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 2022年10月20日,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taxa》上刊发的一篇文章表示,科研人员在武汉发现了一个植物新物种——绯红金粟兰。绯红金粟兰花的药隔是红色的(药隔是雄蕊上连接花粉囊的部分),故命此名。绯红金粟兰属于什么植物( )
A. 裸子植物B. 被子植物
C. 蕨类植物D. 苔藓植物
【答案】B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绯红金粟兰是一种开花植物,且其花的药隔是红色的。这一描述直接指向了被子植物,因为被子植物是开花植物,且其种子被果实包裹。
综上所述,绯红金粟兰属于被子植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绦虫和蛔虫均为肠道寄生虫;蝗虫对禾本科作物危害很大;青蛙被称为“田园卫士”。绦虫、蛔虫、蝗虫、青蛙它们分别属于( )
A.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爬行动物
B.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
C. 线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两栖动物
D. 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爬行动物
【答案】B
【分析】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详解】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该纲成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大多分节,长如带状。
蛔虫的身体细长,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且体表有角质层,这是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且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因此,蝗虫属于节肢动物。
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而成体则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皮肤也辅助呼吸,这是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综上所述,绦虫、蛔虫、蝗虫、青蛙分别属于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B正确,ACD不正确。
故选B。
3.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常选用鲫鱼进行探究。图是鲫鱼的外形图。有关结论错误的是( )
A. 鲫鱼身体呈流线型,①光滑、无黏液
B. ②下的鳃腔内有鳃,鳃是其呼吸器官
C. 鲫鱼游泳时,③④⑥⑦⑧起协调作用
D. ⑤能感知水流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
【答案】A
【分析】图中:①鳞片,②鳃盖,③胸鳍,④腹鳍,⑤侧线,⑥臀鳍,⑦尾鳍,⑧背鳍。
【详解】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水中运动时阻力,①是鳞片,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黏液,A错误。
B.②是鳃盖,鳃盖下的鳃腔内有鳃,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水中的氧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以及③胸鳍、④腹鳍、⑥臀鳍、⑦尾鳍和⑧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C正确。
D.⑤是侧线,鱼类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D正确。
故选A。
4. 小秦同学对下图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时,把②分为一类,把①③④⑤分为另一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
A. 是否有细胞核B. 是否有液泡
C. 是否有细胞壁D. 是否有细胞
【答案】D
【分析】①是蘑菇,属于真菌,②是噬菌体,即细菌病毒,③是细菌,④是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⑤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②是病毒的一种,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只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其余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因此,把②分为一类,把①③④⑤分为另一类,其分类依据就是是否有细胞,故选D。
5. 下列动物保护中,属于迁地保护的是( )
A. 南京红山动物园中的狮子
B.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
C.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
D. 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
【答案】A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
【详解】A.南京红山动物园中的狮子:这里的狮子是被迁出了其自然栖息地,被放置在动物园中进行保护和管理。这符合迁地保护的定义,A正确。
B.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大熊猫虽然是在保护区内,但仍然是在其自然栖息地内受到保护,没有迁出原地。这属于就地保护,而不是迁地保护,B错误。
C.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麋鹿是在其自然栖息地内的保护区内受到保护,没有迁出原地。这属于就地保护,C错误。
D.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丹顶鹤是在其自然栖息地内的保护区内受到保护,没有迁出原地。这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A。
6. 某马铃薯种植地,害虫泛滥成灾。如图所示是农民施用杀虫剂Ⅰ、Ⅱ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曲线图。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
B. 曲线回升是通过害虫的不断繁殖实现的
C. 杀虫剂Ⅰ、Ⅱ都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
D. 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
【答案】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A.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环境会对生物体产生选择作用,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在这个例子中,杀虫剂Ⅰ和Ⅱ都作为选择压力,对害虫种群进行了选择,使得抗药性强的害虫得以生,A正确。
B.害虫数量的回升主要是由于害虫的不断繁殖。即使在使用杀虫剂后害虫数量减少,但残留的害虫仍然具有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数量会逐渐回升,B正确。
C.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杀虫剂Ⅰ、Ⅱ不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C错误。
D.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部分害虫具有抗药性,在杀虫剂的作用下,群体中有少量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D正确。
故选C。
7. 下表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由此推测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马B. 猕猴C. 金枪鱼D. 螺旋菌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据题解答。
【详解】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猕猴。故选B。
8. 某生物调查小组对图中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蕨用种子繁殖,古代蕨类植物埋藏在地下能形成煤炭
B. 海带属于藻类植物,它们能利用宽大的叶进行光合作用
C. 向日葵和油松的不同点是其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更高等
D. 葫芦藓的体内有输导组织,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答案】C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A.肾蕨用孢子而不是种子繁殖,古代蕨类植物埋藏在地下确实是形成煤炭的主要来源,A错误。
B.海带确实属于藻类植物,但藻类植物并没有真正的叶,它们通常是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海带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叶状体,而不是叶,B错误。
C.向日葵是一种被子植物,其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这是被子植物的一个主要特征。而油松则属于裸子植物,其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因此向日葵更高等,C正确。
D.葫芦藓 (苔藓植物) 没有输导组织,但由于其对环境敏感,经常用作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D错误。
故选C。
9. 在学习了“生命的起源”后,几名同学针对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展开了辩论,其中没有道理的观点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知识,结合分析题干中的话分析、解答。
【详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不适合生物的生存,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无生命的。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可见,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比较符合思想家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0. 聪明人类祖先在船上安装了桨和橹,以便能够将船轻松划动。这是模拟了图中哪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
