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题, 1-15每题2分, 16-21每题3分, 共计48分)
    1. 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合理的有( )
    ①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通过它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形态结构特点
    ②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尾的阶段,这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③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都由ATP直接供能可以作为支持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一论点的证据
    ④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这说明这些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⑤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性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但不能说明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A. ①②③B. ②③C. ②④⑤D. ③④
    【答案】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①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①错误;
    ②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②正确;
    ③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都由ATP直接供能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可以作为支持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一论点的证据,③正确;
    ④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④错误;
    ⑤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性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⑤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观点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之一。用两种理论解释“长颈鹿群体的脖子伸长”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依据拉马克的观点,长颈鹿群体因脖子经常使用而伸长
    B. 依据达尔文的观点,短脖子的长颈鹿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C. 两种进化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D. 变异的不定向发生是两种理论共同的内容之一
    【答案】D
    【分析】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达尔文认为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由此可见,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对于“长颈鹿群体的脖子伸长”现象,依据拉马克的观点,长颈鹿群体因脖子经常使用而伸长,A正确;
    B、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观点,短脖子的长颈鹿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B正确;
    C、两种进化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生物机体的影响,C正确;
    D、“用进废退”强调变异是由环境引发的,没有指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选择下,引发了适者生存,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
    B. 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作用
    C.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A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
    B、协调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B错误;
    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4.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
    D. 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大致相等
    【答案】A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
    D、组织液大部分流回血浆,少数分流入淋巴管,因此流向血浆的组织液多于流向淋巴的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5. 内环境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的部分组成,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①渗入②的物质大部分被重新渗回①
    B. 与①相比,②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C. ②④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答案】A
    【分析】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
    【详解】A、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A正确;
    B、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和组织液成分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细胞内液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B错误;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③细胞内液,C错误;
    D、人体细胞的内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所以①②④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6.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媒介”相对稳定状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
    B. 该“媒介”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活动就会出现障碍
    C. 该“媒介”中含有多种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呼吸作用的酶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答案】A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该媒介是内环境。
    【详解】A、该媒介是人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A正确;
    B、如果内环境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改变,即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人体代谢活动不会出现障碍,B错误;
    C、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呼吸作用的酶分布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7. 某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一次较长时间的徒步游学后其脚掌磨出了水疱,但过几天后水疱自行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其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 水疱的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渗入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之间存在动态联系
    【答案】A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细胞外液,也就是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可以互相交换物质,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最终流入血浆;水疱是周围细胞受损,造成所在部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体积局部增大造成的,其中的成分就是组织液。
    【详解】A、水疱的成分中,其成分中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
    C、水疱的消失,是因为其中的组织液渗入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而成为血浆和淋巴的成分,C正确;
    D、水疱形成说明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存在动态联系,水泡消失说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存在动态联系,D正确。
    故选A。
    8. 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抗体、葡萄糖和唾液淀粉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②
    D. 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成分,与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成分相同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外界环境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⑤表示内环境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②表示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转化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转化为淋巴液,④表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只有组织液和血浆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④,C错误;
    D、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代谢废物和CO2等,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营养物质和O2等,因此二者的组成成分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9.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
    C.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血浆、淋巴液、组织液处于稳定时,机体不会患病
    【答案】C
    【详解】A、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影响了细胞代谢,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处于稳态时,机体也可能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10.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抑制胃肠蠕动不利于食物消化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利于完成排尿反射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对内脏进行支配,且二者作用效果一般相反
    D. 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分析】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扩张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抵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详解】A、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即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A正确;
