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意)
    1.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 种群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
    C. 遗传多样性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见生物多样性不包括种群多样性,A错误。
    故选A。
    2.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人体肺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会增大,血浆蛋白外渗,使组织间隙液体聚积,出现间质性肺水肿。下列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与感染新冠病毒引起的水肿不同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阻塞B. 组织损伤炎症
    C. 急性肾小球肾炎D. 过敏反应
    【答案】A
    【分析】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包括: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损伤炎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等。
    【详解】A、毛细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进而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CD、组织损伤炎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均是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会增大,血浆蛋白外渗,从而形成组织水肿,BC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 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
    C. 滴加样液时先盖玻片,后滴加样液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小
    D.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答案】C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之后每天定时取样,随数据进行分析对比,A正确;
    B、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样,实验结果更可靠,B正确;
    C、滴加样液时先盖玻片,后滴加样液属于正确操作,不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小,C错误;
    D、每天定时取样,采用抽样检测,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正确。
    故选C。
    4. 我国的传统发酵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下列关于果酒、果醋以及泡菜的制作,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种发酵的主要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不同
    B. 三种发酵的主要微生物都是异养微生物
    C. 三种发酵的主要微生物不是都有染色体
    D. 三种发酵的主要微生物都来自生物材料表面
    【答案】D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
    果醋制作过程中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糖分解成醋酸,糖原不足时可以将乙醇转化成乙醛再转化成醋酸,最适宜醋酸菌生长繁殖的温度是30~35℃。
    【详解】A、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的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厌氧型,A正确;
    B、三种微生物都是利用生物材料的有机物进行发酵,都是异养微生物,B正确;
    C、三种生物只有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染色体,C正确;
    D、醋酸菌来自空气,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等于0
    B.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答案】B
    【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详解】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两者不一定为0,A错误;
    B、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B正确;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方向变化,C错误;
    D、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的越多,对相同或相似的食物和空间竞争越激烈,对于整体资源利用不能达到最优,D错误。
    故选B。
    6. 2011年10月30日,世界人口已达70亿。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C.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D.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生活废水处理等措施能有效地降低人类的生态足迹
    【答案】D
    【分析】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
    【详解】A、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
    B、劳动力不足不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问题,B错误;
    C、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有可能会增大人均生态足迹,C错误;
    D、低碳生活、生活废水处理等措施可以降低人类的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D。
    7.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山地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所取样方的面积为1m2,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取样为等距取样,不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B. 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约为6.6/m2,结果为估算值
    C. 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
    D. 此方法也适用于蚯蚓、跳熵、家鼠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答案】C
    【分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
    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详解】A、该调查方法为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均符合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
    B、统计样方数量时,需要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角上的生物数量,据图分析,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5+4+5+5+6)/5=5.0/m2,统计的结果为估算值,B错误;
    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以获得足够多的个体数进行统计,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
    D、蚯蚓、跳蝻等生物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但家鼠活动能力较强,适用于标记重捕法调查,D错误。
    故选C。
    8.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如传统食品中的酒、面包、泡菜、醋、酱油等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发酵过程中防止杂菌污染至关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微生物发酵产生了不同的代谢物使得发酵食品具有特殊的味道
