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25文本概述与分析(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考点25文本概述与分析(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第1页
    考点25文本概述与分析(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第2页
    考点25文本概述与分析(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25文本概述与分析(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25文本概述与分析(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情探究,考点精讲,好题冲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考点精讲(基础知识、突破方法与步骤)
    3.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1. 考点分布
    (2024、2023新课标I、Ⅱ ,2022/2021新高考I、Ⅱ ,T12)下列对材料(原文) 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新高考I、Ⅱ,T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①题型上,客观题,分值,3分。
    ②考查上,重视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备考策略】
    1. 归纳整理:整理归纳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词汇,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 专题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
    3. 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考点精讲01 常见设错类型
    设错类型一:扭曲词句的翻译
    在对事实的现代汉语表述中,扭曲原文词句的意思。
    【示例】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原文“安用重法邪”的意思是“哪里需要使用严刑峻法呢”。这句话一是隐含着对重法作用的肯定,二是表明解决偷盗问题尚不需要重法。因此可以辨别出B项的错误。
    设错类型二:扭曲事件的参与者、原因、过程、结果
    在对事件进行表述的时候,把事件的某些要素进行扭曲,包括事件的参与者、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过程以及事件的结果。
    【示例】
    ①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根据原文“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可知,海瑞也多次上疏乞求退休,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并不是部属房寰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②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比照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知,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
    设错类型三:扭曲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在对事件进行表述的时候,扭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示例】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素来”扭曲了时间。比照原文“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设错类型四:扭曲文中的观点
    在对文中的观点或人物观点进行转述时,暗中进行扭曲。
    【示例】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比照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设错类型五:扭曲人物概括或事实分析
    在纪传体文本阅读中,扭曲对人物事迹或性格的概括,或扭曲与概括相对应的事实分析。
    【示例】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比照原文“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说萧何“不善征战”错,萧何只是没有亲自上战场而已。比照原文“群臣皆莫敢言”可知,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
    考点精讲02 突破方法与步骤
    1.解题的基本方法
    ①词义推敲法。
    首先要注意现代汉语的表述是否准确表示了文言文字词的本意,防止设题者在文言字词的翻译上设点。
    ②文本比照法
    若没有字词翻译的问题,那就要注意每一个选项各自表述的是什么,仔细核对其是否扭曲了原文意思。
    2.解题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定位原文。
    根据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回归原文,快速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原文。
    第二步,细比推敲,辨明对错。
    把选项的概述和原文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对人物、事件或观点的一些细节的比对。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最后确定选项的正误。
    (2024年·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2024年·新课标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2024·广东肇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峰,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节选自《庄子·外篇·至乐》)
    材料二:
    几复年甚少,则有意于六经,析理入微,能坐困老师宿学。方士大夫未知读庄、老时,几复数为余言,庄周虽名老氏训传,要为非得庄周,后世亦难趋入。予尝问名《逍遥游》,几复曰:“逍者如阳动而冰消,虽耗也而不竭其本;遥者如舟行而水遥,虽动也而不伤其内;游于世若是,唯体道者能之。常恨魏晋以来,误随向、郭,陷庄周为齐物。尺鹦与海鹏,之二虫又何知,乃能逍遥游乎?”
    熙宁九年,乃得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后举广州教授。岭南人士承几复讲解章句,闻所未闻,稍有知名者。改楚州团练推官,知四会县。新兴民岑探自言有神下之,越俗祈鬼相传,数郡推宗焉。新州捕得探兄弟妻子系治,探欺野人,言“吾能三呼陷新州城”。不逞子及老弱从者以百数。至城下,言不效,皆溃去。而新州声张,以为豪贼挟众攻城。经略使遣将童政捕斩,而官军所遇薪水行商皆杀之,亦檄几复护枪手策应。几复察童政部曲多不法,即自言经略司不隶将下,得以土丁捕贼。且言童政所效首级,莫非王民,斫已瘗之棺刳方娠之妇一童政之祸百岑探不足云。其后皆如几复所言。
    (节选自黄庭坚《黄几复墓志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讲述“鲁侯养鸟”的寓言故事,是为了生动形象地阐明:如果违背事物的本性,心怀好意也会导致结局糟糕。
    B.黄几复认为,向秀和郭象用“齐物论”训注庄子,是对庄子思想的误读,误导了魏晋以来的学者,是一大遗憾。
    C.新兴县百姓岑探,装神弄鬼,败坏良俗,蛊惑周边的百姓;新州府借此声张正义,却引发了豪贼聚众攻城。
    D.黄几复认为,经略司没有好好管理将领部下,可以组织乡兵负责治安,不打算执行接到的檄令。
    (2024·江苏宿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庚午,大夫逆于清原。公言于诸大夫曰:“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①,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大夫对曰:“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无乃不堪君训而陷于大戮,以烦刑、史,辱君之允令,敢不承业。”乃盟而入。
    (节选自《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
    材料二:
    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夺君者,以得相也。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咺②走山,田氏③外仆,而齐、晋从。则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四第三十九》)
    【注】①元君:古称贤明善良的君主。元,善。②赵咺(xuān):指赵宣子,春秋时晋国执政的卿。③田氏:指田成子,春秋末齐国执政的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悼公在栾武子等人拥戴之下从周的都城回到晋国,然后向众大夫表示将会认真对待发出的每一道政令,表达了做贤明国君的政治愿望。
    B.大夫们最终和晋悼公盟誓,作出了拥立其为国君的承诺,不管他们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均衬托出晋悼公令人惊叹的不凡政治智慧和才能。
    C.卫国如果灭亡,并非因为取得权势的孙文子,而是因为国君失去了原则,但韩非对此并不苟同,认为这样归因国家灭亡的做法不够明智。
    D.晋悼公讲话时运用比喻、假设等论述方法,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令人难以抗拒,而韩非以史实来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警策世人。
