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二模考试生物(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二模考试生物(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考试内容, 粳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
1. 南安板鸭是中国传统四大板鸭之一,肉嫩骨脆,味香可口,是腊味中的上品,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选鸭、育肥、腌制、风干和烤制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品板鸭瘦肉部分含量最多是化合物是水
B. 高温烤制会破坏板鸭中蛋白质分子的肽键
C. 板鸭中富含室温下呈液态的不饱和脂肪酸
D. 育肥时鸭子可将谷物中的糖类转化为脂肪
【答案】D
【分析】(1)细胞中的水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含量高,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时,植物的抗逆性增强,细胞代谢速率降低。(2)不饱和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类型,它具有以下特点: 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根据双键数量又可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对健康的益处: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对人体有诸多好处,如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也很重要。 来源广泛:常见于橄榄油、鱼油、坚果、牛油果等食物中。
【详解】A、板鸭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腌制风干过程中会丢失大量的自由水,烤制过程中会丢失自由水和结合水,所以制作好的成品板鸭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A错误;
B、高温烤制板鸭的过程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此过程中破坏了维持蛋白质空间建构的氢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并未破坏肽键。只有当蛋白质发生水解时才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B错误;
C、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C错误;
D、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正确。
故选D。
2.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探究实验,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运用了加法原理
B.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C.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班廷等人结扎狗的胰管,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来治疗糖尿病
【答案】D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
【详解】A、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因子,并得到了遗传因子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遗传因子(基因)的化学本质是由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证明,B错误;
C、科学家用绿色荧光标记老鼠细胞表面蛋白质,用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蛋白质,在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相关实验证据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班廷和助手用结扎了胰管胰腺萎缩的胰岛提取液,注入因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糖尿病狗的血糖迅速下降,经过数天治疗血糖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D。
3.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参与蛋白质中二硫键的形成,其在老年小鼠组织中表达量增加。研究发现,PDI缺失会显著抑制内质网中的H2O2向细胞核释放,进而引起受到H2O2调控的SERPINEI基因的表达量减少,从而延缓细胞衰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PDI催化二硫键形成过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 造血干细胞中PDI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衰老细胞
C. 促进SERPINEI基因的表达可以加速细胞衰老
D. PDI通过直接作用于SERPINEI基因延缓细胞衰老
【答案】C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详解】A、PDI催化蛋白质形成二硫键时会脱去两个-SH中的H而形成-S-S-,相对分子质量会减小,A错误;
B、PDI在老年小鼠组织中表达量增加,PDI缺失会延缓衰老,因此PDI高表达会促进衰老。在衰老细胞中PDI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B错误;
C、SERPINEI基因的表达量减少,从而延缓细胞衰老。激活SERPINEI基因表达,可以加速细胞衰老,C正确;
D、PDI缺失会显著抑制内质网中的H2O2向细胞核释放,进而引起受到H2O2调控的SERPINE1基因的表达量减少,从而延缓细胞衰老。PDI通过调节H2O2调控SERPINE1基因的表达,并非直接作用,D错误。
故选C。
4. 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一切生命活动本质上是受大量的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列过程可以体现遗传信息传递具有高效性的是( )
①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②DNA复制过程中子链延伸方向为5'→3';
③DNA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复制;
④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⑤原核生物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⑥一个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A. ③⑤⑥B. ②③⑤C. ①④⑤D. ①③⑥
【答案】A
【分析】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在细胞核中,DNA解旋,RNA聚合酶结合到 DNA上,将游离的核塘核营酸连接起来形成RNA链,转录生成的RNA包括mRNA(信使RNA)、(RNA(转运 RNA)、IRNA(核糖体 RNA)等。
翻译:是指以 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通过 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按照遗传密码的规则将氨基酸连接形成多肽链,进而折叠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I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和配对,确保氨基酸的正确添加。
【详解】①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体现了复制过程的准确性,①错误;
②DNA复制过程中子链延伸方向为5'→3',体现了复制过程的方向性,②错误;
③DNA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复制可以加快复制的过程,体现了复制过程的高效性,③正确;
④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并不能体现高效性,④错误;
