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解析版).docx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解析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解析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人口与城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三校联考)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2001~202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20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B.人口的机械增长C.经济的持续发展D.医疗条件的改善
    2.与其他地区相比,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经济C.地形D.政策
    3.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导致( )
    A.迁入人口数量增加B.幼儿和养老产业扩大
    C.人口年龄结构改变D.劳动力成本下降
    【答案】1.A 2.B 3.C
    【解析】1.20年间我国人口密度趋于增大,直接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而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导致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速最大,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趋于减小,原因是东北经济衰退,人口大量外迁所致,不会因为人口密度减少,而导致人口迁入,A错误;人口迁出会使青壮年减少,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增多,故会改变人口年龄结构,C正确;青壮年减少,会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可能会提高劳动力价格,D错误;婴幼儿减少,与其相关的产业会萎缩,B错误。故选C。
    【点睛】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较为落后,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人口由中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所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024·陕西商洛·统考一模)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过去10年,我国相继实行了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和全面三孩政策,总和生育率虽微幅增加,但并未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2020年我国的家庭户平均规模已跌破3人,低至2.62人。下表示意2000—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与平均生育年龄变化(生育率单位:个。生育年龄单位:岁),一般女性育龄范围为15~49岁。完成下面小题。
    4.2000—2020年我国人口生育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生育水平波动巨大B.多孩家庭明显增加
    C.生育年龄延迟加剧D.育龄女性数量暴增
    5.导致2000—2020年第二孩总和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B.养育成本
    C.受教育程度D.人口政策
    6.目前全国总和生育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直接原因是( )
    A.育龄妇女人数减少B.第一孩的总和生育率下降
    C.平均生育年龄减小D.第三孩的总和生育率下降
    【答案】4.C 5.D 6.B
    【解析】4.自2000—2020年的全部总和生育率中的平均生育年龄数据可看出生育年龄延迟加剧,C正确;自2000—2020年的各项总和生育率数据变化可知生育水平波动较小,总体平稳,A错误;我国在这一时期内第一孩的生育率明显大于第二孩和第三孩生育率,这说明我国大多数的家庭还是以生育一个孩子为主,多孩家庭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增加,B错误;各项生育率总体平稳,并未出现生育率暴增,育龄女性数量不可能暴增,D错误。故选C。
    5.在2016年之前我国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第二孩总和生育率偏低,而在2016年到2020年随着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第二孩总和生育率有了显著上升,所以是人口政策导致的第二孩总和生育率变化,D正确;经济水平、养育成本、受教育程度虽然对第二孩总和生育率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6.育龄妇女广义上理解为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一般将育龄妇女的年龄界定为15-49周岁,我国人口总数目前变化不大,育龄妇女人数并未出现明显减少,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第一孩生育率远大于第二孩和第三孩及以上,而第一孩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所以导致目前全国总和生育率仍处于较低水平,B正确;我国全部平均生育年龄在增加,C错误;第三孩及以上的总和生育率有所上升,D错误。故选B。
    【点睛】近年来,一孩总和生有率呈下降且有加快趋势。育龄妇女未婚比例上升或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会导致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由于一孩总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重,针对此问题,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023上·山东菏泽·高三校联考)印度尼西亚东部弗洛雷斯岛上的韦雷博村是一个偏僻村落,位于海拔1200m的高原上,只能步行前往,被称为“云端上的村庄”。巴鲁扬屋是当地传统房屋,形状类似锥形,由5层楼组成,具有储存种子、居住和日常生活、供奉祭品、储存食物和物品、保存粮食等功能,屋顶由棕榈叶和棕榈纤维制成。下图示意韦雷博村及巴鲁扬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韦雷博村选址的主要优势是( )
    ①林木繁多,空气好②地势高,水灾较少③地形平坦,空间大④海拔高,气候较凉爽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8.巴鲁扬屋最下层可以用于( )
    A.全年居住B.供奉祭品C.旱季储粮D.保存种子
    9.目前韦雷博村的传统文化仍然得以保留,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B.政策C.交通D.科技
    【答案】7.B 8.C 9.C
    【解析】7.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气温较高,韦雷博村选址在高原上,海拔高气温较低,气候较凉爽,不易受水灾危害,②④正确;林木繁多不是主要优势,由图可知此处多山,地形不平坦,①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下层紧贴地面,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雨季时降水多,不宜存放种子和居住,A、D错误;地面上动物较多,也不宜供奉祭品,B错误;旱季降水较少,可以用来临时储存粮食,C正确。故选C。
    9.由题干材料可知,韦雷博村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外来文化不易进入,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村落经济、科技不发达,没有政策优势,ABD错误。故选C。
    【点睛】能保留文化传统一是说明当地的文化传统易于延续,二是说明当地受外界影响少,三是说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一定价值,应该得以保存和延续。
