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桦尺蛾种群中,控制黑色体色的基因为S,控制浅色体色的基因为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数分别为10个、20个、70个。假设该桦尺蛾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体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S和s都不产生突变。则该种群繁殖,子一代SS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10%B. 4%C. 20%D. 8%
    【答案】B
    【分析】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详解】本地区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则S的基因频率=10%+1/2×20%=20%,s=1-20%=80%,自由交配后SS的个体基因型频率为20%×20%=4%。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有许多催化蛋白质发生糖基化修饰的糖基转移酶,使蛋白质发生糖基化后再转移到其它部位,细胞质基质中却很少有此类酶。溶酶体和细胞膜可来自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囊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的膜蛋白,糖基位于膜的内侧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糖基位于膜的外侧面
    B. 多数糖基转移酶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C. 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蛋白质通常会被糖基化,抗体等分泌性蛋白多数不会被糖基化
    D. 膜蛋白被糖基化后形成的糖被具有催化、保护以及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等方面功能
    【答案】A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有许多糖基转移酶,所以膜蛋白的糖基化是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的内侧面进行,最终从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囊泡,膜蛋白的糖基也在其内侧面,但由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时,内侧面翻向外侧,所以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基则位于其外侧面,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多数糖基转移酶是位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所以其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B错误;
    C、染色体上的蛋白质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很少被糖基化,而抗体等分泌性蛋白是由粗面内质网合成的,所以多数会被糖基化,C错误;
    D、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酶,其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糖被的成分是糖,没有催化功能,D错误。
    故选A。
    3. 下图是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基本流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解离时,解离液可以分解细胞壁中的成分,使细胞相互分离
    B. 漂洗时,要用清水洗去解离液,防止其对细胞的进一步破坏
    C. 观察时,可看到有些细胞的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在细胞中央
    D. 统计时,以染色体的存在状态为依据来判断细胞所处的时期
    【答案】C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详解】A、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作用是水解细胞壁中的多糖等,从而使细胞相互分离,A正确;
    B、漂洗的目的是用清水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液对细胞膜和染色体上蛋白质等进一步水解,而影响对细胞的观察和辨别,B正确;
    C、观察时,光学显微镜中不能观察到纺锤体结构,C错误;
    D、细胞所处时期由细胞中染色体的存在状态来判断是间期还是分裂期的各个时期,D正确。
    故选C。
    4.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各类化学反应的有序进行与酶的分布有关
    B. 实验室中的酶通常保存在最适温度和pH的环境中
    C. 酵母细胞需要保持完整性,酿酶才能发挥作用
    D. 酶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酶的活性就会降低
    【答案】A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所以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
    【详解】A、细胞中各类化学反应进行的有序性,与酶的专一性和酶在细胞中的分布有关,A正确;
    B、酶的保存条件通常为低温、最适PH下保存,B错误;
    C、酵母菌无氧发酵相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当环境条件适宜,不需要细胞结构的完整,发酵可以进行,C错误;
    D、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不一定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也有可能活性不变或活性提高,D错误。
    故选A。
    5. 下列关于ATP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TP的合成需要酶,而酶的合成也需要ATP
    B. 载体蛋白的磷酸化过程伴随着ATP分子中能量的转移
    C. 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1mlATP比1ml葡萄糖所含的能量多
    D. ATP中磷酸基团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外侧的两个磷酸键不稳定
    【答案】C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参与,酶的合成属于吸能反应,需要ATP提供能量,A正确;
    B、载体蛋白的磷酸化过程,需要ATP上的磷酸基转移,所以同时发生磷酸键能量的利用和转移,B正确;
    C、1ml葡萄糖在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合成较多ATP,故1mlATP比1ml葡萄糖所含的能量少,C错误;
    D、ATP中磷酸基团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外侧的两个磷酸键不稳定,易发生水解,D正确。
    故选C。
    6. 有氧呼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条件下,电子由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给(下图为真核细胞呼吸中电子传递和ADP的磷酸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膜上插入能让顺浓度通过的物质可加快和ATP的生成
    B. 电子传递和ADP的磷酸化过程中有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C. 线粒体内膜上嵴的数量增加会提高图示过程的效率
    D. 在叶绿体中也存在电子传递过程并伴随ATP合成
    【答案】A
