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29)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展开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B.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C.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D.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
2.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 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3.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
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
4.康熙年间,江苏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以上材料可以作为论据,说明清朝前期( )
A.地域性商帮的出现B.专业性集镇的发展
C.自由雇佣制度流行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5.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才成为商贸中心,流通的多为各地土特产品。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作物、手工业品成为商品主流。可见,明清这些市镇与传统城市的不同在于( )
A.对政治的依赖性减弱,以经济功能为主B.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官营为主,民营为辅
C.先是工商业中心,后逐渐成为政治中心D.开始打破了市场的界限,形成工商业区
6.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8.在184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 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场剥削缩短了人口寿命B.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C.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D.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
9.下表为英国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伦敦和其他城市占英国城市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统计表。下列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伦敦城市经济的衰退B.城市化进程的普遍加快
C.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D.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均衡
10.1949—1957年,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率由10.6%升至15.4%;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切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
A.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B.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C.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市体系D.走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11.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12.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天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 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 这说明当时天津( )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破解了城市发展的困局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13.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14.从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20世纪30年代中期,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建设倒退推动法制建设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
15.二战后,德国慕尼黑小汽车交通快速发展,当城市交通机动化已阻碍通行顺畅时,人们提出建设“行人优先区”。英国则通过限制机动车的活动,保护行人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德国步行街区开始建设。这反映出( )
A.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B.各国都开始限制汽车生产与消费
C.机动车与行人的矛盾难以调和D.二战后汽车工业是各国支柱产业
16.下表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据此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17.各具特色的“城”的规划、布局、建筑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顶上卫城的建筑,用料少之又少,但也起到了很好地衬托卫城艺术魅力的效果。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自豪和力量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雅典卫城包括希腊古典艺术最伟大的四大杰作——帕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诠释了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
——摘编自房龙《人类的艺术》、冯慧娟《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有两种主要的指导思想:其一,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其二,整齐划一,以体现礼制上的象征性。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县城——平遥古城,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上反映了古代中国礼法制度下的理想城市模式,在城市建筑上充分顺应地理环境,构建极具特色的古居民宅。民间有句俗语说平遥“房子半边盖”,指单坡内落水式房屋,蕴含“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山西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式,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且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抵御风沙并保证院落安全。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刘谦功等《中国文化欣赏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卫城如何体现“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概括雅典卫城在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10分)
(2)有学者认为,平遥古城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平遥古民居为例,简要说明学者的观点,并概括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平遥古城的历史价值。(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其影响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英国部分法律制定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先驱人物查尔斯·布恩和西本·朗特里等在英国城市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反映了城市中贫团、失业、低工资和疾病的真实状况,并提出了救治的对策。1942年,被誉为一福利国家之父的成廉。贝弗里奇发表了(社会保险及关联报告),提出消灭“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二战后,那些用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了土地、道路、下水道、饮用水、电、煤气等,也包括了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教育、住房和社会福利
——根据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城市化的转移与城市化)整理
(1)根据材料,提炼1601年至1952年英国在解决城市化问题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英国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历程。十八大以后,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至少三点建设性意见。(10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市镇的发展。抓住题干中“四大商业名镇”“著名商业中心”等关键词可知,这些市镇的繁荣离不开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市镇的发展。北宋到南宋,江南地区的市镇由少到多并超越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而这正是两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4.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江苏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表明,清朝前期专业性集镇得到发展,B项正确;“地域性商帮”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专业性集镇的发展,“自由雇佣制度流行”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的政治中心,然后才成为商贸中心。而在明清时期,在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在中国古代社会前期,流通产品多为农产品,而在明清时期以手工业产品为主,A项正确。从题干中看不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且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市镇并不一定都成为政治中心,排除C项;唐朝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市坊制度被打破,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英国的奇平卡姆登镇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人居住,在12世纪按照卡姆河的弧线来规划出小镇的格局。由于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到14、15世纪已发展成为羊毛交易重镇,故A项正确。中世纪时,封建割据普遍,政府并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社会秩序也不稳定,故排除B。C项强调了其军事作用,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
