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确定的依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准备,学习过程,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用浮的材料造船》,内容聚焦人们对于独木舟的改造,了解浮的材料可以造船,通过制作及改进竹筏活动,解决船只稳定性和载重的问题,然后对比竹筏和独木舟的改变之处,探究可继续改进的地方,了解船只的发展变化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已经对于不同时期的船只,以及船只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课从最初的独木舟开始探究,了解浮的材料可以造船,通过制作及改进竹筏活动,解决船只的稳定性和载重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独木舟、木筏及其他船只的对比,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并在探究中了解船只的发展变化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小组合作,基于要求,制作简单的竹筏或木排模型。
2.通过实验探究及比较,能够说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船的材料可以改变稳定性及载重。
三、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及比较,能够说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船的材料可以改变稳定性及载重。
四、学习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及比较,能够说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船的材料可以改变稳定性及载重。
五、教学准备:教材、活动手册、教学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七、板书:
用浮的材料造船
体积
独木舟 木筏 载重量 还能如何改进?
稳定性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发展史,也对独木舟模型进行了简单探究,通过实验,你的独木舟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我们发现:通过研究独木舟实验,我们发现独木舟的体积小、载重量小、不稳定,容易侧翻,所以人类对于独木舟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认真倾听,明晰问题。
分小组汇报。
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需求性。
交流汇报独木舟的缺点也是对上节课实验探究的回顾。
搜集证据
思考:1.我们该如何对独木舟进行改进呢?
2.最早的独木舟是人们利用可以漂浮的树干造出来的,除了木头,我们还能使用哪些材料造船呢?
(板书:用浮的材料造船)
总结:我们可以在体积、载重量、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改进。
我们可以使用竹子等其他浮的材料造船。
视频介绍竹筏。
探究一:设计并制作竹筏模型
要求:1.先画出设计图;
2.能够稳定的浮在水面上;
3.牢固、不散架。
温馨提示:要根据绘制的设计图进行制作。
视频展示制作过程。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一。
探究二:测试竹筏载重量
要求:1.将螺母(或钩码)轻轻、均匀放在竹筏上;
2.逐渐增加螺母,但不能让水浸湿螺母;
3.多试几次,记录最多数量。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二。
根据要求、提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对搜集记录信息进行处理。
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整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也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表达交流
思考:1.我们完成了对于独木舟和竹筏模型的制作及探究,它们都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小组交流讨论并总结。
师生总结:同样是利用浮的材料制作除了的船只,独木舟体积较小,载重量少,在水中也不够稳定;竹筏与之相比,在体积、载重量和稳定性上都优于独木舟。
(板书:体积、载重量、稳定性)
2.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呢?你打算如何改进?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3.出示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图片,观看这些木船,你有什么发现?
视频展示现代竹筏作为观光旅游所做的改进。
把自己的发现进行小组分享。
师生总结:同样是利用浮的材料制作除了的船只,独木舟体积较小,载重量少,在水中也不够稳定;竹筏与之相比,在体积、载重量和稳定性上都优于独木舟。
分小组分享对于独木舟的改进以及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对于自己的启发。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于搜集到的信息的整理,能够比较独木舟和竹筏的不同点,并且能够借鉴其他船只的特点,自主思考并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
拓展
课后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同学之间进行展示、评价。
课后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同学之间进行展示、评价。
课后再次改进是对本节课的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第2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