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D.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中,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自变量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
2.某病毒具有蛋白质外壳,其遗传物质的碱基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复制合成的互补链中G+C含量为51.2%
B.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引起宿主DNA变异
C.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在自身核糖体合成
D.病毒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3.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为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序列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基因包含456个碱基,编码152个氨基酸
B.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
C.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
D.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4.将一个双链DNA分子的一端固定于载玻片上,置于含有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体系中进行复制。甲、乙和丙分别为复制过程中3个时间点的图像,①和②表示新合成的单链,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该DNA复制过程中可观察到单链延伸暂停现象,但延伸进行时2条链延伸速率相等。已知复制过程中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
B.甲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
C.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
D.②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3′端指向解旋方向
5.大肠杆菌在含有³H-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3H-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经特殊方法显色,可观察到双链都掺入3H-脱氧核苷的DNA区段显深色,仅单链掺入的显浅色,未掺入的不显色。掺入培养中,大肠杆菌拟核DNA第2次复制时,局部示意图如图。DNA双链区段①、②、③对应的显色情况可能是( )
A.深色、浅色、浅色B.浅色、深色、浅色
C.浅色、浅色、深色D.深色、浅色、深色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提供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双抗12-5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品种。为给监管转基因生物安全提供依据,采用PCR方法进行目的基因监测,反应程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预变性过程可促进模板DNA边解旋边复制
B.后延伸过程可使目的基因的扩增更加充分
C.延伸过程无需引物参与即可完成半保留复制
D.转基因品种经检测含有目的基因后即可上市
8.某团队从下表①~④实验组中选择两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结果显示: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 )
A.①和④B.②和③C.②和④D.④和③
9.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B.双链DNA中T占比越高,DNA热变性温度越高
C.两条链之间的氢键形成由DNA聚合酶催化
D.若一条链的G+C占47%,则另一条链的A+T也占47%
10.下列有关细胞内的DNA及其复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
B.子链的合成过程不需要引物参与
C.DNA每条链的5′端是羟基末端
D.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
11.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1)。对此假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
B.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全保留复制
C.结合第一代和第二代细菌DNA的离心结果,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分散复制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12.紫外线引发的DNA损伤,可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NER)”方式修复,机制如图所示。着色性干皮症(XP)患者的NER酶系统存在缺陷,受阳光照射后,皮肤出现发炎等症状。患者幼年发病,20岁后开始发展成皮肤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修复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填补缺口时,新链合成以5'到3'的方向进行
C.DNA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后进行修复,对细胞最有利
D.随年龄增长,XP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
13.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
B.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
C.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
D.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内侧
14.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 )
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
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
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
15.S型肺炎双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底物完全水解
B.步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C.步骤④中,固体培养基比液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
D.步骤⑤中,通过涂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得到实验结果
16.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亲代遗传信息的改变都能遗传给子代
B.流向DNA的遗传信息来自DNA或RNA
C.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DNA指纹技术运用了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
17.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脱氧核苷酸通过氢键连接成子链
B.复制时,解旋酶使DNA双链由5′端向3′端解旋
C.复制和转录时,在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链解开
D.DNA复制合成的子链和转录合成的RNA延伸方向均为由5′端向3′端
18.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未单独研究每种物质的作用,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A错误;B、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观察只有某种物质存在或只有某种物质不存在时,R型菌的转化情况,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例如“S型菌DNA+DNA酶”组除去了DNA,B错误;C、噬菌体为DNA病毒,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而蛋白质不能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D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病毒的增殖、核酸的结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碱基中无T有U,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题表可知,A与U的含量不相等,C与G的含量不相等,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以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的互补链中G+C的含量为28.0%+20.8%=48.8%,A错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因此,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引起宿主DNA变异,B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由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病毒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D错误。
