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减少
B. 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C. 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
D. 若组织细胞为肌肉细胞,则②中的CO2浓度高于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
【详解】A、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的量增多,形成组织水肿,A错误;
B、血液中可运输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因此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正确;
C、正常机体可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保持内环境pH的稳态,故③内产生的乳酸不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C错误;
D、肌肉细胞吸收O2释放CO2,因此a为O2,b为CO2,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因此②中的CO2浓度低于③,D错误。
故选B。
2.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血浆、0.1ml/L的NaOH溶液等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
B. 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C. 清水组是对照组,缓冲液组和血浆组是实验组
D. 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类型,因变量是pH的变化,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AB正确;
C、清水组和缓冲液组是对照组,血浆组是实验组,C错误;
D、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HCl是酸性物质,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D正确。
故选C。
3. 人的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非常长,例如支配人足部肌肉的轴突的长度可以超过1m。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
B. 轴突延伸数米,有利于神经元发挥信号长距离传导的功能
C. 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D. 树突末端不含有称为神经末梢的细小分支,而轴突末端含有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A正确;
B轴突延伸数米,有利于神经元发挥信号长距离传导的功能。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部分,它可以延伸很长的距离,将神经冲动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到远处的目标组织,如肌肉、腺体或其他神经元。在人体中,一些神经元的轴突确实可以延伸数米,以实现信号的远距离传导,B正确;
C、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髓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如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在轴突外面的一层结构,它对轴突起到保护和绝缘的作用。髓鞘的存在使得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更加迅速和高效,同时也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神经纤维,C正确;
D、树突和轴突的末端都可以形成称为神经末梢的细小分支。神经末梢是神经元与周围环境进行联系的关键部位,它可以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在树突上)或向其他神经元、肌肉、腺体等传递信号(在轴突上),D错误。
故选D。
4.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使成年人的大脑产生有益变化,包括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是因为运动能促进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的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神经元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上的轴突和树突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B. BDNF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C. BDNF的合成、加工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有关
D. 与脑相连的神经也有自主神经,也可支配内脏
【答案】B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神经元上的轴突和树突增大细胞膜表面积,有利于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BDNF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不进入细胞,B错误;
C、BDNF属于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体进行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运输至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因此BDNF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结构有关,C正确;
D、与脑相连的神经也有自主神经,如与脑相连的脑神经中就含有自主神经,与脑相连的这些神经也可支配内脏,D正确。
故选B。
5. 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内脏为效应器
B. 图中体表为感受器
C. 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 牵涉痛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结构1属于感受器,结构2和结构4为传入神经,结构3是神经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A、结构2、4为传入神经,内脏和体表作为感受器,A错误;
B、结构2、4为传入神经,内脏和体表作为感受器,B正确;
C、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细胞体聚集的地方,不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错误;
D、牵涉痛是一种感觉,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6. 下图表示人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虚线方框内表示的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部分
B. 图乙中静息和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
C. 图丙中的e有的可迅速被降解,有的也可被回收到d内
D. 刺激图甲中的①,A、B两个电流表的指针都会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由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乙图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图,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丙图是突触的结构放大图,其中a是轴突,b是线粒体,c是突触小泡,d是突触前膜,e是神经递质,f是突触后膜。
【详解】A、图中虚线方框包含了中间神经元③,主要是对来自传入神经元的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故虚线方框代表神经中枢,A正确;
B、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故不论静息还是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B正确;
C、图丙中的e 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有的可迅速被降解,有的也可被回收到d内(突触前膜内),C正确;
D、刺激图甲中的①(感受器),由于兴奋从感受器到效应器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且兴奋先后到达电表的接头处,所以A、B两个电流表都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D。
7. 如图1、2分别表示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中①~④表示神经中枢,a、b表示神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②,神经中枢③和④都表示脊髓
B. 图2中神经a、b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其活动均不受大脑控制
C.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
D. 若神经b兴奋时能促进排尿,则神经b是副交感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图1表示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过程,神经中枢①为大脑,②为脑干,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过程。
【详解】A、图1表示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过程,神经中枢①为大脑,②为脑干,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过程。②脑干有人体的呼吸中枢,神经中枢③和④都受高级中枢调控,表示脊髓,A正确;
B、图2中神经a、b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但大脑皮层能调控其参与的排尿反射过程,说明自主神经系统还受大脑控制,并不完全自主,B错误;
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完成的,C正确;
D、副交感神经促进膀胱收缩从而促进排尿,故若神经b活动占优势时能促进排尿,则神经b是副交感神经,D正确。
故选B。
8. 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排尿反射,成年人还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课时有尿意憋尿的调节过程对应图中的4-2-1-3
B. 体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在医生的要求下排出尿液,过程对应图中的1-3
C. 极度惊恐时易发生尿失禁,说明环境的强刺激会影响脊髓的功能
