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化学中考九月高频试题速递人教版
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坐标图像题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坐标图像题 学案,共34页。
1.(2024•枣庄模拟)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B.t2℃时,甲和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2.(2024•平房区校级一模)某同学在常温下,用pH传感器实时监测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并绘制出如下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液pH大于7
B.在b点时溶液中H+和OH﹣恰好完全反应
C.烧杯中溶液在a、b和c点时,溶质均有2种
D.在滴入稀盐酸过程中,溶液中Ca2+数量不变
3.(2024•府谷县三模)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B.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C.图2中d点所示的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D.图2中b点所加入溶液的体积就是图3中的V
4.(2024•随州一模)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C.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
5.(2024春•东海县期中)图1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滴定实验,滴定过程中pH和温度变化情况可用传感器来测量,测量结果见图2、图3,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B.图3中体积V的数值最接近16
C.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D.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6.(2024春•灌云县期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
B.t1℃时a、c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同
C.t2℃时,将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D.t2℃时,将50克a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3.3%
7.(2023秋•绵竹市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D.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8.(2024•邗江区二模)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t1℃时,将10gNa2CO3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0g
C.将t1℃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当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NaCl
9.(2024•徐州模拟)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
C.t℃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40℃时,将163.9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2.3g
10.(2024•新宁县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AB.BC.CD.D
11.(2023秋•乐平市期末)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C.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铝粉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
12.(2023秋•乾县校级期末)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
B.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晶体质量最大的是甲
13.(2024•湖南模拟)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B.图②表示足量红磷在盛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图③表示向HCl和CaCl2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2CO3溶液
D.图④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同时加入Fe粉和Zn粉至过量
14.(2023秋•沭阳县期末)下列图像与对应的操作过程相符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B.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D.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15.(2023秋•南昌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B.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容器中的压强变化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度相等的稀硫酸
16.(2023秋•大观区校级期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的金属甲和乙与图像相符的是( )
A.甲是镁,乙是锌B.甲是锌,乙是铁
C.甲是铝,乙是铜D.甲是铁,乙是镁
17.(2024•项城市二模)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镁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8.(2023秋•安阳期末)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 。
②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③t2℃时,分别将50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则甲、乙、丙三种物质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 。
④若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
(3)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g。
②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s,则s的取值范围是 。
19.(2024•资阳模拟)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3℃,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t1℃,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
(4)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0.(2024春•肇州县校级月考)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将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分别放入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B、C三种金属中,产生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 ,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金属质量最小的是 。
(2)向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亚铁混合溶液中加入mg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若滤渣只含一种金属,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三种
B.若滤液中含有两种金属离子,则滤渣中的固体只有两种
C.若最终得到的滤渣质量仍为mg,则滤液中溶质最多有两种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最多有两种
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坐标图像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枣庄模拟)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B.t2℃时,甲和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考点】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丙>甲,故A正确;
B、t2℃时,甲和乙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
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平房区校级一模)某同学在常温下,用pH传感器实时监测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并绘制出如下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液pH大于7
B.在b点时溶液中H+和OH﹣恰好完全反应
C.烧杯中溶液在a、b和c点时,溶质均有2种
D.在滴入稀盐酸过程中,溶液中Ca2+数量不变
【考点】中和反应相关实验与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C
【分析】A、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b和c点时溶液pH,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可知,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液pH大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
B、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说明在b点时溶液中H+和OH﹣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a点时烧杯中的溶液pH大于7,呈碱性,则a点时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b点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则a点时的溶质为氯化钙;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pH小于7,呈酸性,则c点时的溶质为氯化钙和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Ca2+数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明确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4•府谷县三模)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B.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C.图2中d点所示的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D.图2中b点所加入溶液的体积就是图3中的V
【考点】中和反应相关实验与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C
【分析】A、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b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d点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V时溶液的温度最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OH、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C、d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盐酸具有挥发性,d点所示的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氯化钠,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V时溶液的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c点所加入溶液的体积就是图3中的V,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明确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24•随州一模)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C.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溶质的质量分数;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C