    (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城市。下图为张掖市1949—2015年城市用地规模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张掖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经济C.水源D.生态环境
    11.符合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是( )
    A.①处,交通便利,发展现代商贸产业
    B.②处,水源充足,发展高耗水工业
    C.③处,地形限制,城市拓展空间受限
    D.④处,环境优美,适合发展高档住宅
    【答案】10.B 11.D
    【解析】10.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是经济因素,地形、水源、生态环境是基础因素,是张掖市城市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城市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①处靠近郊区,人口较少,不适宜发展现代商贸产业,A错误;张掖市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高耗水工业,B错误;③处靠近高铁站,没有信息可说明有地形限制,排除C;④处靠近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可布局休闲居住产业,例如适合发展高档住宅,D正确。故选D。
    【点睛】城市的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政治、交通、政策、军事、科技、旅游等。
    (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大都市核心区域以外的乡村地区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城乡人口的双向涌入加剧了该地区的用地矛盾,同时使其空间形态围绕着不同就业中心发生了空间分化,出现网络型、走廊型、跳跃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丙三种空间形态分别代表( )
    A.网络型 走廊型 跳跃型B.走廊型 网络型 跳跃型
    C.走廊型 跳跃型 网络型D.跳跃型 网络型 走廊型
    13.大都市周边乡村大部分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为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应该( )
    A.促进空间结构的同质化B.减少乡村内部工业用地
    C.推进乡村土地精明收缩D.合并乡村间的就业中心
    【答案】12.B 13.C
    【解析】12.走廊型指通过城镇或乡村就业中心串接形成走廊状空间形态;网络型指城乡、乡乡之间关联并形成网络状的空间形态;跳跃型指不相邻城乡单元之间关联而成的空间形态。根据示意图可判断甲为走廊型。乙为网络型,丙为跳跃型。故选B。
    13.乡村空间结构的同质化不利于大都市其发挥辐射功能,影响城市化的发展,A错误。乡村内部工业用地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应当保留原有工业进行合理布局,B错误。合并乡村间的就业中心将减少增长极,不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D错。大都市核心区域以外的乡村地区是城市人口、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材料中提到“城乡人口的双向涌入加剧了该地区的用地矛盾”,加上大都市本身土地紧缺,应当适当进行精明收缩。故选C。
    【点睛】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城市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关注城市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一般而言,城市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可采取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促使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外迁;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分布,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绿地和水域,改善城市宜居环境;保护城市文化遗址遗迹,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措施。
    (2023上·江苏南通·高三校联考)安徽曾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但近几年人口增长有了显著的改变。下图为“2018~2022年安徽常住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转变为以机械增长为主的年份是( )
    A.2019年B.2020年C.2021年D.2022年
    15.2022年安徽省净增人口主要源自( )
    A.江浙沪的回流B.西部省份流入
    C.中部省份迁入D.本省自然增长
    16.2018~2022年安徽省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 )
    A.缓解农村劳力紧张B.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C.优化人口性别结构D.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答案】14.C 15.A 16.B
    【解析】14.读图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1年到2022年之间,由正增长变为负增长,但此时常住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说明从2021年开始,常住人口增长转变为以机械增长为主,故选C。
    15.由材料可知,安徽曾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交通、地域文化等,人口主要流向江浙沪地区。但近几年人口增长有了显著的改变。2022年安徽省净增人口大部分是回流的这部分劳动,故是从之前迁入的江浙沪地区的回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2018~2022年安徽省人口增长逐渐以回流的人口为主,但回流的区域主要在城市,对缓解农村劳力紧张影响小,A错误;人口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B正确;回流人口有男有女,对优化人口性别结构的作用很小,C错误;人口迁入会增加资源环境压力,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17.(2023上·江西宜春·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似于我国的“胡焕庸线”,俄罗斯也存在着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结合83个联邦主体的人口密度、人口地理集中度、主要城市人口规模等3项指标绘制俄罗斯人口空间格局图(如下图所示),图中圆圈大小表示人口规模,圆圈越大,说明人口规模越大。
    (1)指出俄罗斯“圣图线”的主要特点。
    (2)推测形成俄罗斯“圣图线”西南侧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原因。
    (3)请你为俄罗斯应对该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献计献策。
    【答案】(1)“圣图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侧是人口高密度集聚区,东北侧是人口低密度稀疏区;东北侧人口稀疏区面积大于西南侧人口均值区和聚集区等。
    (2)“圣图线”西南侧大致位于东欧平原,气候相对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较长,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市众多,是俄罗斯人口重要流入地等。
    (3)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部分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给东部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强东部地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宜居性;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提高东部地区资源开发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口迁入东部地区等。
