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石河子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中纬度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会受高空西风环的影响。下图示意亚洲局部地区某年11月7日20时至8日20时期间三个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天气系统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
2.图示期间,M地最可能出现( )
A.气温降低,雪花飘飘B.气压升高,风和日丽
C.气温升高,黄沙漫漫D.气压降低,台风过境
莱芒湖、又称日内瓦湖,位于法国与瑞士边境,是西欧面积最大的湖泊。下左图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下右图)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季节莱芒湖区大风的风向为( )
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4.关于材料中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形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形成上冷下暖的逆温层结
B.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
C.晴天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水汽易冷凝成云
D.对流运动相对较强,云层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潜在蒸散量(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下降的现象,称为“蒸发悖论”。下表示意1960-2010年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数值及变化趋势(a代表年)。完成下面小题。
5.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6.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降水减少B.风力减弱C.太阳辐射增强D.植被覆盖率下降
7.1960-2010年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春季地下水位下降B.夏季降水总量减少
C.秋季土壤更易返盐D.冬季积雪厚度增大
地表覆盖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广泛应用于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植草覆盖与干草(枯落物)覆盖是地表覆盖的两种常见形式。降雨下渗进入地表以下,在特定土壤条件下,易发生侧向流动,促进壤中流发育。下图为我国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不同下垫面红壤坡地、不同层次的径流输出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壤中流形成的土壤条件是( )
A.土壤性质干燥疏松B.土壤性质致密紧实
C.上层疏松,下层紧实D.上层紧实,下层疏松
9.推测同等降水条件下,地下径流的大小是( )
A.植草覆盖>干草覆盖>地表裸露B.植草覆盖>地表裸露>干草覆盖
C.干草覆盖>地表裸露>植草覆盖D.地表裸露>干草覆盖>植草覆盖
10.植草覆盖影响径流,是因为( )
①茎叶吸收降雨
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③根系发达,土壤疏松
④地表根茎拦截地表径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陆相红层为物质基础,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近年来,在陕北地区发现了大量连片分布的丹霞地貌,由陕北高原黄土盖层之下埋藏的巨厚红层发育而成。其中陕西省靖边县龙州镇有一大片特殊的丹霞地貌,因其岩石纹理形似波浪,被称为“波浪式丹霞”(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对该地“波浪式丹霞”的形成后期影响力最小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冻融风化D.温差风化
12.陕北高原“波浪式丹霞”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
A.陆相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黄土堆积
B.陆相沉积—黄土堆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黄土堆积—地壳下沉—陆相沉积—风化侵蚀
D.风化侵蚀—地壳下沉—陆相沉积—黄土堆积
风蚀坑的形成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其他作用影响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风蚀坑形态主要由风沙流塑造,当携沙气流进入风蚀坑系统,会形成独特的气流场结构。下图为风蚀坑的结构及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风蚀坑常见于( )
A.海岸沙地B.干旱沙漠C.冲积平原D.森林裸地
14.乙-丁-戊沙粒大小的变化特征是( )
A.一直变大B.先变大,再变小C.一直变小D.先变小,再变大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分之二,约为大气碳库的2倍、巨大的土壤碳库通过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对大气CO2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是指土壤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速度。图为不同地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平均有机碳矿化速率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因素可能有( )
①成土母质、有机质含量
②温度、湿度
③植被种类、土壤层厚度
④土壤pH值、透气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6.与北方相比,南方山脉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较低,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粘重、酸性较强B.温度较高,蒸发旺盛
C.雨季过长,湿度较大D.云雾缭绕,光照不足
17.为提高北方温带森林土壤碳原储量,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定期增值农家肥
②严禁占用森林生态用地,防止土地退化
③优化树种选择,制定合理的轮伐期
④增加植被的密闭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我国新疆、浙江等地先后引进了“智能太阳花”技术,安装了可以昼开夜合和智能追光,并具备自动清洗、远程操控等功能的太阳能路灯。下图为某智能太阳花路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与固定式光伏发电技术相比,“智能太阳花”可以( )
①提高发电效率
②降低投资成本
③方便维护运营
④实现清洁发电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19.与浙江相比,新疆的“智能太阳花”在一天内( )
