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2.3地球的圈层结构(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地理坐标为(36.95°E,37.15°N)。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强烈的地震引发巨大风暴潮B.地震波经过莫霍面速度增加
C.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地幔D.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为旱季
2.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可以利用( )
①GIS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②RS查看道路的毁坏情况③GNSS监测潜在的滑坡体④BDS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B 2.C
【解析】1.风暴潮的形成往往与飓风和台风有关,地震不会引发风暴潮,A错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由于介质发生改变,无论是纵波还是横波,速度都突然增加,B正确。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可知,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地壳,C错误。2月为冬季,该地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此时为雨季,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GIS无法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GPS、BDS等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以确定掩埋人员位置,①错误。遥感能快速掌握大范围地表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及时查看道路的毁坏情况,②正确。GNSS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GNSS可以定位潜在的滑坡体,监测其移动方向,③正确。BDS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无法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④错误。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河南·高三专题练习)人类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同时能够利用地震波进行油气资源的探测,以及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约12秒后建筑物开始坍塌的特点,进行逃生和救援,也就是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幅图中,最可能有石油分布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差异B.不同人的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3.A 4.C
【解析】3.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若有石油分布,则横波会消失,只有甲图横波消失的现象,因此最有可能有石油分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先到达,横波慢,通常间隔12秒后到达,故人们可以利用这12秒的时间差进行逃生和救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图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示意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读图完成下列两小题。
5.地球上发生地震时( )
A.坐在船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速度逐渐变快
D.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
6.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 )
A.都是 S 波速度始终大于 P 波
B.都在月(地)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球表面发生地震时只能探测到 P 波,而没有 S 波
【答案】5.B 6.B
【解析】5.坐在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横波,横波的感觉时左右摇晃,A错误;地面上的人会先感觉到纵波后感觉到横波,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簸,横波的感觉是左右摇晃,B正确;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速度变慢、横波完全消失,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6.月球和地球上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A错误;都在月(地)壳以下速度突然增加,B正确;月球上纵波波速最大处在6~8km/s之间,地球上纵波波速最大处在12~15km/s之间,C错误;月球表面发生地震时既能探测到P波又能探测到S波,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2023·湖南益阳·校联考模拟预测)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境内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猛烈爆发(同时引发5.8级海底地震),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火山灰柱高达20千米,火山灰云团在空中弥漫。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对其沿海地区居民发布了预警。下图示意汤加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汤加海底火山喷出的岩浆发源于( )
A.海洋底部B.地壳C.地幔D.地核
8.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对其沿海地区居民发布的预警可能是( )
A.大气污染B.海啸C.风暴潮D.火灾
9.大量火山灰云团在空中弥漫导致当地(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
C.大气层顶部的太阳辐射削弱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7.C 8.B 9.D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根据材料,该火山爆发时引起了5.8级海底地震,可能引起海啸,所以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对其沿海地区居民发布了预警,B正确;火山灰产生的大气污染不仅仅影响沿海地区,A错误;风暴潮是强风引起的,不由火山喷发或海底地震引起,C错误;火山喷发的滚烫的岩浆产生的火灾主要影响火山附近,D错误;故选B。
9.大量火山灰云团弥漫在空中,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不会对大气顶部的太阳辐射有影响,ABC错误;空气中的火山灰会增强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D。
(2023秋·湖南长沙·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校联考开学考试)地壳均衡假说认为,低密度的地壳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出露地上的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具有相关性。下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中陆地相对高差介于3000m~4000m之间,海域深度小于10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图示区域莫霍面的描述,判断正确的是( )
A.长江口夏季莫霍面下降B.L莫霍面距地面最近
C.N地莫霍面低于周边D.东部海洋莫霍面最浅
11.图示区域莫霍面的相对高差可能是( )
A.14kmB.17kmC.20kmD.23km
【答案】10.D 11.A
【解析】10.地壳短期内相对稳定,河流泥沙对其影响忽略不计,A错误;图中东部海洋地壳最薄,莫霍面离地面最近,D正确,B错误;N地地壳厚度比周边薄,莫霍面高于四周,C错误。故选D。
11.根据关于地壳的描述,图示区域最高点位于M地,海拔3~4km,地壳厚度50~52km。所以该地地壳最深,莫霍面位于一46~-49km之间,东部海洋海拔0~-1km,莫霍面厚度32~34km,所以莫霍面位于一32~-35km之间,所以图示区域奠霍面的相对高差是11~17km之间。故选A。
(2023春·黑龙江大庆·高三大庆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中生代板块挤压导致北秦岭隆升,拉开了秦巴山地地壳演化和外力塑造的序幕。在演化过程中,嘉陵江汇水面积缩小,汉江汇水面积扩大。目前,秦巴山地形成了秦岭、大巴山、汉水谷地“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格局。下图示意秦巴山区地形和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以下地质事件按形成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米仓山、大巴山隆升—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汉江发育—汉水谷地形成
B.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米仓山、大巴山隆升—汉水谷地形成—汉江发育
C.米仓山、大巴山隆升—汉水谷地形成—汉江发育—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
D.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汉江发育—汉水谷地形成—米仓山、大巴山隆升
13.秦巴山地的地壳演化反映出该地( )
①莫霍界面较深②古登堡界面较浅③岩浆活动频繁④构造运动强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2.A 13.B