    【分析】本题以“圣图线”为材料,涉及人口分布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圣图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侧以人口集聚区为主,人口密度较高;东北侧以人口稀疏区为主,人口密度较低;西南侧面积较小,人口集聚区面积超过人口均值区;东北侧的面积较大,且人口稀疏区面积远超人口集聚区和人口均值区。
    (2)俄罗斯“圣图线”西南侧纬度相对低,气温相对高;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广阔;该区域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经济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强;该区域铁路线稠密,对外联系方便;城市众多,人口数量较多等。
    (3)西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东部地区,增加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俄罗斯人口分布差别大,西部稠密东部稀疏,可以将西部的人口部分调往东部地区,开发远东地区;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建立开发区,吸引外资和劳动力开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东部地区的交通、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对人口的吸引力;加大资金和技术等的投入,加大对东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吸引力;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人口落户东部地区等。
    18.(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兰斯塔德地区位于荷兰西部,是由四个核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横跨四省。兰斯塔德的“绿心”被城市群环绕,主要由农田、河湖、沼泽构成,多河由此入海。左图为兰斯塔德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AB沿线地形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兰斯塔德城市群与巴黎等单核心主导的城市群相比发展更均衡,四个核心城市分工明确但整体竞争力不足。近年来,荷兰政府积极构建“城市网络”以提升该区域整体竞争力。
    (1)分析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多中心城市群格局的自然原因。
    (2)指出兰斯塔德绿心区域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有利条件。
    (3)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兰斯塔德地区构建“城市网络”的发展思路。
    【答案】(1)地势低洼;高地少;泥炭土分布广,地基松软;河湖沼泽多,分割强。难以连片发展。
    (2)距离大城市近;交通完善;环境优美,景观多样。
    (3)完善区内交通网,外联机场、海港建设,强化内部与外部联系;建设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强化区域政策联系;加强区域产业联系,加强合作;强化城市核心职能辐射,实现区域整体性功能。
    【分析】本题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群发展为背景,涉及城市及城市群发展、辐射及城镇周边的产业发展问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详解】(1)荷兰西部国土很大一部分是填海造陆而来,因此土地具有地势低洼的先天不足:沿海的湖沼多,地势低洼,高地少而孤立,而早期沉积在此的泥炭土壤过于松软,城市扩张过分占据沼泽洼地洪涝风险比较高;河流湖泊众多,切割了区域,无法连成一片发展。
    (2)从材料可知,绿心离各大城市都比较近,因此具有良好的潜在市场群体;同时交通条件优越,具备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同时景观多样,环境优美,因此发展乡村休闲娱乐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3)如何发挥区域城市群的整体性功能,需要在交通条件上进行进一步优化,即区域内外的交通联系需要强化,例如外联机场、海港建设,强化内部与外部联系;同时也要加强区域的政策联系,做到同一的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同时需要加强区域的产业联系,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同时加强合作;最后需要强化各个城市核心城市的辐射,来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功能。
    19.(2023上·湖北·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表征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面积占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率表征土地城镇化,两者相互促进。研究发现,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人地关系呈现出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土地城镇化速率远大于人口城镇化。下图示意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
    (1)简述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2)简述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
    (3)说明提高长三角边缘地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可行措施。
    【答案】(1)人口城镇化驱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促进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使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促进人口城镇化。
    (2)西低东高,中部高、南北低;上海附近区域是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长三角城市群边缘是低值区。
    (3)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转移,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以及外来人口的转移;严格控制土地出让,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分析】本题以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为背景材料,涉及城镇化的影响及发展措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人口城镇化加剧城市人口承载压力,从而驱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促进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使农业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促进人口城镇化。
    (2)由图可知,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东西方向上呈“西低东高”,南北方向上以长江主航道为轴线,呈“中部高、南北低”;耦合协调度高值区分布于上海附近区域;耦合协调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相对欠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地区。