    【分析】细胞的有氧呼吸是指需氧代谢类型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并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CO2和NADH;第三阶段为电子传递链过程,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最终与O2反应生成水,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膜上插入能让H+通过的物质,会降低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差,抑制ATP的生成,并反馈增加电子传递和H2O的生成,A错误;
    B、电子传递过程驱动质子的逆浓度跨膜运输,而质子的顺浓度跨膜运输驱动ADP的磷酸化,均发生能量的转化,B正确;
    C、上述过程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所以嵴的增多,会增加膜的面积,有利于图示过程的进行,C正确;
    D、在叶绿体中水分解为氧和H+同时,被叶绿体夺去两个电子,电子经过传递,合成NADPH,同时在这一阶段伴随ATP合成,D正确。
    故选A。
    7. 下列关于水稻光合作用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一定范围内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B. 增施有机肥,可以为水稻提供有机养料,从而有利于水稻生长
    C. 水稻叶肉细胞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相同
    D. 在夏季全日照条件下,可通过改变遮光比例测定水稻的光饱和点
    【答案】D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酶数量和活性、色素的种类和数量等属于内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和无机盐等属于外因。
    【详解】A、合理密植可以增加光合面积从而增加光能利用率,但不能增加植株的光合效率,A错误;
    B、有机肥进入土壤,被微生物分解成CO2和其他无机盐,从而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肥,B错误;
    C、由叶绿素a是蓝绿色,叶绿素b是黄绿色可知,两者的吸收光谱有差异,C错误;
    D、夏季全日照条件下,光照充足且高于水稻的光饱和点,根据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可通过降低光照强度,测出光合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最低光照强度,D正确。
    故选D。
    8. 提出假说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假说,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魏斯曼根据亲子代染色体数量相等,提出精子和卵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假说
    B. 罗伯特森根据电镜观察结果,提出细胞膜是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的假说
    C.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D. 生物学家根据对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等,提出鸟类可能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答案】B
    【分析】在DNA分子结构构建方面,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发现了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在此基础上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A、魏斯曼根据亲子代染色体数量相等,提出精子和卵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假说,这个预见被其他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所证实,A正确;
    B、罗伯特森根据电镜观察结果,提出细胞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的假说,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假说,C正确;
    D、生物学家根据对地层中古生物化石(如赫氏近鸟龙化石、始祖鸟化石等)的研究等,提出鸟类可能起源于恐龙的假说,D正确。
    故选B。
    9. 在番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农学家利用番茄①②③④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刻叶对马铃薯叶为显性,绿茎对紫茎为隐性
    B. 两组实验的结果均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紫茎缺刻叶①与紫茎缺刻叶③的有关基因组成相同
    D. 两组F₁紫茎缺刻叶互交,后代紫茎缺刻叶占9/16
    【答案】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第一组实验缺刻叶自交后代出现马铃薯叶,说明缺刻叶为显性性状,马铃薯叶为隐性性状;第二组紫茎自交后代出现绿茎,说明紫茎为显性性状,绿茎为隐性性状,A正确;
    BC、若紫茎与绿茎相关基因用A/a表示,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第一组实验,紫茎与绿茎杂交,子代紫茎:绿茎=1:1,缺刻叶自交后代缺刻叶:铃薯叶=3:1,由此可知,亲本紫茎缺刻叶①和绿茎缺刻叶②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紫茎缺刻叶①×绿茎缺刻叶②后代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由此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组实验,紫茎自交,子代紫茎:绿茎=3:1,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杂交后代缺刻叶:铃薯叶=1:1,由此可知,亲本紫茎缺刻叶③×紫茎马铃薯叶④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紫茎缺刻叶③×紫茎马铃薯叶④后代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3:1:1,由此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组实验的结果均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
    D、第一组F1紫茎缺刻叶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则第一组F1紫茎缺刻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2:1:1:2;第二组F1紫茎缺刻叶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则第二组F1紫茎缺刻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2:2:1:1;则两组F1紫茎缺刻叶互交,后代紫茎缺刻叶占2/6×1+1/6×2/6+1/6×1/6+1/6×2/6+1/6×2/6+2/6×2/6=23/36,D错误。
    故选D。
    10. 科研人员以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为材料研究细胞分裂,获得如下的显微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的形成过程都可发生基因突变
    B. 图1、图2所示时期都不存在染色单体
    C. 图1、图2中均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12个四分体
    D. 该生物体内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都可观察到图1、图2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1为有丝分裂图像,图2为减数分裂图像,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两图均为细胞分裂分裂期,都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
