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11.6 轴对称精品课时练习
展开分层练习
基础题
题型1 轴对称的概念
1.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答案】C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判断即可;
【详解】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准确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说法中:①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能完全重合;②线段是轴对称图形;③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关于公共边所在直线对称;④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分别位于该直线的两侧.正确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定义求解即可.轴对称: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详解】①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能完全重合,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②线段是轴对称图形,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③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不一定关于公共边所在直线对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不一定分别位于该直线的两侧,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正确的个数是2个,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轴对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B.图形的平移运动由移动的方向决定
C.如果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有一个旋转角为120°,那么它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D.如果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有一个旋转角为180°,那么它是中心对称图形
【答案】D
【分析】根据图形变换的意义和性质作答.
【详解】解:A、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翻折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错误;
B、图形的平移运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错误;
C、如果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有一个旋转角为120度,那么它也有可能有一个旋转角为180度,所以它有可能是中心对称图形,错误;
D、如果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有一个旋转角为180度,那么它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变换的应用,熟练掌握轴对称、平移、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是解答关键.
题型2 画轴对称图形
4.画出四边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答案】见解析.
【分析】找到对称轴,画出对应点,然后连接即可.
【详解】解:找对各点关于l的对称点,然后依次连接.
【点睛】本题考查作图—画轴对称图形,熟悉作法是解题关键.
5.画出四边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的图形.
【答案】见详解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直接作图即可.
【详解】作图如下:
四边形即为所求.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的作法,根据已知分别作出A,B,C、D的关于l对称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如图,已知和直线,点在直线上.
(1)画出,使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2)画出,使与关于点成中心对称.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分析】(1)根据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可找到各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即可得到;
(2)根据中心对称点平分对应点连线,可得各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可得.
【详解】(1)解:即为所求;
;
(2)解:即为所求.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心对称作图及轴对称作图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的性质.
7.按要求画图
(1)将三角形向上平移3格,得到三角形;
(2)将三角形绕点A旋转180度,得到三角形;
(3)如果三角形沿直线m翻折,点B落到点处,画出直线m,及翻折后的三角形.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3)见解析
【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找出平移后的点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
(2)三角形绕点A旋转180度,找出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
(3)根据图形确定出变换即可.
【详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旋转变换作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作平移、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8.如图,已知三角形ABC、直线l,点O是线段AB的中点.(不写画法,保留画图痕迹,并写出画图结论)
(1)画出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的图形;
(2)画出三角形ABC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的图形.
【答案】(1)图形见解析;(2)图形见解析
【分析】(1)分别作出点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F、H、G,再依次连接即可画出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的图形;
(2)延长CO至E使OE=OC,则△ABE即为三角形ABC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的图形.
【详解】(1)如图所示,△ABC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的图形为△FHG;
(2)如图所示,△ABC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的图形△BAE;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作图-轴对称作图和作中心对称图形,熟知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如图,在4×4的方格中,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
(1)在图1中画出与关于点中心对称的;
(2)在图2中画出与关于直线轴对称的;
(3)在图3中画出绕着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3)见解析
【分析】(1)根据中心图形的定义,即可求解;
(2)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即可求解;
(3)根据旋转图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详解】(1)解: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熟练掌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点A、B、C都是格点(格点即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顶点).
(1)在图1中确定点D,并画出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使这个四边形为轴对称图形(画一个即可);
(2)在图2中确定点E,并画出以A、B、C、E为顶点的四边形,使这个四边形为中心对称图形(画一个即可).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1)直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图形;
(2)直接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图形即可.
【详解】解:(1)如图1所示:
则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
(2)如图2所示:
则四边形ABCE即为所求.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题型3 轴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1.已知:如图①长方形纸片ABCD中,.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直线AE翻折,使点B落在AD边上,记作点F,如图②.
(1)当,时,求线段FD的长度;
(2)设、,如果再将沿直线EF向右起折,使点A落在射线FD上,记作点G,若线段,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求出x的值;
(3)设.,沿直线EF向右翻折后交CD边于点H,连接FH,当时,求的值.
