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4 第10单元 第27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含解析)
展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特点。
1.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征及其文化特点。2.中世纪欧洲的两大帝国:拜占庭与俄罗斯。
主题一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社会
主题二 中古时期两大帝国——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社会
1.政治(1)封君封臣制度①原因:社会动荡和 的产物。②关系:封君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③影响:国王或皇帝通过此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王权的加强①原因: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②表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 和葡萄牙。③影响:为西欧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济(1)庄园①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②耕地组成:由 和农民份地组成。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2)城市①条件: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②兴起: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③发展:一些城市通过谈判、 或暴动的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 。④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 ;城市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思想文化(选必3,P23)(1)背景①封建国家: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②教会权利: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③政治格局:欧洲逐渐形成 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2)特征:①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②基督教会: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 。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3)成就①思想: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 的统治。②文学:《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给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4)影响: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1)一大趋势:中古西欧孕育着统一的力量。(2)两个动因:中古西欧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3)三种表现:中古西欧逐步形成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视角1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材料一 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特点。
答案 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具有契约关系;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但是这种契约关系只存在于上下两级之间。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
答案 西欧庄园实行的是封建农奴制度;西欧庄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庄园法庭。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2)封君封臣制、封土制: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础是封土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3)相对独立的庄园制: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4)追求城市自治: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5)基督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视角2 中古早期欧洲文化材料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说明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
答案 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上述特点的形成,主要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全面认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点(1)基督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3)中世纪文学是纵向(主要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与横向(主要有来自蛮族部落、希伯来和拜占庭文化、基督教会文化的影响)文化交融的产物。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4)中世纪的文化都有对封建经济或多或少的反映。无论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中,无论是封建主的维护,还是市民阶级的反抗。欧洲中世纪文化在多种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成长与发展,承前启后,等待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古时期两大帝国——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
一、帝国兴衰1.拜占庭帝国(1)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2)法律:编订的《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_________ 》。(3)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帝国(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 ;16世纪初,建立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2)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文化(选必3,P24)
《伊戈尔远征记》全诗以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为史实依据,刻画出了伊戈尔等俄罗斯勇士的形象,表达出了反对王公内讧,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宏伟著作——一部为我们阐明古代俄罗斯文化和在古代基辅罗斯发生的事件的作品,被誉为英雄主义史诗。
视角 拜占庭文化材料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根据材料,指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 特点:开放性。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2022·山东卷)如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旨在”属于本质类选择题。该题型题干一般呈现某一历史现象、事件等,要求回答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设问中一般有“意在”“表明” “旨在”等提示语。做这类选择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材料信息,本质是隐蔽的,必须依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然后结合材料的时空信息等,分析所给选项中哪项描述的是现象,哪项描述的是本质。本质也经常和目的,特别是根本目的有关,本质就属于目的型。
1.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农民虽然还向土地所有主提供无偿的劳动,但他们提供的是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产品或直接劳动,因此农民必须把一部分产品出卖,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货币关系。以上材料说明A.西欧进入封建社会B.西欧的庄园开始解体,城市逐渐出现C.西欧农民失去土地D.西欧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根据材料“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农民必须把一部分产品出卖,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货币关系”可知,西欧的庄园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故B项正确。
2.“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依据材料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保留了农奴制,排除D项。
3.(2022·北京101中学高三模拟)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C.具有完全独立特点 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据题意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都有自己的法庭,能够行使司法权,而且庄园还可以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等,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体现了西欧庄园的自治色彩,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完全独立”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A.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B.推崇法治价值和法律精神C.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D.教化民众,使人人安分守法
由材料中的“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有关“契约自由”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法治并非教化,排除D项。
5.(2022·龙岩一模)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A.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C.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D.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
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生活方式中,说明拜占庭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B项正确;拜占庭文化没有推动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排除D项。
1.(2022·房山一模)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A.封建割据严重且王权弱小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C.教权有力挑战世俗王权D.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根据材料“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可分析出王权弱小,没有真正的管理权,A项正确。
