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一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金属世界机器人任务”计划于2023年10月5日发射,它将探索的是距离地球3.7亿千米的目前已知最大的金属小行星—普赛克,呈现为一个被压扁的球形。据估计,该小行星金属含量高达95%,主要为铁和镍。下图分别示意普赛克小行星和太阳系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普赛克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位于( )
A. 乙、丙之间 B. 丙、甲之间
C. 甲、丁之间 D. 丁、戊之间
2. 普赛克小行星表面凹凸不平,最可能是因为( )
A. 表面缺少大气层的保护 B. 距离太阳较近
C. 自东向西围绕太阳运转 D. 体积质量较大
3. 该小行星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主要体现在( )
A. 距离太阳远近与地球相似 B. 成分与地球地核相似
C. 具有凹凸不平的固体表面 D. 与地球间的距离较近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普赛克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位于丁所示的火星和戊所示的木星轨道之间。故选D。
【2题详解】
普赛克小行星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因为其表面缺乏大气层保护,遭受宇宙中陨石砸击较多而成,A正确;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较远,B错误;小行星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运转,C错误;小行星体积质量较小,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该小行星主要组成成分为铁和镍,与地球地核组成成分高度相似,因此对于人类研究地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B正确;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与地球相比,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凹凸不平的固体表面”与“小行星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关系不大,C错误;由材料可知,普赛克距离地球3.7亿千米,与地球间的距离较远,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甘肃省年太阳辐射量(单位:MJ/m²)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 甘肃省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为( )
A. 西北多,东南少 B. 东南多,西北少
C. 中部多,南北少 D. 南北多,中部少
5. 相较于天水市,酒泉市太阳能丰富,主要原因是酒泉市( )
A. 海拔较低 B. 气候干旱 C. 地处中纬 D. 荒漠广布
6. 太阳辐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清明时节烟雨蒙蒙 B. 横断山区树木葱郁
C. 天然温泉池热气腾腾 D. 西湖岸边凉风习习
【答案】4. A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甘肃省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为西北多,东南少,A正确,BCD错。故选A。
【5题详解】
海拔低,大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量小,太阳能不丰富,A错误;我国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较于天水市,酒泉市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年太阳辐射量大,太阳能丰富,B正确;酒泉市与天水市都位于中纬度,纬度因素不是酒泉市太阳能丰富的原因,C错误;荒漠广布与太阳辐射多少无关,其不是酒泉太阳能丰富的原因,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横断山区的树木葱郁属于生命活动、烟雨蒙蒙属于水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西湖岸边凉风属于大气运动,都与太阳辐射有关。天然温泉池热气腾腾的影响因素是地热能,与太阳辐射无关,C正确,ABD错。故选C。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孜县约5600万年前的植物群化石中,发现了大量羊蹄甲属叶片化石。下图示意羊蹄甲属化石景观及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羊蹄甲属植被最可能属于( )
A. 藻类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8. 下列关于羊蹄甲属植被繁盛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主要的金矿形成期 B. 发生物种灭绝事件
C.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D.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的地质历史时期是距今6600万年至今,这一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大量的羊蹄甲属化石发现于5600万年前的植物群化石中,故其主要出现在新生代时期,因此羊蹄甲属植被最可能属于被子植物,D正确;藻类植物繁盛期出现在古生带,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期出现在古生带,B错误;裸子植物繁盛期出现在中生带,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羊蹄甲属植被繁盛时期在新生代,这一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C正确;前寒武纪是主要的成矿时期,如铁、金等矿藏,A错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分别出现了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B错误;中生代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D错误;故选C。
在一次震源深度为13千米的地震中,我国西部一山体发生崩塌,崩塌的岩石中发现大量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其中甲、乙表示不连续界面,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外核 B. 上地幔 C. 软流层 D. 地壳
10. 此次山体崩塌直接影响的地球圈层在图中的表示为( )
A. ①+③ B. ② C. ③+④ D. ④
11. 由岩石中发现的化石推测( )
A. 该地层以下可能发现爬行动物化石 B. 该地层以下可能发现早期鱼类化石
C. 该地在古生代时期可能为海洋环境 D. 同一地层中可能存在裸子植被化石
【答案】9. D 10. A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3千米,而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均约为39-41千米,故震源位于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地震导致的山体崩塌,直接破坏了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固体岩石部分共同构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③为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④为地幔去掉上地幔顶部剩下部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①+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该地层岩石中发现大量早古生代生物笔石和三叶虫化石,都属于海洋生物化石,可推测出该地在古生代时期为海洋环境,C正确;地层具有时间顺序,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因此爬行动物化石、早期鱼类化石和裸子植被化石等更为复杂的化石最可能发现于该地层以上形成年代更晚的地层中。A、B、D错误。故选C。
2023年2月,河南省桐柏县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桐柏县地处淮河源头,森林覆盖率高达51.7%,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090个,是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城市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含量的2倍。下图为桐柏县山水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景观包含的外部圈层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3. 桐柏县负氧离子主要来自( )
A. 岩石圈 B. 水圈 C. 生物圈 D. 地壳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景观包含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共3个。B正确。故选B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故桐柏县负氧离子主要来自生物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023年8月7日,美国华盛顿地区出现雷暴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风速超过每小时12.7千米的强风,并下起比高尔夫球还大的冰雹,导致多地航班暂停起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 )
①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
②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③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
④平原地区含量高于山地地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大气层的厚度,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 )
A. 上海 B. 河南 C. 广东 D. 北京
16. 飞机正常航行时所处的大气层( )