    B、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完成排尿反射,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对内脏进行支配,且二者作用效果相反,C正确;
    D、血糖降低时,通过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迅速升高,D错误。
    故选D。
    11.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但单独的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如果之后只出现铃声而没有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没有(条件反射消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
    ②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③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④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味觉属于不同的反射
    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①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①错误;
    ②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会逐渐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②正确;
    ③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③正确;
    ④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④错误。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 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C. 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①脑:大脑、脑干、小脑;②脊髓。
    (2)关系: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详解】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由图可知,a、b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说明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参与也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13. 关于神经细胞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B. 内环境Na+浓度降低,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
    C.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A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内环境K+浓度升高,使神经细胞内K+外流减少,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也会减小,A错误;
    B、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内环境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B正确;
    C、神经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正确;
    D、多巴胺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属于神经递质,而去甲肾上腺素既是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14. 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排尿反射,成年人还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课时你有了尿意,但可以憋到下课再去上厕所,其调节过程对应图中的4-2-1-3
    B. 体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在医生的要求下排出尿液,过程对应图中的1-3
    C. 极度惊恐时易发生尿失禁,说明环境的强刺激会影响脊髓的的功能
    D. 成年人有意识的憋尿过程体现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C
    【分析】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详解】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对脊髓的控制实现憋尿、有意识地排尿。据图可知,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膀胱内壁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到大脑皮层,再传至3,A正确;
    B、排尿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体检时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在医生的要求下排出尿液,这是条件反射,说明高级中枢通过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而控制排尿,该过程对应图中的1-3,B正确;
    C、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内,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极度惊恐时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控制发生障碍,故会出现尿失禁的现象,C错误;
    D、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上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15. 阿尔茨海默症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阿尔茨海默症丧失的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阿尔茨海默症的形成可能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蛋白质的合成受阻有关
    C. 阿尔茨海默症轻度患者看不懂文字、不能讲话,说明大脑言语区出现功能障碍,其中的V和S区受损
    D. 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
    【答案】A
    【分析】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记忆功能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
    B、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人类的记忆可能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作用、蛋白质的合成有关,B正确;
    C、看不懂文字说明V区受损,不能讲话说明S区受损,C正确;
    D、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不断的学习与记忆,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D正确。
    故选A。
    16. 近年来,海南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荒地变良田”。研究发现,某荒地中橘小实蝇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约为10%,该荒地开垦为果园后,橘小实蝇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逐年增大,X年后稳定在80%左右。已知橘小实蝇的抗药对不抗药为显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橘小实蝇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抗药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 在农药的诱导下,橘小实蝇发生定向变异,使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逐年增大
    C. X年后,该地橘小实蝇种群中抗药个体和不抗药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96%和4%
    D. 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但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种群基因库是一定区域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该地橘小实蝇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抗药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不能构成基因库,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可起到选择作用,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B错误;
    C、X年后橘小实蝇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稳定在80%左右,且橘小实蝇的抗药对不抗药为显性,设相关基因是A/a,则A=80%,a=20%,该地橘小实蝇种群中不抗药个体所占的比例aa=20%×20%=4%,分抗药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6%,C正确;
    D、人类活动能起到选择作用 ,可以改变生物进化速度,也可改变生物进化方向,D错误。
    故选C。
    17. 如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c代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a、b、c三种液体中,a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B. 某人一次摄入大量的食醋,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a中含有缓冲物质
    C.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时可能引起a的含量增多
    D. a中的CO2经f系统排出体外至少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
    【详解】A、在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三种液体中,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A正确;
    B、某人一次摄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内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可与食醋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B正确;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时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导致b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a中的CO2经f(呼吸)系统,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共4层膜,所以共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C。
    18. 血浆中的总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绝大部分由肝细胞合成,其中白蛋白是三种蛋白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质量的三种蛋白中,白蛋白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是最小的
    B. 如果白蛋白较多地进入组织液,则会引起组织液含水量下降
    C. 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 正常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答案】C
    【分析】影响血浆渗透压的因素主要是蛋白质和无机盐,影响组织液渗透压的因素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详解】A、白蛋白是三种蛋白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则等质量的三种蛋白中,白蛋白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是最大的,A错误;