2.(2022·沈阳期末)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抢劫和袭击。这反映出当时A.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B.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C.天主教会控制世俗世界D.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根据题干描述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权力范围非常有限,在当时封君封臣制度背景下,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是在13、14世纪,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3.(2022·辽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在当时,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这可用于印证当时西欧A.王权的进一步强化 B.封建经济的脆弱性C.工商业的全面衰退 D.封建割据的落后性
根据“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可得出中世纪的西欧地方割据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各地都征收赋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封建割据的落后性,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的脆弱性,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2022·德州期末)中古时期,西欧封建主给城市颁发特许状。确认城市及市民享有一定的特权,而市民在获得这些特权的同时必须给国王和封建主支付大量金钱。这反映了A.庄园经济的不断发展B.城市通过多种方式赢得自治C.市民的自由是相对的D.封建主与市民达成某种妥协
材料体现的是封建主给城市颁发特许状是有一定条件的,说明封建主与市民达成某种妥协,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的发展,而非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特许状,未涉及其他多种方式,排除B项;“市民的自由是相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5.(2022·临沂二模)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B.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C.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D.商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根据材料可知,在12世纪,贵族和国王“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市民为取得城市的自治权,他们或者用金钱来赎买封建主,或者用金钱来支持王权,B项正确。
6.(2022·菏泽二模)中世纪晚期,欧洲诸多君主国的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厅和温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A.与教会争夺城市控制权B.宣示王权合法性以加强王权C.争取新兴市民阶层支持D.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
由题干可以看出欧洲诸多统治者希望借助艺术来宣扬其王权的合法性,从而加强王权的统治地位,故选B项;题干所述及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教会”,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新兴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项;西欧各君主国统治者所建造的“宫殿”、树立的“雕像”,对后世人而言属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排除D项。
7.(2022·烟台质检)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要塞城镇类型,二是城堡类型,三是商业交通类型。欧洲中世纪城市类型A.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商品经济发展B.有助于推动文艺复兴C.折射出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特征D.促进了城市自治运动
据题意内容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侧重军事职能转向侧重经济职能,这反映出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
8.13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材料强调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反对教会势力,体现了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时间“13世纪前后”可知,当时天主教会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依据题干时间“13世纪前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排除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排除D。
9.古罗马城市一般都有广场,大多位于城中心交叉路口,往往有开敞的柱廊,这些地方成为人们谈论政治、经营商业等公众集会场所,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甚至举行角斗的场所。古罗马这种城市布局A.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B.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C.缓和了各阶层紧张关系D.加强了国家对舆论控制
古罗马的公共广场是民众谈论国家政治的场所,其公共性较为明显,这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具有开放性,A项正确。
10.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国家的形成 B.人文主义的复兴C.教会统治的需要 D.工商业经济发展
由材料可知12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用于调整商品生产关系的罗马法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适应了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在19-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排除A项;14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教会法适应了教会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
11.(2022·邵阳高三模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宗教用品具有神圣性,“不受经济价值的限制”。但如果面临灾荒或战败等情况,可以将宗教用品出卖或质押,以救济民众或赎回己方被俘人员。这说明罗马法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着重解决重大民生问题C.突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则D.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
根据“但如果面临灾荒或战败等情况,可以将宗教用品出卖或质押,以救济民众或赎回己方被俘人员”可得出罗马法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即便是宗教用品也可以卖掉救人,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教色彩,排除A项;“着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
12.(2022·淄博质检)16世纪50年代开始,沙皇伊凡四世将忠于自己的人组建成新一任政府,称之为“重臣拉达”,这些人指派军事总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国去,对各个领地的领主们进行控制。这项改革A.有效扩大了帝国疆域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利于城市发展兴盛D.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
根据材料,伊凡四世改革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疆域的扩大,故A错误;材料与城市发展兴盛无关,故C错误;“彻底”一词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
1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品官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及成因。(6分)
答案 变化:世族庄园逐渐衰落;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朝代更迭;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改革的影响;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起义的冲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4分)
答案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鼠疫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6分)
答案 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异:中国古代世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
14.(2022·大连模拟)(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摘编自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论题: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阐述:城市工商业复兴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条件。工商业活动需要行动自由,而农奴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因此城市需要摆脱封建主的控制,自由从事工商业活动,所以城市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工商业发展需要实用人才,城市开始兴办大学,培养符合城市需要的人才,冲击了宗教神学控制的教育体系。
国王与封建主、教会的激烈斗争中,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统一事业的发展,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总之,中古时期的城市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示例二论题: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并不意味着自由与进步。阐述:中古时期的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之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4 第10单元 第26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4 第10单元 第26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主题一,主题二,典题演练,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1 第4单元 第1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1 第4单元 第1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主题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典题演练,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1 第4单元 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1 第4单元 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题一,主题二,典题演练,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