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孟郊最重要的朋友和知音,非韩愈莫属。孟郊与韩愈是贞元八年(公元792)进士科的同年友,但本次科考,韩愈及第,老诗人孟郊却名落孙山。韩愈来看望孟郊,他没有因自己及第就觉得高人一等,反而为孟郊的淹蹇落魄而感伤,为他的被黜落而感到不平。他在诗中宽慰这位前辈,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愤郁愁闷,贫富荣悴,各有各的活法,没有高下贤愚之分。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我们都永远支持你,敬重你。
韩愈之所以如此看重孟郊,除了因为孟郊是诗坛前辈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韩愈被孟郊鬼惊神哭的诗艺折服。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岁,而登第却比韩愈足足晚了四年。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其为人也,孤高自许,向来不惮以人师自居,然在孟郊面前,却折节侍坐,甘心执弟子礼。没有什么比韩文公的拜伏,更能说明孟郊诗歌的魅力了。
韩愈是中唐诗坛的领袖,而在某种程度上,孟郊之于韩愈,是友而兼师,孟郊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之高崇,可想而知。孟、韩诗歌的奇思奥句,造就了贞元、元和诗歌新貌。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李肇《唐国史补》对其内涵做了具体的阐释:“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平心而论,“流荡”“浅切”都谈不上“新”,“元和体”的“新”,是以怪、奇、丑、险在诗苑的竞相绽放而呈现新境的,即“元和之风尚怪”也。因此,“元和体”的新变当是以孟、韩一派的“奇诡”“苦涩”及“矫激”为主要特征。李肇《唐国史补》独以“矫激”许孟郊,实际上,孟郊诗在“矫激”之外,兼具“奇诡”“苦涩”,颇为全面地代表了中唐的怪奇诗风。从孟郊的辈分,诗坛地位以及韩愈、张籍等人对其的推崇来看,在孟、韩诗派中,更有可能是孟郊主导了诗歌的风向。吕本中《童蒙训》记徐俯问黄庭坚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黄庭坚的看法,无疑更近乎实际。孟、韩结识以后,或接席酬唱,或互赠诗文,斗奇争怖,彼此的诗风不断磨合、靠近和深化,最终在诗坛卷起惊世骇俗的狂澜。
(摘编自李翰《孤僻的孟郊为何不缺朋友和建树》)
材料二:
孟郊出生在江南,青少年时代也是在江南度过的。大历时期,江南一带受战乱影响较小,经济繁荣,文人荟萃,诗风很浓。著名诗人韦应物、顾况都曾在这里生活过,特别是著名诗人兼诗歌理论家皎然,组织湖州诗会,提倡新的诗风,提倡“诗教”,向往“风雅”,同时亦委婉批评了当时诗坛上“庸音互相倾”的不良倾向,可以看出其反对大历诗风的鲜明立场。
孟郊在《自惜》诗中自悲自己的诗作虽有风雅的古拙苍老,却恐怕被流行的诗体嗔怪指责。但他所追求的依然是“新”。这里的“新”是指独造的,一反流俗的带有创新意义的诗作。孟郊对改革诗风的努力影响了一大批具有相同倾向的诗人。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在其所著《韩愈和孟郊的诗歌》一书中对韩、孟各自的诗风有比较详细的思索和阐释,他认为孟郊在认识韩愈以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风。
贞元八年,韩愈与孟郊同时科考,韩愈进士及第,孟郊落榜。从二人的诗作看,二人在考试前可能并不认识。如果相识是在贞元八年,也当是夏秋之后。韩、孟二人之所以能一见倾心,相互认同,就在于二人对诗歌现状都极端不满,都要对其进行创新改造,而且在如何进行改造的方向和形式方面,彼此间又非常默契和一致,具有共识。这就是高举复古的旗帜,改变平滑纤弱的诗风。在审美情趣方面,孟郊与韩愈二人又都有尚奇巧、求险怪的倾向,这也就是韩孟诗派形成的内在原因。
韩愈有两首诗表达对孟郊的高度赞美,一首是《醉留东野》,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孟郊的钦佩留恋之情。后世许多学者都感到有些奇怪,不理解韩愈为什么如此倾倒于孟郊。应该说,这也是韩孟诗派形成的需要。李白、杜甫之后,大历时期浮浅、平滑的诗风弥漫于诗坛。历史在这里徘徊,在这里沉思,呼唤着诗坛的巨擘,期待着诗风的变革。于是一个新的诗派便应时崛起,这就是韩孟诗派。韩愈要进行诗歌方面的革新,迫切需要一面旗帜,需要为诗人们树立一个榜样,而孟郊无论在年龄辈分还是诗歌才能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所以韩愈对孟郊是真心钦佩,而以孟郊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进行如此大力的赞美和揄扬,便有树立旗帜的意图。一是对孟郊的真心钦佩,一是出于为诗坛树立旗帜的需要,他一再赞美推崇的就是孟郊的“古”,故韩愈才写作这首诗。
韩愈在《荐士》一诗中也高度评价了孟郊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对其诗歌才能和人品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韩孟诗派的领袖人物当然是韩愈,但开这一诗派风气之先的却是孟郊。早在建中年间,他的诗就出现一种险怪奇崛的倾向。孟郊长韩愈十七岁,是这派诗人中年辈最高的一位,所以韩愈每每称他为“孟夫子”。当然,光靠年辈高还不足以成为开山奠基之人。在韩孟诗派诸诗人中,孟郊不但年龄最长,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亦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孟郊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主要还是由他韩孟诗派主将这一身份决定的。
(摘编自毕宝魁《写诗比做官更上心的孟郊》)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贞元八年,科考落第后的孟郊得到了韩愈的宽慰,认为贫富荣悴,各有活法。
B.韩愈为人孤高自许,但在一定程度上,孟郊对他来说是友而兼师的存在。
C.中唐诗风怪奇,孟郊是颇为全面的代表,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证明了这一观点。
D.韩孟联句,有人认为其胜过了孟郊平日的创作,黄庭坚根据实际反驳了这种观点。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郊在诗歌创作中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开韩孟诗派风气之先。
B.孟郊同皎然一样,反对大历诗风,追求一反流俗的带有创新意义的诗作。
C.《醉留东野》和《荐士》都是韩愈高度赞美孟郊的诗,但二者各有侧重。
D.在韩孟诗派中,虽然韩愈是领袖,但主将孟郊的诗歌成就却超过了他。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李肇《唐国史补》的相关论述表明,“流荡”“浅切”不属于“元和体”的“新”,“奇诡”“苦涩”“矫激”才算。
B.两则材料多用短句,简洁明了,没有通常论文中所见的复杂的欧化长句,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C.材料二列举韦应物、顾况、皎然的事例,证明了大历年间,江南一带受战乱影响较小,文人荟萃,诗风很浓。
D.两则材料都以孟郊为主要评说对象,但第一则材料重在突出孟郊的诗坛地位,第二则材料重在说明韩愈推崇孟郊的原因。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韩愈为什么要推崇孟郊。(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韩孟诗派,请结合材料谈谈韩孟诗派崛起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①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②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③“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④“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⑤“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⑥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⑦“别淋湿了。”他说。
⑧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⑨“下雨了。”妻子说。
⑩“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⑪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⑫“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⑬“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⑭“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⑮“有只猫?”
⑯“对,一只猫。”
⑰“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⑱“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⑲“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⑳“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㉑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㉒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自己的书。
㉓“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㉔“跑了。”