    (2024·湖南郴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后被赏遇,位至侍中开府。
    邺平之后,吾见徙入关。吾儿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媪褐,我自欲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君子学习表现言行举止之间,一切都是世人典范:提倡学习要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体会其中乐趣,若舍弃治学意义和禽兽无异。
    B.《颜氏家训》将学习之道比作种树,如果没有春华,自然没有秋实;还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列举事例,讨论早学和晚学,虽有不同,但同样值得肯定。
    C.《颜氏家训》引用孔子“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处的;指出若到婚冠时还未学,就因保守而失学,实在愚蠢。
    D.齐国人田鹏鸾,虽居下位但好学,趁着差事繁忙之余向旁人请教:颜之推教导儿子思鲁,学习不能终止,勉励其从正道承家业。
    (2024·湖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曰:“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太公六韬》)
    材料二
    文子曰:凡学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於虚无,可谓达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与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人多而无怨。故圣人因民之所喜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赏一人,而天下趋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治广,此之谓也。此圣人致理之道若此也。
    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弟,必王四海;下事上如兄,必政天下。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注】《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文子,即计然,春秋时期谋士、经济学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问仁,太公回答说君主要尊重百姓,团结宗亲。尊重百姓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施行仁义的准则。
    B.太公认为,进行奖赏惩罚,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没有不潜移默化受到勉励警戒。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对人也不例外。
    C.文子认为,因为奖赏和惩罚明确讲信,所以战士们面对白刃交战,如雨的箭和石块,仍然能够奋勇争先杀敌。
    D.文子认为如果君主能够完善政务,积累德行,堵塞奸佞,明察形势,审查劳动的过失,关注人民饥饱,那么战士都能视死如归。
    (2024·河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灵王城陈、蔡、不羹,使仆夫子皙问于范无宇,曰:“吾不服诸夏而独事晋,何也?唯晋近我远也。今吾城三国,赋皆千乘,亦当晋矣。又加之以楚,诸侯其来乎?”对曰:“其在志也,国为大城,未有利者。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鲁有弁、费,齐有渠丘,晋有曲沃,秦有征、衙。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①,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征、衙实难桓、景,皆志于诸侯,此其不利者也。”
    “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先王惧其不帅②,故制之以义,旌之以服,行之以礼,辩之以名,书之以文,道之以言。既其失也,易物之由。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虻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不然,是三城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子皙复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惧哉!”三年,陈、蔡及不羹人纳弃疾③而弑灵王。
    (节选自《国语·楚语上》)
    材料二: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钟鼓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④左裯衽,右朝服。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⑤,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齐渠丘实杀无知: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国君,次年为大夫雍廪所杀。②帅:遵循。③弃疾:楚平王,楚灵王之弟。④扬姬、越姬:扬州美女、越国美女。⑤阴刀:衣内所藏,用以护身的短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灵王希望通过修筑陈、蔡、不羹的城墙来增强其国力,以使侍奉晋国、不归附楚国的中原各国归附楚国。
    B.子皙、右尹子革认同范无宇修筑大城不利于国家的看法,楚灵王因不认同这一看法,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C.楚庄王在苏从冒死劝谏后,决定放下过去的放纵与享乐,认真面对国家的存亡问题,并任命苏从为楚国国相。
    D.材料二与《谏太宗十思疏》《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写臣子向君王进谏,且都进谏成功,但进谏方式不完全相同。
    (2024·湖南长沙·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楼玄字承先,沛郡薪人也。孙皓即位,出为会稽太守,入为大司农。旧禁中主者自用亲近人作之。或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应其选。遂用玄为宫下镇禁中候,主殿中事。玄从九卿持刀侍卫,正身率众,奉法而行,应对切直,数连略意,渐见责怒。后人诬白玄与贺邵相逢,驻共耳语大笑,谤讪政事。遂被诏诘责,送付广州。
    东观令华毅上疏曰:“臣窃以治国之体,其犹治家。主田野者,皆宜良信。又宜得一人总其条目,为作维纲,众事乃理。臣夙夜思惟,诸吏之中,足委仗者,无胜于楼玄。玄清忠奉公,冠冤当世,众服其操,无与争先。夫清者则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终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责其后效,使为官择人,随才授任,则舜之恭己,近亦可得。”皓疾玄名声,复徙玄及子据,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据到交址,病死。玄一身随奕讨贼,持刀步涉,见奕辄拜,奕未忍杀。会奕暴卒,玄殡敛奕,于器中见敕书,还便自杀。
    (选自《三国志·吴书·王楼贺书华传》,有删减)
    材料二: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魏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时李绩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绩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有删减)
    【注】①或:指万或。三国时吴国重臣,曾官至右丞相。②隐太子:指李建成。唐太宗即位后,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谥号隐,史称隐太子。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玄曾任宫下镇禁中候等职位,受到孙皓重用,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上意,更兼小人诬告,被贬广州。
    B.华取表扬楼玄德才兼备、声名卓著,劝告孙皓知人善任,其针对性是明显的,但其建议未得到采纳。
    C.楼玄感激张奕不忍加害之意,故能随军征战勇猛异常,对张奕也礼敬有加,最终得到张奕的信任。
    D.魏征曾劝太子提防李世民,李世民掌权后非但不予责怪,反而委以重任,体现了政治家的胸怀。
    (2024年·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2024年·新课标Ⅱ·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相关试卷

    考点15 情节(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5 情节(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情探究,考点精讲,好题冲关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5 情节(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5 情节(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情探究,考点精讲,好题冲关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2 文学短评(新增考点)(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2 文学短评(新增考点)(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精讲,好题冲关1,散评——面面俱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