经中枢,②代表的是传入神经,③代表的是传出神经,④代表的是效应器,⑤代表的是感受器。
【详解】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B错误;
C、结构④代表的是效应器,其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
D、刺激③传出神经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
故选C。
13. 如果某人大脑皮层的W区受损,则会发生( )
A. 不能写字B. 不能听懂话
C. 不会讲话D. 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详解】A、W区即书写中枢,受损时症状为不能写字,A正确;
B、不能听懂话,说明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B错误;
C、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C错误;
D、不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D错误。
故选A
14. 吸烟有害健康,其中的尼古丁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还会对内环境稳态造成损伤。下图表示尼古丁影响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机制。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当尼古丁与 POMC 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导致 POMC 神经元兴奋
B. 信号从 POMC 神经元传递至“饱腹感”神经元过程中会有传递形式的变化,“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
C. 戒烟后,POMC 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抑制作用增强,增加了食物的摄入
D. 戒烟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累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尼古丁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促进脂肪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同时尼古丁还可以作用于POMC神经元的特异性受体,使其兴奋后让人产生饱腹感,从而导致人食欲下降。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后,引起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使POMC神经元兴奋,A正确;
B、信号从 POMC 神经元传递至“饱腹感”神经元的过程中会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大脑皮层产生感觉,“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戒烟后,不存在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关闭,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的抑制作用减弱,增加了食物的摄入,C错误;
D、由图可知,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氧化分解。戒烟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累,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比较长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广泛
D. 人体运动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详解】A、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错误;
B、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错误;
D、人体运动时产生的CO2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呼吸中枢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 陈铭曾在《奇葩说》中表示“无数个一捧起书就会困的时刻,都怪童年的深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犯困本身与学习活动无关,但由于在大脑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而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看不行,从而勉强支撑。如此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两种本来并不相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学习就困”的建立过程中学习逐渐从非条件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
B. “一学习就困”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一学习就困”的消退过程中有新条件反射的建立
D. 应尽量避免在大脑处于劳累的状态下学习
【答案】A
【解析】
【分析】1、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详解】A、“一学习就困”属于条件反射,学习逐渐从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A错误;
B、“一学习就困”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需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一学习就困”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有新条件反射的建立,C正确;
D、尽量避免在大脑处于劳累的状态下学习,以免降低学习效率,如此多次反复以后可能产生“一学习就困”现象,D正确。
故选A。
17. 科学家在寻找激素,并确定它的分泌部位的实验中,用了很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通过实验说明小肠黏膜可以在盐酸刺激下产生神经递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可以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C. 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
D. 公鸡被摘除睾丸后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观察性状变化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和加法原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AB、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进一步证明盐酸刺激小肠产生了化学物质,A错误,B正确;
C、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C正确;
D、公鸡被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利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A。
18. 2023年3月19日在重庆南滨公园举行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快、口渴和血糖含量下降等现象,一段时间后机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均比安静时增多
B.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 心跳加快使心肌细胞糖原分解加快,可维持机体血糖的正常水平
【答案】A
【解析】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奔跑时,机体消耗糖类增加,引起血糖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同时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加快,A正确;
B、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后,其产物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B错误;
C、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C错误;
D、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D错误。
故选A。
19. 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
B. 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
C. 激素乙是胰岛素
D. 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降低血糖作用,乙是升高血糖作用
【详解】由图可知甲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乙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分泌,故ABC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20. 生物学中经常会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某些概念或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若M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③分别代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则①可代表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
B. 若M表示胰岛A细胞,①代表低血糖,则②③可分别代表肝糖原、肌糖原分解和脂肪分解
C. 若M表示下丘脑,①代表寒冷刺激,则②③可分别代表毛细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
D. 若M表示神经递质,①代表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则②③分别代表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的M受①的影响,同时M又可以影响②③,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若M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③可分别表示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①可表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导致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若M表示胰岛A细胞,①代表低血糖,则②③可分别代表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转变为葡萄糖,B错误;
C、若M表示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①代表寒冷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相关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C正确;
D、神经元间传递兴奋时,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且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若M表示神经递质,①代表的神经元兴奋,则②③分别代表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40分)
