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
形码粘贴区。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命题人:张广辉 审题人:朱文渲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 “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
B. 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
C. 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
D. “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 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 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 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 “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 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雨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 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 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 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B. “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 “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D. 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人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8. 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6分)
▲
9. 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只“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
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大王该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社,即土地神,常与“稷”连用,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文中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
昆弟,即子弟,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离开他。
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以作凭信,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
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此处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老人们都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主持分割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
陈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
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候,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陈平见识卓绝,尽显辅臣气度。他认为宰相的职责不是去管具体事务,而是管好群臣,因为宰相要向上辅佐天子,对下统率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3分)
▲
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4分)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4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15.本诗以梅喻人,请从手法和意蕴的角度赏析颔联。(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14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18小题。(7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暑假期间,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到影院观看3D电影。但是,看完3D电影之后,(A)这是为什么呢?3D电影是模仿人眼视角,用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完成的。大屏幕上的画面是由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叠加而成的,观众戴上3D眼镜就会看到三维立体图像。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但(B)。成年人用的3D眼镜规格是一样的,对部分成年人来说,可能不合适,这就成为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对未成年人来说,①只有戴着和成年人规格相同的3D眼镜,视疲劳才会更加严重②有实验证明:3D画面造成的视疲劳超过普通画面的3倍以上。③除了大量实焦画面,3D电影还有丰富元素的虚焦画面,④这会使眼球重新聚焦,⑤让人产生眩晕感。观看3D电影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心理会随着剧情产生变化,加上感官带来的刺激,眨眼频率变低,观众更容易感到劳累甚至头痛。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19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荼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 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 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 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0. 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
四、名著阅读(4分)
21.《 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善用寓言说理,充满思辨精神,请试举出两例。(4分)
▲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医生说,疼痛感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身体出现状况的警报:没有它,我们被烫伤、烧伤甚至出现其他重大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家熊培云说:有些好的作品能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有疼痛感,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错,两个句子前后无因果关系。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是“成秩序,定天下”。故选C。
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说法错误,不是说 “中庸之道” 没有绝对标准,而是强调心无杂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干好别人认为的小事情也是可以成为“圣人”。故选B。
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讲“中庸之道”,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A.强调应该在“质”与“文”两极中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材料一“取两用中”的观点;
B.强调为人与功业的问题,不属于“中庸之道”;
C.强调社会关系与社会状态的问题,不属于“中庸之道”;
D.强调彼此转换的问题,不属于“中庸之道”。故选A。
4. ①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每点2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第三段“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知,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可知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
5. ①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③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每点2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第六段“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可知,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可知,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可知,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
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故选B。
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一系列动作描写”错。“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故选A。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每点2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原文说“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表现了这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
“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体现了这支红军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表现了这支队伍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 ①题目交待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特殊意义。③“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任意三点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爷爷的雷雨天”中,“爷爷”是状语,“雷雨天”是中心语,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用“爷爷的雷雨天”做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告诉我们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雷雨天”说明故事发生天气情况比较特殊,是“雷雨天”。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文意。
“爷爷的雷雨天”中,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都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衬托出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掌握本文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
10. C
【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为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必内相诛”,“内”,内部,做“相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B
【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子弟”不对,“昆弟”,兄弟;“特指项氏的宗族”错误,原文为“妻之昆弟”,是项羽妻家的兄弟。故选B。
12.C
【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推荐魏无知”错误,原文为“非魏无知臣安得进”,是魏无知推荐陈平。故选C。
