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3讲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建议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研究人员在调查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时,利用遥感技术获得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上一千多个湖泊面积的年际变化数据。下图为青藏高原色林错地区1984年和2015年同期卫星影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地势较低平的两地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2.关于青藏高原环境调查应用遥感技术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A.遥感光学成像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B.能够获取调查人员难以到达地区的信息
C.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影像信息
D.可以取代研究人员的地面调查
甘肃黑方台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地区,年降水量280mm。20世纪60年代初,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上。自此,黑方台地区台塬边缘多发滑坡。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多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多发B.土质疏松
C.农业灌溉D.夏季暴雨
4.某大学成功利用相关技术对甘肃黑方台地区即将失稳的滑坡发出紧急红色预警,有效避免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该次预警主要利用的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遥感
C.5G技术D.物联网
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
A.滑坡B.泥石流
C.火山喷发D.地震
8.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他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
A.坡面起伏状况B.坡向
C.坡面侵蚀状况D.地层厚度
地理信息技术为干旱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如图为山东省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干旱等级分区分布图,其中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据此完成9-10题。
9.山东省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两个区是( )
A.a、dB.b、e
C.a、bD.c、f
10.干旱将导致农作物减产,要想及时获取农作物的受灾程度情况和受灾地点,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
A.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虚拟现实技术和遥感技术
C.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和遥感技术
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地表水整体水质稳中向好。下图为2019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制作青海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示意图需要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和GISB.RS和GIS
C.GPS和RSD.BDS和GPS
12.青海省地表水( )
A.长江干流境内水质达到Ⅰ类,水质状况最优
B.黄河干流境内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水质状况最优
C.澜沧江干流境内水质达到Ⅰ类,水质状况最优
D.青海湖流域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水质状况最优
GIS可利用图层叠加进行空间分析,生成需要的地图。下图为四川省某县利用GIS生成水稻适宜性区划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县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该县分布有石灰性紫色土,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Tlemcen国家公园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平均海拔1 000米,曾爆发数次森林火灾。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可燃物的数量、气温和湿度条件、火源。有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多要素的综合分析(植被覆盖从稀到密分为1~4级、海拔从低到高分为1~4级、坡向东—南—西—北依次为1~4、道路和城市与森林的距离从近到远分为1~4级),绘制了该地区森林火灾风险程度的分布图。图一为该公园的位置示意图,图二为公园内四块相邻区域各要素的等级分布。据此完成15-17题。
15.森林火灾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越高,可燃物的数量越充足
B.海拔越高,湿度越低,森林越易着火
C.西坡气温高,湿度低,易发森林火灾
D.远离道路和城市,消防员难进入,易发森林火灾
16.推测森林火灾风险程度最高的区域是图二中的( )
A.东部区域B.南部区域
C.西部区域D.北部区域
17.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卫星影像源于地表吸收的电磁波信息
B.地理要素的分级是通过GIS技术完成的
C.要素的叠加分析主要是通过RS技术
D.火灾风险程度分布通过数字地球表达
河口锋是指河口地区不同性质水体或水团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类似于锋的界面,河口锋的位置受径流和潮汐影响明显。读长江河口锋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长江河口锋离河口距离最远的是( )
A.洪水期小潮 B.洪水期大潮C.枯水期小潮D.枯水期大潮
19.在对长江河口锋的研究中,可运用( )
A.GPS获取潮汐的运动规律B.RS实时采集长江入海径流量
C.GIS分析浮游生物的分布D.BDS跟踪河流水体的温度变化
2023年9月,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1号台风海葵同时登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下图)。两个台风靠近时,大气旋转会受到彼此影响,呈现彼此接近甚至合并的趋势,称为“双台风效应”。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
20.下列不能代表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活动形式的是( )
A.B.
C.D.
21.“双台风效应”加剧了台风的防御难度,主要原因是( )
A.台风影响范围变大B.台风风力变大
C.台风预报难度增大D.台风降水增多
22.动态监测台风“苏拉”移动路径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5G通信技术 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北京市气象台:2023年7月29日20时至31日13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76.9毫米,其中房山区平均346.8毫米,门头沟平均322.1毫米。至2023年8月1日,北京暴雨已持续了约60个小时。下图为2023年8月1日14时我国海平面等压线形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据图文材料推断房山、门头沟一带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台风北上,带来丰富的降水和水汽
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雨量大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推动暖湿的东南气流西进
④房山、门头沟一带山地的抬升作用,使得降水更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能对本次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为制定减灾预案提供依据的技术分别是( )
①遥感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长期的侵蚀,地貌形态、坡度及土壤侵蚀程度存在垂直变化,这种侵蚀垂直地带性影响水分、热量和养分的分布,从而使植被组成和土壤养分在垂直分布上发生变化。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大小主要受区域水热条件和成土作用特征的控制。研究表明,该区域阴坡较阳坡水土流失更严重。左图示意峁坡断面,右图示意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1)简述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垂直分布特征。
(2)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阴沟坡与阴峁坡存在差异的原因。
(3)遥感技术在该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从三个不同角度说明其具体应用。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有确切发生日期的风暴潮共计388次(下图),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
材料二:上海是我国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域之一,风暴潮严重影响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平均海拔为4m左右,是我国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区域之一。上海占据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许多重大工程或产业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滨海地区有约290km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与风暴潮关联较大。
(1)简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的时间规律。
(2)分析上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3)分析风暴潮灾害会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4)指出GIS在应对风暴潮灾害中可发挥的作用。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水库周边的动力压力型滑坡,稳定性及变形机理主要受库水位的影响。八字门滑坡位于三峡库区,图1为“八字门滑坡航拍全貌及等高线分布图”。某团队通过人工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绘制了“八字门滑坡自动监测点累计位移与库水位关系图”(图2)。
(1)描述八字门滑坡区域的地形特征。
(2)说明库水位与滑坡形变的关系。
(3)指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八字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方式。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青海海东民和县,与甘肃积石山县接壤。受该地震影响,青海民和县金田村发生了局地土壤液化现象。浪头高达3米的浓稠泥浆翻滚着漫入村落,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掩埋,多名群众失联。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在此次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村民描述灾害发生地处于斜坡坡底的沟头上,有地下水涌出,地表冰冻。土壤液化主要发生在分布深度较浅,饱和的疏松细砂、粉土质砂或粘土,且其底部排水较差的地方。通常在外力反复震荡下,松散的土壤因受压缩,内部空隙减小,导致空隙内水压升高,当水压升高超过土壤承受的外部压力,加之水分不能从地底排出,就会产生土壤液化。下图为民和县位置示意图。
(1)据材料分析民和县土壤液化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
(2)据材料分析民和县形成土壤液化现象的条件。
(3)简述当地政府部门为减小土壤液化造成的损失可采取的防范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3S技术在此次救援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立地条件
有机碳(g·kg-1)
阳沟坡
4.75±2.12
阳峁坡
6.07±1.48
峁顶
5.77±1.50
阴峁坡
3.79±1.32
阴沟坡
5.52±1.2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3讲 宇宙中的地球(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2讲 常见的自然灾害(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