【分析】A、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C、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再根据金属的活动性确定反应的时间。
D、根据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固体为氧化钙和杂质,但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像错误。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C、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由于铝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最终pH略大于2,不可能等于或小于2,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5.(2024春•东海县期中)图1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滴定实验,滴定过程中pH和温度变化情况可用传感器来测量,测量结果见图2、图3,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B.图3中体积V的数值最接近16
C.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D.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C
【分析】A、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b点溶液的pH>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点pH=7,溶液显中性,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点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可知,起始溶液的pH>7,说明烧杯中的溶液显碱性,即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仪器A中溶液后pH减小,最后pH<7,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HCl,故选项说法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最高,此时溶液额pH=7,则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12,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2中b点溶液的pH>7,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2中c点pH=7,溶液显中性,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点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则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4春•灌云县期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
B.t1℃时a、c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同
C.t2℃时,将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D.t2℃时,将50克a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3.3%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液浓度大小比较.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D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交点的含义,有关的计算要正确。
【解答】解: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错误,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B、由于不确定溶液质量是否相等,则无法比较溶质质量;故选项错误;
C、将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时,a、b溶解度减小,溶液仍饱和,c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但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同,又由于t1℃b的溶解度>t1℃a的溶解度>t2℃c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分数:b>a>c;故选项错误;
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将50ga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溶解50g÷2=25g,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2023秋•绵竹市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D.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考点】催化剂参与的图像问题;电解水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制取氧气实验的图像问题.
【专题】空气与水.
【答案】B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B、根据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分析。
C、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分析。
【解答】解: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利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快一些,不利用催化剂,反应速率慢一些,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不正确。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该选项正确。
C、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该选项不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不能从0开始,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8.(2024•邗江区二模)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t1℃时,将10gNa2CO3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0g
C.将t1℃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当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NaCl
【考点】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B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t1℃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6..5%,故A错误;
B、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8g,将10gNa2CO3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碳酸钠完全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0g,故B正确;
C、在温度低于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t1℃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的组成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误;
D、在温度低于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则当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NaC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徐州模拟)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
C.t℃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40℃时,将163.9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2.3g
【考点】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B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
B、有关的计算要正确;
C、交点的含义;
D、析出晶体质量的多少。
【解答】解:A、由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时,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163.9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63.9g,溶剂的质量为100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40℃时,将163.9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63.9g﹣31.6g=32.3g,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2024•新宁县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AB.BC.CD.D
【考点】催化剂参与的图像问题;电解水实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B
【分析】A、根据20℃时,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继续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气体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20℃时,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但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从0开始,故选项图像错误。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稀盐酸,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故选项图像正确。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气体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故选项图像错误。
D、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H2O2溶液,氧气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加,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1.(2023秋•乐平市期末)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C.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铝粉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D