    B. 家庭酿制葡萄酒时,需要对发酵的原料及发酵容器进行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
    C. 筛选酿醋菌种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霉素,防止杂菌污染
    D. 制作泡菜时,“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的目的只是彻底灭菌
    【答案】A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A、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发酵产生了不同的代谢物,使得发酵食品具有特殊的风味,A正确;
    B、在家庭酿酒工艺中发酵瓶是不需要严格灭菌的,发酵的无氧环境和产生的酒精会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菌种来自葡萄本身携带的酵母菌,故不能对葡萄进行灭菌,B错误;
    C、酿醋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为原核生物,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筛选酿醋菌种时,不能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C错误;
    D、“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的目的提升泡菜味道,减少水中的溶氧量和消毒杀菌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A。
    9. 常用的核移植方法主要有细胞质内注射法(只注射细胞核)和透明带下注射法(注射整个供体细胞)两种,我国科学家利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采用的就是后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供体细胞被注入卵母细胞后,可通过电融合法促进细胞融合
    B. 若“中中”和“华华”的表型存在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C. “中中”和“华华”核DNA均来自供体细胞,质DNA均来自去核卵母细胞和供体细胞
    D.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试管牛技术都属于无性繁殖
    【答案】D
    【分析】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核移植时,对提供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奶牛不需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用电刺激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详解】A、通过电融合法可促进动物细胞融合为杂种细胞,A正确;
    B、利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其遗传物质相同,表型存在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B正确;
    C、“中中”和“华华”核DNA均来自供体细胞,质DNA由去核卵母细胞和供体细胞提供,C正确;
    D、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属于无性繁殖,而试管牛技术涉及到了体外受精,属于有性生殖,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有关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CR缓冲液中一般要加Mg²⁺,用于激活DNA聚合酶
    B. 琼脂糖熔化后加入适量的核酸染料混匀,用来指示DNA迁移的位置
    C. 为防止PCR产物溢出电泳槽,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时不能没过凝胶
    D. 在凝胶中的DNA分子的迁移速率只与DNA分子大小有关
    【答案】A
    【分析】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它能以极少量的DNA为模板,在几小时内复制出,上百万份的DNA拷贝。
    利用PCR可以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扩增。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PCR仪实质上就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一次PCR一般要经历30次循环。
    【详解】A、DNA聚合酶需要Mg2+激活,PCR缓冲液中一般要加Mg2+,用于激活DNA聚合酶,A正确;
    B、琼脂糖熔化,要稍冷却后加入适量的核酸染料混匀,用来指示DNA迁移的位置,B错误;
    C、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时,需要没过凝胶1mm为宜,C错误;
    D、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D错误。
    故选A。
    11.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成果令人兴奋,但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下列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转基因作物花粉可能传播进入杂草,导致基因污染
    B. 转抗虫基因的植物,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C. 食用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
    D. 转基因抗虫水稻具有抗虫能力,但不能抵御病毒侵染
    【答案】C
    【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伦理问题主要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出现争议。
    【详解】A、转基因作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进入杂草,使杂草成为用除草剂除不掉的“超级杂草”,导致基因污染,A正确;
    B、植物与害虫间是相互选择的,转抗虫基因植物可使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食用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被消化分解,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C错误;
    D、转基因抗虫水稻具有抗虫能力,但是不能抵御病毒侵染,D正确。
    故选C。
    12. 乳酸菌无氧呼吸过程产生的丙酮酸会在LDH酶的催化下产生乳酸,如图所示。由于工业需求,需要利用苯丙酮酸生产①处基团体积更大的苯乳酸。因此科研人员拟改造LDH的结构,使其成为能生产苯乳酸的mLDH。改造思路是改变LDH编码基因的序列,使其编码的蛋白质第52位的酪氨酸替换为亮氨酸,使得活性中心增大,以容纳更大的基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改造过程属于蛋白质工程技术,mLDH编码基因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B. 应测定改造所得mLDH生产苯乳酸的能力
    C. 根据mRNA反推的mLDH编码基因只有一种碱基序列
    D. 蛋白质工程的操作对象是基因,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核苷酸的增减、替换等
    【答案】C
    【分析】从蛋白质功能出发,先改造LDH的结构,使其成为能生产苯乳酸的mLDH,再改造LDH编码基因的序列,使其编码的蛋白质第52位的酪氨酸替换为亮氨酸,使得活性中心增大,该方法属于蛋白质工程。
    【详解】A、蛋白质工程是根据人类需求修改蛋白结构,反推基因序列,上述改造过程属于蛋白质工程技术,mLDH是新的蛋白质,其编码基因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中,A正确;
    B、合成出mLDH后,还需要测定改造所得mLDH生产苯乳酸的能力,B正确;
    C、根据密码子简并性,同一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对应多个mRNA序列,也就有多种可选的DNA序列,C错误;
    D、蛋白质工程是根据人类需求修改蛋白结构,反推基因序列,最终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核苷酸的增减、替换等,其操作对象是基因,D正确。
    故选C。
