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1.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榨取果汁B.米酿成醋C.消化食物D.剩饭变馊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蒸馏水B.铁矿石 澄清石灰水
C.氢气 氯化钠D.氮气 空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氧气可支持燃烧
B.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
C.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臭氧分布在距地表15﹣25km的高空中,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在空气质量日报中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5.向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如图为各物质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A.B.
C.D.
6.雷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这是因为少量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了臭氧(O3),即O2→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②该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③O2和O3属于同一种物质
④O2和O3属于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应用及表达式符合题意且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分解反应
B.定量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O2CO2 化合反应
C.冬季燃煤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SO2 化合反应
D.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KClO3KCl+O2 分解反应
8.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使用含磷洗衣粉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9.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人们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通过喷洒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酒精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酒精分子很小
C.酒精分子间有间隔
D.在喷洒过程中酒精分子可以进一步再分
10.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一定漏气的是( )
A.
B.
C.
D.
11.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锑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51
C.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1.8g
D.锑原子质量比铟原子的质量小
12.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课本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将红磷换成木炭实验会失败
B.氧气和氮气可以用燃着的或余烬木条去鉴别
C.氧气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体或固体
D.因为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所以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13.某阴离子X2﹣的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有18个中子,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54B.38C.36D.34
14.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离子的是( )
A.B.C.D.
15.关于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可除去所有杂质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两方法都可使硬水变为软水
D.活性炭可起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1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③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④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⑤分子的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⑥同种类、同数目的原子只能构成一种分子
⑦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⑧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A.1个B.2个C.4个D.5个
17.欲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而又不混入其他气体,应该选择哪种物质在容器中燃烧( )
A.铁丝B.硫粉C.木炭D.红磷
18.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B.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C.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D.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19.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活性炭能降低水的硬度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工业废水可以直接排放
20.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
A.摩托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粉尘
B.教室里用浓氨水做了实验后充满刺激性气味
C.白糖放在水中扩散,形成无色溶液
D.坐在教室里闻到校园内的桂花香
21.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152的铕(Eu)( )
A.B.C.D.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的不同
C.地壳中质量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23.如图是我们学过的蒸馏装置,关于蒸馏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蒸馏烧瓶必须垫石棉网
B.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A→B
C.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
D.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24.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过滤、蒸馏、吸附
B.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C.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D.氮气可以用于磁悬浮列车是因为液氮可以产生低温环境
25.图中甲装置使用了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红磷燃烧时装置内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图乙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曲线测量的是氧气浓度的变化
B.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的情况
C.图中d点时打开活塞,水开始倒吸到广口瓶中
D.图中cd段压强下降的原因只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
二、非选择题
26.用化学用语填空
(1)镁元素: ;
(2)3个氮分子: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离子结构示意图: ;
(4)3S2﹣前一个3的含义: ,后一个2的含义: ;
(5)2O的意义: 。
27.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钢铁生锈;③电灯发光;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28.如图是氢气(H2)和氯气(Cl2)在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图中的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变化①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由该图示可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 。
(3)变化②是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间隔 (填“变大”或“变小”),可以采用增大压强、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变化③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三、推断题
29.无色透明液体A遇到黑色固体B会快速得到无色液体C和无色无味的气体D,其中C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银白色的金属E可以在气体D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F。
(1)写出以下物质的名称:A ,B ,C ,D ,E ,F 。
(2)写出所标序号对应的符号表达式:① ;② 。
四、实验题
30.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的仪器a名称 。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若用该方法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更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用该方法制取氧气需要对装置A改进措施是 。若收集的气体不纯,可能的原因是 (填序号)。
A.先停止加热后撤走导管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加热一产生气泡就开始收集气体
D.没有预热
(4)选用装置C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 ,则氧气已集满;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的操作是先 ,后 。
(5)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得,制甲烷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6)装置E中水的作用是 。若将铁丝改为少量木炭进行实验,为了检验产物,可将水换成 (填名称)。
五、科学探究题
3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B、米酿成醋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
C、消化食物的过程中有新物质葡萄糖等物质生成;
D、剩饭变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故A错;
B、铁矿石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和其它杂质;澄清石灰水含有氢氧化钙和水,故B错;
C、氢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氯化钠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故C错;
D、氮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模拟图的辨别,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分析】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B、根据PM2.5含量高可吸入颗粒物多考虑;C、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D、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因素考虑.
