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提纲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提纲,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亿千米2,5°N)、南回归线,2%,海洋7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们身边的地理
藏袍与地理环境
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气候特点: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藏袍衣料厚重,便于御寒
宽松的藏袍有较大的储物空间,便于藏族游牧迁徙。
荷兰:风车之国、郁金香王国、低地之国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方向
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为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种表达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较大,呈现的内容较为简略;
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较小,呈现的内容较为详细。
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地图上的表示符号。
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两大类地图
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
社会经济地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城镇分布图等
遥感
影像
优点:覆盖面大、信息丰富、空间位置准确等;快捷、直观
电子
地图
优点:可快速获取地理信息,携带方便、内容更新快。广泛用于定位、导航、个人出行、交通管理等方面
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地球在宇宙中
太阳系:由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星体都围绕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与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古代: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近代: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表面积约5.1亿千米2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仪
概念: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
5条特殊纬线:赤道(0°纬线)、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
纬线
概念: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
形状: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除外)
赤道(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
纬度:0°~90°
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南、北半球分界线:0°纬线
“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纬线:赤道。
经线
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形状: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度:0°~180°
0°经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作为经度起始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划分原因:该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
经纬网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作用:确定位置
格陵兰岛: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澳大利亚大陆: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绕地轴转)
周期:一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
昼夜更替
晨昏线、昼半球、夜半球
时间差异
北京时间:东八区
时间计算规则: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口诀:南顺北逆)
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
周期:一年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
四季更替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昼夜长短变化
五带的划分
热带: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以内;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南极圈以内;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29.2%,海洋70.8%)
从南、北半球看,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
无论怎么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七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半岛:三面临海,一面与大陆相连
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中国在亚洲东部。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亚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欧亚大陆)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北美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里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四大洋
洋(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太平洋
跨南北半球,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
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印度洋
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
大致以北极为中心,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水温最冷的大洋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北冰洋。
第二节
世界的
地形
第二节
世界的
地形
陆地
地形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平原
地表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
地表崎岖不平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沟谷较深
丘陵
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世界陆地地形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两大山脉带
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北美洲:落基山脉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流
海底
地形
大陆架
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岛弧(岛弧链)
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常常和海沟相半而生
海沟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
大洋中脊
(中央海岭)
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洋盆
(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深洋底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将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特征:①闭合曲线
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所以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③相邻等高线等高距相同
④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山顶
等高线闭合,中部高,四周低。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低脊)
分水岭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高谷)
易形成河流
鞍部
呈马鞍形;两个山顶间的过渡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合
可攀岩、易形成瀑布
分层设色地形图
绿色——平原 蓝色——海洋 白色——冰雪 褐色——高山
不同深浅的黄色——丘陵、高原、山地
爬山选缓坡;观瀑布、攀岩选陡崖;建坝选口袋形盆地;修路选择穿过坡度和缓、等高线条数较少的线路;聚落或城市建设选等高线稀疏且靠近河流的地区;野外宿营要选择等高线稀疏,且离山谷较远的地方。
第三节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
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
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火山喷发、地震
大陆漂移假说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飘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证据:①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相吻合
②非洲和南美洲古地层的分布相似
③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④非洲和南美洲生物演化的相似性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
亚欧板块
包括亚欧大陆的主要部分
太平洋板块
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非洲板块
包括非洲
印度洋板块
包括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美洲板块
包括南、北美洲和格陵兰岛
南极洲板块
包括南极洲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张裂拉伸(← →):易形成裂谷、海洋
碰撞挤压(→ ←):易形成高山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阿尔卑斯山脉的隆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红海面积不断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处
太平洋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板块间的碰撞挤压运动
大西洋的面积在不断地增大:板块间的张裂拉伸运动
日本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
我国云南、四川、青海等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
火山与地震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大洋中脊,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印度尼西亚: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不用背,必看!必看!必看!):
如果我在室内,在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源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内,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如果我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如果我在行驶的汽车上,如果我是司机,要尽快减速,逐步刹车。如果我是乘客,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座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如果我被困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我,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身边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卷(四),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卷(二),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天气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该气候类型为,鹿特丹气温年较差大约为,读图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卷(三),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初子午线是指,在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下列大洲中纬度位置最高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