⑤原核生物边转录边翻译也可以加快基因表达的速度,提高基因表达的效率,体现了基因表达的高效性,⑤正确;
⑥一个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体现了翻译的高效性,⑥正确。
综上③⑤⑥正确,①②④错误。
故选A。
5. 粳稻(多种植于北方)和籼稻(多种植于南方)为我国常见的栽培水稻。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转录模板链中有1个脱氧核苷酸不同,导致两个品种的水稻中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因此减弱了籼稻对低温的适应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两个品种水稻相应蛋白质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 bZIP73基因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bZIP73基因碱基序列改变使其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D. bZIP73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答案】C
【分析】根据“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一个脱氧核苷酸不同,导致两种水稻相应蛋白质存在一个氨基酸差异。”可知,粳稻和籼稻的差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详解】A、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1个脱氧核苷酸不同,导致两个品种的水稻中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发生的是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
B、遗传物质(基因)复制和转录时需要破坏氢键打开双螺旋结构,游离的核苷酸与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因此复制转录翻译等整个中心法则过程中都存在着氢键的形成和断裂,B正确;
C、bZIP73基因碱基序列改变使蛋白质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蛋白质活性发生改变,但不一定失活,C错误;
D、bZIP73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形成了等位基因,体现了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6. 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一种物种分化模型,对该模型理解错误的是( )
A. a、b物种是由同一祖先经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
B. 乙图到丙图过程中小岛上的a地雀发生了进化,b地雀没有发生进化
C. 迁移到小岛的a地雀没有进化成b地雀的原因之一是生态位构成竞争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各岛屿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祖先由南美洲大陆迁来,分到不同的岛屿上,不同岛屿上的地雀进行着不同的突变重组,不同岛屿上环境不一样,对基因的选择也不一样,久而久之这些种群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形成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A正确;
B、乙图到丙图过程中小岛上的a地雀发生了进化形成了地雀c,b地雀虽然没有形成其他物种,但也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b地雀也可能发生了进化,B错误;
C、生态位的竞争排斥原理(指亲缘关系密切或其他方面相似的两个物种难以占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态位)使小岛上的a、b地雀发生生态分离,所以a地雀不能进化成b地雀,C正确;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B。
7. 我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预防人类天花病(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先河。清代《种痘新法》中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后来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因为接种牛痘比接种人痘更加安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花痘苗进入人体后通常只引发细胞免疫
B. 种痘成功可预防天花、麻疹等多种病毒感染
C. 种痘后病原体会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D. 引起牛痘和人痘的病毒具有相似的抗原结构
【答案】D
【分析】二次免疫:1、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2、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3、应用:制备疫苗。
【详解】A、天花痘苗进入人体后,也会激活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B细胞,A错误;
B、痘苗(疫苗)激活的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只针对天花病毒起预防作用,对麻疹病毒无预防作用,B错误;
C、天花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增殖,C错误;
D、接种牛痘也可以预防天花,牛痘病毒和人痘病毒具有相似的抗原结构,D正确。
故选D。
8. 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生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会导致鱼肉鲜味下降。在探究影响不同鱼类鲜味下降的因素系列实验中,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和温度,因变量是ACP的相对酶活性
B. pH低于3.8、温度超过60℃对鳝鱼肌肉ACP活性影响的机理相同
C. 不同鱼ACP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有差异,根本原因是ACP结构不同
D. 鲷鱼在pH5.6、温度37℃条件下,ACP活性最高,鱼肉鲜味程度最高
【答案】B
【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由图可知自变量包括pH、温度和鱼的种类,A错误;
B、由图可知鳝鱼肌肉ACP在pH低于3.8或者温度超过60℃时,ACP都已失活,过酸过碱高温使酶失活的原理都是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B正确;
C、不同鱼ACP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不同,主要原因是ACP结构不对,根本原因是不同鱼的ACP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C错误;
D、ACP活性最高,催化肌苷酸分解最快,鲜味下降最快,D错误。
故选B。
9. 用照片重复取样法可推算雪豹种群密度。近日科研团队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60台红外相机,连续拍摄3个多月,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度对雪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 雪豹活动能力强、生性凶猛,不适合采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C. 直接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 为进一步了解雪豹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还需统计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答案】A