    C、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中没有,图1是有丝分裂过程图,不含四分体,C错误;
    D、生物体内的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发生有丝分裂,也可以发生减数分裂,但其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如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动物的造血干细胞就不能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A。
    11.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关于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只有伴Y遗传
    B. 若II-3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疾病
    C. 若III-1为纯合子,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的疾病
    D. 若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Ⅲ-2与正常男性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4
    【答案】B
    【分析】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其特点是:(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世代相传;(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儿子和父亲都正常。
    【详解】A、该遗传病遗传方式不可能为伴Y遗传及伴X显性遗传,可能为伴X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A错误;
    B、若遗传病为伴X隐性或常染色体显性,则Ⅱ-3正常,都不携带致病基因,若Ⅱ-3 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疾病,B正确;
    C、若Ⅲ-1为纯合子,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C错误;
    D、若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Ⅲ-2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ª,与正常男性(XAY)结婚,后代患病(XaY)的概率为1/4×1/2=1/8,D错误。
    故选B。
    12. 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而发生变化: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1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已知某双链DNA的两条链分别是①链和②链,①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为5'-AGTCG-3',此DNA片段经亚硝酸盐作用后,假如只有其中一条链中的A、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经过几轮复制后,子代DNA片段之一是-GGTTG-/-CCAA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①链中碱基A和碱基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
    B.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DNA片段经三轮复制产生的异常DNA片段有4个
    C.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DNA片段经三轮复制共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5个
    D. 碱基序列为-GGTTG-/-CCAAC-的子代DNA片段最早出现在经两轮复制后的产物中
    【答案】C
    【分析】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
    【详解】A、结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对比亲子代DNA碱基顺序可知,经亚硝酸盐作用后,①链中碱基A、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A正确;
    B、①链中碱基A、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该链经过三轮复制产生的4个DNA片段都是异常的,②链中碱基没有发生脱氨基作用,该链复制得到的4个DNA片段都是正常的,B正确;
    C、经三轮复制,共形成8条DNA片段,每条DNA片段中都含有3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经脱氨基作用的初始模板链①②中共有2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综上推出经过三轮复制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2,C错误;
    D、①链中碱基A、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碱基序列变为5'-IGTUG-3',其复制后的子链为3'-CCAAC-5',以该子链为模板复制即可得到碱基序列为GGTTG/CCAAC的子代DNA片段,D正确。
    故选C。
    13. 图1和图2表示某些生物体内的物质合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可以作为翻译模板的是甲和丙
    B. 图1和图2中都有4条肽链正在合成
    C. 乙和丁都是从其模板链的5'端向3'端移动
    D. 图2中存在DNA双链、DNA-RNA双链和RNA-RNA双链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甲是mRNA,乙是核糖体,图1是翻译过程,丙是DNA单链,丁是RNA聚合酶,图2是边转录边翻译过程,一条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以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多个肽链结构相同。
    【详解】A、甲是mRNA,乙是核糖体,图1是翻译过程;丙是DNA,丁是RNA聚合酶,图2是边转录边翻译过程。甲是mRNA,丙是DNA,丙不可以作为翻译模板,A错误;
    B、图2中有多条mRNA,每一条mRNA上都结合多个核糖体,代表多条肽链的合成,正在合成的肽链数目远多于4条,B错误;
    C、图1中乙是核糖体,移动方向即为翻译的方向,是从模板链的5'到3';图2中丁是RNA聚合酶,移动方向即为转录方向,是从模板链的3'到5',C 错误;
    D、图2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转录过程中存在DNA-RNA双链,翻译过程存在RNA-RNA双链,D正确。
    故选D。
    14. 科研人员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I、SII、SIII……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菌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菌(RI、RII、RIII)。S型菌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菌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为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将冷却后的提取物加入至乙菌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再接种到平板上,经培养后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中的甲菌应为S型菌,乙菌应为R型菌