【分析】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C、稀硫酸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生成了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但是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但是不是从零开始增加,该选项不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生成了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氯酸钾需加热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分解,故一开始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后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C、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铝粉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一开始,酸不足,金属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后金属不足,酸过量,铝和稀硫酸反应:Al+H2SO4═Al2(SO4)3+H2↑,锌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相等原子质量:Zn>Al,最后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该选项不正确。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即2CuO+C2Cu+CO2↑,参加反应的氧化铜和生成铜的质量比为:(64+16)×2:(64×2)=80:64,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2023秋•乾县校级期末)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
B.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晶体质量最大的是甲
【考点】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B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故A正确;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B正确;
C、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溶解度减小,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湖南模拟)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B.图②表示足量红磷在盛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图③表示向HCl和CaCl2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2CO3溶液
D.图④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同时加入Fe粉和Zn粉至过量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D
【分析】A、根据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压强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HCl和CaCl2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2CO3溶液,先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NaOH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向其中不断加水,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无限接近7,故A图像正确;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导致压强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至小于原来压强,故B图像正确;
C、向CaCl2和HCl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加入碳酸钠一端时间以后,沉淀的质量从零开始不断上升,至氯化钙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故C图像正确;
D、分别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同时加入Fe粉和Zn粉至过量,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较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氢气中的氢元素来自稀盐酸,锌、铁过量,稀盐酸反应完全,则最后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故D图像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4.(2023秋•沭阳县期末)下列图像与对应的操作过程相符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B.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D.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考点】制取氧气实验的图像问题;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酸碱溶液的稀释;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A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分析;
B、根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分析;
C、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该选项图像正确;
B、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则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较快,但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pH>7,但加水只能使碱性减弱,则只能使溶液pH减小,并不断接近于7,不会小于或等于7,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D、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即开始时溶液质量不为零,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液质量增大,但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液质量不变,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5.(2023秋•南昌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B.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容器中的压强变化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度相等的稀硫酸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碳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C
【分析】A、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压强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若消耗硫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铁消耗的硫酸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最终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像错误。
B、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气压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气压逐渐减小,最终气压一定比反应前小,故选项图像错误。
C、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故选项图像正确。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度相等的稀硫酸,若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铁消耗的稀硫酸多,生成的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6.(2023秋•大观区校级期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的金属甲和乙与图像相符的是( )
A.甲是镁,乙是锌B.甲是锌,乙是铁
C.甲是铝,乙是铜D.甲是铁,乙是镁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答案】A
【分析】根据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由产生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以确定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而结合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产生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至完全反应,甲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乙多;至完全反应,甲用的时间少,乙用的时间多,由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甲>乙。
A、若甲、乙分别为镁、锌,镁比锌活泼,镁应该先反应完全,即镁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根据反应方程式Mg+H2SO4═MgSO4+H2↑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根据反应方程式Zn+H2SO4=ZnSO4+H2↑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镁比锌产生的氢气多,故选项正确。
B、若甲、乙分别为锌、铁,锌比铁活泼,锌应该先反应完全,即锌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根据反应方程式Zn+H2SO4=ZnSO4+H2↑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根据反应方程式Fe+H2SO4=FeSO4+H2↑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锌比铁产生的氢气少,故选项错误。
C、若甲、乙分别为铝、铜,铝比铜活泼,但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D、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甲>乙,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活动性强的金属与酸反应剧烈、在相同时间内放出氢气的速度快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024•项城市二模)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镁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B
【分析】A、根据N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P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M→N过程中pH大于7,但pH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M→P,可以分为M→N、N→P两个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N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P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溶质是硫酸和硫酸钠,硫酸能与镁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M→N过程中pH大于7,但pH逐渐减小,碱性逐渐变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D、M→N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N→P的过程中,pH小于7,且pH逐渐减小,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硫酸,N→P过程中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8.(2023秋•安阳期末)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 丙 。
②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
③t2℃时,分别将50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则甲、乙、丙三种物质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 丙>乙>甲 。
④若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
(3)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145.8 g。
②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s,则s的取值范围是 36.0g≤s≤36.3g 。
