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精品课后练习题
展开•知识点1 科学探究的意义
•知识点2 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探究
•作业 巩固训练
知识点1
科学探究的意义
1、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2、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3、猜想与事实验证:前者是在提出(或给出)的问题之后,针对所提出(或给出)的问题的可能的答案,进行预测或者假设,并作出预测性或者假设的结论(即猜想),后者是按照所提出(或给出)的问题,根据制定计划或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并收集证据;然后由证据推断出猜想是否正确,或者是直接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4、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为了顺利地完成科学探究活动而采取的方式、策略、技巧等的总称,其基本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象法、逻辑推理法、归纳和演绎法、实验法、对照实验法等等。
5、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1)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猜想与假设: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
(4)进行实验:按实验正确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5)收集证据:收集并整理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以及其它与猜想假设有关所有资料、信息等等,为了验证猜想与假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6)解释与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7)反思与评价:主要是要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8)拓展与迁移:将自己经过辛辛苦苦、快快乐乐地科学探究出的实验结论,不断地发扬光大,拓展开来,进而将其迁移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典例1-1】化学实验课上,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有同学说“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于是有同学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对于“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设计实验B.提出问题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
故选:C。
【典例1-2】关于科学探究的正确态度、正确认识。
科学探究要坚持 的态度。
科学探究 被原有的知识所束缚。
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 修改实验数据。
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应该质疑原知识或者 原知识。
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 ,科学探究的始点 , 是判断某条发现是否可信的依据。
【答案】 实事求是 不能 不能 再探究、大胆的修正 交流合作 问题 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解析】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不能受原有知识的影响,不能被原有的知识所束缚。
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不能修改实验数据。有时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假设不一样,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这时要对实验的设置和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多做几次实验,若实验结果仍然与预期的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此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相关知识提出质疑。
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应该质疑原知识或者再探究、大胆的修正原有知识。
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交流合作,科学探究的始点问题,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是判断某条发现是否可信的依据。
【变式1-1】小明同学怀疑某无色液体是酚酞溶液,提出“取少量该液体,滴入几滴氨水,观察”,他提出的这个环节属于
A.提出问题B.设计实验C.得出结论D.反思交流
【答案】B
【解析】小明猜测是酚酞溶液,根据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色,而提出可以往液体中滴氨水观察的实验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故选B。
【变式1-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 (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 、 等。
【答案】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评论,反思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知识点2
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探究
1、点燃前(物理性质):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再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此实验的现象、结论或推论是: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圆柱体,质地软,密度小于水,微臭,不溶于水。
2、点燃和熄灭蜡烛
3、方法总结
(1)检验某物质燃烧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火焰上方罩干而冷的烧杯观察是否有水雾出现。
(2)检验某物质燃烧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方法: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是否变浑浊。
【典例2-1】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C
【解析】A、蜡烛硬度小,小刀硬度大于蜡烛,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小,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可能是二氧化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典例2-2】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点燃蜡烛,将火柴梗按如图所示迅速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 处的火柴梗变黑。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 生成。
【答案】 小于 a 水
【解析】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由于蜡烛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故a点先被炭化变黑;
由于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有水雾出现,故说明石蜡 燃烧有水生成。
【典例2-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
(1)石蜡放入水中会浮于水面,因此,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图1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
(4)进行图2实验时,发现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的白烟能够燃烧,说明该白烟具有 性,该白烟的成分为 。
【答案】(1)小
(2) a 外焰
(3) 水雾 变浑浊
(4) 可燃 石蜡
【解析】(1)石蜡放入水中会浮于水面,因此,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小。
(2)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答案为:a;外焰。
(3)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水雾;变浑浊。
(4)进行B实验时,发现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的白烟能够燃烧,说明该白烟具有可燃性,该白烟的成分为石蜡蒸气凝固成的石蜡固体颗粒。故答案为:可燃;石蜡。
【变式2-1】“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石蜡熔化,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②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故正确;
③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而不是空间站内没有空气,故错误;
④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故正确;
故选:C。
【变式2-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所能得出的主要结论
蜡烛硬度 , 溶于水,密度比水 。燃烧时火焰分三层, 温度最高、 次之,温度最低是 。石蜡燃烧产物有 和 。熄灭后的白烟为 。
【答案】 小 不 小 外焰 内焰 焰心 水 二氧化碳 石蜡固体小颗粒
【解析】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上1~2秒后取出,处于外焰的火柴梗颜色最黑,内焰次之,处于焰心的火柴梗颜色基本不变,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温度最低的是焰心;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的白烟能被点着,说明白烟为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变式2-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
【答案】(1) 漂浮在水上 小
(2) 外焰 内焰 焰心 a 外焰
(3) 水雾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1)蜡烛会漂浮在水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可以看到在a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可得出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选择题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质软”这一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₂的化学性质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A、石蜡“质软”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硬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液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₂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气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蜡烛及其燃烧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折断B.石蜡熔化C.蜡油凝固D.蜡烛燃烧
【答案】D
【解析】A、蜡烛折断中形状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石蜡熔化中状态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蜡油凝固中状态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与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答案】C
【解析】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描述正确;
B、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火焰最明亮,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故选项描述正确;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小于水,故选项描述不正确;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故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C。
4.“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③空间站氧气含量比空气低,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④空间站蜡烛燃烧,不需要氧气;⑤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C.②⑤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①错,不符合题意;
②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②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③读题可知,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不是空间站氧气含量比空气低,③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蜡烛燃烧需要氧气,④错,不符合题意;
⑤读题可知,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⑤正确,符合题意;
故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C。
5.清蒸宝应大闸蟹由青色变成红色,小泽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而言,这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B.假设C.观察D.分类
【答案】B
【解析】A、本题给出的信息中,没有做实验,故A错误;
B、小泽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属于建立假设,故B正确;
C、本题是对现象的原因探究,不是观察法,故C错误;
D、本题给出的信息中,没有进行分类,故D错误;
故选:B。