【答案】(1)4;(2)图见解析,或;(3)=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F=AB=6,从而求出结论;
(2)根据点G的位置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折叠的性质分别用x表示出FD和DG,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出结论;
(3)过点H作HM⊥EF于M,根据用a和b表示出S△HFE和S四边形ABCD,结合已知等式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F=AB=6
∵
∴FD=AD-AF=4;
(2)若点G落在线段FD上时,如下图所示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FG=AF=AB=x
∴FD=AD-AF=10-x,
∴DG=FD-FG=10-2x
∵
∴
解得:;
若点G落在线段FD的延长线上时,如下图所示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FG=AF=AB=x
∴FD=AD-AF=10-x,
∴DG=FG-FD=2x-10
∵
∴
解得:;
综上:或;
(3)如下图所示,过点H作HM⊥EF于M
∴HM=FD,
由题意可知:AF=AB=b,EF=AB=b,
∴FD=AD-AF=a-b
∴HM=a-b
∴S△HFE=EF·HM=b(a-b),S四边形ABCD=AD·AB=ab
∵
∴
整理可得:
∴=.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2.生活中,有人喜欢把传送的便条折成“”形状,折叠过程按图的顺序进行(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
如果由信纸折成的长方形纸条(图①)长厘米,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①、图②,如果长方形纸条的宽为厘米,并且开始折叠时厘米,那么在图②中,____厘米.
(2)如图②,如果长方形纸条的宽为厘米,现在不但要折成图②的形状,还希望纸条两端超出点的部分和相等,使图②. 是轴对称图形,______厘米.
(3)如图④,如果长方形纸条的宽为厘米,希望纸条两端超出点的部分和相等,即最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求在开始折叠时起点与点的距离(结果用表示) .
【答案】(1)16; (2)11; (3)
【分析】(1)观察图形,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E=纸条的长—宽—AM;
(2)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BE=纸条的长—宽—AM,即可求出AM的长;
(3)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由图可得,继而可得在开始折叠时起点M与点A的距离.
【详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E=纸条的长—宽—AM
∴图②中;
(2)∵,宽为4cm
∴BE=纸条的长—宽—AM
;
(3)∵图④为轴对称图形
∴
∴
即开始折叠时点M与点A的距离是厘米.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折叠的问题,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1,长方形纸片ABCD(AD>AB),点O位于边BC上,点E位于边AD上,将纸片沿OE折叠,点C、D的对应点分别为点C′、D′.
(1)当点C′与点A重合时,如图2,如果AD=12,CD=8,联结CE,那么△CDE的周长是 ;
(2)如果点F位于边AB上,将纸片沿OF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点B′.
①当点B′恰好落在线段OC′上时,如图3,那么∠EOF的度数为 ;(直接填写答案)
②当∠B′OC′=20°时,作出图形,并写出∠EOF的度数.
【答案】(1);
(2)①;②见解析,或80°
【分析】(1)证明DE+EC=AD=12,可得结论;
(2)①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②分两种情形,分别画出图形,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详解】(1)解:如图2中,点C′与点A重合时,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EA=EC,
∴DE+EC=DE+EA=AD=12,
∴△CDE的周长=DE+EC+CD=12+8=20.
故答案为:20;
(2)①如图,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BOF=∠B′OF,∠EOC=∠EOC′,
∵∠BOC=180°,
∴∠EOF=∠EOB′+∠FOB′=(∠COB′+∠BOB′)=∠BOC=90°.
故答案为:90°;
②如图,当OB′在OC′的下方时,
∵∠B′OC′=20°,
∴∠BOB′+∠COC′=180°﹣20°=160°,
∵∠FOB′=∠BOB′,∠EOC′=∠COC′,
∴∠FOB′+∠EOC′=×160°=80°,
∴∠EOF=∠FOB′+∠EOC′+∠B′OC′=100°.
如图,当OB′在OC′的上方时,
∵∠B′OC′=20°,
∴∠BOB′+∠COC′=180°+20°=200°,
∵∠FOB′=∠BOB′,∠EOC′=∠COC′,
∴∠FOB′+∠EOC′=×200°=100°,
∴∠EOF=∠FOB′+∠EOC′﹣∠B′OC′=80°.
综上所述,∠EOF的度数为100°或80°
【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几何图形中角度的计算,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提升题
14.如果两个角之差的绝对值等于60°,则称这两个角互为“互优角”,即若|∠α﹣∠β|=60°,则称∠α和∠β互为“互优角”.(本题中所有角都是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
(1)若∠1和∠2互为“互优角”,当∠1=90°时,则∠2= ;
(2)如图1,将一长方形纸片沿着EP对折,(点P在线段BC上,点E在线段AB上),使点B落在B′若∠EPB′与∠CPB′互为“互优角”,则∠BPE的度数为 ;
(3)再将纸片沿着PF对折(点F在线段CD或AD上),使点C落在C′.
①如图2,若点E,C′,P在同一直线上,且∠B′PC′与∠EPF互为“互优角”,求∠EPF的度数(对折时,线段PB′落在∠EPF内部);
②若∠B′PC′与∠EPF互为“互优角”,则∠BPE与∠CPF应满足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答案】(1)30°或150°
(2)40°或80°
(3)①80°②∠BPE与∠CPF的和为60°或100°或140°时,∠B′PC′与∠EPF互为“互优角”.