【分析】非密度制约因素:这类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一些典型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风等)、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它们通常会以同等强度影响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或增加,而不管种群当时的密度大小如何。 密度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例如,食物、天敌、疾病、空间等。当种群密度较低时,这些因素对种群的抑制作用较小;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密度制约因素对于调节种群数量动态、维持种群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温度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一般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生物,标记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但是雪豹生性凶猛,不易捕捉,故不适合采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B正确。
C、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
D、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因此可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来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A。
10. 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信息素。信息素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间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取烟草产生的信息素防治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B. “烟草→蛾幼虫→蛾幼虫天敌”构成一条食物链
C. 烟草释放信息素在白天和夜间都会使它本身受益
D. 该现象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A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提取烟草的信息素用于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蛾幼虫又会被的天敌来捕食,可以构成食物链,B正确;
C、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夜间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防止雌蛾产卵,白天夜间都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因此白天夜间都使烟草收益,C正确;
D、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可以调节烟草、蛾、天敌的中间关系,D正确。
故选A。
11. 硝化细菌在观赏鱼类养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鱼类的排泄物和未吃完的食物会转变成氨和亚硝酸,而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氧化氨和亚硝酸时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若要对鱼缸中的硝化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从观赏鱼类生长良好的鱼缸中进行取样
B. 筛选硝化细菌的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有机碳源
C. 可用接种环连续划线、逐步稀释,进行纯化和计数
D. 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待菌落数目稳定时记录结果
【答案】C
【分析】(1)筛选目的菌株的思路是人为创造适合目的菌生活的环境,如配制选择培养基,目的菌能利用其中营养物质而正常生长繁殖,其他杂菌因不能利用培养基营养物质而死亡。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除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外,也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用活菌数来表示。
【详解】A、鱼类生长良好的鱼缸中,氮循环稳定,鱼缸中含有较多的硝化细菌可以及时将鱼的排泄物和多余的饲料分解。因此可以从生长良好的鱼缸中取样来分离硝化细菌,A正确;
B、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CO2作碳源,B正确;
C、要对鱼缸中的硝化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需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C错误;
D、对菌落进行计数,要连续观察直至菌落数不在增加时的菌落数作为计数结果,D正确。
故选C。
12. 科研人员通过对花生幼根施加一定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和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测量并统计主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R具有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抑制种子萌发等作用
B. 该实验未体现IAA对主根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C. 随着IAA的浓度增大,BR先抑制主根伸长,后促进主根伸长
D. IAA浓度为0~10nM时,BR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详解】A、BR具有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等作用,A错误;
B、要观察IAA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单独观察虚线曲线,由曲线可知,IAA对主根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B错误;
C、随着IAA浓度增大,添加100nMBR与无BR(0nMBR)相比,主根都更短,因此随着IAA浓度变化,BR对主根的生长始终表现为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促进作用,C错误;
D、随着IAA浓度变化,BR对主根的生长始终表现为抑制作用,两曲线的差值大小即可以表示抑制作用的强弱。IAA浓度为0~10nM时,两曲线的差值增大,抑制作用增强,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紫草富含一种红色的次生代谢产物——紫草宁,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科研人员利用紫草新生的营养芽经过脱分化获得愈伤组织,再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细胞悬浮培养,以获得大量紫草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紫草新生的营养芽进行高温灭菌后可用作外植体
B. 愈伤组织由具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一团薄壁细胞组成
C. 为获得愈伤组织,培养时需要加入细胞融合诱导剂
D. 通过植物细胞培养来生产紫草宁可以不受季节限制
【答案】ABC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2)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外植体就行消毒就可以,外植体承受不了灭菌的条件(如温度),A错误;
B、愈伤组织是有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脱分化,即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B错误;
C、愈伤组织的获得需要一定的营养条件,需要激素诱导,需要无菌环境,不需要细胞融合诱导剂,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才需要细胞融合诱导剂,C错误;
D、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在实验室中进行,不占用耕地,几乎不受季节、天气等的限制,D正确。
故选ABC。