A.仰角变化幅度较大B.仰角变化幅度较小
C.冬半年水平转动角度较大D.夏半年水平转动角度较小
20.春分日,当浙江的“智能太阳花”路灯柱影子最短时,新疆的“智能太阳花”( )
A.“花朵”朝向西南B.“花朵”朝向东南C.影子朝向正北D.影子将会变长
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处沙质海岸,两海岸附近的浪高及沙滩沉积物颗粒差异较大,下图示意该地甲乙两处海岸,完成下面小题。
21.影响甲乙海岸附近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盛行风向
②陆地轮廓
③入海径流
④海岸性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2.据此推测,甲、乙两处海岸沉积物颗粒大小及侵蚀最严重的季节,组合正确的是( )
A.甲>乙,夏季B.甲<乙,夏季C.甲>乙,冬季D.甲<乙,冬季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岛国,气候无四季之分,只有旱雨季的差别,雨季为每年5月-8月和11月-次年2月,即季风经过斯里兰卡时。独特的是,斯里兰卡的季风常在白天的背风坡出现更强的降水。下图为背风坡降水的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若图示时间为5月-8月,则图示( )
A.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B.出现更强降水的山坡朝向东北
C.剖面总体走向为西北--东南向D.海风强度比11月-次年2月弱
24.斯里兰卡季风常在白天的背风坡出现更强的降水,其原因可能是( )
①背风坡云量少,白天升温更快,对流强烈
②山体相对高度大,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强
③对流牵引海风抬升,从海面输入大量水汽
④季风携带的水汽少,迎风坡一侧降水量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赣州古城的综合水利工程(下图)由福寿沟、水塘和古城墙组成。该工程依赖源头控制、排蓄并举及出水口处的水窗构成的雨水管理系统保障古城居民生产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古城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洪B.灌溉C.防火D.供水
26.出水口处建造水窗的目的是( )
A.沟内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冲开,排出过量雨水
B.沟内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关闭,排出过量雨水
C.河水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关闭,防止河水倒灌
D.河水水位低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冲开,防止河水倒灌
水库的拦沙作用在水库运行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水库泥沙的淤积,水库的拦沙效果会逐渐减弱。下图示意1977——1987年金沙江龚嘴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1981年龚嘴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大,最可能是由于该年( )
A.降雪范围较大B.降水强度较大C.植被覆盖率较低D.冰雪融水较多
28.为长期保持水库的拦沙效果,最经济合理的措施是( )
A.库区人工清淤B.加装发电机组C.定期蓄清排浑D.汛期持续排水
滨海盐沼是位于陆地—海洋过渡区域的生态系统,下图为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盐沼系统从海洋向陆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0.该盐沼系统中( )
A.植被生长有效抑制下渗作用B.植被生长促进了土壤表层盐分富集
C.螃蟹孔洞促进土壤水分蒸发D.螃蟹孔洞抑制了雨水和海水的下渗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陆风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中尺度局地环流,具有较强的时段性特点,对局地天气有重要影响。辽宁省丹东市沿海地区海陆风多发,受海陆风的影响,多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下图示意丹东市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海陆风日风向变化。
(1)从时间角度指出丹东市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海风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冬季丹东市海陆风日沿海地区平流雾多发的时间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海陆风角度,说明丹东市沿海地区一天中凌晨降水明显较多的原因。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貌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地表径流的形态、河湖底部沉积物的发展变化,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如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调查发现,含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大而隔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小(如图2)。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3)依据乔治湖湖底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差异指出泰勒斯溪历史时期流速、流量的变化特征。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扎日南木错是西藏第三大咸水湖,海拔4613米,是一个位于冈底斯山北坡断裂陷落盆地中的构造湖。其最大水深71.55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地质、气候环境的变迁,湖泊日趋萎缩,相较12万年前,现代湖面面积约为原来的1/3,湖面高度下降123米。下图为扎日南木错12万年前及现代湖泊范围分布示意图。
(1)说出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扎日南木错流域内气候、冰川的影响。
(2)推测自12万年前至今,扎日南木错日趋萎缩的自然原因。
(3)简述扎日南木错萎缩对其水生生物的影响。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鸢乌贼为暖水性大洋种类,喜高温、高盐水域,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其中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较为丰富,且季节变化较大,秋冬季(尤其是10—12月)资源量较大、夏季较小。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会对鸢乌贼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秋冬季热带东印度洋表层水温上升、西印度洋表层水温下降期间,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增加。下图示意鸢乌贼主要分布海域。
