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面的图片内容是我国远古先民遗址出土文物,他们共同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制造达到先进水平B.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C.用打制石器并会保存火种D.产生了早期国家组织
2.传说中,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专制制度的形成B.世袭制度的萌芽
C.早期国家的形成D.原始民主制的实施
3.夏商周三代都有王被放逐的记载。《史记》载:夏代的太康失国是“为大臣羿所逐,不得反国”;商王太甲被名臣伊尹“放之于桐宫”;周厉王被国人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些记载反映出早期国家( )
A.臣民平等参与政权B.世袭制时有时无
C.封建制度开始产生D.王权没有实现高度集中
4.江西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该遗址属于( )
A.文献史料B.图像史料C.实物史料D.口述史料
5.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地区(今天河南兰考地区),并立盟约规定:诸侯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万邦并立、王位禅让B.天下归嫡、贵贱有序
C.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6.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实际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
A.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B.周王与大夫的斗争
C.原始社会走向瓦解D.地主与农民的斗争
7.“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里所说的“革命性突破”和“划时代的进步”发生在( )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8.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建立什伍连坐制度B.按军功授爵
C.推行县制D.严明法度
9.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D.各国变法图强
10.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
11.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包含了老子的( )
A.“道”的思想B.辩证法的思想
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D.“无为而治”的思想
1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各家共同之处是( )
A.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B.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阶级关系的变化D.社会发生大变革
1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项中,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14.下表为秦国历史上的部分君主情况表。这反映了秦的统一( )
A.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导B.缘于数代秦王励精图治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15.秦王嬴政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由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C.整顿社会风俗D.修订秦律
16.柳宗元曾著《封建论》,其中说:“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
C.郡县制和行省制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
17.秦朝规定:百姓要迁徙时,若没有取得官府的同意,则该情况就被视为擅迁,要受到处罚。这说明秦朝( )
A.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B.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法律条文具有可操作性D.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8.秦朝统一中国后,征用了大量劳动力建造了秦始皇陵、秦长城等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之所以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办大事,其主要原因是( )
A.秦始皇的暴政B.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C.“家天下”的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9.秦简《戍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旨在( )
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
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
20.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说明了(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与此相联系,各国对公社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很大加强。过去农民除耕作公田外,与国家发生关系很少。现在土地已由农民长期占有,履亩纳税,而且随着国、野划分的泯灭,农民往往还要为国家承担兵役,国家为保证财源、兵源必须加强对基层人口、土地的控制,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保持对公社的松散控制而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等著《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原因。
23.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观察三幅地图判断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时期的政治特征。
(3)概括以上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中国)。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的描述说明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材料“干栏式房屋”说明原始聚落开始发展,“碳化稻谷”说明农作物的种植已经出现,“骨耜”的描述说明原始先民已经开始制作农具用于农业生产,这说明原始农业开始兴起和发展,反映了我国远古先民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B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的描述说明原始手工业的发展但是并不能体现先进,排除A项;“骨耜”不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组织管理水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始民主制的实施,D项正确;专制是指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统治者将位子传递给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后代,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早期国家指夏商西周时期,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无论是夏代的太康、商朝的太甲,还是周朝的成王和厉王,他们的权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君主权力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和影响,D项正确,材料事件更多反映的是君主权力受到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而非臣民平等参政权古代也不会有平等参与,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的事件反映出君主与权臣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斗争,但不涉及世袭制,排除B项,封建制度是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江西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吴城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这些都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实物史料,没有涉及文献史料、图像史料日述史料,排除 AB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5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成为了中原霸主,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会盟以及约束和管理诸侯都是周天子的权力,齐桓公这样做就是僭越,就是破坏了礼乐制度,C项正确;万邦林立,王位禅让,是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状态和制度,与材料所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天下归嫡、贵贱有序符合宗法制的特征,这与材料中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的行为相悖,排除B项;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现象的出现是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结果,即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A项正确;“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地主阶级夺权,周王没有参与这些争斗,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走向瓦解,排除C项;“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权,不是地主与农民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A.夏商时期还没有开始应用铁犁牛耕,排除A项。B.西周时期还没有开始出现铁犁牛耕,排除B项。C.根据“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正确。D.