D. 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也能完成排尿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详解】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对脊髓的控制实现憋尿、有意识地排尿,据图可知,上课时有尿意憋尿的调节过程对应图中的4(传入神经)→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2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通过1传到脊髓,再通过3传至膀胱,A正确;
B、排尿反射活动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体检时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在医生的要求下排出尿液,这是条件反射,说明高级中枢通过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而控制排尿,该过程对应图中的1-3,B正确;
C、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内,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极度惊恐时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控制发生障碍,故会出现尿失禁的现象,C错误;
D、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所以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也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
故选C。
9. 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所示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膀胱充盈时,兴奋传递到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收缩,进而使尿液排出
B. 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 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的分级调节
D. 脊髓对膀胱扩大或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其中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使尿液排出,A正确;
B、排尿反射是低级反射,直接由脊髓控制完成,而P点表示大脑对排尿反射的控制,P处受损不会影响排尿反射,B错误;
C、成人适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调控,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的分级调节,C正确;
D、脊髓对膀胱扩大或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D正确。
故选B。
10. 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 )
A. 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B. 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
C. 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D. 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
B、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实验的对照组需要注射来自没有受过电击刺激海蜗牛的RNA,B错误;
CD、由题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推测可知,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但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CD正确;
故选B。
11. 研究发现感染某冠状病毒与严重认知障碍(记忆空白、注意力下降、器官功能下降)相关,住院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认知衰退症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涉及神经递质的作用,与脑内蛋白质合成无关
B. 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第一级记忆过程
C.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听、说、读、写分别由相互独立的不同中枢控制
D. 大脑皮层虽然可控制机体反射活动,但对外部世界感知不属于其功能范畴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注意力提升有助于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
【详解】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注意力提升有助于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B正确;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听、说、读、写分别由不同中枢控制,但四个中枢之间有联系,C错误;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B。
12. 在20世纪之前,激素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提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下列关于激素的发现,描述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认为切除神经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B. 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太少
C.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 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和移植睾丸实验分别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却大胆地作出另一种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物质,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1902年,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明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叫做促胰液素。
【详解】A、沃泰默认为切除神经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
B、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B错误;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将小肠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液中,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
D、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移植睾丸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B。
13. 巧妙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方法是取得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关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演绎推理,并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将稀盐酸加入小肠黏膜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狗的静脉中,排除了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
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组特异性地去除一种物质,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D.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也运用了“归纳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15N标记DNA),证明了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斯他林和贝利斯将稀盐酸和磨碎的小肠黏膜制成提取液,注射到狗的静脉中,发现胰腺分泌了胰液,该实验避免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但不能排除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B错误;
C、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正确;
D、孟德尔在研究豌豆遗传规律时确实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即先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了遗传规律,这体现了“归纳法”的应用,D正确。
故选B。
14. 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的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通常情况下,图中的途径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途径②进行调节,字母A代表参与调节的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鹌鹑体内雌激素的含量过高时,经途径②可使雌激素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B. GnRH神经元位于下丘脑,既能产生兴奋,又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 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兴奋时对GnRH神经元所起的作用不同
D. 鹌鹑排卵期前,在饲料中添加Kp可以提高鹌鹑的产蛋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1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能促进KP神经元2活动,下丘脑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详解】A、据图可知,经途径②可使雌激素含量释放增多,因此鹌鹑体内雌激素的含量过高时,经途径②会使体内雌激素含量更多,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A错误;
B、据分析可知,A是垂体,GnRH神经元能通过释放GnRH作用于垂体,因此GnRH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它是神经元能产兴奋,能合成并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据图可知,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兴奋时,都是通过促进GnRH神经元释放GnRH来发挥作用,C错误;
D、Kp是多肽类激素,口服会被分解,在鹌鹑排卵前期,在饲料中添加Kp不能提高鹌鹑的产蛋率,D错误。
故选B。
