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烧火堆、人头骨、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等,还发现了栽培稻植硅体。由此可知,该遗址( )
A. 已具有早期国家特征B. 仍然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C. 可确定出现原始畜牧业D.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骨器等是经过人工打磨而成,加上陶器的大量出现,可以判断它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D项正确;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烧火堆、人头骨、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不能说明是否已经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无法得出“已具有早期国家的特征”的结论,排除A项;“仍然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还发现了栽培稻植硅体。”与“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不知道是否为人工饲养,不能确定是否有原始畜牧业,排除C项。故选D项。
2. 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娘祖养蚕纵丝”的传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例蚕蛹。据此可知,传说( )
A. 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B. 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 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D.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后在该地考古发掘出蚕茧和蚕蛹,可以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和价值,B项正确;传说并一定要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A选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传说是先民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无法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也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再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3. 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王的统治。在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
A. “天下为公”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诸侯国,是周王室在地方上的代言人,对周王室承担军事等义务,形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B项正确;据所学,自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开始,已由“天下为公”发展成为了“天下为家”,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的体现,排除C项;据所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反映的是井田制,与材料中的政治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 汉字姓氏以祖先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划界建国。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
A. 井田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到各地的诸侯,有的会以封地为姓氏,B项正确;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材料所述与井田制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春秋时期,“宋公不王”,郑庄公就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宋国;“蔡人、卫人不会王命”,就受到郑国、齐国的讨伐;楚国因不向周王室缴纳贡品,齐桓公就以此为口实,联合诸侯向楚国兴师问罪。这反映出当时( )
A. 分封制得以巩固B. 传统秩序面临挑战
C. 周天子权威增强D. 各诸侯国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部分强大的诸侯国打着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名义讨伐对自己不利的诸侯国,这显然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传统的宗法分封秩序面临挑战,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冲击,排除A项;周天子需要借助强大诸侯国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威,说明周天子权威下降,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各诸侯国之间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 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
7.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主张“尽地力之教”,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申不害在韩国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以上现象说明( )
A. 诸侯争霸激烈B. 改革成效显著
C. 封建趋势加强D. 法家优势明显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变法的共同措施是削弱了贵族的权力,通过功劳分配权力,有利于地主阶级权力的加强,从而促进社会封建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改革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这些改革的主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8.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下列言论,顺应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的是( )
A.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C. “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
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法明”“国务壹”等法家思想,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C项正确;强调尧舜之道和仁政的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A项;墨子主张“法天”不能适应战国时期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B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不能顺应各诸侯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9. 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九卿中的少府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体现出的政治特色是( )
A. 宗法制度B. 等级森严
C. 家国同构D. 职责分明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可知,少府既管理国家事务,又负责皇帝宫廷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特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三公九卿制下官员职责分明的特征,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汉文帝时,其亲弟淮南王刘长曾称东帝,其堂弟济北王刘兴居曾举兵为乱,而文帝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失手打死吴王太子,吴王刘濞怨恨,甚至拒绝朝觐。由此可见,当时( )
A. 封国在地方欺压百姓B. 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C. 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D. 盛世局面已不复存在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文帝时期,地方侯国对于皇权多有挑战,说明郡国并行制的存在有着一定的隐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侯国对皇权的挑战,并不是欺压百姓,排除A项;“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是文景之治时期,盛世局面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于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对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设立的这一制度是( )
A. 中朝制度B. 刺史制度
C. 察举制度D. 监察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将一般政务交给丞相全权处理,说明此时相权较大,而汉武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这体现的是中枢的调整,即通过建立“中朝”来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A项正确;刺史制度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属于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汉武帝时推行了“禁榷制度”,将盐、铁、酒等关系民生的行业收归国家经营,由政府对重要物资和贸易进行垄断经营。这一举措主要意在( )
A. 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实力B. 保证百姓生活的稳定
C. 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D. 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盐、铁、酒等是百姓生活必需的、市场需求量大、有巨大盈利空间的商品,国家对此进行垄断经营,目的是增加政府的收入,D项正确;“禁榷制度”的首要目的是加强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不单单针对诸侯国,不单单为削弱诸侯的经济力量,排除A项;“禁榷制度”主要是封建国家加强经济控制、增加财政收入的举措,而非主要为了保障民生。不允许民间自由从事盐、铁生产和买卖还可能对百姓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排除B项;“禁榷制度”主要在盐、铁、酒等关乎经济命脉、有巨大利润的行业实行,有加强经济控制、增加财政收入的特殊用意,并非在所有工商业行业实行,并非主要为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 促进学术自由B. 推动教育普及