㉕“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㉖“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㉗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㉘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㉙“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㉚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㉛“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㉜“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㉝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㉞“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㉟“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㊱“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㊲“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㊳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㊴“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㊵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㊶有人敲门。
㊷“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㊸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㊹“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减)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了妻子想要得到雨中蜷缩的小猫但寻觅不得后的一系列思想转变,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与态度,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B.屋外陌生的环境,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体现妻子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状态。
C.文中反复描写的乔治看书这一动作,强调了他对妻子的轻视、冷漠,侧面烘托了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孤独。
D.从妻子寻猫到旅馆老板派人送给她一只大花斑猫,可见女性的愿望得到了满足,猫被社会所赋予的意义得以实现。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猫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国外旅馆发生的故事。
B.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
C.与《老人与海》困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硬汉”相比,男主人公则显得冷漠疏离。
D.猫和雨都具有象征意义:猫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而女人想要救猫,则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
8.文中“猫”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助“猫”反映了“美国太太”哪些心理状态。(4分)
9.“电报式”风格是指以简洁凝练的叙述、精确细微的描写、言简意赅的对话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结合㉘——㊵自然段内容,谈谈你对这种风格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材料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然A吾以子之B言C观之D则天下之E所谓可者F未必G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举兵将以攻郑”的“举”,与《五十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的“举”含义不同。
B.“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中,“笞”相对较轻。
C.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意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小猪,“彘”来表示大猪。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治”与《兼爱》中“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的“治”含义相同。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阳文君认为攻打郑国是顺应天意,而墨子则否认天意,用“父亲鞭打不肖儿子,邻居却不能击打”类比说明鲁阳文君的想法是荒谬的。
B.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类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C.墨子将“窃物者”与“窃国者”对比,证明“窃小物为不仁,窃一国一都为义”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
D.材料一主要通过对话,材料二则直接说理,都表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墨子为何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读书(节选)
欧阳修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正经①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
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注】①正经:指被儒家视为经典的“六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料记载,欧阳修未仕时家境贫寒,读书求学并非易事;诗中对此也略有涉及。
B.有些经书,后人多有附会杜撰,不但篇章句读有所不同,解说注释也真伪难辨。
C.两军交战时,双方摇旗呐喊,鼓角相催,人马出汗,诗歌以此为喻,形象生动。
D.欧阳修在诗中娓娓道来,叙述了自己年少时的读书体会,教导后生,言之恳切。
16.这首诗歌在读书方面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将月拟人化,想象月光照耀在思妇的妆奁上,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写天人永隔时间之长,“________”表现了词人与埋葬妻子之地相隔甚远。
(3)《将进酒》中表现由悲而乐的转折,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自省意识在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古人所说“________,________”,拥有自省意识能够提高个人修养,进而完善人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对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为之于未有②当察乱何自起③以盛水浆
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⑤埏埴以为器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⑩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A.①⑦⑨/②/③⑤/⑥/④⑧⑩B.①⑨/②⑧/⑥⑦/③⑤/④⑩
C.①⑦⑨/②⑧/③⑤/⑥/④⑩D.①⑨/②⑦/③⑤/⑥/④⑧⑩
19.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是(3分)( )
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②人而不仁(而且)
③质胜文则野(狂野)④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
B.①天下归仁焉(回归)②请问其目(条目)
③小子何莫学夫诗(那)④可以群(观察风俗的盛衰)
C.①在明明德(彰明)②足以保四海(保护)
③自贼者也(伤害)④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D.①君子喻于义(明白)②具此而已矣(完备)
③与子偕作(起)④将进酒(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2分)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0.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2.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美景。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10月语文试题pdf、语文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赏析文末李有才创作的板话,周扬评价赵树理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