A. B.
C. D.
【答案】C
【分析】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有游泳、爬行、蠕动等,水母和乌贼可以作倒退运动。
【详解】A.袋鼠是哺乳动物,以其强健的后腿和跳跃能力而著称。它们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跳跃,这与船只在水中划动的方式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袋鼠的运动方式不太可能是人类发明桨和橹的灵感来源,A不符合题意。
B.蜈蚣是一种多足类动物,它们通过多对足在地面爬行。虽然蜈蚣的足可以协调运动,但其运动方式与船只在水中通过桨和橹划动的方式并不相似。因此,蜈蚣也不太可能是人类发明桨和橹的灵感来源,B不符合题意。
C.鱼类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在水中灵活游动。特别是鱼鳍(尤其是尾鳍)的摆动,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这与船只在水中通过桨和橹划动的方式非常相似。因此,鱼类的运动方式是人类发明桨和橹的灵感来源,C符合题意。
D.大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以其庞大的体型和强壮的四肢而著称。它们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和奔跑,这与船只在水中划动的方式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大象的运动方式也不太可能是人类发明桨和橹的灵感来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某同学假期回郊区的奶奶家,对农庄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有脊柱
B. ③④的分类依据是身体是否分节
C. ⑤和⑥进行比较,⑤是胎生,⑥是卵生
D. 几种动物中,蜻蜓有两对翅三对足,属于昆虫
【答案】B
【分析】(1)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图中:①是脊椎动物,②是无脊椎的动物,体温恒定⑤胎生的是哺乳类(如猪)和⑥卵生的是鸟类(如鸭),体温不恒定的动物,如鱼类;②无脊柱的动物中有③具有外骨骼的节肢动物(如蜻蜓)和没有外骨骼的④环节动物等。
【详解】A.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中猪、鸭和草鱼均为脊椎动物,蜻蜓和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可见,①②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有脊柱,A正确。
B.蜻蜓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其身体分节,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也分节。所以③④的分类依据不是“身体是否分节”,B错误。
C.猪属于哺乳动物,胎生,鸭属于鸟类,卵生。可见,⑤和⑥进行比较,⑤是胎生,⑥是卵生,C正确。
D.在猪、鸭、草鱼、蜻蜓和蚯蚓几种生物中,蜻蜓属于节肢动物,有两对翅三对足,属于昆虫,D正确。
故选B。
12. 在食物中有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有机物,能够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这些能量被释放出来通过( )
A. 呼吸作用B. 小肠的消化作用
C. 光合作用D. 循环系统运输作用
【答案】A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也是食物中能量被释放出来的关键过程,A正确。
B.小肠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将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消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和葡萄糖),以便身体进一步吸收和利用。虽然消化作用是食物被利用的重要步骤,但它本身并不释放能量,而是为后续的吸收和呼吸作用做准备,B错误。
C.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这是植物获取能量和生长的基础,但与人体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无关,C错误。
D.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主要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虽然循环系统对身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但它本身并不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A。
1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关节面受损,活动受限,且疼痛剧烈。膝关节置换手术通过植入假体可改善关节活动程度并可缓解疼痛。据图推测,植入的假体替换的结构是( )
A. 关节囊和关节腔B. 关节腔和韧带
C. 关节头和关节窝D. 关节软骨和关节囊
【答案】C
【分析】关节的结构:
【详解】关节置换是通过植入假体改善关节活动度并缓解疼痛,已成为治疗某些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据图推测,植入的假体替换的是关节的关节头和关节窝。
故选C。
14.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甜度对蚂蚁取食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是( )
A. 蚂蚁数量过多,留5只即可B. 应该放置甜度不同的食物
C. 应该设置不同温度D. 应该都放在明亮处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甜度对蚂蚁取食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甜度.除湿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蚂蚁的数量、亮度、温度等。所以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B甜食。
故选B
15. 家鸽、蚯蚓、青蛙、鲫鱼和草履虫是同学们已经了解和熟悉的动物,它们都有学习行为,按照其学习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 草履虫—鲫鱼—蚯蚓—青蛙—家鸽
B. 草履虫—青蛙—蚯蚓—鲫鱼—家鸽
C. 草履虫—蚯蚓—青蛙—鲫鱼—家鸽
D. 草履虫—蚯蚓—鲫鱼—青蛙—家鸽
【答案】D
【分析】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详解】学习行为与生物的神经系统有关,草履虫为单细胞动物,更无神经系统,学习行为很简单;蚯蚓虽然有神经系统但不发达,且无脊椎;鲫鱼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学习行为不强;青蛙较鲫鱼高等但比家鸽低等,其学习行为也居中,所以学习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草履虫→蚯蚓→鲫鱼→青蛙→家鸽,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 以下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展示了一个生物瓶:内含植物及水等,模拟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生命活动,同时水和其他无机物提供资源。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型生态系统,A正确。
B.展示一只马:尽管马是一个生物,但单个生物本身并不构成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B错误。
C.展示一个人:在这张图中只描述了一个单独的生物体,不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展示了几株蘑菇:蘑菇虽然是生态的一部分,但单独存在的蘑菇无法代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环境的因素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体现,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 图中的四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D.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答案】C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
【详解】A.图可知丙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乙的数量最少,其营养级最高。可见,题图中,形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A错误。
B.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中的几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因此是生产者、消费者,加上非生物,但是还缺少分解者,不是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由于食物链是丙→丁→甲→乙,若甲数量增加,短时间内丁会减少,则丙增加,乙增加,C正确。
D.乙的营养级最高。所以,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D错误。
故选C。
18. 在美国的罗亚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哪一项能正确表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 ( )
A. B.
C. D.
【答案】C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体现在图解上表现为二者同步,即A图,A不符合题意。
BD.竞争关系在图解上表现为开始比较平缓,随时间推移,数量上出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两极分化,即B、D图,BD不符合题意。