【解答】解: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稀有气体大约占0.94%、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故A错;
B、PM6.5含量高可吸入颗粒物多空气质量差,故B错;
C、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因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空气污染成分,熟悉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4.【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生成三氧化二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 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反应情况可以判断图中信息是否正确。
【解答】解:A、随着反应进行,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
B、过程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完全反应后氯化钾质量不再变化;
D、随着反应进行,直至减小到0。
故选:A。
【点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而质量和化学性质始终不变。
6.【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氧气和臭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了臭氧(O3),即O2→O7,该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每个氧分子含2个氧原子,所以氧气和臭氧是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化学式的意义,难度不大,理解相关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7.【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符号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注)进行判断;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解:A、该文字表达式书写完全正确,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
B、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该符号表达式书写完全正确,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故选项正确。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3KCl+O5,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符号表达式和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常见基本反应类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分析】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
B、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保护水资源;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水资源.
【解答】解: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
B、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故正确;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水污染的途径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大量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9.【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通过喷洒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但会闻到特殊的气味,向四周扩散。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据此分析各种检查方法。
【解答】解:
A、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液面高度不变,故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若装置不漏气,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
D、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D的气密性,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若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11.【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据以上分析进行回答。
【解答】解:A.由“钅”字旁可知,两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故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1.8;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3,故锑原子质量比铟原子的质量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课本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正确;
B、氧气和氮气可以用燃着的或余烬木条去鉴别;
C、氧气在低温,正确;
D、因为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是不能燃烧,因此氧气可以用作助燃剂,不能用作燃料,要注意理解.
13.【分析】根据该阴离子确定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确定出质子数。.再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阴离子X2﹣的核外有18个电子,该阴离子是X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为16+18=34
故选:D。
【点评】明确原子的结构、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是解答本题关键。
14.【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1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金属离子。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分析】A、根据过滤的概念解答;
B、根据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解答;
C、根据硬水的概念,以及过滤和活性炭的作用解答;
D、根据活性炭的作用解答。
【解答】解: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选项错误;
B、过滤时液面应低于于滤纸边缘;
C、两方法都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钙,不可使硬水变为软水;
D、活性炭可起过滤作用,以及吸附的作用,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水的净化原理,了解过滤原理以及活性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6.【分析】物质是微粒构成的,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也有间隔;
②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原子不可分;
③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因此分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④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⑤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因此分子的运动速率不一定比原子快,错误;
⑥同种类、同数目的原子可能构成多种分子,错误;
⑦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
⑧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性相反,错误;
解以上分析,正确的有:②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构成、分子的特性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17.【分析】将空气中氧气除去,又不混入其他气体,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解:A、铁丝不能再空气中燃烧,故选项错误。
B、硫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但又混入其他气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但又混入其他气体。
D、红磷本身是固体,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又不混入其他气体。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的方法除去氧气而又不混入其他气体所选的可燃物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物质不是只能由分子,也可能是由离子构成的。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臭氧分子。
D、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质量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和原子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分析】A、根据水资源现状来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水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解:A、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不少,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不能降低水中可溶性钙,即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不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水的多个知识点的掌握,难度系数不大。
20.【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粉尘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运动。
B、教室里用浓氨水做了实验后充满刺激性气味,能说明分子运动。
C、白糖放在水中扩散,是糖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错误。
D、坐在教室里闻到校园内的桂花香,能说明分子运动。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分析】根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x=。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析】A、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A、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选项B说法正确;
C、地壳中质量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符合题意;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元素的概念、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23.【分析】根据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蒸馏烧瓶必须垫石棉网。
B、为增强冷凝效果,上端管口是出水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故选项说法正确。
D、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蒸馏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分析】A、根据水的净化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吸附解答;
C、根据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解答;
D、根据氮气的性质解答.