    13. 植物组织培养是将植物组织或细胞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有多种形式,如原生质体培养、悬浮细胞培养、花药培养、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愈伤组织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经历原生质体的培养阶段
    B. 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培养时,都用到了固体培养基
    C. 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和再分化阶段,培养条件没有差异
    D.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最终的目的都是获得完整个体
    【答案】A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②营养;③温度和pH;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
    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先用酶解法获得原生质体及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该阶段需要进行原生质体的培养,A正确;
    B、对动物细胞培养用到的是液体培养基,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阶段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需要光照,即两阶段的培养条件有差异,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一般不能获得完整个体,D错误。
    故选A。
    14. 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小,呈浅绿色
    C. 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
    D. 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答案】D
    【分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A错误;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可以充分利用光能,B错误;
    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C错误;
    D、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D正确。
    故选D。
    15. 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面部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①→脑干→网状脊髓束→脊髓(胸段)→传出神经②→瞳孔开大肌
    A. 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
    C. 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
    D. 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详解】A、该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由脑发出的神经为脑神经,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故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B正确;
    C、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不包括躯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②属于内脏运动神经,C错误;
    D、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则该反射活动不完整,该反射不能完成,D正确。
    故选C。
    16. 胰蛋白酶原由胰腺细胞合成、分泌,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随胰液进入小肠后,经肠激酶作用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与内质网有关,与线粒体无关
    B. 胰蛋白酶原和促胰液素均需经体液运输才能到达相应位置
    C. 肠激酶可为胰蛋白酶原转变为胰蛋白酶的过程提供一定能量
    D. 煮熟的肉更易消化可能与胰蛋白酶对变性蛋白的催化较高效有关
    【答案】D
    【分析】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
    胰蛋白酶原不是激素,不需要经过体液运输,是通过导管运输或直接分泌到肠腔中的。
    【详解】A、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分泌蛋白),与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有关(加工),与线粒体也有关(供能),A错误;
    B、促胰液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到达相应位置,胰蛋白酶原不是激素,不需要经过体液运输,是通过导管运输或直接分泌到肠腔中的,B错误;
    C、肠激酶只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煮熟的肉(暴露出更多肽键)更易消化可能与胰蛋白酶对变性蛋白的催化较高效有关,D正确。
    故选D。
    17. Ⅰ型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而发生的一种糖尿病,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胰岛B细胞是致病原因之一,与该病相关的基因位于人类6号、11号和18号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B. 该病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C. 该病为多基因遗传病,除了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答案】B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使血糖降低,A正确;
    B、Ⅰ型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而发生的一种糖尿病,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胰岛B细胞是致病原因之一,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与该病相关的基因位于人类6号、11号和18号染色体上,故该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除了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
    D、Ⅰ型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而发生的一种糖尿病,该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D正确。
    故选B。
    18. X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之前被认为是生长素的载体蛋白,近来研究发现,X蛋白实际上是油菜素内酯(BL)的载体蛋白,下列描述不支持该结论的是( )
    A. X蛋白“捕捉”胞内BL后,通过构象改变再释放到胞外
    B. 加入BL时,X蛋白的ATP酶活性增加,而加入生长素无显著差异
    C. X蛋白缺失突变体植株与BL其他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植株同样矮小
    D. 3H标记的BL分别与脂质体和含X蛋白的脂质体混合相同时间,后者内部放射性高
    【答案】C
    【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X蛋白能与BL结合并发生构象改变将其释放到胞外,A错误;
    B、加入BL时X蛋白的ATP酶活性增加,说明X蛋白会耗能运输BL,而不运输生长素,B错误;
    C、X蛋白缺失突变体植株矮小,与BL其他转运蛋白突变体结果相似,X蛋白也可能是生长素的转运蛋白,与结论矛盾,C正确;
    D、H标记的BL分别与纯脂质体和X蛋白脂质体混合相同时间后,后者内检测到放射性高,说明X蛋白能将BL运输到脂质体内,D错误。
    故选C。
    19. 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路径是光能→ATP、NADPH中的化学能→C3、(CH2O)中的化学能
    B. 光敏色素接收到光信号,发生的构象变化是可逆的,对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
    C. 黑暗条件下,细胞核因缺少来自光敏色素吸收和转化的能量而转录被抑制