    B. 自然状态下,S型菌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
    C. 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子代细菌为SIII和RII,能说明SIII是转化而来的
    D. 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I,子代细菌为SIII和RIII,能说明SIII是转化而来的
    【答案】D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S型菌在结构上比R型菌多了荚膜,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但无论哪种S型菌类型,只要发生基因突变,就会失去荚膜而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菌。S型菌的荚膜会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菌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
    【详解】A、S型菌可以是R型菌发生回复突变产生,也可能是由R型菌转化而来。实验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则R型菌为实验对象,S型菌为自变量。因此甲菌应为S型菌,乙菌应为R型菌,A正确;
    B、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则S型菌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发生基因重组(转化),S型菌又为原核生物,则其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变异类型仅为基因突变。B正确;
    C、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RⅡ接受加热杀死的SⅢ的DNA,经转化形成的S菌为SⅢ,RⅡ经回复突变形成的S菌是SⅡ;子代细菌中出现的SⅢ是转化来的,C正确;
    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Ⅲ,RⅢ接受加热杀死的SⅢ的DNA转化形成的S菌为SⅢ,RⅢ经回复突变形成的S菌也是SⅢ,子代出现的SⅢ菌,不能说明一定是转化而来的,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 三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C. 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来源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D.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都经历了有鳃裂和有尾阶段,这为两者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答案】C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A错误;
    B、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三倍体,B错误;
    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即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环境相适应的结果,C正确;
    D、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人和鱼的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都出现了鳃裂和尾,为人和鱼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胚胎学证据,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 下图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过程的两个阶段的显微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深色区域A的边界是_____。该区域的渗透压比周围区域渗透压____。
    (2)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失水的初始阶段细胞并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原因是______。
    (3)质壁分离的过程能在数分钟内完成,推测渗透作用时,水分子的跨膜运动主要通过_____结构进行,该结构存在于_____上。
    (4)在植物越冬阶段,许多植物通过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质的浓度,从而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其原理是_____。
    【答案】(1)①. 细胞膜 ②. 小
    (2)初始阶段细胞中的水分出细胞的量还不足以达到质壁分离状态的量
    (3)①. 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 ②. 原生质层
    (4)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质的浓度,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可使植物的结冰温度降低,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小问1详解】
    图中深色区域A是原生质体,其边界是细胞膜,图中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所以该区域的渗透压比周围区域渗透压小。
    【小问2详解】
    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失水的初始阶段细胞并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原因是初始阶段细胞中的水分出细胞的量还不足以达到质壁分离状态的量。
    【小问3详解】
    质壁分离主要丢失的是细胞液中的水分,故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跨膜运动主要通过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结构到细胞壁而出细胞。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构成原生质层,故该结构存在于原生质层上。
    【小问4详解】
    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质的浓度,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可使植物的结冰温度降低,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所以在植物越冬阶段,许多植物通过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质的浓度,从而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
    17.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回答下列与油茶相关的问题。
    (1)油茶叶片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将C3转化为光合产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仅可供叶片细胞利用,还可以供其他器官的利用,光合产物通常以_____的形式进入筛管,再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植株各处。
    (2)为研究油茶树去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长势基本相同的至少具有10个果实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的果实,两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和光合产物含量。结果如图。
