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下册19.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三年级下册19.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首先安排让学生描述电灯是怎样与电线、开关等材料相连接的,并试着画一个图来表示,其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尤其是试着画一个“电路图”,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画法,可能多数画法并不准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画法都是他们真实想法的再现,他们实际上都是试图在表现电流过的道路。孩子们描述和画图的过程,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的过程,教师可以依据了解到的情况来调整后续的教学。
在本课教材的首页,呈现了一个醒目的“安全警示”。“安全警示”的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必须郑重提出,在本单元后续教学中,也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当然,教师有必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提出其他关于电的安全建议,如发现电线断掉在地上,要及时告诉大人,自己不要去处理等。
接下来的活动是用提供的材料试一试,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教材呈现了材料图。教学中,应当先指导学生观察小电珠、电池盒、电池、小灯座、开关、导线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训练的良好载体。尤其对小电珠,从外型到构造都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到以下内容:电珠上面有玻璃罩,下面有金属壳,玻璃罩里面有灯丝,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引出线上,引出线一端连接金属壳,另一端引出线有一部分被金属壳遮住了,推测是连接在下面的锡点上,灯丝通了电会发光。指导学生观察材料,有助于后面的实验操作和形成“电路”概念。
用电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会造成短路,导致导线发热,有可能烫伤学生。因此,“小鸭”在材料图旁边作了提示。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多种使小灯珠亮起来的方法,教材要求“把能让小灯珠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画下来”。学生用画实物的方法来画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让学生使用电路图的符号。学生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进一步感知基本电路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要求学生把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也画下来,甚至可以探究这些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电路特点的认识。
当学生做完上述活动后,他们实际上已经收集到了丰富的事实,正是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比较小电珠发光的连接方法,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才成为可能。找共同点的过程,必然会使学生认识到,要使小电珠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回路”这个词完全可以由教师告诉学生。
“对照我们的实验结果看一看,开始画出的电路的连接图是不正确的”,是在学生经历了基本电路的探究过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意识到推测不一定是可靠的,对待许多问题往往不能“想当然”,预测是需要经过验证的。
教材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拓展性活动:“想一想,电是怎样使家里的其他电器工作起来的呢?”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家用电器的工作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学情分析
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用开关控制电灯的亮灭,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体验。但是,电灯是怎样与电线、开关等材料连接的?怎样的路径可以使电灯发光?这又是大多数学生说不清楚的。这样,学生们所面对的问题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必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能自主探究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2.能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能严格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3.学生能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
4.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5.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6.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7.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动手操作用电线、灯泡、电池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让灯亮起来,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难点:通过观察,能画出电路的连接图。
评价任务
1.尝试预测并画出简单的电灯发光连接图。
2.通过实验认识简单电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电筒、小灯泡、电池、导线、记录纸、剪好的电池、小灯泡纸样等。
学生准备:彩色笔、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开教室的灯,“把教室的灯打开,这里太黑了。”“还有哪些地方有灯?”“刚才说的都是大灯,还有些地方有很小的灯泡(教师出示小灯泡)。”
2.认识灯泡的构造。
(1)师:“仔细观察过灯泡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画一个吧。”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灯泡的各部分,每一小组同学在纸上画一个,边画边给每一部分起个名字,注意尽量画大一点。
(2)师生达成共同认识。板书:小圆点螺纹、灯丝、玻璃泡。
二、探究
1.问题:用一节电池、两根以内的导线怎样让小灯泡发亮?
2.猜想:怎样让小灯泡发亮?
(1)要让这个小灯泡亮起来你们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2)需要电池、电线,(出示电池、电线)那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它亮起来呢?
(3)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把你们认为可以亮的办法在纸上画出来,为了节约时间,我为大家准备了剪好的小灯泡和电池(出示),大家可以直接贴在纸上,电线连在哪里用笔画出来。
(4)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
3.验证猜想。
(1)大家严格按照图去做,亮了的在图的下面画“√”,没亮的画“×”。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完毕后,让学生将能亮和不亮的图分开。
4.整理信息。
(1)讲述: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科学家们在实验后往往也会得到很多信息,这时候,他们会坐下来,共同整理获得的信息,看看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观察这些亮了的方法,哪些是相同的?将相同的方法归到一起。
5.小结与拓展。
(1)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亮的方法和不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提问:那么怎样连接能使灯泡亮起来呢?连接哪些地方很重要呢?
(3)师生共同小结: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
(4)以某种家用电器为例来说说电是怎样使它工作起来的。
教学反思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意做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因为这一课要求学生认识简单电路及其组件,先出示电池、小灯泡、电线,认识了这三种材料的特点以后再来连接,并把成功的连接方法画下来,为小结时引出“回路”做铺垫。这样符合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其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很适合开展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是在教学中,我给学生预设猜测、思考的时间,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科学的方法要怎样连接的图画下来,然后动手做,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能让小电珠亮起来。然后让学生在做的过程把成功的画下来,再进行对比分析在做实验之前为什么自己设计不能使灯泡亮,或者亮。这样一来,我发现学生不仅仅关注电路是否连接成功,还会去思考一下不成功的原因。
再次成果汇报。汇报实验情况是一个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倾听交流的好时机。本课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小组互相补充,但是在某些环节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来,比如说介绍成功的连接图时,如果让他们自己来说,不仅他们要考虑语言的组织,而且对于后面的“回路”的理解也是有帮助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下册19.让灯亮起来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3 听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小结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鄂教版三年级下册19.让灯亮起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