14. 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化学成分复杂,其中400多种具有毒性,超过50种能致癌,对人体有较大危害。下图为吸烟导致人体血糖及血脂(甘油三酯、脂肪酸等)异常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B. 肥大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对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C. 推测炎症因子攻击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
D.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信息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答案】BD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有分级调节的过程,A错误 ;
B、肥大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要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进而调节血糖的过程中,炎症因子需要经过体液运输对应的靶细胞。所以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炎症因子是胰岛素敏感度降低,主要是使胰岛素的受体敏感度降低,所以并不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使得血糖升高,C错误 ;
D、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过程中,需要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来发挥生物体的协调,D正确。
故选BD。
15. 果蝇X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致死基因i,Y染色体上不存在该基因,i基因纯合(XiXi、XiY)个体致死。果蝇的棒状眼和正常眼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让某基因型为XiBXb的杂合体棒状眼雌果蝇与正常眼雄果蝇杂交,子代发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棒状眼果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XiBXb的杂合体棒状眼雌果蝇的i基因应该来源于父本
B. 若B/b基因发生互换,母本雌果蝇可产生4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
C. 不考虑互换和其他变异,正常情况下子代中棒状眼果蝇应占1/2
D. 子代XXY果蝇产生的原因是母本减数分裂I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答案】ACD
【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产生含有X的染色体,雄性产生的精子两种,含有X的精子、含有Y的精子,比例是1∶1,含有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X,发育成雌性,含有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Y,发育成雄性
【详解】A、由于XiY致死,故不能产生Xi的精子,杂合体棒状眼雌果绳的i基因一定来源于母本,A错误;
B、若B/b基因发生互换,母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有XiB、Xib、Xb、XB,B正确;
C、不考虑互换和其他变异,让XiBXb果蝇与XbY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XiBXb:XiBY(致死):XbXb:XbY=1:1:1:1,因此表型为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正常情况下子代中棒状眼果蝇应占1/3,C错误;
D、让XiBXb果蝇与XbY果蝇杂交,子代发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棒状眼果蝇,棒状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iBXbY,推测该果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XiBXb的卵细胞与Y的精子结合形成或XiB的卵细胞与XbY精子结合形成。若雌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异常配子是XiBXb,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分裂I时同源染色体XiB和Xb未分离;若雄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异常配子XbY,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分裂I时同源染色体X和Y未分离,D错误。
故选ACD。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科研人员对某个农业基地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单位:103KJ/(m2·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代表的能量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b的数值为58
B. 甲代表以落叶、残骸和粪便等形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
D. 有机物的输入可以提高该农业基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CD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有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分解利用和未利用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a代表由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还有有机物输入,因此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34.其中434+96=126+44+282+a,得a=78,a+34=32+13+b+9,得b=58,A错误;
B、甲代表以落叶、残骸和粪便等形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正确;
C、第二营养级的总同化量为434+96=530,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78,因此能量传递效率为78/530×100%≈14.7%,C正确;
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可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7. 生姜是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林下作物,喜温暖、怕强光,夏季常采用遮光棚遮荫。研究人员尝试将生姜与喜光高位植物柑橘间作,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生姜叶片相关光合参数和酶活性(Rubisc:催化C5与CO2反应的酶),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生姜植株叶肉细胞通过_______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过程为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在7~8月观察CK模式下生姜植株,发现其叶片出现发黄、叶尖枯萎现象,推测主要原因是______。
(3)上述数据表明,与柑橘间作能有效提高生姜产量,从光合作用暗反应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与CK1模式相比,生姜柑橘间作的好处还有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Rubisc活性受到RCA(Rubisc活化酶)的调节,在高温强光下RCA活性极易受抑制,为了缓解高温强光胁迫造成生姜减产,可通过蛋白质工程对RCA进行改造,所需步骤有:预期RCA的功能→________→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__→获得高温强光下活性较稳定的RCA.