(1)说明印度洋西北部适合鸢乌贼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7—10月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量明显增加的原因。
(3)秋冬季热带东印度洋表层水温上升、西印度洋表层水温下降期间,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增加。请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发生偏转,形成东北风,故D正确,ABC错,本题选D。
2.答案:A
解析:A项,大风越过汝拉山后,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空气会上升并冷却,而非下沉增温,因此不会形成上冷下暖的逆温层结。故A错误;B项,莱芒湖作为较大的水体,其蒸发作用为下部气团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这是层云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故B正确。
3.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发生偏转,形成东北风,故D正确,ABC错,本题选D。
4.答案:B
解析:A项,大风越过汝拉山后,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空气会上升并冷却,而非下沉增温,因此不会形成上冷下暖的逆温层结。故A错误;B项,莱芒湖作为较大的水体,其蒸发作用为下部气团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这是层云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故B正确。
5.答案:A
解析:1960-2010年,黄河流域4个季节都存在普遍的升温趋势,潜在慈散量下降的季节有春季、夏季及冬季,其中春季下降最为明显,即春季“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故排除B、C、D,选择A。
6.答案:B
解析:影响潜在蒸散量的因素有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等,若风力减弱,蒸发、蒸腾减弱,潜在蒸散量会下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B正确;潜在蒸散量是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黄河流域降水减少对其潜在蒸散量影响很小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A错误;若太阳辐射增强,蒸发、蒸腾加剧,潜在蒸散量上升,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C错误;若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增多,蒸发加剧,潜在蒸散量上升,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春季潜在蒸散量减少,农田灌溉需水量减少,对地表和地下水消耗减少,地下水位较为稳定,A错误;夏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说明大气环境变湿,且气温上升对流加剧,降水可能增加,B错误:秋季潜在蒸散量增大且气温升高,土壤更易返盐C正确;积雪厚度主要受降雪量、气温等影响,黄河流域冬季潜在慈散量减少,但气温升高,因此积雪厚度是否增大无法确定,D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降雨下渗进入地表以下,在特定土壤条件下,易发生侧向流动,促进壤中流发育”可知,上层土壤要疏松,利于降雨下渗。下层土壤要紧实,不利于进一步下渗,使水流转为侧向流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地表径流大小排序为:地表裸露>干草覆盖>植草覆盖。地表径流越大,代表地下径流越小,因此同等降水条件下,地下径流的大小是植草覆盖>干草覆盖>地表裸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D
解析:茎叶基本不吸收降雨,植被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基本由根系吸收,再由茎干输送,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与径流关系很小,且植草覆盖土壤有机质不一定高,如热带雨林就土壤贫瘠,②错误;地表根茎可拦截地表径流,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发达的根系疏松了浅层土壤,有利于水分下分,使地表径流减少,③④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风蚀坑广泛分布在沙质海岸、湖岸和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区沙质草原等环境中,是固定沙丘(或沙地)开始活化的明显标志,是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的最直接反映,结合沙质化、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影响的特征,可知风蚀坑常见于海岸沙地,A正确;干旱沙漠植被覆盖度低,不利于风蚀坑的形成,B错误;冲积平原和森林裸地不具备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的条件,CD错误。故选A。
14.答案:D
解析:由乙到丁是风力沉积作用,随着搬运距离不断变远,颗粒逐渐变细,至沙脊处(丁)颗粒最小;而由丁到戊是重力沉积作用,颗粒大的受重力作用可以滚至更远的地方堆积,因此从丁到戊颗粒逐渐变大。综上所述,乙-丁-戊沙粒大小的变化特征是先变小,再变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质,与有机碳矿化速率关系不大,①错误;由图可知,南方和北方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差异明显,南方和北方温度、湿度差异较大,且温度,湿度影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②正确;植被种类、土壤层厚度主要影响有机碳的数量,对有机碳矿化速率影响不大,③错误;土壤的pH值、透气性都会影响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16.答案:A
解析:与北方相比,南方山脉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较低,可能的原因是土壤黏重,酸性较强,微生物活动弱,降低了有机碳矿化速率,A正确;温度高、湿度大应该加快有机碳矿化速率,BC错误;雨雾缭绕,光照不足,枯落物容易腐烂,也可能会加剧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A。
17.答案:C
解析:为提高北方温带森林土壤碳原储量,采取的措施有严禁占用森林生态用地,保护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②正确;优化树种选择,选择固碳较好的树种,制定合理的轮伐期,采育并举,③正确;定期增值农家肥,成本高,不具有可操作性,①错误;单纯增加植被密闭度,采光效果变差,部分植物光合作用受影响,可能会降低土壤碳原储量,且增加植被密闭度也是对森林的干扰,也难以实行,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答案:A
解析:“智能太阳花”可以昼开夜合和智能追光发电效率更高,①正确;智能光伏与传统光伏相比,“智能太阳花”需要的技术成本更高,会增加投资成本,②错误;“智能太阳花”具备自动清洗、远程操控等功能,方便维护运营,③正确;“智能太阳花”与固定式光伏发电装置一样都可以实现清洁发电,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19.答案:B