    D. 光照条件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的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答案】D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阶段中光能转换成ATP和NADPH中活跃化学能,暗反应阶段中ATP和NADPH中活跃化学能转换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因此,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是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光敏色素接收到光信号后,发生的构象变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内,使细胞核内基因由转录抑制状态转换为转录发生状态。由此可知,光敏色素发生的构象变化是可逆的,对基因的表达有影响,B错误;
    C、光除了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外,还能作为一种信号被光敏色素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黑暗条件下,细胞核因缺少来自光敏色素的信号而转录被抑制,C错误;
    D、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与SPA1和COP1结合,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D正确。
    故选D。
    20. 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其活性位点上含有两个镍离子,在大豆、刀豆种子中含量较高,土壤中的某些细菌也能够分泌脲酶。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M,并分别研究了培养液中的Ni2+、Mn2+和尿素浓度对细菌M脲酶产量的影响(说明:研究某一项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验表明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B. 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
    C. 培养液不含Ni2+、Mn2+细菌不产生脲酶, 细菌产生脲酶的最适离子浓度相同
    D. 所有脲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上加工使其与镍结合才具有活性
    【答案】B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影响脲酶产量的因素有两种离子的浓度、尿素浓度,且对脲酶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养液中Ni2+和Mn2+以及尿素浓度的增加,脲酶的产量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始终高于对照组。
    【详解】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离子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的范围内,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都是促进生成,只是低浓度促进作用显著,高浓度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表中数据表明,培养液中尿素的浓度在0.4%-0.8%之间时,脲酶的产量相对较高,说明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B正确;
    C、由对照组(离子浓度为0的一组)可知,培养液不含Ni2+、Mn2+细菌也可产生脲酶,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细菌也能分泌脲酶,但细菌细胞内除核糖体外没有内质网等其他细胞器,故细菌分泌脲酶的过程与内质网无关,D错误。
    故选B。
    第II卷 非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ABCD表示相关系统,abcd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胰岛组织示意图。

    (1)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是____(填序号)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①②③物质总称为__________。
    (2)请写出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______(用图中的序号、字母加箭头表示)
    (3)图2中饱食后乙处胰岛素含量相对甲处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O₂含量相对甲处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4)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的含量有关。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1增多的液体______(填标号),将导致______。
    (6)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________(填字母)液内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7)某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略有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1)①. ① ②. 神经-体液-免疫 ③. 细胞外液(内环境)
    (2)(外界环境)a→B→A→①→②→组织细胞
    (3)①. 升高 ②. 降低 (4)无机盐、蛋白质
    (5)①. ② ②. 组织水肿
    (6)①. A ②. HCO3-/H2CO3、HPO42-/H2PO4-
    (7)①. 降低 ②. HCO3-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1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④为细胞内液,A为循环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呼吸系统,D为泌尿系统,a表示营养物质,b表示二氧化碳,c为氧气,d为代谢废物;图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
    (1)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①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①②③物质总称为细胞外液(内环境)。
    (2)从外界环境摄入的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图1中A表示循环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呼吸系统,D表示泌尿系统,因此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a→B→A→①→②→组织细胞。
    (3)图2中饱食后,血糖浓度较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图2为胰岛组织示意图,因此随着血流方向,胰岛素含量升高,即乙处胰岛素含量相对甲处升高。胰岛细胞会不断消耗氧气进行细胞呼吸,因此随着血流方向,氧气浓度随着消耗而减少,即乙处O2含量相对甲处降低。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吸水能力减弱,进而使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6)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A液内存在着HCO3-/H2CO3、HPO42-/H2PO4-等物质。
    (7)某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略有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22. 模型构建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草原生产能力及鼠害发生情况时,某学习小组构建了下图1所示模型,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中①②③④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①②表示__________。小组同学运用图中方法⑧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

    (2)图2是小组同学从资料中获得的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第16~20年,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形,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图2中第8~16年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与图3中的a种群一致,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意见,理由是__________。

