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89264/0-1729839991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89264/0-17298399912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89264/0-17298399912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三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要塞(sài)惊骇(hài)翘首(qià)歼灭(jiān)
B. 桅杆(wéi)镌刻(juān)溃退(kuì)瞥见(piē)
C. 踱步(duó)绯红(fēi)诘责(jié)周济(jǐ)
D. 滞留(zhì)粲然(càn)踌躇(chóu)解剖(p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翘首(qià)——qiá;
C.周济(jǐ)——jì;
D.解剖(pā)——pōu;
故选B。
2. 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襟威坐抑扬顿挫畸形匿名
B. 锲而不舍微不足道咆哮管辖
C. 荡然无存诚慌诚恐胆怯懊丧
D. 暗然失色名副其实犀利凛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正襟威坐——正襟危坐;
C.诚慌诚恐——诚惶诚恐;
D.暗然失色——黯然失色;
故选B。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庆大阅兵期间,我们的飞行员在空中俯瞰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感慨万千。
B. 面对疫情,很多志愿者首当其冲,冲锋在抗疫一线。
C.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头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D. 在2019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取得了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面对各种赞誉,郎平教练却表现得悄然不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句中指祖国的领土,用错对象;
B.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句中形容志愿者面对疫情时的举动,使用有误;
C.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使用正确;
D.悄然不惊:面色平静,一点也不惊慌。句中形容郎平教练面对赞誉时的表情,使用有误;
故选C。
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四部分。
B. 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特点。二者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写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C.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来说,律诗的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D.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故选A。
5.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B.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抒发了作者吴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展现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并非《呐喊》中的人物;
B.《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不是吴均;
D.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不是英国的;
故选C。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0分)
6. 按要求默写古诗词。
(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桢《赠从弟(其二)》一诗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品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沉鳞竞跃 ②. 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 老骥伏枥 ④. 烈士暮年 ⑤. 大漠孤烟直 ⑥. 长河落日圆 ⑦. 岂不罹凝寒 ⑧. 松柏有本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作答内容要准确。注意易错字词:鳞、竞、萋、鹦鹉洲、骥、枥、落、罹。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8.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 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答案】7.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8. A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8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并非选项所说“离开楚地去往蜀国”;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欧阳修《秋声赋》
9.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林寒涧肃肃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__________
(3)烟霏云敛敛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拂之而色变拂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出各项加点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例句:木遭之而叶脱
A. 人不知而不愠B. 俄而雪骤
C.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 委而去之
11. 请为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故 其 为 声 也 凄 凄 切 切 呼 号 愤 发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 前人有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和背景资料分析。
背景资料:《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答案】9. ①. 肃杀,凄寒 ②. 延长 ③. 聚拢 ④. 吹刮,吹拂10. D
11.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12.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3. 【甲】文的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但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乙】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表达作者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的郁闷心情。也是对人生短暂、处世不易的体悟。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2)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引:延长。
(3)句意:烟飞云收。敛:聚拢。
(4)句意为: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拂:吹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辨析。
木遭之而叶脱: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而,表承接;
A.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而,表转折;
B.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而,表修饰;
C.句意: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而,表转折;
D.句意:弃城而逃。而,表承接;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它发出的声音时,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
因此断句为: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良:甚,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甲】文描写了三峡春、秋、冬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与赞叹之情,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乙】文根据背景资料“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和文本中秋天的“色”惨淡,“容”清明,“气”栗冽。“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分析,表达作者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的郁闷心情。也是对人生短暂、处世不易的体悟。
【点睛】参考译文:
【甲】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三、语言运用(5分)
14. 读下列一则新闻,按要求答题
南方网讯 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
⑴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⑵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答案】⑴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任务艰巨。⑵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②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以及补写新闻结语的能力。新闻标题要突出主体事件。根据第一段新闻的导语内容,抓住句子“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来理解,拟写标题。
(2)根据文中所说的严重情况“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拟写解决问题方面的倡议语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一】(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15. 文中两处加点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16. 画线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联系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谈谈你的理解。
18.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答案】15. ②段的“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③段的“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16.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强调,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强的愤懑与辛酸之情。
17. 因为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因为看电影事件激起救国之志。鲁迅先生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用文艺唤醒民众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18. ①这两件事是鲁迅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②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异国学生、对另一民族的大爱、大善、大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第②段“‘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第③段“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等内容可知,第一处“他们”指的是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第二处的“他们”指的是闲看枪毙犯人麻木不仁、冷漠的中国人。
【16题详解】
考查语句理解。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用“所以”和“当然”加以肯定和强调,用反语突出了日本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的青年学生的荒谬逻辑。“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反语,正话反说,表现了作者在遭受到屈辱后的愤懑与做为一个中国人的心酸。
【17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由文章第①段“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第②段“‘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第③段“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知,作者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不觉醒的意识,所以决定弃医从文。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匿名信”事件是藤野先生关心“我”的“余波”,能反衬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看电影”事件是“我”离开仙台和藤野先生的前奏,也是作者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更以此说明如果不是受到如此巨大的刺激,“我”是不会中断学医而离开关心“我”的藤野先生的,两件事件侧面衬托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关爱异国学生的高贵品质。
【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只能是造物主对大自然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的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的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19. 本文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有哪些本心?
20. 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
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
21. 本文第②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
22. 本文第⑤段最后一句“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生命的强者?