解析:“智能太阳花”可以智能追光。浙江和新疆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但新疆纬度要比浙江纬度更高。冬半年,由于乌鲁木齐纬度更高,其时间更短,“智能太阳花”水平转动角度更小,而夏半年,由于新疆纬度更高,其白昼时间更长,太阳视运动角度更大,“智能太阳花”水平转动的角度更大,CD错误;新疆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更小,“智能太阳花”垂直转动角度较小,A错误,B正确。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春分日,当浙江的“智能太阳花”路灯柱影子最短时,说明当地的地方时为12点,太阳位于浙江当地的正南方向,新疆位于我国的西部,此时还未到正午12点,太阳在新疆的东南,新疆的“智能太阳花”影子朝向西北,“花朵”朝向东南,AC错误,B正确;太阳高度将继续变大,影子将会变短,D错误。故选B。
21.答案:C
解析: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甲海岸面向风向,与风向近乎垂直,浪高较大。乙海岸受半岛阻挡,且海岸与风向一致,浪高较小。综上所述,影响甲乙海岸附近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向、陆地轮廓,①②正确,C对;R河入海径流主要影响入海口处的浪高,其对甲乙海岸附近浪高差异的影响较小,甲乙两处均为沙质海岸,海岸性质相同,③④错误,排除ABD,故选C。
22.答案:C
解析:甲乙两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较大。甲处浪高较大,海浪侵蚀及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物颗粒较大。乙海岸浪高较小,海浪侵蚀及搬运能力相对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综上所述,C对,排除故选C。
23.答案:B
解析:5-8月,斯里兰卡盛行西南季风,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A错误;结合示意图可知,剖面整体走向为西南-东北走向,C错误;结合强降水的位置可知,出现更强降水的山坡朝向东北,B正确;海风强度主要受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夏季温差大,海风强度比11月-次年2月强,D错误。故选B。
2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斯里兰卡山体高度有限,较强的季风能轻松越过,损失的水汽少,到达背风坡的水汽多,山体相对高度大错误,季风携带水汽少错误,②④错误。背风坡云量少,白天升温更快,对流强烈,白天对流旺盛,导致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海风登陆,从海面输入大量水汽,气流抬升显著,降水强度大,①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赣州古城排水系统利用地势高差,加快城内雨水外排速度;水塘有蓄水功能,暴雨时可蓄积雨水;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减轻内涝。所以该古城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洪,A正确;与灌溉、防火、供水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2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福寿沟的水窗可以借助水力自动开启和关闭。河水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借河水水力关闭,防止河水倒灌,C正确,A错误;沟内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排水沟内的水会冲开水窗,使沟内雨水顺利排入河内,BD错误。综上分析可知,故选C。
27.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1981年龚嘴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大幅增加后又减少,最可能是由于该年降水强度较大,对地面的冲刷能力强,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B正确;降雪范围对河流含沙量影响较小,A错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不会在短时间内骤减后又骤增,C错误;冰雪融水对地面的冲刷能力较弱,一般不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D错误。故选B。
28.答案:C
解析:库区人工清淤,效率不高,且投入费用较多,A错误;加装发电机组对水库清淤作用不大,B错误;蓄清排浑是汛期排沙,汛后积蓄清水,可以有效减少库区泥沙淤积,保持水库的拦沙效果,C正确;水库汛期持续排水就不能发挥其蓄水、防洪等功能,D错误。故选C。
29.答案:C
解析:
30.答案:C
解析:
31.答案:(1)差异:与冬季相比,夏季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原因:与冬季相比,夏季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陆地升温时间早、降温时间晚,导致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
(2)时间段:13—20时。原因:13—20时海风势力强;冬季海洋比陆地气温高,海风挟带暖湿气流吹向陆地,陆地气温较低,暖湿空气下部易冷却凝结成雾。
(3)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凌晨陆风势力强;陆风在海岸地带与海洋暖湿气流相遇;暖湿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解析:(1)据图表信息可知与冬季相比,夏季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海风是在海陆同时增温时,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相对冷高压,从而导致海风出现,与冬季相比,夏季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昼长时间更长,陆地升温时间早、降温时间晚,导致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
(2)平流雾是因为暖湿空气下部遇冷,冷却凝结形成,同时雾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水汽,冬季时当吹海风时,海洋携带大量水汽进入陆地,陆地气温较低,暖湿空气下部易冷却凝结成雾,所以冬季出现平流雾应在吹海风时间,故此判断时间应是在13-20时。
(3)夜间海洋和陆地同时降温,但陆地降温更快,形成陆风,尤其是凌晨时陆风势力最强,陆风在海岸地带与海洋暖湿气流(海洋下垫面水域面积广,气流湿润)相遇;暖湿气流沿冷气团被迫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32.答案:(1)地壳断裂抬升;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
(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3)含水层沉积物颗粒大,反映了该时期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搬运能力强;隔水层沉积物颗粒小,反映了该时期河流流速慢、流量小,搬运能力弱;根据含水层在下先沉积,隔水层在上后沉积,可知泰勒斯溪流速先快后慢、流量先大后小。