    (3)为减轻鼠害,提高草场生产能力,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①. 概念模型 ②. 出生率、迁入率 ③.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2)①. J ②. 第16~20年,λ>1且保持不变 ③. 不同意,第8-1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
    (3)引入天敌、引入竞争者、减少食物来源
    【分析】(1)模型法: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属于概念模型。出生率和迁入率可以增加种群的密度,所以①②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用⑧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注意的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减少实验误差。
    (2)第16~20年,λ>1且保持不变,则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有同学认为图2中第8~16年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与图3中的a种群一致,a幼年个多,老年个体少是增长型;但是第8-1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不同意该同学的意见。
    (3)为减轻鼠害,提高草场的生产能力,可引入鼠的天敌、引入竞争者或减少食物来源,降低鼠的K值。
    2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下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下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若甲、乙、丙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其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____。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A中甲、乙、丙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调节使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3)图B与图A的调节方式____________(是/不是)相同。图B的调节方式会导致原有湖泊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加速破坏,试分析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丙 ②.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负反馈调节 (3)①. 不是 ②. 湖泊污染,鱼类死亡,造成鱼类减少,污染加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污染加剧,使鱼类死亡更多,鱼类数量进一步减少,最终结果是打破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分析】据图A分析可知,甲的增多会抑制乙的增多,丙的增多会抑制甲的增多,因此乙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所以图A所示生物可构成一条食物链为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图B所示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1)据图A分析可知,甲的增多会抑制乙的增多,丙的增多会抑制甲的增多,因此乙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所以图A所示生物可构成一条食物链为乙→甲→丙。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A中甲、乙、丙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调节使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3)图A为负反馈调节,图B所示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图B与图A的调节方式不是相同。图B的调节方式会导致原有湖泊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加速破坏,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湖泊污染,鱼类死亡,造成鱼类减少,污染加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污染加剧,使鱼类死亡更多,鱼类数量进一步减少,最终结果是打破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24. 某质粒上有SalI、HindIII、BamHI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同时还含有抗四环素基因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利用此质粒获得转基因抗盐烟草的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抗盐基因序列已知,根据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PCR每个循环第一步是进行____处理,该处理的效果类似于生物体内____的作用效果。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时,DNA分子因为含____而带负电荷,凝胶点样孔端应靠近电泳槽____接口;当2个PCR产物分子量接近时,若延长电泳时间,凝胶中这2个条带之间的距离会____。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这种方法进行植物转基因过程中,通常要使用抗生素,其目的一是抑制____生长,二是筛选转化细胞。其中用到的质粒上含有一段特殊的DNA片段,可带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该片段称为____。
    (3)在构建重组质粒时,选用上图中的____两种酶酶切效果更好,而不是只用SalI酶,原因是_____。质粒和抗盐基因同时用双酶切处理后利用____连接,可得到重组DNA分子。
    (4)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可根据标记基因进行筛选。若农杆菌在含有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都可以生长繁殖,农杆菌中是否已含有目的基因?__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
    (5)将转入抗盐基因的烟草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需要用____技术,愈伤组织经____进而形成完整植株。此过程除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向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和比例的______。植物转基因受体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的高低主要与受体的基因型、培养环境、继代次数和____长短等有关。
    (6)除了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盐烟草植株外,也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或通过____后再筛选获得。若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抗盐烟草植株,则首先需要制备原生质体。为了获取不抗盐烟草叶片和抗盐植株叶片无菌的原生质体,先将叶片经表面消毒并去除下表皮,再将其置于经____处理的较高渗透压的混合酶液中。酶解后,经多次离心获得原生质体。然后测定该原生质体的活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 (答出2点即可)。原生质体在培养过程中,只有重新形成____后,才可进行有丝分裂,多次分裂形成的小细胞团可通过____或器官发生的途径再生稙株。
    【答案】(1)①. 变性 ②. 解旋酶 ③. 磷酸基团 ④. 负极 ⑤. 变长
    (2)①. 农杆菌转化法 ②. 农杆菌 ③. T-DNA
    (3)①. SalI、HindIII ②. 防止目的基因、质粒的自身环化,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 ③. DNA连接酶