【答案】(1)①. 类囊体薄膜 ②. 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在CK模式下,7~8月光照过强,叶片灼伤指数高,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叶尖枯萎、叶片发黄。
(3)①. 生姜叶片气孔导度增大、Rubisc活性提高,有利于吸收和固定更多CO2,促进暗反应,净光合速率增大,因此产量提高。 ②. 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4)①. 设计预期的RCA结构 ②. 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RCA基因
【分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生成还原氢和氧气,以及ATP、NADPH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2)蛋白质工程的步骤: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基因→获得所需蛋白质
【小问1详解】生姜植株叶肉细胞通过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过程为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7~8月温度较高、光照过强,当生姜单作时,由表格可知叶片灼伤指数较高,易导致叶尖枯萎;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导致叶片变黄。
【小问3详解】从暗反应角度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气孔导度增加,吸收CO2增加;二是Rubisc活性提高,CO2固定加快。因此暗反应速率加快,光合作用加快,产量提高。与生姜单作遮荫相比,生姜柑橘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等。
【小问4详解】蛋白质工程的步骤: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基因→获得所需蛋白质,故通过蛋白质工程对RCA进行改造,所需步骤有:预期RCA的功能→设计预期的RCA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应的RCA基因→获得高温强光下活性较稳定的RCA。
18. 今年3月15日四川省雅江县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据初步调查,系施工动火作业引发,突遇极端大风造成扩散,火灾中心有很多中药材资源如川贝、红景天、藏红花等,均在火灾中遭严重破坏。
(1)森林中的野生川贝等植物可提供珍贵中药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研究森林中川贝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重度林火后,草本植物较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森林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原状,原因是_______。
(3)发生林火后,森林会进行次生演替。与火灾后演替初期的群落相比,火灾前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一般会更低的是________。
A. 物种多样性
B. 食物链数量
C. 二氧化碳固定量
D. 总生产量/呼吸量
(4)为了加快林火迹地生态修复,按适宜的比例选择多种适应该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先锋植物进行种植,为其它生物的生存创造条件。该过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答案】(1)①.直接 ②.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2)①. 草本植物获得的光照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增多 ②.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多、营养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低
(3)D
(4)自生和协调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由于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所以动物种群会随植物种群的改变而改变。
【小问1详解】植物提供珍贵中药材对人类有食用、药用意义,属于直接价值。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小问2详解】重度林火发生后,灾后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增多,有利于草本生长。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多、营养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低,因此重度林火后恢复时间较长。
【小问3详解】顶级群落是演替的最终阶段,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演替过程中的群落还处在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利用阶段。因此,火灾前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顶级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食物链数量、二氧化碳固定量(总光合)更高,此时无有机物积累,总生产量/呼吸量=1,而演替中的群落有有机物积累,总生产量>呼吸量,因此总生产量/呼吸量>1,D符合题意。
故选D。
【小问4详解】为了加快林火迹地生态修复,选择适应该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先锋植物进行种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选择多种先锋植物,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并且改善火灾后的环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19. 甘露聚糖酶是一种多功能的促生长剂,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动物瘦肉率等。野生产酶菌株无法满足饲料和食品安全性的要求,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甘露聚糖酶基因转入安全菌株嗜酸乳杆菌中,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常用PCR技术来扩增甘露聚糖酶基因,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引物、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外,还需加入______,决定特异性扩增出目的基因的步骤是_______。已知目的基因以β链为转录模板,与β链结合的引物5'端添加了限制酶识别序列GGATCC,则另一引物5'端需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____。