A. 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水汽
B. 存在对生物具有保护意义的臭氧层
C. 存在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
D. 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存在着固、液、气三态的转化;森林上空由于蒸腾较强,水汽的含量较裸地上空的高;海洋上空蒸发多,水汽较陆地上空含量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蒸腾较强,平原地区水汽含量不一定高于山地地区。①②正确,③④错。故选A。
【15题详解】
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随着热量的减少,对流层的高度通常也随之降低。选项四地中,广东省纬度最低,地表热量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最大。故选C。
【16题详解】
飞机正常航行时位于平流层,平流层内具有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B正确。平流层海拔高,大气稀薄,主要组成有氮气、氧气、臭氧等,水汽不是平流层的主要组成成分,A错。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C错。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上升,D错。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某企业研发出了一款卫星电话手机,直接通过卫星传输信号,信号传输过程为:卫星电话-通信卫星-卫星电话,所以在没有地面网络时也能发送、接收信息和通话。手机与卫星间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信息。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结构。
(1)分别指出图中甲乙丙表示的太阳大气层,及QMN表示的太阳活动。
(2)卫星手机在太阳活动强烈时信号会不稳定,简述其发生过程。
(3)上一次太阳活动峰年是2013年,下列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几位学生的表述,合理的是____。
①纽约学生;天文台预测2030年我们将面临强烈的太阳活动干扰
②芬兰学生:气象局发布信息称太阳活动强烈时在夜间可以观测到极光
③中国学生:山西太原南寨公园里的部分信鸽在太阳活动强烈时会迷失飞行方向
④意大利学生:2013年机械手表修理数量增加与太阳活动有关
【答案】(1)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太阳大气层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QNM 分别表示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日珥、太阳耀斑。
(2)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喷发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甚至出现磁暴现象,影响卫星和手机间信息传递,导致手机信号不稳定。
(3)②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所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太阳大气层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为耀斑、日珥,日冕层为日冕物质抛射,故QNM 分别表示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日珥、太阳耀斑。
【小问2详解】
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喷发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影响卫星通信。因为太阳风会扰乱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导致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导致手机信号不稳定。
【小问3详解】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上一次太阳活动峰年是2013年,下一次应为2024年,①错误;太阳活动强烈时在纬度较高地区夜间可以观测到极光,芬兰纬度高,②正确;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喷发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信鸽会迷失方向,③正确;太阳活动不会影响机械手表,④错误。故②③合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鲎(hòu,如下图)的祖先最早在4.5亿年前就已出现,直到2亿年前不再进化,一直保持如今的面貌,被称为“活化石”。地质记录表明,鲎一直是浅水水域(河口、浅海和大陆架)生物,其中河口是鲎的繁育区域,浅水水域(浅海)是大鲎的生活区域。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湾,数量极多,但因被发现其独特的蓝色血液具有医用价值,每年数量锐减,现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1)中华鲎最早出现于古生代,说出该地质年代晚期的生物演化特征。
(2)中华鲎不再进化时所处的地质年代是________代,该地质年代又分为________纪、_______纪、_______纪三个时期。
(3)据材料,简述中华鲎被列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答案】(1)蕨类植物极度兴盛;鱼类繁盛;两栖类、爬行动物出现
(2)中生 三叠 侏罗 白垩
(3)废水排放污染浅海;人类过度捕捞;人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繁殖周期长
【解析】
【小问1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晚古生代鱼类空前繁茂,称为“鱼类时代”,动物由水生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出现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陆地上的蕨类植物繁茂,称为“蕨类植物时代”。
【小问2详解】
由材料“直到2亿年前不再进化”可知,2亿年前地球处在中生代。中生代的时间为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小问3详解】
由材料“鲎一直是浅水水域(河口、浅海和大陆架)生物,其中河口是鲎的繁育区域,浅水水域(浅海)是大鲎的生活区域”可知,沿海地区填海造陆,生存空间减少,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沿海地区容易受到污染,水质变差;由材料“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可知,中华鲎繁殖周期长;由材料“其独特的蓝色血液具有医用价值”可知,中华鲎是医用价值高,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有着食用鲎的习惯,需求量大,捕捞量可能过大。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23年2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中星26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1)指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自发射行至80km高空时,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情况。
(2)夜晚看到的流星现象多发生在____(填大气层名称),描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行至该处时周围大气的特征____。
(3)大气与地表生物生存息息相关,例举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1)先不断降低,后不断升高,随后又不断降低。
(2)高层大气 大气密度较小;气压较小;大气的温度总体随高度增加逐渐升高等。
(3)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量;大量使用氯氟烃、甲烷等物质,臭氧含量降低,破坏臭氧层;工程建筑施工等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杂质含量;植树造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空气中污染物减少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图, 由图可见,在0至20千米左右,大气温度不断降低,20千米之后温度不断升高,到50千米左右后,温度又开始降低,一直持续到80千米左右。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自发射行至80km高空时,途径大气层的温度先不断降低,后不断升高,随后又不断降低。
【小问2详解】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进入地球后相对速度足够快,就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使得大气发生电离,在电离复合的过程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为80~ 120千米的高空中。由图可见属于高层大气;此处的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由图可见80千米-120千米的大气温度随海拔增加而逐渐升高。
【小问3详解】
大气成分包括干洁空气、固体杂质、水汽。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气体和一部分杂质会排在对流层大气中,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量;大量使用氯氟烃、甲烷等物质,臭氧含量降低,破坏臭氧层;工程建筑施工等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杂质含量;另一方面,人类植树造林等行为,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植物还有净化空气,吸附颗粒物的作用,能减少空气污染。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共8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 ②地层形成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图中地层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②地层形成时期,木星受撞击次数偏多,主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