15.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C. 胰腺产生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D. 上述实验无法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因此对照实验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促胰液素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该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去除神经胰腺能分泌胰液不能说明神经调节没有作用,若想证明神经调节的作用,需要剥离神经单独研究。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可调节胰液的分泌,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该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
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去除体液的作用,直接研究神经的作用继续探究,D正确。
故选C。
16.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也是最重要的雄性激素,它的降低是男性发生抑郁症的病因之一。睾酮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①②过程为促进,④⑤过程为抑制
B. 睾酮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ATP,可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来补充睾酮
C. 睾酮分泌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有利于保持睾酮含量的相对稳定
D. 有些健身爱好者通过服用睾酮素来促进肌肉生长,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性腺萎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雄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垂体→睾丸过程表示分级调节,④⑤过程表示反馈调节。
【详解】A、性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释放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释放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睾丸分泌睾酮,性激素的分泌也存在反馈调节,当睾酮分泌增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图中的①②过程为促进,④⑤过程为抑制,A正确;
B、睾酮属于脂质,脂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睾酮分泌过程中,当分泌量过多时,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减少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有利于保持睾酮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由于睾酮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服用睾酮素可能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导致性腺萎缩,D正确。
故选B。
17. 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B. A点时,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
C. B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D. C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在水解,补充血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含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B、由题图可知,A点时,早餐过后不久,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B错误;
C、B点时,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升高血糖,调节血糖平衡,C正确;
D、C点时,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体内的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B.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尿量增加
C. 当人饮水不足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另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正常。相反,当人因饮水过多或盐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弱对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也就减少了对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脏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其化学本质是多肽,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作用,B错误;
C、当人饮水不足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正确;
D、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通过调节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进而对下丘脑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进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不至于降低,可见该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19.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C. 电表I记录的电位值为0时,Q处无离子跨膜流动
D. 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对应于R点的兴奋,不能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A错误;
B、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B错误;
C、电表Ⅰ记录的电位值为0时,Q处仍有钠离子内流以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不能由R传递到S,故图甲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P→Q和Q→R,Q点兴奋时电表Ⅰ向左偏转一次,R点兴奋时电表Ⅱ向左偏转一次,即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D。
20.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平时,膀胱壁肌肉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不会引起排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成人“憋尿”时,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B. 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C. 交感神经兴奋,利于膀胱排尿;副交感神经兴奋,利于膀胱储尿
D. 如果没有大脑皮层对脊髓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分析题图:a是传入神经、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
【详解】A、成人“憋尿”时,大脑皮层通过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脊髓排尿中枢内的d神经元抑制,此时会引起d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导致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A错误;
B、e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会传到大脑皮层,不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B错误;
C、副交感神经可以导致膀胱缩小,有利于膀胱排尿,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脊髓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如果没有大脑皮层对脊髓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也不能有效憋尿,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共15分,每题全选正确3分,漏选1分,错选0分)
21. 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之间,以及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X、Y、Z分别是细胞1、细胞2、细胞3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Z三种细胞外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是X
B. Y的含量大量增加,可导致人体发生组织水肿
C. 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X和Z
D.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途径中离不开Z
【答案】C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淋巴液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液中,淋巴液又可以进入血浆中,所以图中X为淋巴液,Y为血浆,Z为组织液,1为淋巴细胞,2为血细胞,3为组织细胞。
【详解】A、图中X 是淋巴液,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 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2 主要是血细胞,细胞3是组织细胞。X、Y、Z三种细胞外液中,Y(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
B、Z(组织液)的含量大量增加,可导致人体发生组织水肿,B错误;
C、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X(淋巴液)和Z(组织液),C正确;
D、细胞3是组织细胞,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途径为:Y(血浆)→Z(组织液)→细胞3,即该途径中离不开Z,D正确。
故选CD。
22. 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屈肌和伸肌共同构成了效应器,抬腿时两处肌肉共同收缩
B. 刺激结构⑤,能通过结构④向神经中枢传递神经冲动