解析:(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乔治湖临近科拉林地垒,靠近断层,根据图乙可知,在该湖区隔水层下方存在含水层,当泰勒斯溪枯水期时,泰勒斯溪溪水主要补给到湖底含水层,使得湖区水位相对较低;而当泰勒斯溪处于丰水期时,湖区含水层已充满,致使下渗量少,泰勒斯溪溪水主要补给湖区,使得湖区水位较高。
(2)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科拉林地垒形后,随科拉林地垒海拔抬升,使得湖区逐渐形成,水面逐渐扩大,水位逐渐升高,水量增多;湖区高差下降,使得流速减慢含沙量减小。
(3)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乔治湖湖底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图乙中可得,含水层的沉积物颗粒比较大,能够反应该时期的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强:相反,隔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小,反应该时期河流流速慢、流量小,河流的搬运能力弱:根据图示中隔水层与含水层的位置关系,含水层在下先沉积,隔水层在上后沉积可知泰勒斯溪流速先快后慢、流量先大后小。
33.答案:(1)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气候变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变干;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山岳冰川发育。
(2)气候日益干旱,蒸发加剧,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面缩小;地壳抬升,地形变化,导致湖泊分裂,加剧萎缩;断裂构造继续发育,湖水渗漏严重,加快湖泊消亡。
(3)湖泊萎缩,生物生存空间变小;湖水变咸,生物种类改变;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阻碍生物种群交流;湖泊生态环境变得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1)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变化主要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海拔高,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降水减少,气候变干;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如冈底斯山等,山岳冰川发育。
(2)根据材料可知,扎日南木错为内流湖,日趋萎缩最主要原因是:蒸发量大于补给量。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进入的水汽减少,气候日益干旱,蒸发加剧,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面缩小;地壳抬升,地形变化,导致湖泊分裂,加剧萎缩;根据材料,湖面高度下降123米,说明断裂构造继续发育,湖水渗漏严重,加快湖泊萎缩。
(3)扎日南木错为内流湖,湖泊萎缩,一方面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另一方面湖水盐度升高。湖泊水域面积减小,生物生存空间变小;湖水盐度升高,生物种类改变;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阻碍生物种群交流;湖泊生态环境变得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34.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海域较封闭,受高纬度冷空气和冷海水影响小,表层水温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周边陆地气候干旱,入海淡水较少,海水盐度高。
(2)索马里沿岸受西南季风(或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使得浮游生物繁盛;洋流将近岸营养盐类以及浮游生物带至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增加鸢乌贼食物来源;7—10月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适合鸢乌贼生长。
(3)秋冬季热带西印度洋表层水温降低、气压升高,东印度洋表层水温升高、气压降低,偏东风减弱(甚至转为西风);印度洋西北部风速降低,海面蒸发减弱,表层水温升高,适宜鸢乌贼栖息的海域扩大,鸢乌贼数量增多。
解析:(1)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印度洋西北部适合鸢乌贼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纬度低,属于热带海域,气温高,海水温度高;地处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高,这些条件符合鸢乌贼喜高温、高盐水域的特点;同时印度洋西北部靠近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区广布,全年降水稀少,入海径流少,使得该海域的海水盐度较高,适宜鸢乌贼生存;此外,北印度洋海域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形成暖流有利于鸢乌贼的生长和繁殖。
(2)结合题干材料,分析7-10月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量明显增加的原因: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太阳辐射量减少,表层海水温度逐渐下降,为鸢乌贼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温条件;季风由西南风转为东北风,海水上泛作用加强,营养盐类物质增多,为鸢乌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此外,随着海水上泛,鸢乌贼饵料增多,加之天敌减少,也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适宜的水温和食物条件使得鸢乌贼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资源量明显增加。
(3)根据所学知识和题目材料可知,在秋冬季,热带东印度洋表层水温上升,使得气流上升更加旺盛,形成强大的低压中心,吸引来自亚洲的东北季风南下。同时,西印度洋表层水温下降,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使得亚洲东北季风势力更强:进一步促进了海水上泛。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进而为鸢乌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导致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增加。因此,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合理的。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2025届高三地理月考答案9月docx、2025届高三地理月考试卷9月docx、2025届高三地理月考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共19页。
这是一份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docx、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