    (4)①. 否 ②. 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中抗四环素基因被破坏
    (5)①. 植物组织培养 ②. 再分化 ③. 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④. 培养时间
    (6)①. 人工诱变 ②. 过滤灭菌 ③. 染色法、观察胞质环流、渗透吸水失水、检测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相关气体 ④. 细胞壁 ⑤. 体细胞胚发生
    【分析】本题关键:一是基因工程中用两种限制酶比用一种限制酶的优点;二是利用质粒上的两种标记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目的菌的原理。农杆菌转化法主要操作步骤是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首先导入土壤农杆菌中,再通过土壤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使植物细胞获得重组质粒,利用质粒中含有的T-DNA片段将目的基因插入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 上整合,最后进行选择培养、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
    (1)利用PCR进行目的基因的扩增,第一步是进行变性处理,类似于细胞内解旋酶的作用。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时,DNA分子因为含磷酸基团而带负电荷,凝胶点样孔端应靠近电泳槽负极接口;当2个PCR产物分子量接近时,若延长电泳时间,凝胶中这2个条带之间的距离会变长。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该方法进行转基因操作的过程中,通常要使用抗生素,其目的是,一抑制农杆菌生长,二筛选转化细胞。其中质粒上含有的一段特殊的DNA片段,可将目的基因带入植物细胞,该片段称之为T-DNA。
    (3)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构建重组质粒时,选用SalI、HindIII两种酶酶切效果优于只用SalI酶,是由于这样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目的基因、质粒的自身环化,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酶切后,质粒和抗盐基因利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4)在筛选步骤,由于限制酶破坏了质粒上的抗四环素基因,所以,若农杆菌在含有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都可以生长繁殖,农杆菌中不含有目的基因。
    (5)将转入抗盐基因的烟草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使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此过程除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向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和比例的植物激素。植物转基因受体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的高低主要与受体的基因型、培养环境、继代次数和培养时间长短有关。
    (6)除了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盐烟草植株外,也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或通过人工诱变后再筛选获得。若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抗盐烟草植株,则首先需要制备原生质体。①为了获取不抗盐烟草叶片和抗盐植株叶片无菌的原生质体,先将叶片经表面消毒并去除下表皮,再将其置于经过滤灭菌处理的较高渗透压的混合酶液中。②酶解后,经多次离心获得原生质体。③测定该原生质体的活性,采用的方法有:染色法、观察胞质环流、渗透吸水失水、检测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相关气体等。④原生质体在培养过程中,只有重新形成细胞壁后,才可进行有丝分裂,多次分裂形成的小细胞团可通过体细胞胚发生或器官发生的途径再生植株。
    25. 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真菌X可引起苹果树腐烂病,对苹果树威胁很大,目前该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研究人员欲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抑制真菌X的芽孢杆菌进行生物防治。分离筛选芽孢杆菌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将5g土壤加入盛有______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可得到稀释10倍的土壤悬液;经过梯度稀释后即可接种到培养基上,再根据培养基上菌落的______等特征鉴别出芽孢杆菌并进一步纯化。
    (2)上图所示分离筛选芽孢杆菌的方法是______。观察记录结果,若10³稀释倍数下的三个平板菌落数分别为58、73和97,104稀释倍数下的三个平板菌落数分别为8、15和28。据此估算每克土壤中含相关微生物的数目为______个。
    (3)目的菌株筛选时,需在上图中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处接种等量真菌X,并在不同实验组的B处接种一系列不同含量的同种芽孢杆菌,然后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合适的时间。判断目的菌株抑菌效果最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检测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某同学选用健康苹果树枝条进行测定,请为该同学设计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45 ②. 大小、形状、颜色
    (2)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7.6×105
    (3)实验组A菌落直径最小(或实验组A菌落的直径与对照组A菌落的直径之比最小)
    (4)取健康果树枝条进行消毒和打孔,实验组枝条上应分别涂抹等量的不同稀释倍数芽孢杆菌发酵液,对照组枝条上涂抹的是等量的无菌水
    【分析】(1)图1中①取5g土壤加入45 mL无菌水中充分振荡得到稀释十倍的土壤悬液;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成的菌落不同,菌落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及菌落的隆起程度,因此可以根据菌落特征鉴别出芽孢杆菌并进一步纯化,获得若干种纯化的芽孢杆菌。
    (2)据图可知,图中接种方法需要经过逐步稀释后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应统计菌落数目在30-300之间的,每克样品中菌株数=(C÷V)×M,C=(58+73+97)÷3=76,因此每克样品中菌株数76÷0.1×103=7.6×105个。
    (3)据题意可知,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杆菌能抑制真菌X,在上图A处均接种等量真菌X,如果实验组A菌落直径最小,说明目的菌株抑菌效果最佳,因此目的菌株的筛选依据是实验组A菌落直径最小。
    (4)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检测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实验组枝条上应分别涂抹等量的不同稀释倍数芽孢杆菌发酵液,对照组枝条上涂抹的是等量的无菌水。
    离子浓度(%)
    0
    0.0005
    0.001
    0.005
    0.01
    0.05
    脲酶产量(u/mL)
    Ni2+
    0.02
    0.056
    0.067
    0.28
    0.36
    0.08
    Mn2+
    0.031
    0.21
    0.28
    0.31
    0.37
    0.085
    尿素浓度(%)
    0
    0.2
    0.4
    0.6
    0.8
    1.0
    脲酶产量(u/mL)
    0
    1.15
    1.60
    1.73
    1.45
    0.28

    相关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

    [生物][期末]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95+21,5÷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泸州市高2022级高二学年末统一考试生物试题docx、泸州市高2022级高二学年末统一考试生物试题pdf、泸州市高2022级高二学年末统一考试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