(2)扩增好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质粒重组过程具体需要_____种酶参与。检测嗜酸乳杆菌是否表达出甘露聚糖酶可采用_______技术。
(3)利用发酵工程大量培养具有甘露聚糖酶生产能力的嗜酸乳杆菌,在发酵过程中,除需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外,还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_____,以了解发酵进程。
【答案】(1)①.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或TagDNA聚合酶)、缓冲液 ②. 复性 ③. GAATTC
(2)①. 3 ②. 抗原-抗体杂交
(3)微生物的数量、产物浓度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 标记基因等,标记基因可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 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 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 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 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 —PCR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PCR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 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在PCR反应体系中,应加入引物、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或TagDNA聚合酶)、缓冲液。复性的温度决定了特异性扩增出目的基因。复性是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决定了特异性扩增出目的基因。已知目的基因以β链为转录模板,而β链右侧是3端,说明mRNA转录方向是从右往左,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启动子在右侧,终止子在左侧。与β链结合的引物在右侧,即该基因的上游引物5添加了BamHI识别序列(GGATCC),根据质粒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方向,应在基因下游引物5'添加EcRI识别序列,即GAATTC。
【小问2详解】扩增好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质粒重组过程具体需要限制酶BamHI、限制酶EcRI和DNA连接酶3种酶参与。检测甘露聚糖酶是否表达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小问3详解】在发酵过程中,除需严格控制微生物的数量、产物浓度、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以了解发酵进程。
20. 研究发现,存在于海马突触中的神经递质NO能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这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NO含量不同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下图。
(1)NO以_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前膜,不同含量的NO促使_______中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适量的NO可通过途径_________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2)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结合上图分析原因是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研究表明天麻素具有比较好的镇静和安眠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是否能改善由睡眠不足引起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某学生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完善表中操作流程。
注:乙酰胆碱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认知功能和学习记忆过程。乙酰胆碱酯酶是一种能降解乙酰胆碱的酶。
实验结果表明,天麻素处理后大鼠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推测天麻素改善因睡眠不足引起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答案】(1)①. 自由扩散 ②. 突触小泡 ③. I
(2)NO含量增加会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途径Ⅲ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引起供能障碍。
(3)①. 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②. 天麻素处理后大鼠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使得乙酰胆碱的降解减少,从而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或回收。
【小问1详解】NO是气体分子,通过自由扩散通过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NO可通过途径I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该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又使NO逆向传递信息,这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小问2详解】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由图可知,NO含量增加会触发途径Ⅱ和Ⅲ,途径Ⅱ促进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途径Ⅲ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引起供能障碍。
【小问3详解】设置甲、乙、丙三组,甲组为正常大鼠腹腔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乙组为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天麻素溶液,丙组应该对照组,为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乙酰胆碱酯酶是一种能降解乙酰胆碱的酶,乙酰胆碱能参与调节认知功能和学习记忆过程,由实验可知天麻素处理后大鼠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乙酰胆碱的降解减少,从而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