13.
(1)如果大王能分别去除两人的短处,吸收对方的长处,那么天下在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
(2)孝文帝已经渐渐清楚熟悉国家大事了,上朝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要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3)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践行它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小题中关键字词的解释:(1)诚,假如,如果;指麾,挥手;句意一分。(2)既,已经;明习,清楚熟悉;狱,诉讼案件;句意一分。(3):“一言” “其”“不欲”“施”各1分。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年少时喜欢读书,里中祭祀社神,陈平担任主持分割祭肉的人,分配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陈平这个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会像分这祭肉一样的了!”绛侯周勃、灌婴都说陈平的坏话,汉王对陈平产生了怀疑,召来陈平责备他说:“先生您侍奉魏王不能相合,就去侍奉楚王,然而也离开了,现在又跟我交往,讲信义的人难道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回答道:“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了,去待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项氏宗族便是妻子的兄弟,尽管有奇谋之士,却不能任用,我才又离开了楚。听说汉王您能用人,所以来投奔大王。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采用的,愿大王采用;如果无可采用,愿您赏还我这把骨头让我离去。”汉王听完这番话后便向他道歉,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够安定下来呢?”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廉节好礼的士人多去投奔他。等到要评功劳、赏爵邑了,他却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不亲附于他。如今大王您对人轻慢少礼,廉节的士人不来;但是大王您能用爵邑重赏下人。那些圆滑、嗜利而不讲廉耻的士人大多来投奔您。如果大王能分别除去两人的短处,吸收两人的长处,那么天下在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金,用来实施反间计,离间其君臣,使他们产生疑忌之心,项王为人好猜忌,听信谗言,必然会引起内部互相诛杀。汉乘机兴兵攻打,破楚是必定无疑的了。” 汉王六年,高帝和陈平剖符,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陈平推让说:“这不是我的功劳。”高帝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你的功劳又是什么?”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被进用呢?”高帝说:“像你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魏无知。孝文帝即位。
孝文帝对国家政事已经日益明了熟习,一次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推辞说:“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收入支出多少?”周勃又推辞说不知。于是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道:“各有主管的人。”上又问:“主管的人是谁?”答道:“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可责成廷尉回答;问钱谷出入,可责成治粟内史回答。”文帝问:“如果各有主管者,那么你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回答说:“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我能力低下,让我担任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对外镇抚四方各族和诸侯;对内使百姓亲附,使各级官员都能胜任其职。”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
14.C
【14题解析】“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错误,“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不能移植入上林之苑,其根欲老,深可叹惋;而更值得痛惜的是,上林苑中,此刻正缺少颜色美艳的奇花异木。尾联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移栽到上林苑,抒发了有志之士不得重用的感慨。故选C。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颔联以比喻、拟人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把梅花拟人化,比作美人、志士。(2分)本句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分)借写憔悴零落、无人欣赏的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士的同情,(2分)抒情较为含蓄委婉。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解答时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手法,阐释颔联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颔联以比喻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美人、志士,既是拟物,也是将人的身世之感并入其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在草木蓬蒿间零落憔悴、无人欣赏的梅花,表达了对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老死乡野的人才志士之士的同情。一方面国家需要杰出人才担负责任,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优秀人才闲置草野,老死蓬莱!此句借写独山梅花的不幸处境,讽咏当今统治者埋没人才。
略
A 有人会觉得眼睛疲劳、头晕甚至头痛(会出现视疲劳或头晕甚至头痛的现象)
B 这个平均值不能适用于所有人
18. ①删掉“只有”“才”或改成“如果“就”②删去“以上”③“丰富”与“元素”互换
19.. 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以“礼貌而轻柔”形容风,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
B.以“招手”“纤细的指尖”描述树枝,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
C.以“撑起双臂”“举起”描述楼房,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
D.把身影比喻为手,为比喻。故选D。
20. 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
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叠词相较于单个字的使用,有强化语意的作用。
“牢牢”,牢固,比“牢”的程度更甚,故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的次数之多和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踏实感那么轻易就被颠覆,以及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①尧让天下于许由:庄子讲述许由拒绝的尧禅让天下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被名利所诱惑,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由,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
②肩吾与连叔谈论接舆:庄子讲述肩吾和连叔谈论接舆提到的姑射山神人的故事,告诫人们切莫固守着自己的狭隘认知世界,沉浸在俗物之中,这样就无法看到自己的无知以及外面广阔的天地。
③宋人的秘方:庄子讲述了一个制作“不龟手之药”的宋人,他把自己的技术卖给了商人,虽然获利百金,但商人将其转卖给吴王,却裂地封侯。而那个宋人夫人后代却只能继续做洗衣服的工作。说明了“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事物的价值并不固定,而是随着使用者、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④鲲鹏与蜩、学鸠:大鹏飞在九万里高空的时候,蜩与学鸠却讥笑它不自由,是因为认知有小大之辩,小的智慧永远无法理解大的智慧。
(评分标准:寓言2分,寓意2分)
22.作文审题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此题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疼痛的价值”。“疼痛感”对于人的身体有保护作用,我们不应排斥“疼痛感”。对于作品来说,能让观众恢复“疼痛感”,就会引起人们的警醒,反过来会找出导致我们“疼痛”的根源,并加以“疗治”,这样社会就会不断完善。因此“疼痛感”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带给我们希望。
写作时可以按照如下思考展开。“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警报”作用,我们不能被“麻木感”囚禁。“疼痛感”的丧失也许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陷入了某些的陷阱,只顾虚无的“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于个人、社会、家国,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不断从好的作品中汲取“希望”,疼而后知,居安思危,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立意:
1. “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警报”作用,我们不能被“麻木感”囚禁
2. “疼痛感”的丧失也许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陷入了“奶头乐”的陷阱,只顾虚无的“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
3. 与个人与社会与家国,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不断从好的作品中汲取“希望”,疼而后知,居安思危,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优秀范文】
悦纳疼痛,向阳而生
痛,太痛了!近日,这句话成了众多视频平台上的热门评论。疼痛,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谈到疼痛大多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但,无痛就真的好吗?
有痛才是常态,无痛本为病态。
人们对于疼痛是坏的刻板印象,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儿时蹒跚学步时的第一次跌倒,犯错误时第一次被父母训斥,与发小同窗六年分别后第一次心痛……可是,疼痛在进化过程中从未消失,自说明其本身价值。在医学上,人出现无疼痛感的现象被称为病,是病就代表这是不正常的。人什么时候才需要无痛?将死的时候,例如癌症病人在生命的终期时,身体遭受着万蚁噬骨之痛,能抑制痛感神经的兴奋性药物,是他们唯一的退路。而生理学家研究无痛病的机理,也决不是为了将成果应用于普通人身上,因此医生说:“疼痛感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
既然已知疼痛是常态,究其意义何在?
众所周知,疼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无论于个人、家庭抑或是国家,都有着多元不一的意义。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成长衰老之痛,使我们珍视青春年少时的生机与活力;“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离别之痛,使我们珍视眼前之人,感恩他们的出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死前”,国家动荡、家庭破碎之痛,使我们珍视现在的太平盛世;“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丧权辱国之痛,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没有凤凰涅槃的痛苦,何来浴火后的新生?没有黑夜中的呐喊与彷徨,何来黎明后的再度出发?作家熊培云所言:“有疼痛感,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岂不诚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扬大附中东部分校2023docx、高二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