C.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了反射,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 结构④属于传出神经,结构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控制
【答案】CD
【解析】
【分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抬腿时,屈肌和伸肌中的一个伸张、另一个收缩,A错误;
B、结构④为传出神经,结构⑤为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刺激结构⑤,不能通过结构④向神经中枢传递神经冲动,B错误;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因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正确;
D、结构④属于传出神经,结构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会受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CD。
23. 下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
B.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
C. 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接受刺激后会导致兴奋;图2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图3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刺激图中Y点,兴奋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兴奋会循环传递,则C点会持续兴奋,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A正确;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意味着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浓度增大,则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值变大,即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B正确;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兴奋经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之分,而图示的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未知,因而,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因此可推测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ABC。
24. 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排尿反射,成年人还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平时,膀胱壁肌肉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不会引起排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成年人有意识的憋尿过程体现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B. 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C. 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D. 脊髓受伤导致b、c受损的截瘫病人无法完成排尿
【答案】AC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成年人有意识的憋尿过程体现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说明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征,A正确;
B、e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会传到大脑皮层,不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B错误;
C、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而导致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所以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正确;
D、脊髓受伤导致b、c受损截瘫病人可以完成排尿,因为脊髓中低级中枢控制的排尿过程可以完成,只是不再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错误。
故选AC。
25. 为了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小组选取同种且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进行饲养。饲养第30天时,对其实施切除手术,手术后再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等分成①②③④四组,在第40天时分别注射不同激素及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该实验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
B. 该实验中选取的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属于实验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C. 该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在促进大鼠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每种激素量分别与第②、第③组注射的激素量相等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大鼠注射不同的激素,因变量是大鼠平均体重的变化,据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而大鼠本身能产生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因此为了排除自身产生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影响,又知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因此实验鼠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A正确;
B、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等均是无关变量,为保证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的处理是相同且适宜,B正确;
C、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且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同时作用的效果比它们单独作用的效果还好,因此可得出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在促进大鼠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结论,C正确;
D、实验中需要遵循等量原则,因此,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激素量与第②③组注射的激素总量相等,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45分)
26.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所列液体的名称:A液_______;C液_______。
(2)图1中2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填中文名称)。图1所示的体液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填中文名称)。
(3)图2中①表示______系统,②表示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系统。
(4)图1中3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A液与B、C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A液中含有较多的______;A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的含量有关。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层生物膜。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
【答案】(1) ①. 血浆 ②. 组织液
(2) ①. 淋巴液和组织液 ②. 细胞内液
(3) ①. 消化 ②. 呼吸 ③. 泌尿系统和循环(或:循环、泌尿)
(4) ①. 2/3 ②. 蛋白质 ③. 无机盐和蛋白质
(5)5##五 (6)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直接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等器官的参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吸收食物等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营养,泌尿系统和皮肤及时排出代谢废物,另外还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协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活动,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侵入维持机体健康。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A液位于毛细血管中,是血浆,B位于毛细淋巴管中,是淋巴液,C位于组织间隙中,是组织液。
【小问2详解】
图1中2处细胞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由于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因此图1所示的体液中CO2浓度最高的是细胞内液。
【小问3详解】
图2中通过系统①吸收营养物质,故为消化系统,②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故为呼吸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其中泌尿系统的作用是排除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小问4详解】
图1中3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A液为血浆,与B(淋巴液)、C液(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A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
【小问5详解】
外界环境中的O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2层膜)、红细胞膜1层共5层膜。