21. 大豆是两性植株,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育种专家偶然发现一株大豆叶柄超短突变体,可以增加植株下层叶片的光能吸收比例进而提高产量。经多代自交纯化,得到纯合突变体d1植株,用突变体d1进行相关研究。
(1)野生型植株和d1植株叶柄长度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对等位基因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用d1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叶柄正常,F2中叶柄正常植株和叶柄超短植株各有167、59株。让F2中叶柄正常植株自交,F3中叶柄正常植株:叶柄超短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
(2)大豆染色体上有简单重复序列SSR(如:GAGAGAG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因此SSR标记技术常用于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初步检测控制d超短叶柄的基因位于7号或11号染色体,并扩增出以下实验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若实验结果证明控制d1植株叶柄超短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而不是11号染色体上,请在图中画出F2叶柄超短混合植株样本的理论电泳条带情况。
(3)科研人员又发现一株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叶柄超短单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d2,请在野生型植株、d1植株、d2植株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设计杂交实验探究d2叶柄超短隐性突变基因是否在7号染色体上。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
【答案】(1)①. 不可能 ②. 大豆是两性植株,无性染色体 ③. 5:1
(2)
(3)实验思路:将d1植株与d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2中叶柄正常植株:叶柄超短植株=9:7,则d2叶柄超短隐性突变基因不在7号染色体上;若F2中叶柄正常植株:叶柄超短植株=1:1,则d2叶柄超短隐性突变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
【分析】(1)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重要定律。 其主要内容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电泳条带是指在电泳过程中,由于不同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不同,从而在凝胶上形成的一条条带。这些条带可以用于分析各种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例如蛋白质、核酸等。
【小问1详解】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别决定,无性染色体。用d1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叶柄正常,说明野生型的叶柄正常为显性性状(A),叶柄超短突变为隐形性状(a),F2中叶柄正常植株和叶柄超短植株各有167、59株,比例接近3:1,符合分离定律。F2中叶柄正常植株(1/3AA,2/3Aa)自交,即1/3AA自交后代1/3AA,2/3Aa自交后代1/6AA、2/6Aa、1/6aa,因此F3中叶柄正常植株:叶柄超短植株的比例为5:1。
【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SSR为染色体上简单重复序列,常用于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若d1超短叶柄的基因(a)位于7号染色体上,以叶柄正常的野生型植株(AA)、d1植株(aa)、F2叶柄正常植株混合样本(AA、Aa)、F2叶柄超短植株混合样本(aa)的DNA作为模板,设计SSR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电泳鉴定。由于野生型植株不含a基因,则F2叶柄超短混合植株的7号染色体SSR应来自d1染色体。而11号染色体既可来自野生型植株,也可来自d1植株,故F2叶柄超短混合植株样本的电泳条带可绘制如下:
【小问3详解】已知d2植株是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叶柄超短单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bb),要证明B/b基因是否在7号染色体上,即证明两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可将d1(aaBB)植株与d2植株(AAbb)杂交得F1(AaBb),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2中叶柄正常植株:叶柄超短植株=9:7,则d2叶柄超短隐性突变基因不在7号染色体上;若F2中叶柄正常植株:叶柄超短植株=1:1,则d2叶柄超短隐性突变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营养级
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
甲
未被利用的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第一营养级
605
128
1466
434
-
第二营养级
126
44
282
a
96
第三营养级
32
13
b
9
34
种植模式
叶片灼伤指数
叶绿素(mg·g-1)
气孔导度(ml·m-2·s-1)
胞间CO2浓度(μml·ml-1)
Rubisc(nml·min-1·g-1)
净光合速率(uml·m-2·s-1)
生姜单作(CK)
79
2.82
90.27
4.27
9.13
7.23
生姜单作遮荫(CK1)
19
3.1
136.28
3.72
11.13
11.03
生姜柑橘间作(CI)
21
3.34
141.27
3.36
11.17
10.92
实验步骤
操作流程
睡眠不足模型建立
选择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大鼠,采用强迫运动法处理,观察其静息时长,若静息时间明显缩短,这说明模型构建成功。
实验处理
设置甲、乙、丙三组,甲组为正常大鼠腹腔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乙组为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天麻素溶液,丙组为_________
实验数据测定
检测各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考试卷高三生物(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5月二模考试卷高三生物pdf、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参考答案及详解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5月二模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5月二模考试卷高三生物pdf、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参考答案及详解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