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A.原始农业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B.社会分工的出现源于农业产生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出现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人类社会的历史才真正开始。”及所学可知,题干说明生产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出现,C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但原始农业的出现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金属工具、文字、城市等,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无法得出促进了社会的分工,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条件,未提及起源于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并结合所学可知,绘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而且尼罗河流域灌溉农业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绘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多元化的信息,而是强调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尼罗河流域灌溉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答案】A
【详解】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种植数量较多,同南方尚未开发的状态相比,得出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的结论,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当时铁质农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早期农业效率低下,植物栽培需要经常转换地方以恢复土壤肥力。休耕土地和正在种植的土地比列总是处于5:1至10:1之间,休耕时间是8年、10年甚至更长。据此并结合下图可知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具有( )
农业的传播
注:①日期表明该地区的有些人已实行“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②箭头指示某些重要谷类植物培育的传播方向。
A.粗放性、独立性、连续性B.多元性、低效性、联系性
C.多样性、统一性、发展性D.封闭性、多元性、扩展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北部农业可能的独立发展地”“ 东南亚农业可能的独立发展地”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农业发展具有封闭性;从材料中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当时农业发展具有多元性;从农业的传播路线来看,当时农业发展具有扩展性。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连续性、联系性、发展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5.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6.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A.马铃薯B.小麦C.水稻D.牛肉
【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16世纪50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
7.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当时希腊
A.注重物质生活B.产业结构单一
C.海外贸易发达D.商业特征突出
【答案】D
【详解】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经济的影响非常突出。希腊平原少、土地贫瘠,“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只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经济作物,使得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可知商业特征突出,故选D;古希腊人相较于物质生活更注重精神生活,故排除A;有商业、有手工业、有农业,产业结构并不单一,故排除B;海外贸易仅是商业中的一部分,所以看不出来海外贸易发达与否,排除C。
8.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 )
A.粟B.水稻C.玉米D.小麦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文明(中国)。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的长江流域,学会种植水稻,B项正确;半坡人生活在距今6000年的黄河流域,学会种植粟,排除A项;明朝时期玉米从南美洲传入我国开始种植,排除C项;小麦原产西亚,殷商时期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9.“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 )
①人类趋向定居 ②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使得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①②③A项正确;农业革命推动推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下图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B.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C.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农业产生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就是国家,此外还出现了文字和城市,文明产生,所以推动文明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而非原因,排除A项;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C项。故选D项。
11.相传:神农氏在亲尝百草过程中,分辨出五谷。《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神农氏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创始人和药学创始人。神农氏相关传说蕴含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A.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祭祀制度B.种植业与采集业具有关联性
C.生产力发展促成了社会分工D.农业和药学的起源时间相同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皇五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神农氏尝百草属于采集,并在采集过程中,寻找到种植五谷的办法,说明种植业与采集业具有关联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祭祀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采集业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并未提到生产力的作用,排除C项;农业与药学起源时间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2.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答案】D
【详解】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时,那么材料中的更新世是旧石器时代,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所以出现了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这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表现,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A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剩余少,因此粮食保存技术不会高,排除B项;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即距今五六千年才会出现的情况,时间与题干不对应,材料没有强调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农业取得一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下图是《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据此可合理推知,当时( )
(备注:黍:大黄米;稷:干旱谷,有时也指黍或高粱;禾:即栗,小黄米,后也指水稻;框:黑黍子,古人视为嘉谷;来车:大小麦子统称;稌:糯稻)
A.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B.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
C.小农精耕细作主导农作物生产
D.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可知,大量粮食作物的采集地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此可推知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B项正确;“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小农精耕细作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开始”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4.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农抑商的措施在封建社会一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
15.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农耕经济,C项正确;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手工业独立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和农业之间的分离,材料涉及的是农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6.对“五谷”的解释,东汉郑玄的解释是:“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东汉赵岐的解释是:“五谷谓稻、黍、稷、麦、菽(豆类的总称)也。”造成这种解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两人学识水平的差异B.稻主要种植于南方,一些人不了解其重要性
C.稻引进中国种植时间不长,部分人不了解D.两人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同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二人的主要差别是关于稻和麻,结合所学知识,水稻种植于南方,主要是南方人食用,许多北方人不了解水稻,这是解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学识水平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排除C项;对五谷的认识与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7.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从采集和渔业发展为农耕经济,这说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生产方式的进步,不能体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8.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
【答案】A
【详解】材料“酿酒过程”“烩鱼图”体现的是汉代的食物状况,A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朝处于的具体时代状况,B排除;当时普通的下层民众是十分贫困的,民主也“有酒有肉”的生活水平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9.欧洲黑死病后农业与畜牧业人均产出统计图
据图可知( )
A.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B.欧洲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
C.庄园制经济开始瓦解D.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可以推断出各类肉类消费在欧洲黑死病后,呈现爆发式增长,说明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说明欧洲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B项正确;在材料中,农作物只有小麦一项,不能推断出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排除A项;庄园制经济开始瓦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不一定促进肉类的消费,排除D项。故选B项。
20.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约10000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不同规模的聚落逐步形成。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存都反映了古人的聚居生活,原始农业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观测天文现象。因此,材料说明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人类走向定居,排除A项;原始村落不属于国家雏形,排除C项;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宫·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作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3)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等信息,从历史悠久、地位高且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用:根据材料一“(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等信息,从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
(2)原因:根据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二“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可知,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等信息可知,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3)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回答。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300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10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答案】(1)古代:起源早;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近代: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重视育种;通过广泛试验选取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
(2)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人口不断增长;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民本思想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近代:列强侵略、经济凋敝,粮食危机严重;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传入;近代农业科技有所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第一小问古代特点,根据材料一“在距今5000—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可得出起源早;根据材料一“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可得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根据材料一“公元 1000 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可得出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根据材料一“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可得出种植技术不断进步。第二小问近代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20 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 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 300多个”可得出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重视育种;根据材料二“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 300 多个”可得出通过广泛试验选取优良品种;根据材料二“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 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 10 余个”可得出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近代。第一小问古代背景,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人口不断增长,水稻种植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统治者重视,民本思想成为主要的执政理念。第二小问近代背景,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遭受列强侵略,经济凋敝,粮食危机严重;根据材料“《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可得出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传入;根据材料国家、实验室、大学和研究所重视对水稻品种的研究可得出近代农业科技有所发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中任选其一,提炼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说明有理)
【答案】示例一
主题:农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呈现出迅速增长的特点。
说明: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使得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因此,农业文明时代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示例二
主题: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特点。
说明: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从而刺激了人口的不断增长;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因此,工业文明时代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从人类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中任选其一,提炼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主题”,结合图片信息,可提出主题:农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呈现出迅速增长的特点。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使得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等角度分析说明。(选取其他主题,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即可。)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堂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为姜寨遗址复原图,史书记载,古代俗语说,《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含嘉仓也称含嘉仓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