【解答】解:
A、水的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吸附,蒸馏可以得到纯水;
B、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包括沉淀、吸附,故错误;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D、氮气可以用于磁悬浮列车是因为液氮可以产生低温环境。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有关水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5.【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的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浓度逐渐减小进行分析。
B、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浓度逐渐减小进行分析。
C、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容器内压强变大,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压强逐渐减小进行分析。
D、根据cd段压强下降的原因除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外,还有温度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
【解答】解: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的热,氧气浓度逐渐减小,X ,故A不正确;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当氧气浓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冷却至室温,水进入,所以反应Y ,故B不正确;
C.图中d点所在的曲线表示压强的变化,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打开活塞,容器内压强变大;
D.图中cd段压强下降的原因除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外,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组成的测定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二、非选择题
26.【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元素符号书写时一大二小,所以镁元素表示为:Mg;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所以3个氮分子表示为:3N4;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Al;铝离子的质子数为13,结构示意图是:;
(4)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前一个8的含义是:硫离子的个数是3,后一个2的含义是:8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5)2O的意义:8个氧原子。
故答案为:(1)Mg;
(2)3N2;
(3)Al; ;
(4)硫离子的个数是8;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5)3个氧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7.【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性质,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铜绿是新物质;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①⑦。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8.【分析】(1)由图可知,A中含有多种分子,B、C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则A属于混合物;
由图可知,图中所有的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2)变化①为多种分子变成一种分子的过程,属于化合反应;
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1)由图可知,A中含有多种分子,B,则A属于混合物;
由图可知,图中所有的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2)变化①为多种分子变成一种分子的过程,属于化合反应;
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由图可知,由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中;
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均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由图可知,变化③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故答案为:(1)A;分子。
(2)化合反应;原子。
(3)变小;降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推断题
29.【分析】根据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D是氧气,无色透明液体A遇到黑色固体B会快速得到无色液体C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B是二氧化锰,C是水,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所以E是铁,F是四氧化三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1)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D是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B是二氧化锰,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所以E是铁,经过验证,所以A是过氧化氢,C是水,E是铁;
(2)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H2O2H2O+O2;
②是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2Fe3O4。
故答案为:(1)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铁;四氧化三铁;
(2)①H4O2H4O+O2;
②Fe+O2Fe3O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实验题
30.【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装置选择进行分析;
(3)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烟漫的方法进行及实验结束后的操作进行分析;
(5)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
(6)根据铁丝燃烧及二氧化碳的检验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a为酒精灯。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ClO3KCl+O2;该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则发生装置选A,且氧气不易溶于水。
(3)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4K2MnO7+MnO2+O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赛一团棉花,堵塞导管。
A、先停止加热后撤走导管,引起热的试管炸裂,不符合题意;
B、若装置漏气,符合题意;
C、由于刚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会导致气体不纯;
D、没有预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4)氧气具有助燃性,则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则说明已收集满;
收集满氧气后,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后熄灭酒精灯。
(5)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发生装置选A、密度比空气小,故收集装置选D。
(6)铁丝燃烧时,放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则集气瓶中应留少量的水;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酒精灯;
(2)KClO4KCl+O2;AD;
(3)KMnO5K2MnO4+MnO6+O2;试管口赛一团棉花;BC;
(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熄灭酒精灯;
(5)AD;
(6)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该题为中考常考题,正确掌握气体制取的原理、装置选择、注意事项等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五、科学探究题
31.【分析】1.根据图Ⅰ,通过对比甲、乙两个烧杯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根据图Ⅱ,通过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说明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3.根据图Ⅲ,通过观察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答】解:【进行试验】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进入甲溶液而变红,所以乙溶液未变红
因此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由近向远运动。
(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1)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性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辰学校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辰学校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辰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辰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区东坡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区东坡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 正确的是,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