    (3)从材料“土地城镇化速率远大于人口城镇化”可知要提高协调度,就必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控制土地城镇化率。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转移,提高二三产业比重,补齐产业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以及外来人口的转移,这样可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同时,进行土地减量优化,严格控制土地出让,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这样可以控制土地城镇化率。
    (2023·浙江6月卷)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2.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B.乙——安徽C.丙——浙江D.丁——吉林
    【答案】1.C 2.D
    【解析】1.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流动人口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选C。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但新疆人口稀少,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人口为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中部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5、政治因素。
    (2023·福建卷)人们去一个一个地方越频繁那么活动地点出现数量越多频率越高活力就越高。可以用活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度,其中活动类型是否多样,活动场所是否丰富,及出入场所频繁程度,三者都能影响活力指数。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 )
    A.文化创意B.娱乐购物C.办公教育D.高端住房
    4.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答案】3.B 4.D
    【解析】3.由图可知,甲在18:00--20:00活力最高,18:00为下班以后,故该区可能为娱乐购物场所,B正确;文化创意、办公教育应在上班时间活力较高,AC错误;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消费群体,数量少,人员出入频繁低,活力指数不高,D错误。故选B。
    4.青少年在社交方面较少,主要场所为学校,在学校停留时间长,常住学校,通勤率低,生活活动单一活力较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重庆卷)常住人口指在某一地区经常居住的人,通常以是否持续居住半年以上为标准。户籍人口指户籍在某一地区的人。某市位于黄海之滨,南邻长江,常驻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高速发展。2021年常驻人口超过了户籍人口。下图为该市按户籍人口统计的1970--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970-2019年,该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变化特点是( )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持续减少D.持续增加
    6.几年来,该市常驻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户籍人口的原因是( )
    A.城市化率上升,老龄化加快B.生育政策调整,出生率提高
    C.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D.乡村振兴加快,务工人员回流
    【答案】5.A 6.C
    【解析】5.由图可知,在2005年之前,该地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户籍人口总量在增加;2005年之后,自然增长率小于0,说明户籍人口总量在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由材料“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高速发展”可知,该市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故吸引了人口回流,C正确;城市化率上升,老龄化加快不能说明人口的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出生率应该是下降的趋势,最近几年也不会明显提高,B错误;乡村振兴加快,务工人员回流对乡村产生影响,对该市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增长率可以用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一段时间内出生个体数超过死亡个体数时,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一段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超过出生个体数时,则为负值。因此,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种群类型)的综合性指标。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
    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7.B 8.A
    【解析】7.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8.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广东卷)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政策引导B.产业结构转型C.消费需求推动D.建筑布局调整
    10.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
    ①土地租金上涨②商业规模缩小③消费群体减少④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9.D 10.B
    【解析】9.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产业结构转型是2008年以来从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该产业园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区,到现在产业园功能分区进一步的演化,都有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增大推动,ABC都属于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形成的原因。该产业园主要有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餐饮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功能分区演化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建筑布局调整都是在其他原因影响下而变化的,D符合题意。故选:D。
    10.图示功能分区演化中可以看出商业区和餐饮区扩大,土地租金上涨,①正确②错误;该地区商业和餐饮区扩大,消费群体应该增加,③错误;该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区范围缩小,文创功能缩小,④正确。故选:B。
    (2022·河北卷)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A.地形条件B.经济产业C.交通设施D.口岸发展
    12.两市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风俗习惯相近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③资源禀赋相似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1.A 12.D
