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考试范围:七上历史 1-6课 时间:60 分钟 学校指定命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2年9月 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实证了我国悠久的人类史。“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哪两个古人类之间的空隙( )
A.北京人、山顶洞人 B.元谋人、北京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河姆渡人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这一推断可说明( )
A.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B.历史典籍是后人了解历史的主要载体
C.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D.考古发现是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3.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表,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B.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D.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4.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如下图中①②两处区域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粟、玉米 B.小麦、玉米 C.粟、水稻 D.小麦、水稻
6.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C.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7. 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会制作陶器 B.会农业种植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总人数
14岁
30岁以下
45-50岁
50-60岁
死亡年龄不明
39
39.5%
7%
7.9%
2.6%
41.9%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鱼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8.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9.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Q0 米,宽 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10.陶寺古城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璧、玉钺以及玉兽面所用玉料均非山西本地所产。玉琮、玉璧等多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所常见,玉钺则含有明显的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因素。玉兽面与长江中游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玉饰和玉人头像十分相似。这些现象表明( )
A.私有化已经普遍存在 B.早期国家雏形形成
C.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D.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11. 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 黄河流域已出现早期国家
C. 原始先民的定居生活 D. 我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12. 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9时50分,公祭典礼正式开始,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共400余人参与。典礼包括九项仪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这反映了中华儿女的( )
A. 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 B. 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
C.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D. 制度认同与血缘认同
13.远古传说蕴含着历史印记。下面两幅图中的传说共同体现了(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场面
C.禅让制的推行过程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悠久
14.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见右图) ,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商朝的王室生活很奢侈 B.夏朝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15.据文献记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掘也证实,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期毫都所在,安阳殷墟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这说明( )
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16. 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
A. 公元11世纪40年代 B. 公元前11世纪 40年代
C. 公元10世纪40年代 D. 公元前 10世纪 40年代
17.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18.“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早期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 礼乐制度的瓦解 D. 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19.《左传》中有“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C. 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 周王室权威的加强。
2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成语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重要角色。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 ①退避三舍 ②纸上谈兵 ③卧薪尝胆 ④完璧归赵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为( )
A.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春秋霸主相继,战国七雄并存 D. 铁农具牛耕,生产力飞跃
22.春秋时所谓“诸夏”与“夷蛮戎狄”常不以种族分而以文化分,所谓“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故至春秋中、末叶,中原地区之“诸夏” “夷狄”已几不可分而成为一族矣。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 )
A.诸侯争霸 B.思想解放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
23. 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第六代楚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
A. 地域影响文化样态 B. 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24.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25. 下表为战国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A. 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 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 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26. 读《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A. ①②④ B. ④⑥⑦ C. ③⑤⑥ D. ①②③
27.对下面历史年代轴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28. 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 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 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C. 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 规模宏大,举世无双时间
事件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 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二、非选择题:共4 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摘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
(意思:为争夺土地而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原野; 为争夺城池而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城池,这就叫带领土地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惩罚他们的罪行。)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为了争霸打出的旗号。(2分)
(2)根据材料,小历同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没有积极意义。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4分)
材料二:
(2)图一、图二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分) 图一、图二房屋的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分) 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1分)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先后两次关键战役。(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1)材料一中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①②)? (2分) 并分析二者的选拔方式分别有何不同(③④) ? (2分)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1分) 写出这一制度推行的依据。(1分) 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积极影响? (2分)
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变革的的认识。(1点即可,2分)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 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 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
——《远古社会》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 诸族错居, 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中历史人物生活的历史时段。(1分)
(2)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两个人物,围绕其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11分)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pdf、参考答案永春一中七年级阶段检测历史科试卷202410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单元;试卷总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