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 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狼以驼鹿为食,随着狼数量的减少,驼鹿的数量逐渐增加,这是由于狼数量减少,驼鹿会因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加;但驼鹿的数量增多,狼又会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两者的数量总是维持在动态的平衡状态,即C图,C符合题意。
故选C。
19.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 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B.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 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 生态系统由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
【答案】D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A.牛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中的动物,没有包括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部分以及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实际上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
C.生物圈内的各种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可能会迁徙到森林生态系统中,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C错误。
D.生态系统正是由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和生物成分(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提供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而生物则通过生命活动影响和改变非生物环境,D正确。
故选D。
20.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构成了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
B. 图中③和④表示的过程是呼吸作用和燃烧
C. 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大力提高②过程
D.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答案】A
【分析】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①是分解作用(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④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A.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结束,且不包括分解者。在图中,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而甲是分解者。因此,图中构成的食物链应该是:乙→丙→丁,而不包括甲,A错误。
B. 图中③表示的是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即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图中④表示的是煤和石油的燃烧,这也是一个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但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污染物的产生,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可见,大力提高②光合作用过程,可以从大气中减少二氧化碳,C正确。
D.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往复;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10分)
21. 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人们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放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用来做肥料,从而建立了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农业系统。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______开始的。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有______条。其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3)在沼气池中,甲烷菌可生产沼气。该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
(4)生态农业使废弃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请你就“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
【答案】(1)太阳能 (2)①. 3##三 ②. 玉米→人
(3)分解者 (4)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节约用电,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等
【分析】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起点是生产者(通常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能量传递: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传递过程中会有大量能量散失(如用于生物的代谢活动)。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通常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序列。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食物链:玉米⟶猪⟶人,玉米⟶鸡⟶人,玉米⟶人,共3条。其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最短的(能量损失最少),即:玉米⟶人。
(3)在沼气池中,甲烷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这是一种生物发酵过程。甲烷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它们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大自然,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使废弃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针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合理的建议: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节约用电,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生活。
22. 为探究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将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三份,分别按表中A、B、C三组的处理方式处理,其实验过程如下。
(1)A与B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从A与B两组实验观察的结果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在整个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组。
(3)此实验中的霉菌属于______生物(选填“原核”或“真核”)。
(4)青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人们从它体内提取的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这体现了青霉的______价值。
【答案】(1)①. 水分 ②.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
(2)B (3)真核 (4)药用
【分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与B的对照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因此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烘干后置于塑料袋中的面包不发霉,而潮湿环境湿润的面包发霉”,可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
(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可见,在整个实验中,B组是对照组,可与其他组形成对照。
(3)霉菌是一种真菌,其细胞结构中含有细胞核,因此属于真核生物。
(4)青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人们从它体内提取的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这体现了青霉的药用价值。
生物名称
猕猴
马
金枪鱼
螺旋菌
差异氨基酸数目
1
12
21
45
蚂蚁数量
甜度
温度
亮度
30只
甜食
30℃
阴暗
30只
甜食
30℃
阴暗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烘干后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直接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直接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内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期末]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