21. 在植物叶肉细胞中会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过程,下面是相关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A~E为生理过程,请回答:
(1)上述A~E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B过程中突然减少CO2的供应,C5的含量短时间内将_____(填“上升”、“下降”、“不变”),黑暗条件下,能产生[H]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
(2)过程A发生的场所是_____。过程A为过程B提供的物质有_____,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这种方法叫_____。标记的14CO2在_____(填场所)被C5固定后才能被[H]还原。
【答案】(1) ①. ACDE ②. 上升 ③. CD
(2) 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类囊体薄膜) ②. ATP和NADPH ③.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④. 叶绿体基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过程A是光反应阶段,过程B是暗反应阶段,过程C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过程D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E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小问1详解】
图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有过程A光反应阶段,过程C呼吸作用第一阶段,过程D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E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B是暗反应阶段,B过程中突然减少CO2的供应,C3的还原过程不受影响, CO2固定过程减弱,消耗的C5减少,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上升。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和D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产生[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小问2详解】
过程A是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A光反应为过程B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有ATP和NADPH。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这种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CO2参与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CO2的固定,CO2与C5结合形成C3,接着C3被[H]还原产生有机物。
22. 细胞的增殖是细胞一个重要的生命历程,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植株的一个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①所示,此细胞中染色体将要进行的主要变化有_____。
(2)假设某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分裂如图②所示,其基因A、a、B、b分布见图②,此细胞产生AB配子的概率是_____。
(3)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在分裂形成此细胞时,细胞内有_____个四分体。
(4)下图表示某高等雄性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核内相关物质和结构的数量变化。
①图中a表示_____。
②在图中的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_____(填图中时期序号),处于时期Ⅲ的细胞名称是_____。
【答案】(1)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数目加倍
(2)0 (3) ①.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②. 3
(4) ①. 染色体 ②. Ⅰ、Ⅱ ③. 次级精母细胞
【解析】
【分析】图①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③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属于减数分裂Ⅱ的子细胞;柱状图中Ⅱ中b含量是a的两倍,说明a是染色体,b是DNA。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Ⅱ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小问1详解】
图①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细胞中染色体将要进行的主要变化有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离各成为一条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数目加倍。
【小问2详解】
图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可能产生AB配子。
【小问3详解】
图③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属于减数分裂Ⅱ的子细胞,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则其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③含有3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则卵原细胞在分裂形成此细胞时,细胞内有3个四分体。
【小问4详解】
①柱状图中Ⅱ中b含量是a的两倍,说明a是染色体,b是DNA。②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Ⅰ表示分裂间期;Ⅱ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因此在图中的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Ⅰ、Ⅱ;时期Ⅲ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23. 不同人喝酒后的脸色表现有正常、红色和白色三种,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的控制,其控制途径如图所示。酒量好的人可以将酒精及时代谢为乙酸,从而使脸色正常;若乙醛在细胞中积累会使毛细血管扩张,则易脸红;而乙醇在肝脏中不能及时代谢为乙醛的人,身体中的血液会向肝脏集中,导致脸部血液减少而呈现脸白。回答下列问题:
(1)“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是_____。“红脸人”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不含乙醛脱氢酶(ALDH),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此时面部皮肤的散热将会增加。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就上述材料而言,酒量大小与性别有关吗?你的理由是_____。
(2)某"红脸"男性和一位"白脸"女性婚配,调查发现丈夫的父亲是"白脸人",母亲体内含有ALDH,而妻子的父亲体内也含有ALDH,则这对夫妻生出"白脸"女孩的概率为_____。
(3)经常酗酒的夫妇生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将增大。若21号染色体上具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型为Ddd,其父亲基因型为DD,母亲基因型为Dd,则该患儿形成与双亲中的_____有关,因为其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_____分裂异常。为了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_____。(至少答2点)。
【答案】(1) ①. aaBB、aaBb ②.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③. 无关,编码两种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不位于性染色体
(2)3/16 (3) ①. 母亲 ②. 减数第二次 ③. 不酗酒、适龄生育、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醇脱氢酶的形成需要A基因;乙醛脱氢酶的形成需要b基因;“红脸人”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其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为aaBB、aaBb;此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
【小问1详解】
乙醇脱氢酶的形成需要A基因;乙醛脱氢酶的形成需要b基因,“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故其基因型是aaB-,即aaBB或aaBb;红脸人”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催化乙醇转化成乙醛,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催化上述代谢过程的酶由基因表达获得,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号称“千杯不醉”的人既有ADH,又有ALDH,由于编码两种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不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酒量的大小与性别无关。
【小问2详解】
某"红脸"男性(A-B-)的父亲是“白脸”(aaB-)人,推测出“红脸”男性含Aa,丈夫的母亲体内含有ALDH(bb),推测出“红脸”男性为Bb,即"红脸"男性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妻子的父亲体内也含有ALDH(bb),推测出“白脸”(aaBB、aaBb)女性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这对夫妻生出“白脸”女孩的概率为1/2×3/4×1/2=3/16。
【小问3详解】
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型为Ddd,其父亲基因型为DD,母亲基因型为Dd,则该患儿Ddd形成与双亲中的母亲有关,原因只有母亲具有d基因,具体原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和d没有分离;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有不酗酒、适龄生育、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
2024届重庆市荣昌区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荣昌区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重庆市荣昌区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重庆市荣昌区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月月考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共45分,综合题,共5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