秦汉是在春秋战国以后,此时铁犁牛耕已经逐渐得到推广,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日贵族的特权,这一措施直接打破了日贵族的世袭特权B项正确;什伍连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助于加强君主权威,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并不能直接损害贵族利益,排除C项;严明法度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对贵族利益并未产生直接损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获得发展,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A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各国变法图强”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有可能出现在《论语》中,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这一思想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祸”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是无条件的,故B项正确;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的“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其实就是顺其自然,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治国思想,主张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 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诸子百家的具体主张不同,但其观点都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A项正确,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主要是法家,这不是各家共同主张,排除B项;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发生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背景,而非各家共同之处,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A项是什伍连坐制度,是基层管理内容,排除A项;商鞅变法中实行分户,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B项正确;C项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可知,秦国兴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知,秦国逐渐强大,“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可知,商鞅变法,国富民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灭六国,一统天下”可知,秦的统一是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的结果,故选B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秦襄公”“秦穆公”时期没有法家思想指导,排除A项;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说法正确,但材料是历代秦王建国立制的历程,不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秦的统一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说法错误,秦统一全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认为: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避免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 项正确;三公九卿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针对地方的制度设计,排除B项;整顿社会风俗属于社会教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修订秦律与解决分封制造成的问题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分封制是指与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因而继续实行分封制,地方诸候的势力强大,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地位一落千丈,也就根本统治不下去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对全国的统一管辖,适当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排除C项;材料“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的“制指的是郡县制,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据材料“秦朝百姓要迁徙时,若没有取得官府的同意,则该情况就被视为擅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体现的是秦朝制定法律严格限制百姓迁移,说明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B项正确;料反映的是体现的是秦朝制定法律严格限制百姓迁移,与疆域规模扩大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管理的严格,没有涉及法律条文具有可操作性,排除C项;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因此秦朝《戍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成役,否则基层官更当受罚,这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时间,A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并非出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排除B项;《戍律》相关记载和基层管理效率提升并无关系排除C项;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说明当时的法律并非严苛,而且仅仅从《戍律》一部法律不能看出整个法律体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描述的是秦朝对犯偷盗罪的惩罚非常残酷,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赋税沉重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虽涉及偷盗,但说的是对于偷盗者的惩罚,没有提及偷盗猖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徭役很繁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1)内涵:宣扬华夏文化;强调“夷夏之辨”,突出民族间的礼仪和服装差异。
(2)意义:推动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内涵:据材料“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得出宣扬华夏文化;据材料“强调‘夷夏之辨’”“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得出强调“夷夏之辨”,突出民族间的礼仪和服装差异。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意义:据材料“中原地区经过……统一”“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得出推动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据材料“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诸蛮……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得出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华夏民族……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得出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2.答案:重大变化:铁制农具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农作物产量上升;私田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原因: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②国家剥削方式的改变(从劳役地租到按亩纳税);③战争频繁,国家对需要加强对基层人口的控制;④传统国野制度瓦解。(任答3点)
解析:本题是对比类、背景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重大变化:据材料“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可得出铁制农具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农作物产量上升;据材料“现在土地已由农民长期占有,履亩纳税,而且随着国、野划分的混灭,农民往往还要为国家承担兵役,国家为保证财土地的控制,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保持对公社的松散控制而已”可得出私田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根据材料“现在土地已由农民长期占有,履亩纳税,而且随着国、野划分的混灭,农民往往还要为国家承担兵役,国家为保证财土地的控制,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保持对公社的松散控制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从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战争频繁,国家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对人口的控制;传统国野制度瓦解。
23.答案:(1)时期和依据:图一春秋时期,图中反映都城在洛邑,以及有晋、宋等诸侯国;图二战国时期,图中反映七国(齐、楚、燕、赵、韩、魏、秦);图三秦朝,图例中有“前221年”标注,或图中反映郡制(桂林郡、南海郡等)。
(2)政治特征: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变法运动成为历史潮流,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3)趋势: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解析: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干栏式房屋
碳化稻谷
骨耜
称号
在位时间
重大事件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率兵救周有功,被赐封,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灭掉西方戎族12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王嬴政
前247年—前221年
灭六国,一统天下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九龙坡区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重庆渝西中学2023-2024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pdf、重庆渝西中学2023-2024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