    B、如果白蛋白较多地进入组织液,导致其渗透压增大,则会引起组织液含水量上升,B错误;
    C、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正常情况下,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19. 研究者发现,Ca2+通道在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部分
    B. 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能检测到乙酰胆碱
    C. 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由正电位转变成负电位
    D. 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后,立即被胆碱酯酶分解
    【答案】B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图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A正确;
    B、由于Ach作用于A突触后膜表面的受体,Ach并不进入细胞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B错误;
    C、当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正确;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完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防止其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a、d为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接触位点,b为a和d的中点。已知轴突末梢M释放的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处的膜可能是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B. 给b点一个有效刺激,电流计指针先向a点一侧偏转
    C. 轴突末梢M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N处的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
    D. 在机体内进行的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只能由a端一侧向b端一侧传递
    【答案】C
    【分析】当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的末端时,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处,有许多突触小泡。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N为突触后神经元,接受信息,属于胞体膜或树突膜,A正确;
    B、突触处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传递需要时间长,给b点一个有效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点,故电流计指针先向a点一侧偏转,B正确;
    C、如果轴突末梢M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对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产生抑制,不会直接影响N处的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错误;
    D、因为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在机体内进行的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只能由a端一侧向b端一侧传递,D正确。
    故选C。
    21. 图1为某神经元网络的部分结构,图2为图1中的电表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电位变化,图3为图1中某突触的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图2中B点之后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 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
    D. 图3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突触)放大。
    【详解】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所在神经元可兴奋多次,电流表指针偏转多次,A错误;
    B、图2中B点之后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B正确;
    C、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一般情况下,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进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2分)
    22. 从化石分析得知,距今1000年前,某山林曾生活着A、B、C三个品种的彩蝶,三个品种的彩蝶性状差异很大,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如下图所示。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该山林甲、乙区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区域原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已经绝迹,出现了是一种新性状的彩蝶(D 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两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成幼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化石外,彩蝶进化的证据还可能来自_____(至少答两点)等方面的研究。
    (2)彩蝶B种群中某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B对b完全显性,该种群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环境改变,一年后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增加了10%,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减少了10%,则一年后,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经过这一年,该彩蝶种群进化了吗?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
    (3)距今1000年前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属于一个物种,原因是A、B、C三个品种彩蝶可以相互交配并_____。
    (4)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分析,对具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绝迹的合理解释是_____。
    (5)根据资料可推测,D是由C进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_____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_____,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_____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_____,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答案】(1)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①. 52.4% ②. 进化了
    (3)产生可育后代 (4)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C品种形状的彩蝶被逐渐淘汰
    (5)①.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②. 地理隔离 ③. 基因频率 ④. 生殖隔离
    【小问1详解】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除化石外,彩蝶进化的证据还可能来自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小问2详解】
    BB、Bb、bb分别为20%、50%、30%,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30%+12×50%=55%,一年后基因型BB的个体数量为20%×(1+10%)=22%,Bb的个体数量为50%×(1+10%)=55%,bb的个体数量为30%×(1-10%)=27%,BB:Bb:bb=22:55:27,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27×2+55×1)÷[(22+55+27)×2]=52.4%,这一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 彩蝶种群进化了。
    小问3详解】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属于一个物种,原因是A、B、C三个品种彩蝶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小问4详解】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分析,对具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绝迹的合理解释是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C品种形状的彩蝶被逐渐淘汰。
    【小问5详解】
    由题意可知,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地理隔离,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23.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A是小肠),I、II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B、D分别表示___,I表示___。O2从体外进入肝脏细胞至少需要通过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图甲中的a对应图乙中的___(填序号),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的含量有关。从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下列各项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有___。
    A.营养不良 B.肾小球肾炎
    C.吃了很咸的食物 D.淋巴循环受阻
    (3)下表为人体内几种不同体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E、F、G、H中与图乙中⑤相对应的字母是___。
    (4)图乙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填序号)。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pH仍能维持在___(填数值)正常范围内。
    (5)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___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1)①. 肾、肺 ②. 消化、吸收 ③. 9
    (2)①. ① ②. 无机盐、蛋白质 ③. ABD
    (3)H (4)①. ⑤ ②. 7.35-7.45
    (5)理化性质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a、b、c分别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是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表示小肠,B表示肾,C表示皮肤;D表示肺。图乙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③为组织液,④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⑤为细胞内液。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的B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同时进行重吸收,是肾,人体通过D与体外进行气体交换,是肺,I表示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氧气从体外进入肝脏细胞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到达肝部组织液,再穿过肝细胞膜即到达肝细胞内,至少4×2+1=9层细胞膜,即9层磷脂双分子层。