【考点】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硬水的危害及软化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答案】(1)煮沸;
(2)①丙;
②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③丙>乙>甲;
④降温结晶;
(3)①145.8;②36.0g≤s≤36.3g。
【分析】(1)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3)根据表中数值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丙;
②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③t2℃时,分别将50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谁的溶解度大,谁需要的水少,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丙>乙>甲;
④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若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降温结晶的方法;
(3)①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所以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45.8g硝酸钾,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5.8g;
②由表中数值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20℃﹣30℃之间才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所以s的取值范围就是20℃﹣30℃之间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公共部分,即36.0g≤s≤36.3g。
故答案为:(1)煮沸;
(2)①丙;
②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③丙>乙>甲;
④降温结晶;
(3)①145.8;②36.0g≤s≤36.3g。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资阳模拟)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t1 ℃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3℃,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3:5 。
(3)t1℃,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加溶剂 。
(4)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乙>甲>丙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1)t1;
(2)3:5;
(3)加溶剂;
(4)乙>甲>丙。
【分析】(1)根据在t1℃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进行分析;
(2)根据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进行分析;
(3)根据t1℃,M点的乙溶液为恰好饱和,N点为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
(4)根据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2℃时,甲和乙仍然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比较溶质质量分数时可以直接比较溶解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图像可知:在t1℃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则50g的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0g的甲固体,故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50=3:5。
(3)t1℃,M点的乙溶液为恰好饱和,N点为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故方法不能是改变温度,故为:增加溶剂。
(4)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2℃时,甲和乙仍然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比较溶质质量分数时可以直接比较溶解度,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乙>甲,丙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是丙在温度的变化过程中,溶质和溶剂均不变,故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故乙>甲>丙。
故答案为:(1)t1;
(2)3:5;
(3)加溶剂;
(4)乙>甲>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0.(2024春•肇州县校级月考)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将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分别放入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B、C三种金属中,产生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B>C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C>B ,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 C ,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金属质量最小的是 A 。
(2)向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亚铁混合溶液中加入mg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D (填字母序号)。
A.若滤渣只含一种金属,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三种
B.若滤液中含有两种金属离子,则滤渣中的固体只有两种
C.若最终得到的滤渣质量仍为mg,则滤液中溶质最多有两种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最多有两种
【考点】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答案】(1)A>B>C;A>C>B;C;A;
(2)CD。
【分析】(1)根据将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分别放入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结合图可知,A产生氢气的质量最大,其次是B,C产生氢气的质量最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Ag,向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亚铁混合溶液中加入mg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由图可知,A产生氢气的质量最大,其次是B,C产生氢气的质量最小,则A、B、C三种金属中,产生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B>C;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A反应速率最快,其次是C,B反应速率最慢,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C>B;生成氢气的质量=,三种金属的化合价相同,质量相同,生成氢气的质量:A>B>C,则相对原子质量:C>B>A,则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C。三种金属的化合价相同,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以上分析可知,相对原子质量:C>B>A,则消耗金属质量最小的是A。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Ag,向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亚铁混合溶液中加入mg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
A、若滤渣只含一种金属,则该金属是银,则锌只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锌和硝酸亚铁没有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硝酸亚铁,可能含硝酸银,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滤液中含有两种金属离子,则含有的金属离子为锌离子,亚铁离子,则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锌完全反应,硝酸亚铁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部分参与反应,故滤渣中的固体可能只含银,也可能含银、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Zn+2AgNO3=Zn(NO3)2+2Ag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由Zn+Fe(NO3)2=Zn(NO3)2+Fe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固体质量减小,若最终得到的滤渣质量仍为mg,则锌一定与硝酸亚铁发生了反应,则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锌一定与硝酸银、硝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硝酸锌,硝酸亚铁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部分参与反应,故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可能含硝酸亚铁,滤液中溶质最多有两种,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锌、铁均能与稀盐酸反应,银和稀盐酸不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铁,则锌和硝酸亚铁发生了反应,则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硝酸亚铁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部分反应,故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可能含硝酸亚铁,故滤液中的溶质最多有两种,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A>B>C;A>C>B;C;A;
(2)C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和反应的顺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A.20℃时,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稀盐酸
C.电解水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H2O2溶液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
A.20℃时,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稀盐酸
C.电解水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H2O2溶液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题型归纳与练习学案——专题08 坐标图像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专用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题型归纳与练习学案专题09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解析版docx、江苏专用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题型归纳与练习学案专题09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遵义专版中考化学总复习重点题型突破二坐标曲线图表题精讲练习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题型特点,解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总复习化学探究题提高知识讲解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考展望,方法点拨,典型例题,思路点拨,答案与解析,总结升华,查阅资料1,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