【分析】(1)按照“互优角的定义,求出∠2即可;
(2)根据∠EPB'+∠EPB'+∠EPB'+60°=180°解答即可;
(3)①由∠BPE+∠EPB'+∠B'PF+∠FPC=180°解答即可;②∠B'PC'=∠FPC,∠EPB=∠EPF,∠EPB+∠EPF+∠FPC=180°解答即可.
【详解】(1)解:∵∠1和∠2互为“互优角”,∠1=90°,
∴|∠1﹣∠2|=60°,
∴90°﹣∠2=60°或90°﹣∠2=﹣60°,
解得:∠2=30°或150°,
故答案为:30°或150°;
(2)解:∵∠EPB′与∠B′PC互为“互优角”,
当∠EPB′<∠B′PC时,∠B′PC﹣∠EPB′=60°,
∴∠B′PC=∠EPB′+60°,
∵△BEP翻折得△B'EP,
∴∠EPB=∠EPB',
∵∠EPB+∠EPB'+∠B′PC=180°,
∴∠EPB'+∠EPB'+∠EPB′+60°=180°,
解得:∠EPB′=40°,
当∠EPB′>∠B′PC时,∠B′PC﹣∠EPB′=60°,可得∠EPB′=80°.
综上所述,∠EPB的值为40°或80°.
(3)解:①∵点E、C′、P在同一直线上,且∠B′PC′与∠EPF互为“互优角”,
∴∠B′PC<∠EPF,∠EPF﹣∠B′PC=60°=∠B′PF,
∵∠BPE=∠B′PE=∠EPF﹣60°,∠FPC=∠EPF,
∴∠BPE+∠EPB′+∠B′PF+∠FPC=180°,
∴∠EPF﹣60°+∠EPF+∠EPF=180°,得∠EPF=80°,
②按照①的证明方法即可,∠BPE与∠CPF的和为60°或100°或140°时,若∠B'PC'与∠EPF互为“互优角”.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新定义、折叠以及角的运算等知识点,掌握折叠计算角的度数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同学们已经学过角平分线定义:如果一射线把一个角两等分,则这射线叫该角的平分线.类似:如图,射线把三等分,则射线叫三等分线.
(1)是的三等分线,则_______度
(2)如图,将一长方形纸片沿着对折(点是线段动点,点是线段动点)使点落在点、再将纸片沿着对折(点在线段或上动点)使点落在点,点在同一直线上,如果是的三等分线,求度数.
(3)如图,将一长方形纸片沿着对折(点是线段动点,点是线段动点)使点落在点、再将纸片沿着对折(点在线段或或上动点)使点落在点,点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射线中,其中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组成的角的三等分线,求度数.
【答案】(1)或;(2)或;(3)或或
【分析】(1)根据三等分线的定义分情况讨论,或,即可求出结果;
(2)分两种情况讨论,点E在BC上,或点E在AB上,设,根据列式求出x的值即可;
(3)分三种情况讨论,点E在AB上,点E在BC上,点E在CD上,设出角度,利用折叠的性质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1)①如图,
∵OP是的三等分线,
∴;
②如图,
∵OP是的三等分线,
∴;
故答案是:或;
(2)①如图,点E在BC上,
设,
由折叠的性质得,
∵是的三等分线,
∴,
由折叠的性质得,
∵,
∴,解得,
∴;
②如图,点E在AB上,
设,则,
∵是的三等分线,
∴,
由折叠的性质得,
∵,
∴,解得,
∴,
综上,的度数是或;
(3)①如图,点E在AB上,
设,
∵是的三等分线,
∴,
∵,
∴,解得,
∴;
②如图,点E在BC上,
设,
∵是的三等分线,
∴,
∴,
∵,
∴,解得,
∴;
③如图,点E在CD上,
设,
∵,
∴,
∵是的三等分线,
∴,
∴,解得,
∴;
综上,的度数是或或.
【点睛】本题考查折叠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中三等分线的定义,利用折叠的性质进行角度求解,需要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
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11.2 旋转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sx/tb_c1860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1.2 旋转精品同步训练题</a>,文件包含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七上112《旋转》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七上112《旋转》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11.1 平移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sx/tb_c1860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1.1 平移精品课时训练</a>,文件包含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七上111《平移》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七上111《平移》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9.10 整式的乘法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sx/tb_c1862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9.10 整式的乘法精品巩固练习</a>,文件包含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七上910《整式的乘法》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七上910《整式的乘法》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