    【小问2详解】
    图甲中的a为血浆,位于毛细血管中,故对应图乙中的①;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A、营养不良使摄入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中蛋白减少,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从血浆吸水,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
    B、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会使血浆中蛋白减少,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从血浆吸水,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吃了很咸的食物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从组织液吸水,不会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
    D、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液中部分蛋白无法通过淋巴循环运走,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从血浆吸水,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BD。
    【小问3详解】
    图乙中⑤为细胞内液,E是细胞外液,H是细胞内液,蛋白质含量更高,所以图乙的⑤对应H。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是细胞呼吸的产物,来源于细胞内液,故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⑤细胞内液;正常人血浆的 pH 的范围是7.35-7.45之间。
    【小问5详解】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其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4.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上多次奏唱。听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______,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______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______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
    (3)失歌症者先天唱歌跑调却不自知,为检测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一训练一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______(答出2点);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答案】(1)①. 神经冲动##兴奋 ②. 传出神经 ③. 条件
    (2)大脑皮层 (3)①. 失歌症组前测和训练后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均较低;失歌症组训练后对音乐感知准确率的提升更大 ②. 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失歌症组音乐感知准确率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小问1详解】
    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兴奋),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传出神经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条件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小问2详解】
    换气的随意控制由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前测和训练后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均较低,失歌症组训练后对音乐感知准确率的提升更大。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失歌症组音乐感知准确率,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25. 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是______。
    (2)图2中,d是______,内含神经递质,绝大多数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______方式释放到b中。
    (3)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填图中字母);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据图回答: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_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区段的变化,______区段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到正;若细胞外液Na+浓度升高,C点将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答案】(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①. 突触小泡 ②. 胞吐
    (3)①. h ②. 相同
    (4)①. AB ②. 向右 ③. BC ④. CD ⑤. 上升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与A相连的神经具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故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为突触结构,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受体-转运蛋白复合体);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故刺激部位应为h,图4和图5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及测得的电位变化,AB为静息电位,BC为动作电位的产生,CD为恢复静息电位,DE为Na+/K+泵吸钾排钠的过程。
    【小问1详解】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小问2详解】
    图2中,d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b突触间隙中,其意义在于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小问3详解】
    表示兴奋部位的是h(表现为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兴奋部位指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递方向相同。
    【小问4详解】
    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电表两极电位发生改变,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电表会向右偏转。
    ②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引起BC段的变化;CD是恢复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到正;钠离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的形成,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若细胞外液Na+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增大,钠离子内流增多,C点将上升。
    26. 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分布在肠嗜铬细胞膜上的 Ca²⁺通道被激活,进而导致细胞释放大量5一羟色胺(5一HT)。迷走神经感觉末梢能接收5——HT并将信号传送到脑干孤束核,一方面激活“厌恶中枢”,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 另一方面激活脑干的呼吸中枢,通过调节负责膈肌和腹肌同时收缩的神经元,引发呕吐行为,其部分调节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a²⁺进入肠嗜铬细胞的方式是______,5——HT 以胞吐方式从细胞中释放有利于______。
    (2)5——HT 与迷走神经感觉末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膜上的______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膜电位的改变, 作用后5-HT将被______。
    (3)变质食物中的毒素被摄入机体后,刺激“厌恶中枢”,在_______(结构)产生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同时引起呕吐反射,该调节的意义是______。
    (4)研究发现,脑干孤束核中有多种神经元,为验证只有速激肽基因表达的神经元 M 能接收到迷走神经传来的信息并传导信息,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已知化学遗传学技术可特异性抑制神经元M)。
    【答案】(1)①. 协助扩散 ②.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①. 离子通道 ②. 降解或回收
    (3)①. 大脑皮层 ②. 一方面产生厌恶情绪,减少食物的摄入,另一方面通过呕吐及时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4)①. 生理状态相同 ②. 化学遗传学技术 ③. 等量的含毒素食物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分布在肠嗜铬细胞膜上的Ca2+通道被激活,据此可推测,图中Ca2+进入肠嗜铬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5-HT以胞吐方式从细胞中释放能够快速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进而快速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小问2详解】
    5-HT与迷走神经感觉末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膜电位的改变,进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作用后5-HT将被降解或回收,避免引起后膜持续性兴奋。
    【小问3详解】
    变质食物中的毒素被摄入机体后,刺激机体的“厌恶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感觉的形成发生在大脑皮层中,进而引发的呕吐反射。据题意可知,激活脑干的呼吸中枢后,通过调节负责膈肌和腹肌同时收缩的神经元,引发呕吐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意义表现为一方面产生厌恶情绪,减少食物的摄入,另一方面通过呕吐及时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小问4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只有速激肽基因表达的神经元M能接收到迷走神经传来的信息并传导信息,并通过释放速激肽来传导信息,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能表达速激肽基因的神经元M,因变量为M基因表达能引起信息传递,进而引发呕吐行为,本实验材料为正常小鼠,因此实验思路为: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化学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抑制M神经元,乙组对照;用等量的含毒素食物刺激两组小鼠,观察小鼠的呕吐行为,甲组实验鼠没有表现呕吐行为,而乙组实验鼠表现为呕吐行为,则可验证上述结论。
    成分(mm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E
    F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G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H
    10
    140
    2.5
    10.35
    25
    -
    47
    实验步骤
    简单操作过程
    动物分组
    选取①_____的健康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
    实验处理
    甲组用②_____处理小鼠神经元M, 乙组不作处理
    指标测定
    给两组小鼠饲喂③_____,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
    实验结果
    甲组小鼠不出现呕吐行为, 乙组小鼠出现呕吐行为

    相关试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