6.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中含有水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D.取毛玻璃片放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毛玻璃片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
【答案】B
【解析】A、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小于水,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蜡烛燃烧时,有氧气参与反应,则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只能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故B符合题意;
C、蜡烛重新燃烧,是因为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取毛玻璃片放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毛玻璃片变黑,可以说明石蜡不完全燃烧后产生了炭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C。
8.利用蜡烛进行的如下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烛油凝固B.小刀切断C.燃烧放热D.浮于水面
【答案】C
【解析】A、烛油凝固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小刀切断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煤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蜡烛浮于水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9.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变化是发光发热
B.用白瓷板改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A
【解析】A、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的现象,但是发光放热并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也发光放热,但是不属于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B、用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粉末状物质,说明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可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新物质水生成,可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白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可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A。
10.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②⑤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
【答案】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析】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属于提出问题环节;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得出结论环节;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作出假设环节。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属于实施计划环节。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属于表达和交流环节。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
综上所述:选择B。
二、填空
11.科学探究的八个环节: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答案】 假设与猜想 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解析】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12.以下是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
(1)实验Ⅰ中小木条 (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 。
(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 。
(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 性。
(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选填“是”或“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 。
【答案】(1) a 外焰温度最高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可燃
(4) 不是 石蜡固体小颗粒
【解析】(1)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则小木条a处最先变黑;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第二个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可燃性;
(4)点燃白烟,蜡烛会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则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又由于石蜡具有可燃性,则说明白烟成分为石蜡固体小颗粒。
13.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请回答:
(1)图甲中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 (填序号)中的木条熄灭,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乙中将一根火柴便横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炭化。这说明 部分温度最高。
【答案】(1) ② 集气瓶①中氧气的含量比②中的高
(2) a 外焰
【解析】(1)图甲中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②中木条熄灭,判断理由是集气瓶①中氧气的含量比②中的高;
(2)图乙中将一根火柴便横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这说明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14.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答案】蜡烛熔化
【解析】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蜡烛熔化。
15.下列是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
(1)蜡烛燃烧时,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出现 。(填名称)
(2)迅速倒装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
(3)所以蜡烛燃烧的产物是 和 。(填化学式)
(4)蜡烛三层火焰分为外焰、内焰、 。
【答案】(1)水雾
(2)浑浊
(3) CO2 H2O
(4)焰心
【解析】(1)蜡烛燃烧生成水,则会观察到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2)蜡烛燃烧生成水,则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式为CO2和H2O。
(4)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16.点燃蜡烛,观察燃烧时的变化及火焰:
(1)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现象:处于火焰最外层的两端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
结论: (填名称)温度最高。
(2)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现象:干燥烧杯内壁有 产生,另一个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 。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 。
【答案】(1)外焰
(2) 水雾 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1)处于火焰最外层的两端先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另一只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实验题
17.小丽同学就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的焰心及其生成物进行了以下探究,请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中B所示),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玻璃管的上口,上口处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性质是 。
(3)如图2,小丽同学做了“母子火焰”的趣味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答案】(1)外焰
(2)可燃性
(3)B
【解析】(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两边变黑,中间未变色,说明蜡烛外焰的温度最高。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玻璃管的上口,上口处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性质是可燃性。
(3)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气,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能从导管末端导出,实验不会成功.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故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不是因为氧气充足,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8.小明通过学习蜡烛的及其燃烧的探究,最近对酒精灯燃烧、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燃烧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 ,酒精是 ,液化气是 (填“固体”“液体”“气体”);
(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序号);
①发出蓝色或淡蓝色火焰;②燃烧后产生有刺激性的气味的物质;③发光、发热;④产生浓烟;⑤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焦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的也 (填“是”“不是”)分层的,平时用水壶在煤气灶上烧开水应将水壶放在 部位加热;
(4)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燃烧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液化气燃烧生成物中一定含 和 。
【答案】(1) 固体 液体 气体
(2)①③⑤
(3) 是 放在蓝色火焰处/放在外焰处
(4) 二氧化碳 水
【解析】(1)蜡烛为固体,酒精味液体,液化气为气体。
(2)由图可知,液化气燃烧时,发出蓝色或淡蓝色火焰,发光、发热、且火焰分层,故填①③⑤。
(3)在火焰上放一根木块,木筷表面出现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焦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火焰也是分层的,且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
(4)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物有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燃烧现象:先受热熔化成液态,而后汽化成石蜡蒸气燃烧,火焰分3层,包括外焰、内焰和焰心。
操作: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
现象和结论:两端接触外焰处先变黑(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分析原因:外焰部位的石蜡蒸气与充足的氧气接触,石蜡蒸气燃烧充分,放出的热量最多。
其他现象: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为石蜡中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
操作:点燃蜡烛后,用干而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现象和结论: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
操作: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烧杯罩住火焰后迅速倒转,倒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和结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熄灭蜡烛时现象:产生白烟
操作:点燃白烟
现象和结论:白烟燃烧,引燃蜡烛;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小颗粒(冷却凝固的石蜡蒸气)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精品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3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精品练习题</a>,文件包含33元素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33元素专项训练docx、33元素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33元素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3 制取氧气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2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3 制取氧气精品课后测评</a>,文件包含23制取氧气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23制取氧气专项训练docx、23制取氧气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23制取氧气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2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精品课后测评</a>,文件包含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docx、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