C. 巩固儒学地位D. 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未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结合西汉的历史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这有利于巩固儒学地位,C项正确;汉武帝这些措施实质是思想专制,不利于促进学术自由,排除A项;推动教育普及说法夸大了该措施的作用,排除B项;培养实用人才是其作用之一,但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儒学,强化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 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 西域文明吸收借鉴华夏文明
C. 统治阶层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D. 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表明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并且决定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东汉中期始,皇帝借宦官以对抗外戚,其权势日益增强,桓、灵帝时,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这主要反映了( )
A. 外戚干政皇权旁落B. 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
C. 察举制失去了功效D. 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把宦官当作对抗外戚的工具,使得宦官权势日益增强,党羽遍布全国,主要反映了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而非外戚干政,排除A项;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与皇帝借宦官打击外戚及宦官专权、党羽布列州郡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宦官专权对察举制的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汉武帝时期划分十三州部,分设刺史,刺史担有巡视监察官员和豪强之职,并可向朝廷推举秀才;东汉时期,州逐渐变成了凌驾在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 这一转变( )
A. 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B. 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严重隐患
C. 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监察D. 导致察举选官制度完全失效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州逐渐变成了凌驾在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可知,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就为地方势力膨胀和后来的军阀割据的出现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这一转变是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而不是沉重打击豪强地主势力,排除A项;刺史势力的膨胀使其逐渐背离了监察地方的本职,排除C项;“完全失效”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国,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国各地被成百上千个邦国所分割,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则是主张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几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材料二 《史记·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是一种"中央二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同:目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王朝统治;都以分封同姓子弟为主,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冲击。异: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了一定制约;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影响: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小问1】
同:根据材料“封邦建国,屏藩周室”可分析出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王朝统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都以分封同姓子弟为主,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冲击。异:根据材料“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可分析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了一定制约;根据材料“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可分析出可分析出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问2】
特点: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可分析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结合郡县制可分析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实行官僚政治。
影响:根据材料“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可分析出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历十五年的战乱之后,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积极重建官学教育体系。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讲经辨学,奖赐太学博士及弟子极为丰厚,导致学风大盛,延及周边四夷蛮荒民族,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桓帝时南阳太守刘宽“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阯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
——摘编自屈直敏《两汉地方官学建置考》
(1)据材料概括东汉官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学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官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皇帝亲临重视;以儒学教育为主;接受外邦学生留学;地方官学兴盛;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儒学发展的影响。
(2)影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兴盛;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教化治理;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融合。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特点:根据“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可得出皇帝亲临重视;根据“讲经辨学”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根据“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得出接受外邦学生留学;根据“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阯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得邮地方官学兴盛;原因:根据“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得出统治者的重视;根据“讲经辨学”得出儒学发展的影响。
【小问2】
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影响:根据“讲经辨学”得出可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兴盛;根据“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阯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可得出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根据“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可得出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教化治理;根据“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得出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融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造纸、汉赋、华佗等。
阅读上面材料,从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示例除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选词:郡县制、“推恩令”、刺史。
论题: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论述: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秦汉(中国)。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提炼主题,结合所学,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等角度提炼主题,例如秦朝的秦半两钱、蒙恬和郡县制都反映出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郡县制、“推恩令”、刺史三个词语反映了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蒙恬、张骞、霍去病反映了秦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大秦王安敦、甘英、丝绸之路反映汉朝的对外交往。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反映中西交流的历史。论述:要从拟定主题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做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和充分、逻辑清晰。如:选词:郡县制、“推恩令”、刺史。论题: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论述: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武帝元光元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