【小问6详解】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7. 反射弧结构如图1所示,①~⑥表示相关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感受器是_____(填序号);结构⑥由_____构成。
(2)若在④处阻断神经元并刺激感受器,则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痒觉;产生痒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
(3)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为研究神经蛇毒阻断神经冲动传播的具体部位,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A.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_____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_____。
B.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④,肌肉没有反应,说明蛇毒阻断了_____。
(4)夏季蚊虫叮咬后会引起“抓挠行为”,其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研究发现痛觉和痒觉既存在各自特定的传导通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已知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且GRPR神经元兴奋后能传递痒觉信号_____。
【答案】(1) ①. ① ②.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 ①. 能 ②. 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或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或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 ①. 动作或内正外负 ②.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③. 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传播或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抓挠使痛觉感受器兴奋,B5﹣I神经元释放GABA,使GRPR神经元被抑制,不能传递痒觉信号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小问1详解】
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是反射弧的两端,②上有神经节,则①是感受器,结构⑥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
【小问2详解】
反射发生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切断④之后反射弧不再完整,神经冲动可由脊髓处的低级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则能产生痒觉;但产生痒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或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或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产生痒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小问3详解】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动作或内正外负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用蛇毒处理神经一肌肉标本,刺激神经,说明蛇毒阻断了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传播或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小问4详解】
结合题干和题图可知,被蚊子叮咬后,抓挠使痛觉感受器兴奋,促使B5﹣I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GABA,GABA作用于GRPR神经元后会强化该神经元细胞膜的静息电位,从而阻断痒觉信号的传递,抓挠可以止痒。
28.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暑假中某同学从户外进入冰雕馆看冰雕,环境温度下降,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导至________(填神经中枢名称),一方面使图1中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促进机体产热,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这也说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是_________。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散热维持体温,该同学在冰雕馆的散热量________(比较大小关系)在户外的散热量。
(3)某同学饭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图1中肝脏、肌肉细胞表面均有激素D的受体,激素D是___________。
(4)当人体缺水时,____________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释放量增多的激素是图2中的_____(填“甲”、“乙”或“丙”),该激素与_______________激素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答案】(1)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2) ①.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②.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③. 神经—体液调节 ④.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⑤. 大于
(3) ①. 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 胰岛素
(4) ①.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②. 乙 ③. 醛固酮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
分析图2: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
【小问1详解】
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小问2详解】
暑假从户外进入冰雕馆,环境温度下降,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导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使图1中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激素含量增加,促进机体产热,以增加产热量,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这也说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是: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散热维持体温,该同学在冰雕馆的散热量大于在户外的散热量;
【小问3详解】
某同学未吃早饭,其体内的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即3.9-6.1mml/L,饭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是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若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即激素D为胰岛素,肝脏、肌肉细胞表面均有胰岛素的受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作用于肝脏和肌肉;
【小问4详解】
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释放的乙抗利尿激素增多,该激素与醛固酮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29. 手指割破时机体常出现疼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下图为吞噬细胞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手指割破产生的兴奋传导至T处,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_____结合,使后神经元兴奋,T处(图中显示是突触)信号形式转变过程为_____。
(2)伤害性刺激使心率加快的原因有: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下丘脑分泌的_____,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与糖皮质激素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3)如图所示,病原体刺激下,吞噬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NGF作用于感受器上的受体,引起感受器的电位变化,进一步产生兴奋传导到_____形成痛觉。该过程中Ca2+的作用有_____。
(4)药物MNAC1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该药的作用机制是_____。
【答案】(1) ①. (特异性)受体 ②.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3) ①. 大脑皮层 ②. 促进NGF的释放;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4)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产生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NGF与受体结合后,激活激酶,激酶导致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利于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同时可促进吞噬细胞释放NGF。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小问2详解】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
【小问3详解】
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因此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由图可知,根据图中箭头,NGF与受体结合后,激活激酶,激酶导致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利于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即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时可促进吞噬细胞释放NGF。
【小问4详解】
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大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学试题(有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