    去除果实后,叶片光合作用下降,据图推测原因是_____。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将实验组去除植株上的果实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若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答案】(1)①. ATP和NADPH ②. 蔗糖
    (2)①. 去除果实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光合产物的输出量降低,在叶片积累,从而导致叶片光合作用下降 ②. 去除植株上的果实但不对叶片进行遮光处理 ③. 实验组的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
    【分析】光合作用:
    (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ADP和Pi 结合形成ATP。
    (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
    【小问1详解】
    油茶叶片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将C3转化为光合产物;光合产物主要是以蔗糖(化学性质稳定)的形式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被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去除果实后,植株叶片中光合产物的含量增加,叶片光合作用下降;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果实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果实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光合产物的输出量降低,在叶片积累,从而导致叶片光合作用下降。为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将实验组去除植株上的果实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对照组的处理是去除植株上的果实但不对叶片进行遮光处理,若实验组的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则支持上述推测。
    18.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已知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正常雄性和雌性果蝇的体细胞中分别含有XY、XX性染色体,而异常情况如下:XXX、YO(没有X染色体)、YY通常胚胎期死亡,XXY发育成可育雌性,XYY发育为可育雄性,XO(没有Y染色体)发育成不育雄性。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科研人员用长翅雌果蝇与截翅雄果蝇杂交,其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果蝇的性别不仅由性染色体类型决定,还与______有关。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无法判断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可通过补充一组实验加以判断,即:_____。
    (3)若已确定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关于实验F1中1只例外的截翅雄蝇出现的原因,某校兴趣小组分析如下:
    I.若该蝇的基因型为XAY则该蝇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______或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导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产生的截翅性状是_____的。
    II.若该蝇的基因型为XaY则该蝇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即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_____。
    III.若该蝇的基因型为XaO则该蝇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导致的,而结合形成该蝇受精卵的异常配子产生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性染色体数量 (2)①. 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亲本杂交的子代表型都相同 ②. 截翅♀×长翅♂
    (3)①. 表观遗传 ②. 可遗传 ③. 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④. 亲本雌性果蝇MⅠ后期XAXA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第一极体,形成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或者是MⅡ后期XA着丝粒分离形成的两条XA染色体,同时进入第二极体,形成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
    【分析】果蝇的性别决定是XY型,体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是3对+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3对+XY;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果蝇的性别不仅由性染色体类型决定,还与性染色体数量有关。
    【小问2详解】
    亲本是长翅与截翅杂交,后代几乎都是长翅,所以长翅是显性,截翅是隐性,故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AA×aa)还是位于X染色体(XAXA×XaY),后代都是长翅,所以上述实验结果无法判断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可以增加一组截翅♀×长翅♂这样的杂交实验,根据后代表型可以判断该等位基因的位置。
    【小问3详解】
    Ⅰ、该果蝇的基因型为XAY,正常情况表型为长翅,但是是截翅,遗传物质不变,表型改变,可能是由于表观遗传或者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导致的,表观遗传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仅环境引起的表型变化是不可遗传的。
    Ⅱ、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Ⅲ、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亲本雌性果蝇MⅠ后期XAXA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第一极体,形成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或者是MⅡ后期XA着丝粒分离形成的两条XA染色体,同时进入第二极体,形成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和正常的精子(Xa)形成XaO的受精卵。
    19. “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中,虫害,草害是影响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为了育好中国种,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相关基因用B表示)转入抗除草剂水稻(相关基因用A/a表示,位于4号染色体上),获得若干转基因植物(M0代),从中选择抗虫抗除草剂的单株N1、N2和N3分别进行自交获得M1代,M1代性状表现如图所示。已知抗虫基因能1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上述M1代性状表现,判断植株N1、N2和N3的抗虫基因是否插入4号染色体上,并将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相关基因在下图中的染色体上表示出来______。

    (2)若给N1后代M1植株喷施适量的除草剂,让存活植株自交,得到的下一代群体中不抗虫抗除草剂水稻的所占比例为______。N2的M1代个体中,含抗虫基因数目最多的植株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_____。
