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 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其本身是客观的、中性的,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 中国之所以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 材料二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也可以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 汤因比生活的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数量已超过650个,其中大多数已走向时间的终点,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
C. 《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时间意识极强。
D.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论题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4. 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
5. 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光①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②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虽然拂拂地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隽③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他大吃一惊,耳朵边似乎敲了一声磬。“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碗筷也洗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寓在这里的杂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静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
“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有一回,他确有把握,知道这是在租给唐家的房底下的了,然而总没有前去发掘的勇气。
但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惶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
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至于死因,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够不上疑心到谋害去;而且仵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都满嵌着河底泥。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
【注】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②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③隽:考中。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士成心中那一幅光辉灿烂的图景,支持着他的执着,使他能一连十六回参加县考。
B. 第十六回落榜给陈士成巨大的心理打击,他只好接受考官“有眼无珠”的严酷事实。
C. 由于陈士成已陷入了心智迷狂的状态,所以出现幻视与幻听,白光诱惑他、引导着他,幻听指示着他。
D. 陈士成因绝望陷入了癫狂,疯了似的在家里、到深山里去挖掘祖上的财富,最后悲惨溺毙于万流湖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把主人公十几年来应考不中的遭遇,浓缩在一天之内集中体现,又以陈士成的内心独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 “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这一句中的比喻,真切地表现出陈士成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和醒悟。
D. 小说通过“挖银子”等荒诞的情节,把陈士成扭曲变形的心理逐步推向高潮,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残害。
8. 概括文中“白光”的丰富意蕴。
9. 鲁迅在《白光》中刻意营造了一种阴冷、诡秘的气氛。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实现这种氛围的营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殊俗之民A有似B于此C其所为D欲E同F其所为G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需要,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的“要”意思相同。
B. 亏,违背、不适应,与《兼爱》中“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的“亏”字意思不同。
C. 有司,常用来泛指官吏,《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授之于有司”的用法与此相同。
D. 务,务必、一定,与现在所说的“当务之急”中“务”的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察堂下阴影就能知道日月的运行,看到瓶里的水结冰就能明白天下已经寒冷,有道的人能由见到的推知见不到的,也比常人更懂得运用此道。
B. 荆人只注重考察过去,而没有及时注意情况的变化,所以失败了;楚人渡江,情况一直都在变,而其行动却不随情况而变,实在让人觉得糊涂。
C. 治国要明察当今时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就如良医面对病情的变化用药也会变,但庸医却病变药不变,导致本来能长寿的人也可能短命。
D. 不敢议论法度和死守法度的,都称不上是贤明的君主,因此七十一位圣明的国君都认为先王之法有许多弊端,从而制定了适应各自时代的法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14. 本文提出了“察今”的主张,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后人立法需要“察今”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金陵城西楼为观景胜地,因西晋诗人孙楚来此登高吟咏得名。此诗为李白被排挤离开京城初至金陵而作。②谢玄晖:即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下“澄江净如练”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以“夜寂”“凉风发”点出登楼时令,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B. 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是在慨叹眼前美景古来今往难得一见。
C. 诗歌末尾诗人“长忆”谢朓,乃是感慨此时际遇,与第二句的“独上高楼”呼应。
D. 全诗围绕标题中“月下吟”展开,即景抒怀,意境广阔而悠远,情感深沉而低徊。
16. 请简要赏析三、四两句中“摇”“滴”二字的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朱熹评价《秦风·无衣》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诗中描绘士兵们愤慨地磨刀擦枪,起来共同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中华民族曾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恕”的阐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表明“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形成的,无法靠偶然的正义行为骤然获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规范是汉字的常规属性,这是由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①无论是历时的古今传承,②还是共时的互为交流,③共同认可且不影响接受是汉字的必备条件,④而要达到这一条件,⑤才必须规范。
整字优先原则主要是指整字、构件和笔画三级形体成分中优先考虑整字形体,即保证整字形体的方形布局、结构清晰、美观稳定。例如,现代汉字有竖弯钩的构件位于左右结构字形的左侧时,如果它的竖弯钩是在左侧构件的右部或中部的话,竖弯钩变为竖钩,如“元-顽”“宛-剜”“元-刓”“北-邶”“兒-郳”“光-辉”“此-雌”“竞-競”“屯-邨”。如果它的竖弯钩 A ,如“包-刨”“仓-创”“仓-戗”“仓-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B 。上述字例中竖弯钩变为竖钩就是为了保持合体字整字的结构清晰。如果左旁右部和中部竖弯钩不变,则必然与右旁构件的笔画形成交合。而左部竖弯钩由于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形成交合,所以没必要变化。构件在上下结构字形中及作为左右结构字形的右部构件时,不存在这种问题,也不必变化。同一构件的笔画变化还有捺画变点画,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左旁捺画变为点画,如“木-栋”“禾-种”“米-粉”“火-炮”“耒-耘”“矢-矮”等,这一变化同样是由整字优先原则中保持合体字整字的结构清晰造成的。
总之,现代汉字的构形和书写是有严密规律的,这些规律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逻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 ),皆有道理,所以 C 。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要求语言准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20字。
20.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标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雾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
B. 他大声说:“没有什么能把我打垮!”
C.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细眯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D. “你有什么可抱怨的,”乌尔苏拉对丈夫说,“有发疯的父母就有发疯的儿女。”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俗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B.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C. 无规矩不成方圆D. 依葫芦画瓢
22. 兴华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现代汉语汉字构件变化。请阅读下面的信息,借鉴上述材料对竖弯钩的解说,拟出讲解要点。要求:分析准确、语言简洁。
现代汉字有些部首在独用时形体不同,而在构字时形体相同,如“月”与“肉”都作“月”,常用字如下:
示例:在左右结构字形中,“月”在右侧,“月”不变。
六、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久长,意在告诫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
李嘉诚在深圳大学作题为《为何你一直没有成就》演讲时说:“为什么你一直没有成就?因为你抱怨没有机遇,机遇来到你身边的时候你又抓不住,因为你不会抓!”
结合上述材料,联系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将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关联,《新唐书》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情况
举例
左右结构
朔、朗、期、朝
左右结构
肝、胆、脾、肺、肠、肚、胳、膊、膀、胱、腿
上下结构
背、胃、盲、育、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docx、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答案pdf、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