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说课稿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说课稿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 2024 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21 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次活动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 —— 考古发现,来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常规的历史课不同,活动课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自主探究,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加深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次活动课主要围绕从考古发现探究中华文明起源这一主题展开。教材可能会提供一些典型的考古遗址案例,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遗址所反映出的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推测中华文明在远古时期的起源与发展情况。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简单知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初步的印象,比如知道一些远古人类的名称等。但他们对于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具体联系了解甚少,相关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二)认知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考古资料和历史逻辑关系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喜欢通过具体、直观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学习特点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尤其对于像考古这样带有神秘色彩的领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但在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督促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一些重要考古遗址的基本情况,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发掘成果等。
    2.掌握这些考古遗址所反映出的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使用、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3.学会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推测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一些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模拟考古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考古文物图片、解读考古报告等资料,提高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假设到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学科。
    2.通过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起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要考古遗址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及文化特征。
    2.引导学生运用考古资料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复杂逻辑关系,即从零散的考古资料中准确提炼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信息。
    2.培养学生根据有限的考古资料进行合理推测和深入探究的能力,避免过度解读或片面理解。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考古现场、历史博物馆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发现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概念以及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学法
    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自主探究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在与同学的交流互动中拓宽思路、完善观点,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分析归纳法:教导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各种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考古发掘现场的视频片段,展示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挖掘文物、清理遗址的场景。
    2.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考古发掘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教师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对考古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讲解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
    2.展示一些常见的考古工具图片,如洛阳铲、手铲等,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用途,让学生了解考古工作的一些基本手段。
    (三)小组活动准备(5 分钟)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6 人,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考古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
    2.为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关于所选遗址的简要资料,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发掘概况等基本信息,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考古文物图片和简要介绍。
    3.明确小组活动的任务和要求: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如 20 分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所给材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所选遗址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汇报材料。
    (四)小组活动开展(20 分钟)
    1.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开展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在分析考古文物图片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的形状、材质、用途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推测出远古人类的生活习惯或生产方式。
    2.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小组内成员充分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比如,有的成员负责查阅资料,有的成员负责整理分析材料,有的成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等。
    (五)小组汇报展示(15 分钟)
    1.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按照顺序依次上台。汇报内容主要包括所选遗址的基本情况、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使用、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的信息。
    2.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点评,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总结归纳(10 分钟)
    1.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不同遗址所共同反映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一些普遍特征,如早期人类的群居生活、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逐渐发展的原始农业等。
    2.强调考古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来推测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七)课堂练习(5 分钟)
    1.给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或简答题,如 “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其主要依据是什么?”“北京人遗址所反映的北京人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 等,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然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正确答案。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1.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考古遗址(除课堂上已研究过的),通过查阅更多资料,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该遗址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考古新闻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对考古学和历史文化的持续兴趣。
    七、板书设计
    第 21 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考古学简介
    1.概念
    2.研究方法
    二、重要考古遗址分析
    1.元谋人遗址
    (1)基本情况
    (2)远古人类生活等特征
    2.北京人遗址
    (1)基本情况
    (2)远古人类生活等特征
    3.河姆渡遗址
    (1)基本情况
    (2)远古人类生活等特征
    4.半坡遗址
    (1)基本情况
    (2)远古人类生活等特征
    三、中华文明起源特征总结
    1.群居生活
    2.石器为主生产工具
    3.原始农业发展等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并进行汇报展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资料查阅能力有限或对问题理解不透彻,导致活动进度较慢,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指导。另外,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第 21 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精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精品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