【答案】19. ①豁达大度,不去呐喊、不去抗争,忍辱负重。②清高,只按自己本性生长,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③草珍惜生命,积蓄力量,顽强生长。④洒脱。(答出三点即可)
20.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和洒脱品性,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野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 不能。①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草,说草没有地位,软弱,再大力颂扬草的优秀品质,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里的“恨”,也是草的本心——忍辱负重,更全面地体现了草的精神品质。
22. 示例:我觉得生命的强者,即便生长在逆境中也要豁达大度、清高、珍惜生命、顽强洒脱,为世界增添绚丽光彩;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勇敢地大声呐喊,为自己发声,去和恶劣的环境抗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权利。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②段“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草豁达大度,不去呐喊、不去抗争,忍辱负重;
由第③段“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可知,草清高,只按自己本性生长,不媚不俗,不求认知,自由生长;
由第④段“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可知,草珍惜生命,积蓄力量,顽强生长;
由第⑤段“草是洒脱”“草不知名随意生”“劲草不随风偃去”可知,草是洒脱的。综上,由此概括归纳“草有本心”的内容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修辞手法:由“优雅地换上绿装”“尽情地舒展”可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草拟人化,赋予了小草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地写出小草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态;“在和煦的春天……在炎热的夏天……在金色的秋天……在严酷的冬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赞美小草一年四季的生长状态,节奏鲜明,情感逐渐增强;特点:表现了野草生命力顽强,个性洒脱;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野草的喜爱与赞美。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作答此题,首先表明态度,其次,联系文章内容详细分析原因,佐证自己的观点。
由第②段“‘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可知,此处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低草,说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非常软弱,与后文赞美小草做铺垫;
由第②段“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作者赞美草“忍辱负重”的优秀品质,与下文“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草个性特点,使行文跌宕起伏;
由第②段“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草亦有恨”这里的“恨”,也是草的本心,即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作者通过本段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草的精神品质,令读者深入了解小草,感受其可贵的个性品质;
此外,作者对“草亦有恨”情节的描述,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同时,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综上所述,第②段不能删去。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看法认识。可以从认同和不认同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示例一:我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由第⑤段“‘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和第⑥段“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可知,狂风暴雪之下,小草虽已干枯,但根系却深深植根并存活于大地深处,等到来年春天,万物复苏之际萌发而出,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因此,我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我认为,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就要勇于面对挫折和磨难,在生活的历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心怀坦然,无惧风雨。
示例二:我认为小草不是生命的强者。由第②段“‘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可知,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风吹雨打、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反抗。因此,我认为小草不是生命的强者。我认为,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大胆去追逐、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敢于和不公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写作(4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列长长的列车,不在乎最终的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
——广告词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可用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享受过程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明年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明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当你踏上通往学校的路上,你是否能看得见,你身边无数鳞次栉比的大厦?你是否能听得见那虫声啾啾?又是否能闻见那扑鼻的花香?——答案也许是否定的,那是由于你没有把握住那些美好的过程。是的,我也曾同你一样,当寻求到了自己的目标,到达了目的地,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失去了很多很多……
现在的我,已渐渐懂事,对生活多了些品位,多了些留意。我喜欢享受每个过程,因为那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过程,教会我生活中不曾留意的种种。
我喜欢音乐,享受着每次听音乐的过程。音乐像阵奇异的风,把我吹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走在音乐的旅程中,我看到了高山流水,落英缤纷,听到了小溪的流声叮咚,那让我沁人心脾……不在乎一支优美的音乐是否最终会让我感到舒适,因为享受音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绝伦的体验。
我喜欢读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诗”。不在乎我会背诵的诗的数量能有多少,诵诗吟诗感悟诗的哲理,本身就是个令人陶醉的过程……我有许多爱好,也有许多人生追求,但我不应只顾着奔往自己的目标,不是么?追求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他们在等待着我去留意。
结果往往并非是最重要的。我的人生还如此漫长,也许拼搏几十年能功成名就,业绩显赫,但那又如何?生活那么美妙,怎能因迫切地追求结果而变得黯然失色呢?漫步人生路,每一个脚印也许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学会去享受它,待到苦尽甘来之时,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倘若最终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又何妨?在生命的一次次过程中陶醉于美好,享受了磨难,此生无憾矣。
面对初三,我丝毫不敢到枯燥无味。享受每每失败的过程,就是磨练自己;享受每次老师讲课的过程,就是尊重老师的每一次付出;享受每次考试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奠定人生的基石。享受初三的生活,好好感悟这个过程,你定会感到,其实初三是很美好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本命题的指导思想显然在引导人们对“结果”和“过程”作辩证的思考,提示人们把目光投向过程,去发现过程的无限魅力。仔细分析材料的含义,可知应重视、享受过程。那么此过程应该就是在某一过程中体会乐趣,实现价值。比如“火柴不会因熄灭而哭泣,因为它曾经燃烧过;雄鹰不会因折翼而沮丧,因为它曾经飞翔过;花朵不会因枯萎而伤感,因为它曾经绽放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泛指,即一切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特指,即具体的某件事的过程。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要体会人生各个阶段的滋味,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悟生活哲理,过有意义的人生。放慢一点前进的脚步,才能关注过程之美,尽享奋斗的乐趣;也只有体味到过程之美,才能真正提高追求的效率。
第二,选材构思:至于选材,可以从自己的体验入手,写蓦然回首之间,突然深切地感受到了过程原来更充满魅力;从日常生活取材,可以写登山到达山顶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但沿途的瑰丽风景更让人流连往返;可以由一则寓言故事引发感悟……文体上可叙可议,选择自己最易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写成记叙文时,注意文章要有心理描写,突出“过程的美”;写成议论文时,可以用“享受”为论题,围绕“学会享受过程之美”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论证清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2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