    【解析】11.据材料“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可知,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正确;经济产业、交通设施、口岸发展对城市形态和扩展方向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12.据材料“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可知,风俗习惯相近,但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大,①错误;据材料“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可知,交通设施互联互通,④正确;据材料“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可知,两地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②正确;资源禀赋相似,有可能带来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2023·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
    材料二:临港新城(L城)是产城结合的典范。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实行,道路两旁草木林立,海风婆娑。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
    (1)据图归纳从阶段I到阶段III郊区的功能区变化特点。
    (2)说明阶段III各个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
    (3)从集聚效应角度出发,评价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户的影响。
    (4)说明临港产城发展模式中体现的自然环境协调功能
    【答案】(1)数量增多(或密度增大)
    种类增加(或类型增加)
    规模扩大(或占地面积扩大)
    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融合(或产城不断融合、有些功能区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提高)
    (2)①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就业岗位增加。或者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收入增加或者产业转入郊区;
    ②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增加居住地或者基础设施完善;
    ③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或者消费条件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
    (3)利: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
    弊:加剧内部竞争,减少收益。
    (4)[大气圈部分]: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写净化空气(减少空气污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
    [环境污染部分]: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
    [水圈部分]: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可能)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分析】本题以上海城市化进程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变化特点、工业集聚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个工业区、卫星城数量增多,各功能区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后期又形成新的开发区,功能区的种类增加,类型增加;各功能区占地面积增大,规模扩大;由图可知第三阶段,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之间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不断提高。
    (2)郊区的功能区不断增多,使得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郊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者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随着产业要素的流动,居住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增加居住地基础设施,郊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居住区流向郊区,消费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布局大型购物中心,生活更加便利。
    (3)利: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投入。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提高利润。弊:商家增多,加剧内部竞争,减少经济收益。
    (4)大气部分:利用沿海海滨、森林、湖泊,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利用海滨、森林、湖泊,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部分:由材料可知,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水圈方面:铺设透水路面,增加地面下渗,可以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14.(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对高差约6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开垦农田、饲养牲畜(图)。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
    【答案】河谷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冲积扇地形平坦;有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为材料,涉及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而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利于发展农业,适宜人类生存;冲(洪)积扇是由河流挟带泥沙堆积形成的,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因此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
    年份
    全部
    第一孩
    第二孩
    第三孩及以上
    总和
    生育率
    平均生育年龄
    生育年龄中位数
    总和生育率
    平均生育年龄
    总和
    生育率
    平均生育年龄
    总和生育率
    平均生育年龄
    2000
    1.22
    26.29
    31.7
    0.8668
    24.83
    0.2882
    29.06
    0.0656
    30.94
    2010
    1.18
    28.44
    33.0
    0.7281
    26.65
    0.3812
    30.83
    0.0785
    33.44
    2020
    1.30
    28.98
    34.0
    0.6258
    27.22
    0.5346
    30.33
    0.1359
    31.73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155.1
    2.5
    1152.1
    18.9

    1618.7
    25.1
    236.2
    3.7

    339.1
    13.1
    60.3
    2.3

    100.2
    4.2
    241.4
    10.0

    相关试卷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3大气运动规律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3大气运动规律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