资本主义萌芽是其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故选:A。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可知,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就靠山而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这说明古人营造宫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故A项错误;“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是工业城市,1840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期,这些工业城市人口的死亡率呈现出离市中心越近死亡率越高的趋势,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使得人口集聚于城市中心,加之工厂产生的大量污染物等,引发了公共卫生危机,故B项正确。此时城市中出现的更多是“工厂”而非“工场”,排除A项;电力的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40年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未涉及圈地运动,D项排除。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1760年到1801年,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表格显示出在这一过程中伦敦占英国城市总人口百分比不断下降,其他城市占英国城市总人口百分比不断上升,这一现象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B正确;材料说明英国其他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但不能说明伦敦城市经济的衰退,A错误;表格的信息不能说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C错误;表格说明的是城市化进程问题,没有涉及英国工业发展是否均衡的问题,D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主要和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推进有关;20世纪60年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和国民经济调整有关;1978年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和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进行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B、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我国目前的城市体系发展并不合理,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说明,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娱乐地法》,无法说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比对,无法说明英国的城市建设世界领先,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城市治理。由材料可知,天津开埠之后为解决火灾问题,民间设立天津救火水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减少了火灾发生频次,这说明近代天津的城市治理有了一定进步,故B项符合题意。“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说明政府有救火队,并且主要的救灾活动由政府主导,排除A项;题干只列举了救火一项内容,并不能破解整个城市发展的困局,排除C项;题干中的行为并不能削弱政府权威,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基础设施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 19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出现了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近代中国受到工业文明影响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城市化进程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城市建设问题。从材料中看,英国颁布法案对环境进行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损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代价是日益恶劣的环境,环境问题正是城市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英国整治环境正是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经济建设是发展的,而且从材料中看不出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政府从自由放任到进行干预的变化,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小汽车交通快速发展,小汽车大量增加,导致交通拥堵,进而政府制定政策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权利,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限制汽车生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工业结构问题,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
17.答案:(1)体现:巧妙利用地形修建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建筑。历史地位:古代希腊文明的代表,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
(2)观点:平遥古城既体现了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又体现礼制上的象征性。说明:平遥古民居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平遥古民居根据地理环境修筑成实用且有文化内涵的单坡内落水式房屋。历史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城市建筑、人居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解析:本题对比考查古代雅典和古代中国的城市,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体现”,根据材料一“卫城背后的山……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信息“雅典卫城包括希腊古典艺术最伟大的四大杰作……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学者的观点是:平遥古城既体现了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又体现礼制上的象征性。根据材料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上反映了古代中国礼法制度下的理想城市模式,在城市建筑上充分顺应地理环境,构建极具特色的古居民宅……指单坡内落水式房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平遥古民居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又兼顾了地理环境的特点等角度论述。第二小问“历史价值”,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人居形式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2)不同点: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19.答案:(1)特点:工业革命完成前,以济贫为主;工业革命完成后至二战结束前,主要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城市规划.工业规划等问题;二战后,城市化问题的重点转移到乡村和城镇。(答出三点且从其他角度提炼亦可)
(2)历程:19世纪末,由有识之士率先发起调查,并提出解决对策;二战时,出现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等主张;二战后,政府全面干预并管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意见:加快完善城镇化法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颁布的法律情况来看,工业革命完成前,以济贫为主;从材料中的立法内容来看,工业革命完成后至二战结束前,主要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城市规划、工业规划等问题;从材料中城市化问题的重点来看,二战后,城市化问题的重点转移到乡村和城镇。(2)历程:根据材料“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先驱人物查尔斯·布恩和西本.朗特里等在英国域市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可归纳出19世纪末,由有识之士率先发起调查,并提出解决对策;根据材料“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可归纳出二战时,出现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等主张;根据材料“二战后,那些用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了土地、道路、下水道、饮用水、电、煤气等,也包括了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教育、住房和社会福利”可归纳出二战后,政府全面干预并管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意见: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加快完善城镇化法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时间
伦敦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
其他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
1670年
70%
30%
1760年
55%
45%
1801年
38%
62%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年份
名称
内容
1601
《济贫法》修正案
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
《城市公共卫生法》
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875年实施
1866
《城市环境卫生法》
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
《城市规划法》
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
《工业分布法》
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
《新城法》
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
《国家公暑和乡村通道法》
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
《城镇发展法》
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第四十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这是一份第四十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文件包含四十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四十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3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54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3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54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共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23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54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23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54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