3.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D基因包含的碱基数为152×3+3=459(个),A错误;据题图可知,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为5'-GTACGC-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B正确;DNA复制时所需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D基因和E基因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相同,D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时新合成的单链①比②短,图乙时①比②长,因此可以说明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A正确;①和②两条链中碱基是互补的,图甲时新合成的单链①比②短,但②中多出的部分可能不含有A、T,因此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B正确;①和②两条链中碱基是互补的,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新合成的单链①与②等长,图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C正确;①和②两条单链由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而来,其中一条母链合成子链时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那么另一条母链合成子链时②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5′端指向解旋方向,D错误。
5.答案:B
解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题意可知,大肠杆菌拟核DNA第1次复制后产生的子代DNA的两条链一条被3H标记,另一条未被标记;大肠杆菌拟核DNA第2次复制时,以两条链中一条被3H标记、一条未被标记的DNA单链为模板进行复制。结合题干显色情况可知,DNA双链区段①为浅色DNA双链区段②中两条链均含有3H,为深色:DNA双链区段③中一条链含有3H,一条链不含3H,为浅色,B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DNA双螺旋模型构建的科学史。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体现DNA的结构,因此①不能为双螺旋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用来分析DNA分子的结构,因此②可以为双螺旋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为沃森和克里克得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提供重要依据,因此③可以为双螺旋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DNA半保留复制是在DNA双螺旋模型建立之后提出的,因此④不能为双螺旋模型构建提供依据。综上所述,B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A、预变性过程可促进模板DNA解旋,没有促进复制,A错误;B、后延伸过程可使目的基因的扩增更加充分,B正确;C、延伸过程仍需引物参与才能完成半保留复制,C错误;D、转基因品种经检测含有目的基因并能稳定表达,且有生物活性后才能上市,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上清液含有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为被T2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分析可知,①组中检测不到放射性;②组的沉淀物放射性很高,上清液放射性较低;③组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较强的放射性;④组的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故选C。
9.答案:A
解析:A、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A正确;B、双链DNA中GC碱基对占比越高,DNA热变性温度越高,B错误;C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的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D、互补的碱基在单链上所占的比例相等,若一条链的G+C占47%,则另一条链的G+C也占47%,A+T占1-47%=53%,D错误。故选A。
10.答案:A
解析:子链延伸时5'→3'合成,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子链的合成过程需要引物参与;DNA每条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末端,3'端是羟基末端;解旋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不是全保留复制,可能为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A错误;若DNA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重带和1条轻带,与题图信息不符,B错误;若DNA复制方式为分散复制,则第一代和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出现1条中带,与题图信息不符,C错误;若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得到的8个子代DNA分子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
12.答案:C
解析:修复过程中,限制酶识别特定的双链DNA序列并使DNA在特定位置断裂,DNA聚合酶以DNA链为模板合成新链,A正确;填补缺口时,新链合成与DNA复制相似,以5'到3'的方向进行,B正确;如果DNA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后进行修复,可能有更多的细胞含有损伤的DNA,C错误;XP患者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存在缺陷,不能修复紫外线引发的DNA损伤,随年龄增长,XP患者细胞积累的损伤DNA增多,进而发生皮肤癌,这可用突变累积解释,D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有关知识。脱氧核糖上连接磷酸和碱基,碱基不与磷酸相连,A项错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靠3个氢键连接,B项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数量相等,胞嘧啶和鸟嘌呤数量相等,因此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C项正确;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外侧,作为主链的基本骨架,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新的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是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A、B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基因转录所需的RNA聚合酶必须由宿主提供,C项错误;以噬菌体DNA为模板转录的RNA能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组成T2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有关知识。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底物完全水解,A项错误;步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项错误;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营养物质和细菌充分接触,加快物质交换的速度,有利于细菌转化,C项错误;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粗糙,通过涂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出现S型细菌,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亲代遗传信息的改变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如亲代发生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则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子代;流向DNA的遗传信息可来自DNA(DNA分子的复制),也可来自RNA(逆转录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DNA分子复制过程中会发生A-T、G-C的配对关系,该配对关系保证了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C正确; D、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故可用于DNA指纹鉴定;故选A。
17.答案:D
解析:DNA复制和转录DNA复制时,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子链,A错误;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这个过程叫作解旋,由于DNA双链反向平行,故B错误;在转录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参与,C错误;DNA复制合成的子链和转录合成的RNA延伸方向均为由5'端向3'端,D正确。
18.答案:A
解析: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
故选A。
碱基种类
A
C
G
T
U
含量(%)
31.2
20.8
28.0
0
20.0
T2噬菌体
大肠杆菌
①
未标记
15N标记
②
32P标记
35S标记
③
3H标记
未标记
④
35S标记
未标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13 生物的变异——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12 基因的表达——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9 遗传的细胞基础——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