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版)PPT+导学案
初中人教版(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用具,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②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能根据地图、资料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气温资料,分析归纳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
正确看待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理解世界各地的差异。(人地协调观)
能通过绘制气温曲线,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品质。(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近期,气温变化明显,学生对气温变化已有一定的生活感知经验。并且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对世界各地有一定的了解和进一步认识的兴趣。学生已经在数学学科中学习过坐标系的相关内容,与本节课的图表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具备一定的绘制并读取气温变化的基本能力,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已有初步的了解,第二单元学习了等高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等温线特点的能力。
【教材分析】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本章包含多变的天气,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和世界的气候四部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考察中也多在日常背景下展开分析与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也应与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体验,感受相联系,引导学生形成从地理视角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本节课的地理方法、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判断生活的相关现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近期,北京街头一棵树一夜之间,”秃”如起来,来看看怎么回事呢?请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视频中由于受到大风降温的影响,满树金黄的叶子突然落光,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秃然来”。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新闻事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气温有具体的感知与理解。
二、新课讲授
师:在观看天气预报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气温、降温等词,例如中国气象台监测:受强冷空气影响,2024年19日5时较18日5时,内蒙古、华北北部和东部、东北及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出现6℃至12℃降温,河北北部、辽宁中部和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南部等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4℃。
师:降温6℃至12℃,那什么是气温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查找气温的概念。
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师: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自动气象站能够对气温进行实时观测,并每逢整点记录一次。测量气温的工具是百叶箱。什么是百叶箱呢?
师: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测气温?
生:阅读课本73页的思与学。
师:百叶箱里如何观测气温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气温的测量过程。
生:认真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到百叶箱里面吗?为什么要把百叶箱漆成白色?为什么百叶箱里的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是1.5米?为何要放置在平坦开阔的草地上?
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师:百叶箱可以保持箱内外的空气流动,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白色的百叶箱可以避免百叶箱及其仪器因阳光照射而升温。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并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百叶箱放置在平坦开旷的草地上可以避免周边环境对所测气温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城市内的人们感受到的温度高于天气预报的温度。
【设计意图】百叶箱测量气温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于百叶箱这个工具感到陌生,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百叶箱的使用和操作,后续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关于百叶箱的相关知识。
师:读出图中4个时刻温度值。求出日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生:8时为8℃,14时16℃,20时12℃,2时4℃。
师:日平均气温为(8+16+12+4)÷4=10℃,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是气温的日变化;月平均气温是一个月的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是一年的平均气温。
师:读图找一找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日的日较差是多少?
生:读图并回答。
师: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约30.5℃;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约24.5℃。气温日较差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30.5℃-24.5℃=6 ℃。
师:为什么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而不在中午12时?
生:思考并回答。
师:把太阳比作火种,大地比作炉子,那么气温不是由火种直接点燃的,而是火种点燃炉子,炉子热了(12点最热),才把周围的空气烤熟了,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时间要比12时延后一些。
师:气温的年变化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气温最值通常为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该地约25℃,1月最低,该地约-5℃。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气温相反,气温年较差为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图中为25℃-(-5 ) ℃ =30 ℃。
【活动】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年变化有什么区别?
生:读图比较。
师: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最高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2月。为什么南北半球冷热相反?
生:思考。
师:因为地球的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变化。为什么海洋总是晚一个月?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海边的经历,夏季在海边是海水更烫,还是沙子更烫?冬季又是怎么样呢?
生:结合生活经历回答。
师:白天,海水很凉,沙子很烫。傍晚,沙子变凉,海水很暖。总之,陆地(急性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慢性子):升温慢,降温也慢。
【小组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
(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表 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
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注月份;(① 横坐标,标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② 纵坐标,标气温)
(3)根据气温值逐月用点标注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③ 画垂线,标注点)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④ 连曲线,写图名)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① 找出该地最热月的平均气温。
② 找出该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
③ 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④ 归纳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
【设计意图】绘制曲线图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在图上,最好先在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处画一条直线,然后在两条直线的交叉点上标上点。第二,画曲线时,既要使得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点的中间。
承转: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师:等温线同等高线,将气温值相等的点连成线称为等温线。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德国科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提出等温线的概念,首创世界等温线图。
师: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
生:读图认识。
师: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之,就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活动】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
① 在图中描出20℃、10℃、0℃、-10℃等温线。等温线大致沿哪个方向延伸?
② 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③影响因素是?
生:读图思考。
师:等温线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北半球等温线数值总体上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半球等温线数值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活动】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
① 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② 图中圆圈区的年均温为什么明显低于同纬度地区?
生:读图思考。
师: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陆地上等温线更加曲折,说明陆地上气温分布比海洋上复杂。图中圆圈区的年均温明显低于同纬度地区是地形因素。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
1.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
2.北半球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7月哪里气温高?1月哪里气温高?影响因素是什么?
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生:读图思考。
师: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7月陆地气温>海洋气温。1月海洋气温>陆地气温。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即“一陆南,七陆北”。
师:读图判断此时的季节和月份。
生:读图思考。
师:此时陆地等温线向南(低温)凸出,表示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为夏季。气温向南逐渐降低为南半球。该图表示是南半球夏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活动】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
海洋和陆地升温或降温的快慢不同。可以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变化差异,并以此原理解释1月和7月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的差异。
参考以下步骤,做水和沙的温度变化实验。(提示:此实验需要在晴天做,沙子要保持干燥,温度计插入的深度要相同。
实验步骤:(1)用相同的容器(如烧杯)分别取相同体积的水和沙,在室内阴凉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2)分别测量并记录水和沙的温度,然后把装有水和沙的容器放置在阳光下(也可用酒精灯加热代替阳光);
(3)2小时后再分别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并记录。
分别计算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说说水和沙哪个温度变化的幅度大。
如果用水和沙分别类比海洋和陆地,请你解释下列现象。
(1)1月,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2)7月,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师:1月,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气温低。7月,北半球为夏季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气温高。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百叶箱 单位:℃
3.气温的变化:日变化——最高温为14时 最低温为日出前后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的概念
2.等温线的判读:高温中心,低温中心
3.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①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纬度因素)
② 陆地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更加复杂(海陆位置)
③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因素)
【课后作业】
实践与活动题:我国某市某地理活动小组为观测“太阳高度对气温的影响”,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学校操场上竖一根木桩,利用木和影子测算太阳高度角,同时记录当时的气温(如下表)。请根据观测记录的结果,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为90°
B.太阳高度越大,气温越高
C.太阳高度最大时,气温最高
D.一天中,气温最大值出现在14时左右
2.该活动结果可以解析( )
A.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一样
C.我国日出时间总是东早西晚
D.世界气温分布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读某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纬度,虚线表示海岸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位于( )
A.东半球B.北半球
C.南半球D.西半球
4.对于甲、乙两地区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温度相同B.乙地位于海洋
C.甲、乙两地都位于海洋
D.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5.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 )
A.太阳辐射差异B.地形差异
C.纬度差异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大体状况是( )
A.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B.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由东向西气温逐渐升高
D.由西向东气温逐渐升高
7.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高低B.海陆分布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8.澳大利亚内陆的月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B.2月C.7月D.8月
【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节内容课本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在学习完气温概念与变化之后完成,绘制前提醒学生绘制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绘制完成后可以投屏点评学生的完成情况,区分学生的易错点。在第二个活动中,由于需要观测时间较长,可以提前做好前期实验或者录制好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本节课第二部分气温的分布,逻辑有些混论,还需要理清思路,精简知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市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温的变化,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获奖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温的分布,学生活动,布置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优秀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业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