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2.种子发芽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材表达了三层内容。
第一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由教室前的一棵大树,激起学生想到一棵棵幼苗,再想到种子,引出问题。教材中图一画了一棵大树,大树左边,画的是这棵树结的几粒种子;大树右边,画了一株大豆幼苗,幼苗长出两片嫩叶。这幅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大树、幼苗、种子三者的关系上了。
第二层: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教材图文并茂,介绍了观察的方法。第5页下图,是一个学生用放大镜在观察蚕豆种子,左图是两片子叶分开的蚕豆种子,并用箭头标出了“胚根”和“胚芽”。学可以通过读图了解种子最基本的构造,以此认识其他种子的构造。
第三层: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教材第6页的学生讨论图,提示了种子发芽条件的推测方向。这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教材第6页下图,是一个探究水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对比实验:在一块玻璃上绑有三粒种子,种子尖端向上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上面一粒种子完全暴露在空气里,标明“1号”;中间一粒种子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里,标明“2号”;下面一粒种子完全浸入水中,标明“3号”。这只是一种方法,实际上,做这种对比实验,方法很多,教学时,要充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温度对种子发芽有没有影响?实验方法也很多,比如将两粒种子,分别放入常温状态下和冰箱中等,教材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寻找易做的实验方法。
最后,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结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即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和动手操作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对做实验很感兴趣。通过对三年级《种凤仙花》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种子发育成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是多种多样的。种子是有生命的。种子都有胚根、胚芽。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出植物的茎和叶。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能运用工具观察种子的胚根和胚芽。能和同学合作设计并做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
3.通过观察种子,训练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物体的习惯。通过坚持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种子的结构及其对应发育成的植株结构。
难点:设计并开展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
评价任务
1.用镊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的内部结构。
2.能够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进而知道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浸泡过的蚕豆、菜豆、花生、向日葵等种子。
2.教师准备镊子、放大镜、解剖刀、白纸等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每小组学生展示浸泡过的种子,请组内同学参观。
2.提问: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关于种子,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相机板书:种子有什么样的构造?种子是怎么来的?种子为什么会发芽?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有的种子不发芽……)
3.整理学生提问,引入今天的教学课题。
二、探究结构
1.谈话: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潜心研究水稻种子,使水稻产量翻了3倍,亩产平均800多公斤,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8次大奖。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把玉米等种子用神舟飞船带入太空实验,再带回地球种植后其产量和质量均大大提高。看来,研究种子大有学问!下面就来研究大家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种子的构造。
2.观察种子。(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3.学生汇报:让学生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整理信息。
(1)介绍胚根和胚芽,讲解: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2)小组讨论小结:观察不同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不管什么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等。)
三、研究讨论
1.研究学生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一粒种子发芽后才能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2.各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推测的情况,教师相机板书。(需要水、土、空气、温度、阳光……)
4.小组商议:你们小组准备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哪一个条件”,需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进行探究?
5.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然后评价学生设计方案,对设计好的给予肯定(请学生涂亮智慧星),对不足的方案给予补充、修改。
6.分组实验探究。要求:(1)小组的每个人找到实验材料。(2)按本组探究的问题和设计的方案动手在家中实验。(3)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在小组交流观察结果。
7.2—3天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究的问题”、“实验经过”、“发现的情况”等。
8.各小组小结,将大家共同的认识记录在书中。
9.把发芽的种子种在盆中,下节继续探究其他问题。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
胚根——植物的根
胚芽——植物的茎和叶
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教学反思
1.带着问题学习,激发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本节课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春天把种子种下,它就会发芽生长,接着揭示课题种子发芽了,围绕种子发芽你想了解那些知识?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从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这样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即做到尊重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学生体验,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其能够积极主动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子的构造。同样在解决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选择出种子发芽的必需的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在老师的引领下分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有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又有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把种子发芽需要的几个条件分组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去验证。而且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锻炼能力。整个过程教师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悉心引导,注重探究的层次性。
本节课选取植物的种子作为探究的对象,是在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重在设计及探究实验。因此在引导学生猜出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不是为其确定,而是引导才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使探究活动层层递进。
4.引导课外观察,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种子发芽与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有关,而且这项实验不是课堂上40分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鼓励学生课下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就将课堂上无法观察的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放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做好记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教科版 (2017)1.种子发芽实验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1.种子发芽实验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版 (五四制2017)三年级下册13 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三年级下册13 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