    【答案】(1) (2)①. 1/2 ②. 是
    【分析】由图示可知,当N1植株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A基因与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B基因与a基因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才会出现M1代的抗虫抗除草剂(AaBb):不抗虫抗除草剂(aaBB):抗虫不抗除草剂(AAbb)=2:1:1;N2自交的M1代中,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11∶4∶1,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推测有两个抗虫基因与两个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N2植株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体上,且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一个含A另一个含B;N3自交的M1代中,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不抗虫不抗除草剂=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一个抗虫和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N3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由图示可知,当N1植株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A基因与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B基因与a基因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才会出现M1代的抗虫抗除草剂(AaBb):不抗虫抗除草剂(aaBB):抗虫不抗除草剂(AAbb)=2:1:1;N2自交的M1代中,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11∶4∶1,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推测有两个抗虫基因与两个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N2植株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体上,且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一个含A另一个含B;N3自交的M1代中,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不抗虫不抗除草剂=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一个抗虫和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N3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表示如图所示:
    【小问2详解】
    当N1植株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A基因与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B基因与a基因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才会出现M1代的抗虫抗除草剂(AaBb):不抗虫抗除草剂(aaBB):抗虫不抗除草剂(AAbb)=2:1:1,喷施除草剂后,N1后代M1植株中抗虫不抗除草剂植株(AAbb)死亡,剩余的抗除草剂植株为2/3AaBb、1/3aaBB,自交一代获得的后代中不抗虫抗除草剂水稻所 占的比例为2/3×1/4+1/3=1/2;N2的M1 代个体中,含抗虫基因数目最多的植株都具有抗除草剂性状。
    20. 某种小鼠体内的B基因能控制蛋白X的合成,b基因则不能。蛋白X是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缺乏时表现为侏儒鼠。如图,B基因的表达受基因上游一段DNA序列(P序列)的调控:P序列甲基化后,B基因不能表达;P序列非甲基化时,B基因正常表达。P序列在精子中会重置甲基化模式表现为非甲基化,传给子代后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也会重置甲基化模式表现为甲基化,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B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_____。P序列甲基化后,B基因不能表达的原因可能是_____。
    (2)基因型为Bb的雄性侏儒鼠,B基因来自其______(填“母本”或“父本”),该侏儒鼠与基因型为Bb的多只正常雌鼠交配,子一代中侏儒鼠与正常鼠的比例是_____。
    (3)提取某小鼠各种体细胞内的mRNA分子,发现有部分体细胞的mRNA与B基因探针(B基因特有的带标记的DNA片段)会形成杂交带,该结果说明______。(答2点)
    【答案】(1)①. DNA→mRNA→蛋白质 ②. P基因甲基化影响了启动子功能,导致转录过程受阻
    (2)①. 母本 ②. 1∶1
    (3)体细胞的DNA可以与转录出的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而P序列被甲基化则无法表达。
    【小问1详解】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B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DNA→mRNA→蛋白质。
    【小问2详解】
    蛋白X是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缺乏时表现为侏儒鼠,故正常鼠必需含有B基因,由于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故基因型为Bb侏儒鼠,B基因一定来自母本;该侏儒鼠与基因型为Bb的多只正常雌鼠交配,雌鼠卵细胞中P序列甲基化的B基因表示为B-,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可表示为B-b×Bb,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正常鼠):Bb (正常鼠):B-b(侏儒鼠):bb (侏儒鼠)=1:1:1:1,子一代中侏儒鼠与正常鼠的比例是1:1。
    【小问3详解】
    提取某小鼠各种体细胞内的mRNA分子,发现有部分体细胞的mRNA与B基因探针(B基因特有的带标记的DNA片段)会形成杂交带,说明体细胞的DNA可以与转录出的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从而形成杂交带。
    亲本表型
    F1表型及出现数目
    紫茎缺刻叶
    紫茎马铃薯叶
    绿茎缺刻叶
    绿茎马铃薯叶
    第一组
    紫茎缺刻叶①×绿茎缺刻叶②
    318
    105
    312
    106
    第二组
    紫茎缺刻叶③×紫茎马铃薯叶④
    211
    207
    66
    71

    相关试卷

    [生物]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初开学摸底考学(B卷)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初开学摸底考学(B卷)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店孜乡亲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create: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店孜乡亲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create,共18页。

    [生物]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店孜乡亲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店孜乡亲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