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第1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第2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知识,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详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课下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暮春者,春服既成:暮春:指农历三月。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平时,平日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5、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二、专项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题目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①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②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③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④《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⑤《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⑥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①③⑥⑤④
    ②④③⑥⑤①
    ④③①⑤②⑥
    ④③①⑥⑤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坐着。
    B. 子路,行行如也 行行:有能力的样子。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愤怒。
    D.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易:改变。
    4.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B.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C.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就要停了,铿的一声,又猛地弹了起来。
    D.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 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 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C.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D. 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6.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孔子对子路“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C. 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D. 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开篇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9.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完成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
    A.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B.孔子 曾皙 孔子 曾皙
    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题号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阅卷人

    三、问答题
    得分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课文详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课下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暮春者,春服既成:暮春:指农历三月。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平时,平日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5、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二、专项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题目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①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②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③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④《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⑤《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⑥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①③⑥⑤④
    ②④③⑥⑤①
    ④③①⑤②⑥
    ④③①⑥⑤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坐着。
    B. 子路,行行如也 行行:有能力的样子。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愤怒。
    D.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易:改变。
    4.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B.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C.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就要停了,铿的一声,又猛地弹了起来。
    D.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 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 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C.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D. 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6.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孔子对子路“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C. 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D. 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开篇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9.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完成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
    A.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B.孔子 曾皙 孔子 曾皙
    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通读语段可知,该语段主要介绍了《论语》以及选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内容,据此,首先把文句分为两组,⑤②介绍的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应该放在一起;剩下的④③①⑥写的是《论语》。再根据一般逻辑,先介绍《论语》,再介绍选文,排列两组的顺序,⑤②应放在后面,排除A项、B项、C项。
    2.【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C、D三项“之”字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出。B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3.【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B项,行行:刚强的样子。C项,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D项,易,轻视。
    4.【答案】 C
    【解析】C项,“又猛地弹了起来”错,应该是“放下瑟,站起来”。
    5.【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错误,“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6.【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借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7.【答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8.【答案】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孔子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谈论个人的理想。本层反映出孔子在教学态度上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孔子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反映出孔子在教育态度上的循循诱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层意并分析概括人物态度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开篇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然后通读文章第一段,以标点为转移为文章第一段划分层次,提炼关键词,概括层意,然后回到文章中去,结合文章具体语境,分析概括孔子在教学上的态度。
    第一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翻译为“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谈话环境。可见孔子确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孔子不以年纪师长的身份来压人,而是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理想,体现了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第二层,“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为“(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孔子因此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打算做些什么事情?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善于循循诱导。
    【答案】
    治理国家,靠的是礼仪,他说话如此不谦虚,所以我才讥笑他。
    (2)
    1)A
    2)第一种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
    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注意为:治理。让:谦让。哂:讥笑。
    (2)第一题,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推断其指代人物。本题中,很明显这是一组对话描写,因此,①③、②④分别是同一人,并且可以看出是两组问答,根据师徒身份,提问的应是徒弟曾皙,解答的是师傅孔子。故选A。
    第二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然后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本题中,如果赞同第一种,“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段话就都是孔子而言,其意思是“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其中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如果选择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答案】
    (1)B
    (2)D
    (3)①(你们)平时常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②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
    (4)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的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的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强调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的理想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
    (5)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明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这样写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的不同,为写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解析】
    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句与B项中的“方”均为“方圆”的意思;A项,地方;C项,正;D项,方形。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说法不当。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居:平时;不吾知: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如:假如;①句或:有人;②句如:或者;比及:等到;足:富足。
    ⑷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结合文意把每个人的志向概括出来即可,尤其要注意他们三个人志向的侧重点。注意根据文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概括子路的理想侧重于强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概括 冉有的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强调富民;“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概括公西华的理想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
    ⑸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回答本题重在分析曾皙与其他三人的志向的不同,尤其要注意曾皙答话的侧重点。从文章看曾皙通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绘制一幅图景,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孔子对待曾皙的态度“吾与点也”,可见曾皙的观点是孔子要宣扬的观点,前面写其动作,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
    【附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题号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阅卷人

    三、问答题
    得分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声声慢》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声声慢》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下列各项中,断句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劝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劝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兼爱》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兼爱》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常考知识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