【解析】12.如图所示,断层为岩层受到垂直方向的力形成,岩层断裂后形成低地发育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形成谷地。米仓山、大巴山隆升,岩层断裂形成断裂带,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低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形成河流,汉江发育,河流进一步侵蚀,汉水谷地形成。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3.秦巴山地的地壳演化主要是地壳运动活跃,构造运动强烈,④正确;与岩浆活动无关,③错误;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较深代表地壳厚,地壳运动活跃,①正确;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②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23秋·北京房山·高三统考期末)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4.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B.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C.水圈使地球内部地核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风化作用B.②搬运作用C.③固结成岩作用D.④岩浆喷出
【答案】14.B 15.D
【解析】14.大气圈吸收太阳能,只会使地球表面升温,不会使地球内部增温,A错误;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正确;火山活动会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增多导致,而不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导致,D错误。故选B。
15.①为水圈到沉积岩,为搬运作用,A错误。②是土壤或沉积物到沉积岩,为固结成岩作用,B错误。③是变质岩到土壤或沉积物,为风化作用,C错误。④为岩浆到大气圈,为岩浆喷出,D正确。故选D。
(2023秋·北京昌平·高三统考期末)非常规油气是指在油气成因、成藏机理、赋存状态、分布规律或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有别于常规油气资源的烃类资源。一般包括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甲、乙、丙依次可能为( )
A.天然气、石油、地下水B.天然气、地下水、石油
C.石油、地下水、天然气D.地下水、石油、天然气
17.图中( )
A.常规油气储存在向斜构造B.煤层气存于变质岩储层中
C.深部煤层分布在莫霍面以下D.浅部煤层比深部煤层形成晚
【答案】16.A 17.D
【解析】16.水、石油、天然气三者的密度关系为:水>石油>天然气,密度大的会沉聚在下方,密度小的会浮在上方。因此在空间分布上天然气在上方,地下水在下方,故甲是天然气、乙是石油、丙是地下水。综上所述,本题选A。
17.油气的密度较小,会浮在地下水的上方,因此储存在背斜构造,A错;煤层气是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分布于沉积岩储层中,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受高温高压的破坏,B错误;煤层的形成需要地壳运动的参与,莫霍界面以上才是地壳,C错;煤层所在岩石为沉积岩,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在下层较深,后形成的在上层较浅,故浅部煤层是较晚时间形成的,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
(2023春·安徽滁州·高三校考开学考试)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磨西镇(29.59°N,102.08°E)。此次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附近,这里是我国动力作用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形最强烈的断裂带之一。下图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空间展布及大地构造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此次泸定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19.与周边地区比较,此次地震震中( )
A.与昆明震级相同,烈度相同B.与成都接收横波信息快于纵波
C.与成都震级不同,烈度相同D.与成都接收横波信息慢于纵波
20.此次震中周边灾情严重地区接受救灾援助难度非常大,最大的原因可能是( )
A.余震导致再次山体滑坡和落石B.地震导致很多道路无法通行
C.地处川西偏远地区,贫穷落后D.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沟通障碍
【答案】18.A 19.D 20.B
【解析】1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洋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陆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越往高山地区厚度越大,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70~80千米。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震源深度16千米,故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根据学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无数个烈度。因此泸定与昆明、成都震级相同,烈度不同,AC错误;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泸定与周边所有地区接收到的横波信息都慢于纵波,B错误,D正确。故选D。
20.该地具有山高谷深的地域特点,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余震不断,余震频发更是引发大量碎石滚落,造成部分道路变窄、通行不畅,导致救援行进受阻,B正确;山体滑坡和落石、经济落后、语言障碍不是救灾援助难度非常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21.(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
(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
(2)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
22.(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地热能是从地球内部抽取的天然热能,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最终渗出地面。
材料二 下图为地热带分布图。
(1)地热能按性质属于____能源,能量主要来自____(地球圈层)。
(2)描述我国地热带的分布特点。
(3)说出西藏地区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答案】(1) 可再生清洁 上地幔/地幔
(2)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西南,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中低温地热带,台湾、西南是高温地热带。
(3)农业:发展温室大棚;工业:地热能发电;生活:地热供暖;旅游业:温泉健康游等。
【分析】本题以我国地热带分布图及地热能资源为材料,涉及能源性质划分、地球圈层结构、区域特征、能源利用方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
地热能是由地下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的形式存在,这种天然热能对环境破坏较小,利用地热能的主要形式是开采地下热水,因此地热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由于其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而地球的岩浆理论发源地为上地幔的软流层,故其能量应主要来自于地球的上地幔。
(2)
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地热带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西南边疆地区,其中东部沿海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从地热带的性质来看,我国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中低温地热带,台湾周边及我国西南地区主要为高温地热带,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
(3)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很难生长,故农业领域可利用地热能建立温室大棚,种植相关的蔬菜及农作物。地热可产生热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通过热能可以进行发电,故工业领域可利用地热进行发电。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人类的居住条件较差,故在生活中可利用地热进行供暖,改善人居环境。地热可将地下水资源加热产生温泉等资源,故该地可开发旅游业,发展温泉等康养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4 海水的运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4 海水的运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4海水的运动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4海水的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3 海水的性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3 海水的性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3海水的性质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3海水的性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1 水循环(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1 水循环(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1水循环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51水循环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